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赏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赏析
【 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创造的又一个电影奇迹。而电影的配乐是由同样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不仅仅只是为这一部电影进行过配乐,他已经为全世界400多部电影做过配乐了。这其中就包括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等。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一生担纲制作的配乐不计其数,本文将在这里通过对《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音乐赏析,来感受这位才华横溢在世界享有顶级声誉的意大利配乐大师的音乐魅力。
【 关键词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0.引言
提起埃尼奥·莫里康的名字,肯定很多中国人都不认识。但是喜欢文艺电影的观众肯定看多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导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这三部电影在各大文艺电影推荐的网站和帖子上长期占据榜首,一部好的电影其配乐一定要做的好,那怕是一部商业电影,能与电影故事情节紧密相连,帮助烘托出电影的气氛,并营造出电影想表达的内容。那么文艺电影在电影配乐上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始终在围绕着音乐这个话题的故事而创作的电影,对于电影音乐的配乐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1.音乐下诞生的生命
看过《海上钢琴师》的观众都知道,电影主人公是一位在船上出生的人。那时候的远渡游轮在海上航行的时间长的要一两年时间,也许电影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在上了游轮以后相爱并生下了他,又也许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去迎接这个突然降临的新生命,选择抛弃了他。然后,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人丹尼收留下来,因为没有名字,刚好那年是1900年,所以大家就叫他1900.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轮船,也没有登上过陆地,这一生都是在伦船上度过。在他很小的时候,锅炉工人丹尼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照顾他和教育他,他每天都在轮船的地板上爬来爬去。轮船上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世界,上面有全世界的不同肤色的人类,他们还有高低贵贱之分。1900每天都在轮船上玩,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看晚上轮船上的贵族举办的音乐会,在所有乐器之中他看上了钢琴,也许是因为钢琴的美妙多变的音色打动了他。他没有老师,船长和乐手们不会让他碰钢琴,他只能蹭晚上没人的时候才能去练习,白天耳濡目染,晚上实践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以自己高超琴技代替掉了轮船上钢琴师,也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2.《海上钢琴师》音乐分析
2.1主题音乐分析
(1)音乐与电影的风格
《海上钢琴师》的主题音乐大部分都是爵士乐,很多时候都是即兴演凑出来的。因为1900他没有正式向老师学过,基本上走的都是野路子,所以经过他改动过的莫扎特的作品里面加人了大量的其他音乐元素,比如布鲁斯、乡村等音乐元素。加人1900演凑技术上的灵动,使得电影里面的钢琴演凑很有感染力,连不懂音乐的人都会被带入进去。埃尼奥·莫里康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爱的旋律》,他与电影里其它的配乐之间毫无违和感,反而更加的相得益彰。这首曲子非常的深情和典雅,即批判了这个过于物质的世界,又表达了对真爱和自由的向往。
(2)音乐与人物的关系
《爱的旋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00对自己心仪女孩的爱,该乐曲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十次,每一次都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动人的旋律表达了1900对女主的爱,即兴演凑的画面也让观众知道了1900高超的琴技,更是让这首主体音乐突显了电影的主题。
2.2背景音乐分析
《海上钢琴师》这部片子被誉为是20世纪最不能错过的电影行列里面,除了其传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以外,电影原声配乐的功劳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对于一部文艺气质非常浓厚的文艺片来讲。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托纳托雷以深情飘逸的创作手法和细腻多变的曲风见诸,再配上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部片子近乎完美了。
(1)借助音乐塑造人物
整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让人始终都处在享受音乐的状态中,而导演也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在加入新的角色时,几乎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形式或者不同的影月风格去却分他们。比如,电影开头不久锅炉工丹尼抱着1900躺在吊床上的时候,吊床发出的叮当声和双簧管的简单旋律,这样的安排可以迅速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里去,让观众也感同身受到丹尼的落寞。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一般琴身越大发出的声音会越低沉,就像小提琴比大提琴音要高,还有Double bass,音非常的低,中国的二胡拉出来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悲伤的。导演就借助了乐器的这个特点去营造影片的整个氛围,比如,本片中著名钢琴家莫顿上船去与1900斗琴时,在莫顿演凑完后,1900出乎意料的演凑了一首四手连弹的作品,那快速的节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后影片加入了以弦乐为主的交响乐,弦乐烘托气氛的效果是非常强的,这一下子将影片的高潮宣泄出来了。
3.结语
《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艺术作品,它的经久不衰离不开电影音乐。在这部电影里音乐不是主角,而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海上钢琴师》里的音乐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音乐本身的作用和价值。
