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电影
看一下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其他两部作品吧
《天堂电影院》
西西里岛上的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戏院”。故事就在这里展开,多多(沙瓦托的小名)参加了教堂的唱诗班,也喜欢到戏院看艾佛特操作放映机。图图总是静静的坐在一旁,偷偷地收集艾佛特剪掉的影响风化的影片片段。他和艾费多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天堂戏院是村里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这里的人热爱电影,电影是他们的生活重心。
放映时的失误导致戏院失火。多多成了艾佛特的助手。后来成长为专业的放映员。艾佛特不仅教他放电影,更教他做人。经过与当地银行家女儿艾琳娜失败的恋爱之后沙瓦托到罗马游历。艾佛特教导他不要回来,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一晃30年过去,沙瓦托成了名导演。直到听到艾佛特的死讯,才唤回他儿时的记忆。他回到家乡。
戏院要被迫拆除了,全村的人都来告别,所有的人都在队列中默默行走......
获奖记录:
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四十七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第二届欧洲电影奖评审委员特别奖;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9)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0)
第四十七届全球奖最佳外语片(1990)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1989)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评审委员特别奖(1989)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著剧本(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1991 )
2、《海上钢琴师》
有没有一部音乐片能让一个准音乐盲重看五遍而不厌倦?当然有,它就是《海上钢琴师》。准音乐盲是谁?我。对音乐的理解方面,我只比西班牙前国王阿方索要好一点点,这位国王专门雇了一个“司国歌者”,其唯一的职责就是在演奏西班牙国歌时叫国王起立,因为国王听不出西班牙国歌。我能听出国歌并及时起立,也仅此而已,从小学开始,我的音乐成绩就在及格线上徘徊,就这样,都还全靠老师们开恩。
难怪欧洲电影人对美国电影一直不屑一顾,这部由意大利大师托纳托雷执导的片子不逊色于任何一部美片。这使我回想起了《美丽人生》,同样来自意大利导演的巨作。只要有法国和意大利这样充满了浪漫拉丁色彩的国度,就永远有来自欧洲的片子与美片争锋。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声中与世诀别,我们也只有在泪光中与这部片子分别,真希望它永不结束,让我们永远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
钢琴与海浪共舞,柔情与真爱齐飞。
⑵ 谁知道一部关于从小生活在游轮上的钢琴手的外国电影
海上钢琴师
超级好看的,而且又有意义。你真有眼光哦。这是部名片来的。
资料如下: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意大利文)
系列简介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三部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推荐你都看完
下面是影评。虽然不是自己写的,但是都写得很好
影片解析
[编辑本段]
关于电影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海上钢琴师】: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
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
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观《海上钢琴师》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维吉尼亚号蒸气船上的孤儿,一位善良的黑人烧炉工收养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于是烧炉工给孩子取名为1900。然而烧炉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丧生,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
1900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从此,维吉尼亚号载着他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在欧美大陆间往返航行。
从未上过陆地的1900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他看不到陆地的尽头。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迈下舷梯。直到最后,唯一的好友迈克斯告诉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最后,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精彩台词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 我能看到吗 ? 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7.精彩花絮
[编辑本段]
·片中那位挑战1900,还大言不惭的说是他发明Jazz的那位仁兄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Jelly Roll Morton。《The Crave》本来就是他的作品。在电影里饰演Jelly Roll Morton的那位Clarence Williams III,他父亲Clarence Williams也是早期Jazz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是第一位在谱子上使用Jazz这个字眼的人。
·电影中的SS Virginian号在历史上确有其船,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它还与泰坦尼克号有关,据说沉船时SS Virginian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SS Lusitania号及其姐妹号SS Mauritania。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SS Mauritania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家缔尤特布塔。
·虽然Tim Roth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Tim Roth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电影原声带
1.1990's Theme
2.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3.The crisis
4.The Crave
5.A Goodbye to Friends
6.Study For Three Hands
7.Playing Love
8.A Mozart Reincarnated
9.Child
10.1990's Madness
11.Danny's Blues
