Ⅰ 如何评价电影《天堂的张望》
《天堂的张望》是一部描述贫穷与疾病的作品,它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穷人家的孩子得不起病的残酷事实。电影通过大量铺垫张望家庭的贫困,向我们展示了穷困家庭面临的困境,展现了父母为救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电影下半部分讲述的是张望在医院的故事,以及她最终因无法找到匹配的骨髓而离世。这部分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最催人泪下的部分。张望在离世前的举动,将爱和希望传递给他人,使全片的主题更加鲜明。
张望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她对生命的执着和对他人无私的关怀,深深打动了观众。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充满爱心,他们的善良和温暖,与张望的病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观众的情绪波动达到了高潮。
虽然电影在制作上可能略显粗糙,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极其深刻。它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以及在困境中仍能传递的爱与希望。电影的结尾虽然令人遗憾,但张望留给世人的爱与希望却永远存在。
《天堂的张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虽然它可能不是最华丽的电影,但它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部作品,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人性的美好。
Ⅱ 《天堂的张望》:世上最难治的病是贫穷,世上最温暖的是善良
电影《天堂的张望》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世上最难治的“病”确实是贫穷,而世上最温暖的是善良。
世上最难治的“病”是贫穷:电影通过张望和佘艳的故事,展现了贫穷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即便是亲生父亲或养父拼尽全力,也难以承担,这凸显了贫穷作为一种“疾病”的难以治愈性。它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在关键时刻决定生死。
世上最温暖的是善良:尽管贫穷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电影中也不乏温暖人心的力量。张望的养父张国华不惜一切代价为女儿筹款治病,体现了亲情的伟大与无私。同时,社会各界的捐款与帮助,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心。这些温暖的力量,在寒冷的现实中点亮了希望之光,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Ⅲ 电影《天堂的张望》观后感
《天堂的张望》观后感:
伴着潸然泪下,我看完了电影《天堂的张望》。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给过我们冷漠,就让它成为我们行善的绊脚石。世界因为我们的美好而运转,我们因为世界的美好而幸福。
美丽可爱的云南女孩张望,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善良的张国华将她抚养,和她相依为命。他们渴望希望,所以为这个女孩起名张望。张望小小年纪做饭收拾家务,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挑着灯自己走山路去学校。
贫寒的家庭让她从小就知道担当,她卖水果,她要学画画,她像一个大人一样,想要赚钱养家,想要改善家里的生活。生活的不易,让张国华的手艺没有施展的空间,让他没有钱可赚。他们的生活始终挣扎在贫困中。
可这么善良、品学兼优的小张望,却不幸患上白血病,可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漂亮的护士姐姐小夏,和蔼可亲的刘霞医生,文雅的王小月记者……她们就是每个人在困难面前遇到的希望般存在的人,还有村民,把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珍贵的钞票捐出来……舆论的导向,春风化雨的滋润,让更多平凡的人感动——失范的姑娘有了弥补的机会。
欠钱不还作的老赖会被善良传染,他内心也有脆弱的角落;为富不仁的大富,终究被同情心激活的儿子裹挟……通讯的发达,让这大山深处的呼唤,徐徐发散到世界各个角落,更多善良的人解囊相助,滴水成海。
小张望的账号有了超出预算很多的钱,她有希望治好病了。可偏偏在这时,大家仿佛拥有的希望却再一次的浇灭。本来已经可以为小张望做骨髓移植手术,可是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终究还是被病魔打败了。
她获得的捐款,剩下的余款资助了其他需要的人,她的眼角膜帮助了与她有缘的幸运者,而她那颗纯洁的心灵,发出来的火热的心声——“我愿做个善良的人。”打动了无数世人。
有人曾说过,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世间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冷漠。世界有爱,世事沧桑,我们不能去预料将来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要相信希望的存在,我们可以去改变它,命运掌握在每个人手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Ⅳ 观《天堂的张望》有感
席慕容说过:“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
这部电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爱,关心每个人的大爱。
故事的主人公—张望,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虽然原生环境不富裕,但却依旧知足常乐,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她才只有七岁,小学一年级,每次考试都能得满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治病需要很多钱,还需要骨髓移植。