㈡ 帮忙写《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或者是关于《天堂电影院》的赏析啊!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戏剧片配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像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意大利版美丽人生剧照(5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圭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约书亚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媚俗大众不惜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悲剧才是媚俗。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试想,圭多在狱中仅仅是为了约书亚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的吗?难道圭多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只是在给儿子演戏,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美丽人生》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除了奥斯卡金像奖以外,该片还曾获得过总共二十八项国际大奖,在全球佳评如潮。《美丽人生》在美国的票房已经超过《邮差》,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迄今为止收入已近2300万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亿美元大关,而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片的制作成本仅仅为650万美元。 贝尼尼也由此成为奥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语片拿到奥斯卡影帝的外国演员, 取得了无数电影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成功。 贝贝尼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快乐的传说》、《不法之徒》等电影,他的电影真实、简练,而且总是热情洋溢、充满笑容 。《美丽人生》是他所执导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效果令人绝倒。 此片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一个犹太人与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传奇般地相识并很快结婚生下一名男孩。父亲惨淡经营一家书店,母亲有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平静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法西斯占领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将所有居民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最终他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场面不算壮烈,也没有太多血腥,只用几声枪响“草草”带过,然而浓浓的父爱含盖其中。盟军的到来使居民们重获自由,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很多年后他才会明白原来当时是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美丽人生。
这部电影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便构成了这张音碟。配乐的作曲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获得过五次奥斯卡奖、十八次格莱美奖、三次金球奖的作曲家,《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乐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 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则由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的封面,一只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紧紧地拽住了小红袖子里伸出来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题就这样简单而又震撼的表现出来了。袖子的红色是整个画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别显眼,我想这或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画面的背景则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 总而言之,这是一张悲伤但又不只是悲伤的音乐,若能配合电影,可以让你感受到更多
㈢ 重赏:谁能提供电影《天堂电影院》原声音乐的下载地址
《星光伴我心》是电影。没错!而且是大师的电影。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成名作。是各大艺术院校影片赏析课的必讲作品。这部电影成就了很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除了导演本人以外,就是意大利的国宝级电影配乐大师
ennio morricone了。这位大师简直是……超级大师了。经过他的手里的音乐作品大概500多部。而和他合作的导演几乎全是大师级的。这部电影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天堂电影院》。如果楼主您喜欢电影原声的话,去买一张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吧。我现在就是听着《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马友友的电影琴缘)给你留言的。感觉非常好。马友友已经和大提琴融为一体了。而ennio morricone(翻译成:艾尼奥莫里康)亲自指挥了罗马交响乐团为马友友伴奏。效果好极了。建议楼主多花几个钱买张正版,上海声像出品的。35元……这个就说这么多了。
郑中基是唱歌的吗?那他唱的一定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了。
梅艳芳和张国荣是我很喜欢的演员。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知道这些。希望楼主能满意。
㈣ 《天堂电影院》结尾的吻戏代表着什么呢
《天堂电影院》结尾的吻戏与开头被剪掉的吻戏呼应,也连接起托托的过去与现在。一个个亲吻画面闪过时,阿尔弗雷德对托托的爱也终于被释放出来,全片平静的叙事,铺垫至此刻的情绪也在这一刻一下子升至顶峰。
影片中被奉为经典的场面,是结尾长达三分钟的吻戏合集,曾经被剪掉的一幕幕亲吻画面在银幕上重现,男主角托托眼含泪光笑着看完,电影就此结束。这个结尾被公认为是影片最精彩之处,甚至有人这样评价:“没有结尾的热吻,这部片子就只能是还行。”
《天堂电影院》赏析:
《天堂电影院》以充满怀旧的意味和自传性的色彩,为观众带来了惆怅而高远的温婉气息,感人而温暖。它展现了一个关于爱和执着,关于得到而追求不到,为了获得成功而又必须付出沉痛代价的唯美伤感故事。
成长、梦想、爱情、亲情和友情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特质,使《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充满悲喜交加的情怀,哀而不伤,既有恍然如梦的美感,又有充满感人温馨的魅力和力量。
㈤ 帮忙写《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的赏析啊!!或者是关于《天堂电影院》的!