12.Second Crisis
13.Peacherine Rag
14.Noctume with No Moon
15.Before the End
16.Playing Love
17.I Can and Then
18.1900's Madness#2
19.Silent Goodbye
20.Ships and Snow
21. Tarantella in 3rd Class
22. Enring Movement
23. Police
24. Trailer
25. Thanks Danny
26. Magic Waltz
27. The Goodbye between 1900 and Max
28. Goodbye Duet
29. Portraits
30. Lost Boys Calling
⑶ 还有没有类似于海蒂和爷爷这样的电影画面精致,剧情温馨。
丽莎今年8岁,单亲,喜欢提问,各种各样童稚的问题。邻居的爷爷儿子已经去世,脾气古怪,有收集蝴蝶标本的癖好。一天,丽莎闯进了爷爷的密室,发现了五彩斑斓的蝴蝶标本。爷爷还说,他要到山上去采集一个叫“伊莎贝拉”的蝴蝶,丽莎大喜,要跟爷爷一起去探险,她多么希望跟着爷爷去看满天飞的蝴蝶。一路上,丽莎给爷爷添了不少麻烦,因为她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放走了爷爷采来的蝴蝶。丽莎掉进了一个山洞,爷爷着急,找来了救生人员。两人的友谊、亲情,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⑷ 电影界传奇女性,曾主演《罗马假日》等影片,她是谁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剧与电影女演员,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特使【基本信息】
姓名: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赫本·罗斯顿(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原名:埃拉·凯瑟琳·凡·希姆斯拉·赫本·罗斯顿(Edl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
香港译名:柯德莉·夏萍
国籍:比利时
血统:有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出生:1929年5月4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阑尾癌(Appendiceal Cancer)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五英尺七英寸(170cm)
体重:103磅(47kg)(来源:传记《奥黛丽·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围:34A-20-34(来源: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
服装尺码:6
鞋码:10
血型:A型
【家庭成员】
远祖: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国银行家
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男爵
长兄:阿尔勒·罗伯特·亚历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次兄:伊恩·埃德加·布鲁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配偶:梅尔·费勒(Mel Ferrer)(1917.8.25~2008.6.2)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侣:罗伯特·沃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
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
次子:卢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宠物:约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杰克罗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的事:获得奥斯卡奖
2生平简介
童年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赫本的全名原本为“奥黛丽·凯瑟琳·鲁斯顿”,但在二战后,由于她的父亲约瑟夫偶尔发现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这个姓氏,于是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赫本-鲁斯顿”。因此,为了合乎法律规定,奥黛丽的名字也相应修改为“奥黛丽·凯瑟琳·赫本-鲁斯顿”,一般简称为“奥黛丽·赫本”。
【注】奥黛丽·赫本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和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苏格兰玛丽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后裔。詹姆士·赫本的后裔中,与奥黛丽同一时代的好莱坞名人还有凯瑟琳·赫本和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娶格蕾丝·凯丽为王妃轰动好莱坞),而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中也有亨弗莱·鲍嘉这样的好莱坞明星。实际上他们和奥黛丽是远房亲戚。
赫本六岁开始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父亲离开了家庭,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二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当时的身份文件大多为手写,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达·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便于伪造),但是这个名字从未合法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营,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在战争的饥荒期间,赫本经常靠郁金香球茎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绿色面包”来充饥,并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捱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在此期间,赫本曾为荷兰地下游击队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传递情报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1944年安恒战役,此时16岁的奥黛丽成为一名志愿护士,战役期间很多盟军伤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医院,其中一名受伤的英国伞兵在赫本和其他护士的帮助和照护下康复,这名伞兵就是后来的导演特伦斯·杨,他在1967年执导了赫本主演的《盲女惊魂记》。
踏入影坛
