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教!急找一部电影!叙述鲁迅和润土的!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鲁迅小说《故乡》里写的“闰土”是一个电典型人物,但所取之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他姓张,本名运水,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书名上加上个“运”字,大概是运气的意思。绍兴俗语闰与运同音,所以鲁迅小说上改写作“闰”,水也换作五行中的“土”了。鲁迅与闰土相识,并非偶然。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虽然为知识分子,在地位上与农工大众有若干距离,但是又因为是破落了,这又使得他们有接近的可能。
运水的父亲名张福庆,一向在鲁迅家中帮忙工作。他的本行是竹匠,家在杜浦村,那里是海边,一片都是沙地,种些瓜豆棉花之类,农忙时在乡间种地。鲁迅家里遇过年或必要时他来做帮工。那年正值鲁迅曾祖母去世,在新年办丧事,适值轮到祭祀“当年”,更是忙乱。鲁迅家中便叫闰土来帮忙看祭器。大家也不客气地叫他阿水,因为他年纪小。他大概比鲁迅大两三岁。鲁迅叫他阿水,他称鲁迅“大阿官”,这两人当时就成了好朋友。闰土是一个质朴老实的少年,那时候他给鲁迅讲捕鸟的法子,讲沙地里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什么跳鱼等等,种种奇异的景物,这在城里的孩子听去,觉得沙地真是异境,非常的美丽。他这时给鲁迅的第一印象一直没有磨灭,比别的印象都深。
事隔二十几年,鲁迅因为要搬家北上,回到绍兴,会见了“闰土”,这段光阴带来了多少变化啊!当年教鲁迅捕鸟、讲海边故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在天灾、人祸、剥削、欺凌下,变成了衰老、阴沉、麻木、卑屈的人。他对鲁迅称“老爷”,两人间似乎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怎么不使得鲁迅感到悲哀呢?
少年闰土》是从《故乡》中截取的一段,《故乡》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当然《故乡》的体裁就是小说了,这是鲁迅开创的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称之为乡土小说,有一些散文的倾向,但它还是小说,因为还是虚构的。《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的《狂人日记》就收在《呐喊》中,《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的14篇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呐喊》中的所有作品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
《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
《故乡》1921年1月
《阿Q正传》1921年12月
《端午节》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兔和猫》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
其中《社戏》《故乡》《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都属于乡土小说,有散文化倾向可以一起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