LZ你好,我不是来要分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我找到了些资料,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暗红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只粗壮健硕的大手,正在坚定有力地挽起小手;凸现叠加在两只手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封套的右下角赫然矗立着影片的名字——《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生产适用于战争的军用铝制品,然后他自己以当时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获取暴利之后的他对他的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1943年犹太区域的惨案--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一位德国指挥官悠闲地弹起了巴赫的乐曲……其时,一位德国军官对辛德勒说:"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
德军要撤离科拉科时,犹太人将被转移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为了不至引起怀疑而被封掉工厂,辛德勒买来其它工厂生产的军火冒充本厂产品,他说:"如果我们厂生产出合格的军火的话,我会不高兴的。"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
工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命。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 作为辛德勒本人认为他做的还不够,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了很多。"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历史。
犹太人世世代代浪迹天涯,只身孤影的行走在地球上,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整体,他们不轻易并入他人的社会,因为他们不能像其他社会中人那样来确定他们的邻舍,然后爱憎分明,他们只能以圣经中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启示认定他们生活中的邻舍,然后企求爱邻舍如同爱自己。集体的道德、社会的理想、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解放划定的区域都是为了成为他人的邻舍。人类是自由结舍的家园。
粗陋的打字机敲打名单的镜头是整个影片的一条主线,也是最不提神的沉闷和枯燥,也正是这主题画面铅石一样顽固的重音和背景音乐羽翼一样舒展的柔声让人们沉闷不语思绪万千。艺术不是善意的美学概论,不是进化之美神的人文现象,是创造之神美的形式表白。辛德勒被犹太人尊为"义人", "辛德勒的名单"上在册的犹太人亦把自己称为"辛德勒的犹太人"。名单,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为不被遗忘的记忆。犹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诵读名单的方式悼念在二战中死难的同胞,在特定的场合许多人轮流诵读一读就是好几天。名单,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不被遗忘的墓碑。
"……这名单,是生路……。"
㈥ 《天堂电影院》:温暖我心的启蒙电影
第一次看《天堂电影院》,是通过我的选修课——电影艺术赏析。其实之前选这门课,真的是很单纯的想:哇!在课堂上看着大片就能把学分赚到手,太爽了吧!然后第一节课,老师就放了《天堂电影院》,刚开始,看着是部老电影,还是听不懂的意大利语,就有点坐不住了,但是看着满满一教室的人,也不太好意思开溜,于是就忍着接着看下去。没过多久,我就深深地被扑面而来的温情打动了,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沉醉。
小多多的父亲丧生战场,只留下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这个安静祥和的海边小镇,虽然没有战争的硝烟,但残酷的事实已经让孤苦伶仃的一家人伤心欲绝。
年幼的多多还没有太在意父亲的离开,他的心思完全被另一件事所吸引,那就是电影。他偷偷地跑到电影院看电影,有时还调皮地溜到放映室,看艾佛多是怎么放电影的。和善的艾佛多对这个调皮的小鬼很是头疼,直到有一次,他发现多多被妈妈狠狠教训,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多多老是偷偷花钱去看电影,又听说他父亲的噩耗,心中一下子怜悯起来。他替多多打了圆场,而且之后还允许多多来放映室玩,甚至还教他怎么使用放映机。艾佛多无形间充当了一个父亲的角色,但又不仅仅是父亲,他更是多多的最可亲的朋友。
多多就这样在艾佛多的陪伴下,伴随着电影成长。年轻的多多恋上了美丽的艾琳娜,他为她痴迷,为她执着,像热爱电影一样对她倾注所有的热情。
多多的执着最终打动了艾琳娜。两个年轻人在这个美丽小镇的热恋,透过荧幕都能感受到甜蜜的爱意,这是我之前看电影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多多在远离小镇的河边放电影,闭着眼躺在河岸上,忍不住对艾琳娜的思念,祈祷着能快点回去见她。这时突然感觉到一个熟悉的吻,让他惊喜让他沉醉,大雨倾盆而下,荧幕前的我也忍不住眼眶思润。
“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困难多了。”服完兵役回来的多多,发现电影院有了新的放映员,他的挚爱艾琳娜也与他失之交臂。我的心也随着多多一下子坠入低谷。睿智的艾佛多不希望多多在这样平凡安逸的小镇中碌碌无为,劝他前往大城市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多多听取了艾佛多的忠告,念念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承载着他的童年、他的爱情的海边小镇,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著名导演。
当接到艾佛多病逝的消息后,已至中年的多多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昔日热闹的电影院早已弃置,破败不堪,影院里以往痴迷电影的观众们也都年老体衰。多多打开艾佛多留给他的遗物,发现是一盘老式电影胶带。他带到自己的放映室,眼前看到的是一幕幕情人接吻的镜头,原来那是艾佛多之前剪下来的“禁播”片段。多多曾经向艾佛多索要这些剪下来的胶片,但艾佛多却神秘地对他说:“不要急,以后都是你的。”
一幕幕的镜头闪过,多多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在回放。虽然不知道这些接吻镜头都是哪些电影,讲的都是什么故事,但每一个短短几秒钟的片段都令我非常感动,我似乎能感受到其中每一对情侣的爱意扑面而来。最后一个大大的“FINE”之后,我完全没有回过神来。豪不夸张地说,那一两天我几乎都没怎么说话,脑子里全想的是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是第一部彻底征服我的电影,它让我认识到了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电影的热爱更加深入。
被《天堂电影院》彻底震撼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都没有什么心思上课,心里隐隐期待着下一次影视赏析课。好不容易坐到了第二次课的课堂上,这一次,我看到的是《十七岁的单车》。
说实话,如果是在以前,这样的一部有些压抑、浮躁的片子,我是没有耐心看下去的。但是有了之前的《天堂电影院》作为铺垫,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中国也有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注意到呢?