二战后,1948年,赫本与母亲(赫本父母于1938年离异)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迁至英国伦敦。她在这边打工边寻找深造的机会。1948年,赫本进入著名的玛莉·蓝伯特芭蕾舞学校(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期间曾因没钱缴学费返回荷兰,并在一部荷兰影片《荷兰七课》中饰演一位空姐——一个跑龙套的角色。经过数月训练后,赫本被告知她不适合当芭蕾舞者。为了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这年赫本击败多数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团员。由于表现突出,她正式参与了另一部音乐剧《鞑靼酱》(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国电影《天堂笑语》露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并在一些电影中扮演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后她在电影《双姝艳》里施展舞技,同时接演另一部电影《蒙特卡罗宝贝》(Monte Carlo Baby)。为了拍摄后者的法国翻拍版《前进蒙特卡罗》(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奥黛丽到法国出外景,期间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便认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音乐剧《金粉世界》的女主角,进而开启赫本到美国发展的机缘;同时,她还被《双姝艳》导演推荐给威廉·惠勒,参加了其新影片《罗马假日》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国正式参与舞台剧《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并因此获得世界戏剧大奖(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为赶拍《罗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回八个月演出后结束。这年因无法兼顾事业与婚姻,她取消与未婚夫詹姆士·汉森(James Hanson)的婚约,但两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谊。
1953年,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画剧情,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赢得多数人的赞赏,“赫本头”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许多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据说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里尼问她:“你为什么叫喊?”褒曼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三天后,因《美人鱼》(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荣获心峤保═ony Award)殊荣。
1954年她与亨佛莱·鲍嘉、威廉·荷顿一同演出比利·怀德拍摄的爱情片《龙凤配》。由于《美人鱼》的演出加上抽烟过量,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修养,不久接受一同参与《美人鱼》演出的演员梅尔·费勒(Mel Ferrer) 的求婚,两人于9月24日步上红毯。
1955年奥黛丽·赫本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可惜未获奖,同年因意外首度流产。之后几年,她主演的《战争与和平》、《甜姐儿》、《黄昏之恋》等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声势扶摇直上。但丈夫梅尔的演艺却遭遇挫折,逐渐转到幕后。1959年赫本三度怀孕,为防止半年前的流产再度发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约,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转型
虽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属意玛丽莲·梦露饰演女主角霍莉·戈莱特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与约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与电影公司起冲突,是事后证明她的演出与坚持是对的: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片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双姝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迷》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本却因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与多蒂的结合使她息影七年,广大观众十分怀念她,电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于“贤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终于重返影坛,与因演007谍报员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时的辛·康纳利一起主演《罗宾汉和玛莉安》,影片描写中古传说中随十字军东征归来的农民英雄罗宾汉与离别十八载的爱侣之间的一段深情。该片的首映式在纽约举行。当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阔别影坛七年,电影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会怎样对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还不得不尽快飞往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学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终生荣誉奖的仪式上发言。她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果博得满堂喝彩,这使她又惊又喜。接着她又飞往纽约参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广播城市市音乐厅举行,赫本一到,约有6000人向她欢呼,用唱歌的声调齐唱到: “我们爱你,奥黛丽!”
赫本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被人们的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看到人们并未对我感到腻味,我很感动。”
然后她再飞往好莱坞,出席该片在西部的首映式,并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发仪式上担任授奖人。这对电影明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她这回是为当年即第48届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授奖。赫本息影七年,感触颇深,但她最难忘的是,好莱坞没有忘记她,电影没有忘记她,广大观众没有忘记她。