她的养父,一个善良老实的中年男人,为了女儿的病,操碎了心。他当初收养张望的时候,就没想过再抛弃她。就算自己能力不够,只能去借,也不能把女儿交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但是三十多万,不是这个家庭能够承受的,他四处去借,挨家挨户地磕头,尊严掉了一地,只想着能够多借一点。但是这个村庄也不够富裕,就算如此,四处借下来,也不过一万出头,离治病所需要的钱还差得很远。走投无路的男人想过去抢,去打劫,甚至想过去死,但是他不能死,他死了,就没人给女儿治病了。
还好,有一位名叫小月的记者,得知了张望的病情,将她的故事写成了报道,发表在报纸上,呼吁全社会的好心人捐款,帮帮这个可怜又坚强的女孩。
在治病的过程中,她知道自己的病很严重,而且需要很多的钱,于是背着爸爸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愿放弃治疗”这六个字。面对重大疾病,面对家庭贫困,估计成年人都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她却如此干脆果断。放弃治疗就意味着回家等死,这是怎样的勇气?这是怎样的坚强?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张望,了解张望,关心张望,帮助张望……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好心人,在温暖与冷漠之中,选择了温暖,愿意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
可是直到最后,张望也没有挺过这个难关。她临死前,躺在病床上,对着她的医生妈妈说:“我死后把我的眼角膜捐给医院的小哥哥,再把别人捐给我的50万元捐给医院里的其他患白血病小朋友。”我再一次泪如泉涌。张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去帮助别人。愿意尽自己所有的努力去善待这个世界。
倘若换成我们,可以做到如此吗?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关心身边的人吗?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们可以做到毫无保留地去帮助对方吗?仅仅凭借爱心,可以救助很多人,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Ⅳ 如何评价电影《天堂的张望》
评价:
今天中午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观看了天堂的张望这部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等。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张望的小女儿,在卖苹果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阿姨的脸,那个阿姨反手就是一把掌,导致张望流了很多鼻血。可是张望却没有怪那个阿姨,而是在自责自己不小心碰到了那个阿姨的脸。只见鼻血越流越多,到大城市的医院一检查,张望得了急性白血病。
听到这儿他的父亲很着急,但是又没有钱去给她治。于是他就到处借钱。但是实在凑不到钱就放弃了治疗。后来因为好心人的帮助,让张望有了钱治病,可是没能治好张望还是去世了。在张望去世之前,他在作文本上写了想对小月阿姨说的话。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泪水不禁从我的眼睛里流了下来,虽然张望得了急性白血病,但是她坚持要带病考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中我明白了,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靠别人。
虽然张旺家里很穷,但是他考试的时候两门都是100分,而且他两个月都没有上学,他在电影里说上学期“我”预习过这学期的课本(这就是她自学的成果)。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张望是一个很好学的女孩。
电影结束了,泪水打湿了我的衣服,但是我从中感知到了她的坚强乐观精神,我心疼她所有的经历。
一部这么好的电影真的会影响人很深,电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偶尔闲下来看一部好电影,丰富一下自己的感情!
愿世间没有疾苦,我们都能逃脱病痛的折磨;愿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所有感知到的美好;张望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快乐幸福。
Ⅵ 《天堂的张望》观后感(3)
张望——这个从小被遗弃的孩子,年仅七岁!然而,就在她最需要关爱的时候 她就将别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又给予给了别人:他去世后 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一位眼角膜坏死的小哥哥,而她治病剩余的54万元,则分给了七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在电影中,她还用钱资助学校扩建,回报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一切都是我们同龄人难以想象的,难以做到的。
从张望做手术,咬着牙,没有留下一滴泪,可以看出她的坚毅勇敢;从她认真画画的模样可以反映出她孜孜不倦的内心;从他住院也要考试可以看出她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追求;从她的那篇小小的遗书可以看出他回报给社会的无私大爱……这就是她——张望,天堂的张望!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是那个曾经扇了张望一巴掌的女人,正在张望的墓碑前面对着巍巍的青山而做出的忏悔。她到底是不是张望的亲生母亲?或许这已经不重要了。相信,张望的眼睛一定会在天堂凝视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