短短的两节影视赏析课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我对电影的热爱却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开始更多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经典影片,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世界。电影,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观看了一部分影片之后,我逐渐认识到,电影这门艺术,不愧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每一部影片,都糅合了摄影、美术、音乐、表演等等一系列的艺术创造。不单单是艺术,电影往往还展现着科技、人文各个领域的瑰丽成果。“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从来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够如此包罗万象,而又能够深入人心。
有了这些体会之后,我才开始明白,我以前看的那些商业大片,也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它们追求的是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从这类影片的开山鼻祖《大都会》,到开启新时代的《星球大战》,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直到如今统治着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也还只是电影艺术的冰山一角。
这就不难理解,我在接触《天堂电影院》之后的反映为何如此强烈,因为它带着我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另一片新天地,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也是这部影片,让我明白电影世界的广阔和神奇,让我的眼界不再受拘束。
既然谈到电影,不得不说说国产影片的是是非非。我们提到国产片,往往都会讨论这部电影票房多少,主演是谁,最近有哪些花边八卦等等,很少有人会去探讨影片的艺术价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在观众这个层次,我们往往把电影就当成是一种娱乐形式而已,看电影嘛,就是图个乐呵,纠结那么多干啥。我在看过《天堂电影院》之后,自己也去找一些经典电影过来看,刚开始还想跟寝室的小伙伴一起分享。有一次,我们看的是《2001太空漫游》,看了不到十分钟他就崩溃了。
我有之前《天堂电影院》的铺垫之后,也能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在他们眼里枯燥乏味无聊的电影,从那之后他们经常还拿这事儿嘲笑我,我也是一笑了之。当然,那以后我都是在深夜独自观赏这些影片,再也没有与谁分享过。所以,观众是很现实的,你不迎合他们,你就没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电影院里,时时刻刻都轰隆隆的,完全像是一个游乐场。曾经有杂志介绍冯小刚,说他是个有想法的导演,他开过一个玩笑说:“我拍了那么多贺岁喜剧,就是为了把观众骗进《一九四二》的电影院。”我想这不单单是他的一句玩笑话,更多是他的无奈。
然后从制片方来说,他们想要的就是赚钱,怎么能赚钱就怎么来。既然观众喜欢看爆米花,那我们就换着花样翻来覆去地拍爆米花电影。一切向钱看。看看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票房轻轻松松上十亿,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赞颂:中国电影艺术达到了新的巅峰!票房口碑双丰收!我们不输美国好莱坞电影!可是对着票房排行榜一看,几乎没有哪部电影能让人打起兴趣看第二遍,更多的是连一遍都懒得看。这样的电影,味同嚼蜡,上映完之后就会被世人遗忘。当然,对于制片方来讲,他们可是毫不在乎,本来就没打算名留影史,钱赚够了不就妥了。偶尔会有冯小刚这样有点想法的导演,也只得无奈叹息。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产电影就是一无是处,我们存在的问题别的国家也存在,只是我们的表现更加极端、更加缺乏理性。
电影作为我们生活的调节剂,娱乐化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别忘了,电影同样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也承载着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试着放下一颗浮躁的心,细细体会那些不可错过的好电影,我相信你一定会跟我当初看《天堂电影院》那般,发现一片新的世界。
㈦ 【蔓蔓·云电影】第2期22.1.18——《天堂电影院》
晚上19点,腾讯会议准时上线,【蔓蔓·云电影】第2期开始了~
其实,在2021年底就想操办一个“以影会友”的场域,把我喜欢的、珍藏的、经典的、冷门的、反复看了又看的好电影推荐给所有爱电影的朋友,反而天津的疫情加快了速度,推着我前进,真是应了那一句“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
《天堂电影院》是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执导的第二部获奖影片。该片讲述了由萨瓦特利·卡西欧扮演的多多,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放电影,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艾佛特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留给多多的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导演托纳多雷“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油画版的生活场景,悠扬的背景旋律,加上对旧时黑白电影的致敬,让观影者跟着剧中角色过完了一生。第一次观看大概要追溯到200X年了,当时只看了前半段,直到前天(2022年1月16日)才看完全片,很感谢这次疫情,让我可以沉下心来慢慢欣赏。此次观影分享的是导演剪辑版173分钟的版本,而在1989年获奖的是123分钟的删减版,还有在意大利影院上映时155分钟的版本,由于当年票房惨淡,所以155分钟的版本已经找不到了,各大影视软件和电视台播放的都是123分钟的,那173分钟跟123分钟的区别在哪里呢?