她虽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逊色。继《罗宾汉和玛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统》(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远》(1989)。然而,进入70年代以来,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妇女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工作奋斗。近年来不少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赫本复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形象,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落伍、怀旧的感觉,令人感到哀叹、惋惜,这也是她重返影坛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样,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电影史上所占的独特的一页,是不会被岁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向赫本授予Gala荣誉奖,该项奖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资深望重的艺术大师颁发,获奖者先后有卓别林、劳伦斯·奥立弗、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华等影界巨星,这是对赫本影坛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奖。
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为公益事业发着光和热。1988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这个职位上,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并不时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和欢迎。1992年底,她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乳腺癌病逝。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93年度奥斯卡人道主义奖授予了她,此时赫本已离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费勒代领该奖。
。
⑸ 谁推荐几部向阿郎的故事那样经典耐看感动人的电影
出租车司机
我喜欢的我讨厌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黑店狂想曲
玫瑰人生
梦想家
谜一样的双眼
色戒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
肖申克的救赎
忠贞
永恒和一日
再见列宁
最后一封情书
成长教育
27个遗失的吻
吃蛋糕的人
爱情的限度
爱情短片
爱情重伤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落日余晖时
暗恋
巴顿芬克
巴黎
巴黎我爱你
巴黎小情歌
白色情迷
伴我同行
保持缄默
搏击俱乐部
布拉格练习曲
不速之客
曾经
拆弹部队
丑闻笔记
大鱼
带我去远方
单身蔽迅男子
独奏者
对她说
放牛班的春天
疯狂约会美丽都
革命之路
鬼妈妈
海盗电台
憨豆特派员
憨豆先生的假期
好家伙
和莎莫德500天
红色情深
红气球的旅行
花落花开
饥饿
机械师
记住我
寂寞先生
挽歌
家园
囧男孩
九降风
可爱的骨头
空中监狱
控制
蓝色情挑
蓝色粉末
蓝色果冻海
蓝丝绒
心如折纸
老无所依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两个情人
裂缝
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
盲井
美国丽人
梦旅人
纽扣人
纽约我爱你
甜蜜十六岁
潜水钟与蝴蝶
亲爱的伽利略
亲爱的温迪
日日夜夜
入殓师
弱点
我爱你莫里斯
围捕
杀手蝴蝶梦
杀手没有假期
上帝之城
深蓝即是黑
生死朗读
十二月男孩
十分钟年华老去
时光驻留
十月围城
守望者
美国X档案
顺风
四分钟
苏州河
琐事烦心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天伦之旅
天使A
天堂电影院
听说
我配不上她
我生命中的男人
我想吃掉你
我在伊朗长大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
午夜巴塞罗那
午夜狂奔
误判死刑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像鸡毛一样飞
小淘气尼古拉
辛德勒的名单
新宿事件
明亮的星
寻找午夜之吻
亚当
严肃的人
燕麦饼干店
阳光清洗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伊甸在西方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银妆刀
英国病人
硬糖
志明与春娇
有人在吗
愚昧年代
月球
在人生的另一边
在云端
葬礼上的死亡
崭新的二十岁
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就是英格兰
真爱无价
真爱至上
只要在一起
忠犬八公的故事
最后的旅程
最后一周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暗恋
情书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两生花
燕尾蝶
花与爱丽丝
钢琴课
布拉格之恋
悲情城市
杯酒人生
青木瓜之味
亨利和琼
天使爱美丽
爱情的牙齿
海上钢琴师
她比烟花寂寞
天使A
碧海蓝天
爱比死更冷
布达佩团尺斯之恋
红气球
低俗小说
再见童年
情塌并高欲写真
天堂电影院
飞跃疯人院
不羁的天空
太阳照常升起
云上的日子
情书
白色婚礼
死囚之舞
迷失东京
哈罗德和莫德
冬天的心
黑暗中的舞者
阳光灿烂的日子
逐爱天堂
蝴蝶君
扁担姑娘
站台
情人
罗拉快跑
蝴蝶
猜火车
心灵驿站
死亡诗社
巴黎野玫瑰
潜水钟与蝴蝶
微不足道的事
⑹ 适合孩子看的励志电影 小学生
我觉得最适合孩子看的励志电影就是《阿甘正传》,在这部高达9.2以上评分的电影当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一个人的成长,当然在电影当中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存在的阿甘,正是因为这位伟大的母亲才逐渐的成长了起来,在电影当中阿甘是一个智商在40以下的孩子,可以说这个孩子连正常上学都无法做到,但是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仅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而且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特特别适合用来教育一个孩子。当然除了这部电影之外,以下几部电影也是比较不错的:
3、《血战钢锯岭》
这虽然说的是一部战争片,但是教育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主人公想要参加战争却不想要杀人,可以说这种阻力是相当大的,但是却凭借着一己之力成为了所有人的信仰,甚至在最后一场战争之前,所有士兵祈祷的对象不是上帝,而是这位主人公,他们认为主人公会带给他们力量。
⑺ 5部经典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推荐,精湛的演技和完美的剧情!
《铁拳男人》主角大逆袭的故事;该片主要讲述了在1930年代的美国工业大萧条时期,纽约男子詹姆斯-布洛克为了生计,去参加拳击比赛成为一代拳王的故事。
《 听见天堂 》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马克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
《追梦女孩》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底特律,小柯蒂斯·泰勒(杰米·福克斯饰)原本是一位 汽车 推销员,但这位中年男子明显志不在此,一心进军乐坛,他在全力组建自己的唱片公司,并期待让公司出品的音乐出现在主流媒体当中。而为了实现梦想,他只需要抓住商机、物色颇具天赋的歌手和发行势必畅销的唱片而已;主要描述了来自底特律的一支合唱组合的埃菲、蒂娜、劳莱尔这三个黑人女孩为实现梦想而打拼的故事。 她们有着过人的演唱天赋和足够感染观众的激情。然而在她们满怀信心的参加了歌册拆喊唱比赛之后,却并没有得到她们所期望的成绩……