成年后的多多和艾琳娜的“爱情”基本都被删掉了,还有多多和他朋友从男孩进化到男人的动作戏也没有保留,也许是为了突出成长的主题,故而弱化了感情发展。但是,托纳多雷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上映两年后,也就是2002年,重新发布了173分钟的剪辑版,让世人可以更深切地体会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也侧面缅怀了他的一整个青春,难怪有人说《天堂电影院》是导演本人的“自传”。
至今为止,托纳多雷一共执导了13部电影,除了奉为经典的“时光三部曲”,《巴阿里亚》和《最佳出价》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有机会一部一部赏析。
剧中演员的知名度远没有导演和配乐师的名望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年多多的扮演者雅克·贝汉,他拍的电影可能你没听过,但他拍的纪录片你一定知道——《鸟的迁徙》《海洋》都出自他之手,他的纪录片多次获得国际奖项,是纪录片领域的yyds!
这是小组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好多心善的小伙伴都会选择原谅,能体谅艾佛特的初衷,都是为了多多的成长,提前铲除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戳破他不现实的梦想,一切为了正途。而我,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不想原谅。无论是30年前还是30年后,多多都一如既往的守护着自己的爱情,从未放弃过等待和追求,那是一种任何岁月、任何破坏也无法抹去的永恒印记。有一种心痛,叫错过,而无能为力。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时的容颜,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脸上苍老了的痛苦的皱纹,爱你那朝圣者般纯洁明净的灵魂。”——叶芝《当你年老的时候》
第二轮小组讨论的问题在复盘里,“电影中哪一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这里不多复述。讨论一圈下来,发现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很多细节是你没有看到,没有想到的,这就是组织沙龙的魅力吧,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你未曾看到的世界,通过别人的头脑探寻你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这里要特别感谢李蓓(蓓蓓)同学,她精心制作的PPT,让我们了解到电影中“接吻镜头”的价值,简直惊艳了当场,这就是刘总工说的“平行思维”吧,蓓蓓总能出其不意的抓住要点,另辟蹊径地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电影解读。真真是感恩上天把她派来我的身边,有她在,好安心!
剧中有一个场景,艾佛特给多多讲述公主和士兵的故事,为什么士兵会在第99天不再等待,而是选择离开?网络上有很多版本,而我最喜欢的解读是: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让你在风里雨里苦等99天,士兵已经用99天宣告了自己的爱情,最后一天留给不被爱的尊严。因为缺憾,所以完美……
天堂电影院终被拆毁,有人哭,有人笑,我们在生活里不断地朝前走,怀揣梦想终将会前往我们自己的天堂电影院里。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电影,带我们走进到不了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好了,简单介绍这么多,下期看什么电影呢?敬请期待,CU~
附录:《天堂电影院》伙伴们的复盘
❤️张亚伟——
1、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小孩奋不顾身救人。
2、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1.成长总要有舍有得。
2.那些都是成长的代价。
3.没有完美的事情。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写一部
肖申克的救赎
❤️蔓蔓——
1、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开篇第一个长镜头:多多妈给多多打电话通知艾佛特去世的消息
2、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1.每一次成长都要付出代价
2.爱情在阶级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3.母爱无敌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写一部
海上钢琴师
❤️大魔王——
1、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车站分别~那个对视,凝望出你我所有的过往,一句,感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诠释了两人亦师亦友亦父之情。爱是成全,爱是允许孩子远走高飞,爱是放弃,爱是有舍有得,爱是青春已逝,30年后回到家乡,才发现真爱被埋藏至今,并没有消失!
2、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极大的几率,伤痛可能伴随着成长,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我们都需要和过往做一个道别,也给自己一次和解。希望,发生,拥有,失去,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和成长的缩影!
人生比电影更艰难,但是仍然要期待着去面对!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
《蝙蝠侠~黑暗骑士》
❤️蓓蓓——
1、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等待是一种煎熬
失望腐蚀着自信
想念渲染着悲伤
爱不得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生离别 天各一方爱更浓
2、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为了得到玫瑰,你也要为刺浇水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写一部
大话西游
❤️AAA明鑫——
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1、多多火中救人
2、送葬当天,艾佛特太太倾诉艾佛特的临终遗言
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1、Dream it possible.
May dreams come alive.
不论做什么
要去爱它
终会成就梦想
2、We all deserve to live the life whatever we want.
我们都值得过上理想的生活。
3、Don't love what you can't trust.
Don't hate what you can't have.
Don't say what you can't show.
Don't judge what you don't know.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期待下周分享哪部❓
大卫•林奇の悬疑片《穆赫兰道》
❤️王炫宇——(隔壁老王)
1、哪个镜头让你有“心痛”的感觉?
托托一个人看阿尔弗雷多给他剪的拷贝
2、你从电影中的“成长”学到了什么?
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写一部
秋日传奇
……未完待续
㈧ 【影评】为梦想殉生――《海上钢琴师》赏析
《海上钢琴师》(又名《声光伴我飞》)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兼编剧的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分别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名《真爱伴我行》)、《天堂电影院》(又名《星光伴我心》)。此三部最为人熟知的影片,无疑也代表了这位意大利写实主义新锐导演的最高成就。
影片采用回述的方式讲了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天才一生都在海上、从未踏上陆地的传奇故事。整部影片在时空的交错、场景的转换以及镜头的衔接方面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毫不突兀,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亲历其感。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钢琴决斗”,下面将就这一部分探寻影片的视听特征。
“钢琴决斗”时,导演别具匠心地将场景选在了富丽堂皇的舞池。这里,容纳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2000人。他们,有的趋炎附势,有的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这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小舞池,也构成了1900的整个世界。他出生在“弗尼吉亚”上,从未上岸,哪怕“只需要往前那么一小步”。他是众人眼中的“钢琴天才”,但是天才大都是孤独的、不幸的。
钢琴,对他而言,不是发家致富的工具,不是压制他人的利器,更不是谄媚奉承的法宝,只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情感表达。然而,却是这种“与世无争”,招来了所谓的“爵士发明者”Jelly的嫉妒和挑战。Jelly一出场,就是一个被金钱和名利包裹的形象,他受万众瞩目,桀骜不驯,大放厥词。他的性格,在决斗过程中塑造得更为透彻。他以鄙视、傲慢的眼光看待1900,一心想要打败他,这与1900在欣赏Jelly的音乐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Jelly注重的是决斗的结果,是掌声和荣耀;但是对1900来说,大海是他的世界,音乐是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不需要和别人进行攀比,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能懂得自己的音乐。因为,天才的世界,凡人不懂。
影片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大全景镜头,画面开阔,景深悠远。这不仅便于向观众交代环境,更给人物留下了充分展示的空间,同时也渲染了环境,创造一种于宏大见恬静的意境。
影片始终都在以迈克斯与别人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回溯,画面在现实与回忆两个不同的时空中不断切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导演在两个时空之间切换的点拿捏得非常准确,自然不造作。以迈克斯现实的话,讲述过去的故事,再以其中一句关键而合事宜的话切入过去的场景,以此回环往复。
在“钢琴决斗”过程中,导演采用淡入淡出的手法创造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画面是1900在全力完成这场决斗,以至大汗淋漓。此时,导演用了一组1900的面部特写,弹钢琴的手的特写以及Jelly和听众的反应镜头,在此之间不断淡入淡出,空间跳跃活跃,视觉效果明显,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不可否认,导演的独创性与个人风格,为这部影片增加了不少色彩。
与一般电影大量采用平视拍摄、中规中矩而言,《海上钢琴师》确实算得上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大胆、将镜头运动使用到极致的优秀影片之一。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仰拍、俯拍、推拉摇移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拍摄技巧,成为本片最显著的视听特征。