《当幸福来敲门》相信这部电影的经典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特别是为了生活而奋斗的人们,更应该看看。 该片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勇敢的心》男人撕心裂肺的大吼,也能让人泪流满面! 该片讲述华莱士晓得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民族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战斗中牺牲,他开始接受父亲好友的指导,学习州野苏格兰文化和武术。青年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梅伦求婚,但是梅伦却被英军抢去且遭杀害。华莱士率众揭竿起义,并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结成联盟,但不久他发现,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为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苏菲•玛索)前去和华莱士谈判,由于英王只想收买华莱士,根本不顾苏格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谈判失败,但这一切并不为伊莎贝拉所知。伊莎贝拉归国后发现事情真相,且知御者晓英王正策划阴招,忙送信给华莱士,而两人的爱情,也在战争与阴谋中悄然滋生。
⑻ 有没有像 海上钢琴师 一样经典唯美的电影,最好有影评,看过的,O(∩_∩)O谢谢
《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美丽传说》,这两部连听《海上钢琴师》是同一位导演托纳多雷的作品,并称为“回归三部曲”。
《天》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成熟的故事,里面有宁静淳朴的家乡,真挚无私的忘年友谊,有青涩无果的初恋,后来少年离开家乡,再也没回来过,但儿时的一切都无时不刻不萦绕在他脑海中,他又回到了故乡,找寻儿时的记忆……
《西》讲述的是在美丽的西西里岛,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暗恋上了岛上的大美女,并旁观了她从二战前到站后的沉浮,描绘了复杂的人性,有丑恶面也有光辉面。
托纳多雷三部曲
1、《天堂电影院》
西西里岛上的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戏院”。故事就在这里展开,多多(沙瓦托的小名)参加了教堂的唱诗班,也喜欢到戏院看艾佛特操作放映机。图图总是静静的坐在一旁,偷偷地收集艾佛特剪掉的影响风化的影片片段。他和艾佛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天堂戏院是村里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这里的人热爱电影,电影是他们的生活重心。
放映时的失误导致戏院失火。多多成了艾佛特的助手。后来成长为专业的放映员。艾佛特不仅教他放电影,更教他做人。经过与当地银行家女儿艾琳娜失败的恋爱之后沙瓦托到罗马游历。艾佛特教导他不要回来,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一晃30年过去,沙瓦托成了名导演。直到听到艾佛特的死讯,才唤回他儿时的记忆。他回到家乡。
戏院要被迫拆除了,全村的人都来告别,所有的人都在队列中默默行走......
获奖记录:
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9)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0)
第四十七届全球奖最佳外语片(1990)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1989)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评审委员特别奖(1989)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著剧本(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1991 )
2、《海上钢琴师》
有没有一部音乐片能让一个准音乐盲重看五遍而不厌倦?当然有,它就是《海上钢琴师》。准音乐盲是谁?我。对音乐的理解方面,我只比西班牙前国王阿方索要好一点点,这位国王专门雇了一个“司国歌者”,其唯一的职责就是在演奏西班牙国歌时叫国王起立,因为国王听不出西班牙国歌。我能听出国歌并及时起立,也仅此而已,从小学开始,我的音乐成绩就在及格线上徘徊,就这样,都还全靠老师们开恩。
难怪欧洲电影人对美国电影一直不屑一顾,这部由意大利大师托纳托雷执导的片子不逊色于任何一部美片。这使我回想起了《美丽人生》,同样来自意大利导演的巨作。只要有法国和意大利这样充满了浪漫拉丁色彩的国度,就永远有来自欧洲的片子与美片争锋。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身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声中与世诀别,我们也只有在泪光中与这部片子分别,真希望它永不结束,让我们永远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
钢琴与海浪共舞,柔情与真爱齐飞。
3、《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
她,撩著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著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著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 年仅十三岁的雷纳多也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玛莲娜所掀起的漩涡之中,他不仅跟著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著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著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她变成了寡妇,而在镇民们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祸水,带来了淫欲、嫉妒与忿怒,而一股夹杂著情欲与激愤的风暴,开始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
玛莲娜一步步地沉沦,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使得向来天真、不经世事的雷纳多,被迫面对这纯朴小镇中,人心的残暴无情,看著已经一无所有的玛莲娜,雷纳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过的勇气,决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种教人难以料想的方式,来帮助玛莲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Malena(莫尼卡·贝努奇),所有的男人都会爱上她的,会爱上她的一切,你会赞叹上帝,赞叹他能创造出如此完美无缺的女人。
但Malena的命运是悲惨的,男人得不到她,女人嫉妒她,当她堕落后,男人玩弄她,女人唾弃她,当她无助时,女人们当街殴打她、撕光她的衣服、剃光她的秀发,而男人们,只是看着。
而全片从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眼中把整个事情讲出来,却让电影带有纯洁的、温暖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