任何创作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某种诗情画意或是传达导演特定的创作意图。将摄像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形成一种俯视的视线,产生一种压抑、渺小,忧郁之感。如在钢琴决斗中,Jelly对1900的谈话,始终以一种俯视、高高在上的态度展现的,这也表明了Jelly对1900的不屑一顾和藐视。而由下往上的拍摄方法,则能创造出一种崇高、开阔,敬仰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迈克斯费尽心思在即将被爆破的“弗尼吉亚”号上找到1900后,两人最终相拥惜别时,导演使用仰拍,从破败的船底慢慢往上,最终镜头定在了主人公身上。这不是一次上岸会“中意姑娘”的短暂分离,而是生死永别。仰拍,让我们体会到了1900对梦想、对个人世界的执着追求。虽死犹荣,虽悲壮更显崇高。
影片的配乐来自于意大利颇具盛名的音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的旋律乐思宽广,质朴流畅,动人心弦,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向来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本片的灵魂所在。莫里克奈的音乐与托纳托雷的画面简直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地步。“钢琴决斗”中,1900弹奏的最后一个曲子,音乐的汹涌澎湃与画面的快速切换相得益彰,极富张力。
不仅是配乐,导演对现场音响的把握也让人赞叹。在决斗结束时,影片陷入一片沉寂。长达十几秒的无声镜头,配合着听众目瞪口呆的表情,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欣赏的极致之境。就算再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1900的乐声所吸引和折服,他的琴技,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无声胜有声。
影片从一开场,就采用低调摄影,营造出一种含蓄、悲壮的氛围,这种影调也一直贯穿始终。这部影片,在用光上很少出现清新明快的色调。“钢琴决斗”中,画面随着人群的进入而由冷色调逐渐转入暖色调。虽然Jelly和1900都身穿白礼服,人群中也很多身穿白礼服的观众,但是导演一直注意将光线突出主体,区别于其他人。而且在最后Jelly决斗失败后,采用的是侧光,使一部分隐入黑暗之中,表现了主人公失败后苦闷落寞的内心情感。
也曾疑问,为什么迈克斯费尽心思找到1900试图劝其下船无效后,不一棍子敲晕而强行带下船呢?但仔细想想,这未免与导演的创作意图有失偏颇。1900,没有国籍,没有姓名,对别人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但是迈克斯懂他,懂他的音乐,也懂他的内心。他知道,1900“离不开这条船,但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这里度过,这里是他的世界,是他的天堂,是他一切悲伤与快乐的源泉。也许离开了,1900也终成为一个凡人。
在此之前,1900曾试图上岸,但当他站在船舷上的那一刻,他不知道对面那么多条街道,哪一条他该去涉足?那么多漂亮姑娘,哪一个才会陪他白头?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不知道去哪里找到适合他的琴,继续演奏他的人生。用现代的观点来说,1900有着极度的选择恐怖症。他不敢下船,是因为面对纷纷扰扰的大陆,一切似乎无穷无尽,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不像钢琴,只有88个键,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他可以在这有限的88个键里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来,这是音乐艺术的意蕴,也是1900的独特之处。
尽管害怕选择,但他依然与众不同,活得安心。在物欲不断充盈的今天,我们太多人丢掉个性为了共鸣,借助艺术寻找通感。但是最后,我们都找不到最初的那个自己了。与船同沉,一代音乐奇才就此消逝,对观众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感悲凉。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为1900鼓掌,他坚持不让自己的音乐外流,也不让自己丧失灵魂与追求。30年,他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却深得其髓。
愿天堂有钢琴。
㈨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赏析
(一)
说实话,我一直对法国电影心存敬畏。没看正片之前看故事梗概,感觉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司空见惯的师生故事而已,而这么乏味老套的架构,大概也脱不了我想象中的法国艺术片惯有的面目可憎。
然而我错了。这是一部轻松愉悦,并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艺术享受的电影。它一点也不压抑沉闷,而是活泼轻快的,还略带那么一点诙谐幽默,但它也不会像通常的法国喜剧片如《郁金香芳芳》那样的聒噪吵闹。它是潮湿温暖的记忆,是轻轻飞扬的柔风,你就那样苍白地面对它,不会喜悦,也不会悲伤,只会感动,而且是回味无穷的唏嘘感动,像我,则更会心存感激。
我终于成功而完整地看完一部法国文艺片,这是我的奇迹,而改变我对法国电影的普遍刻板印象,则是《放牛班的春天》的贡献和可喜之处吧。
(二)
这部电影当然也不会是深奥晦涩的了。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来到一群野性难驯的孩子中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我们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但马修这个人物的独特魅力在于,他的怀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悯和眼底温柔,乃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滑稽幽默的言行举止和非常显眼的秃头,都使他像个善良而和蔼可亲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但是立体生动的,是一个说服力很强的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为关键的,是马修真正懂得开启孩子的心灵。
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都是暴戾而简单片面的,一概地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也因此导致师生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氛围。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成人与孩子间冷漠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学监,他无力全面地改变现状,却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宽容地放一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孩子的尊严。更重要的是马修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他组建合唱团,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音色,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用老话来讲,是懂得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其实也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导演克里斯-巴哈蒂自己解释说这部电影要讲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就这点来说,马修可谓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导师,也因此马修能够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真诚依托。影片最感人的桥段是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时带走了佩皮诺,那一天刚好周六,终于圆了佩皮诺在周六可以等到"父亲"的愿望。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杭志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
与之相对照的是,影片还设置了蒙丹这一角色,他被心理学家作为试验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品性,他没有得到应该的关爱,而是遭遇更过分的歧视和虐待,还被误会错怪为盗窃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怀恨在心的他最终一把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举动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极端的报复和抗议。如果我们撇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不谈,也可以从中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本片导演的叔叔,更著名的导演雅克•贝汉说: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联系本片那些心灵有着缺陷的孩子,其实他们内心深处记住的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回忆:他们的不幸是他们或者因各种原因(比如"二战","二战"也是成人发起的战争)被成人抛弃,或者逾越了成人世界制定的规则,辜负了成人对他们的暂时期望,就被以哈珊校长为代表的成人世界排斥在自由正常的生活之外,承受粗鲁残暴的辱骂、殴打或者禁闭。这种愚蠢野蛮而形而上的处理方法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显然是更大的心灵灾难。蒙丹的纵火,便是最明显的反面教材。孩子们的幸运在于他们遇上了马修。马修的伟大或者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这两种记忆,相信也是深植于作者心中的经历感慨和本片的故事来源及情感源泉。
(三)
现在来看,马修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师形象。影片中那个干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可是他并没想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连说笑也不会了;哈珊校长也声称他有教育梦想,可是他此刻只是个人人讨厌的自私、虚伪、邀功谄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说组合唱团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马修之所以赢得尊敬,是因为他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而他慧眼识天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宽一点,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马修这样通情达理的而且还是音乐家的老师的,尽管有点落魄。
所以马修终究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被寄托了美好愿望的人物形象。他也不再是"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而是心灵救赎者和光明使者。这也许是因为导演自身有几十年的音乐修养的缘故,音乐及音乐家的作用有所美化而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的音乐也因此运用得出神入化,不仅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是音乐与剧情结合得相得益彰的绝佳典范。
片中共出现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缓的优美之作,分别对应故事叙述的时间与节气,从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乐渐渐融化孩子们冰封的心灵,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如"在回旋的风中转向,展开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驿动的梦,我的心燃起,骤然飞舞飘离大地""欢乐的震颤,一切在跳跃,荣辱恐惧抛诸脑后,远离孩子们的困扰,无穷哀伤全无踪影""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等等,从这些歌声中可以听到孩子们对音乐及马修的感恩,也似乎可以闻到他们渐渐开朗乐观的气息。而音乐及马修作为身处"池塘之底"的(黑暗中的)孩子们的指路明灯和希望之光的隐喻,也是昭然若揭。尤其第二首歌响起的时候,整个校园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童声清唱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之中,"池塘之底"曾经的阴暗和残酷好像一扫而光,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安乐,连数学老师也跑来为孩子们伴奏,而一向不近人情的校长,竟也自顾自地在办公室里学孩子们折纸飞机玩。可见音乐的感染力之巨大无穷。
如果有这部影片的原声碟,我推荐收藏。
影片在音乐之外的其他方面俱表现出色,尤其是对节奏和整体基调的把握非常纯熟,一点也不像初次出手的作品。导演叙述之流畅,转场之自然,情节之清晰利落有条不紊,都显现出手法娴熟功底深厚,如果不是因为导演出身电影世家,耳濡目染,便是艺术相通,天分过人。要拿华语片来比较的话,处女作即能达到这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风范,似乎只有李安的《推手》才有相似感觉。《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人性赞美诗,就是不知假使离开音乐题材,克里斯-巴哈蒂是否还会有如此过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