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真的而你又无法接受的科学理论
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真的而你又无法接受的科学理论?
却是有很多知识是反直觉的,尽管很多时候觉得难以接受,但科学并不会因为你不信或者不支持就改变它的观点,因为不但有理论支持,而且还有实验佐证!
一、光速
也许在100个人中,有99人提出过如何超光速,比如在飞驰的列车上射出一束光,或者两艘0.6C速度飞船相对飞行,或者一个巨大直径圆盘旋转时的线速度等!但无一例外这些答案都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早在100多年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证实了光速不会因任何参考系改变速度!以它在真空中的速度299792458M/S是永恒不变的!
迈克耳孙与莫雷的干涉仪装置,其安装在一块浮动平台上放!
即使两束光互相照射,那么光子的相对速度依然光速!
如果两个物体相对而行,那么遵循以上变换,它的速度无法超过光速!
二、量子力学认为,世界不是连续的!
这是普朗克在计算黑体辐射时发现的,因为从连续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都无法同时满足黑体辐射在短波和长波段的连续计算。而普朗克将黑体辐射假设是振子最基本能量的整数倍,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量子”这个名词的真正来历!而量子力学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将世界分成一份份的,甚至在描述四大作用力比如传递引力的是引力子,传递电磁场的是光子,传递夸克之间强作用力的是胶子........
三、现代进化论认为,人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这也许最多人不同意的科学理论了,因为人人都可以发表一番各自的意见,比如“人是从猴子变化而来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猴子呢”,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其实人和猴子分道扬镳在上千万年前就开始了,现代猴子也是花了数百万年才演化到现在这个模样,你将它们的努力一口水就喷走了?当然也有朋友会问既然千万年前的古猿能进化成人类,那么现代猿猴还有可能吗?很抱歉已经没有可能了,除非人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彻底出让空间给现代猿猴发展,也许会有一个偶然因素会让现代猿猴走上进化出人类的道路,但这需要时间,可能还需要千万年!
上述几个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量子纠缠、双缝干涉以及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引力弯曲光线等等让人将信将疑,但在事实面前却又不得不信的令人大跌眼镜的科学理论,这个世界很有趣,甚至有趣到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当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是全新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来认识这个世界呢?
不能说无法接受,但至少想不通,很难想通,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想不通。我举三个例子,分别来自物理、数学和心理学。
一,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托马斯·杨所做的双缝干涉实验,1830年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用一张之盖住,在纸上戳了一个小孔,光通过小孔穿过。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再用一张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条纹。这说明两束光线像波一样发生了相互干涉。所以光子既是一个粒子,也是一种波,而粒子是实体的,波是无形的,这两者本来是矛盾的,但又统一到了一起。
这还不算什么,后来诞生的量子力学,德布罗意、薛定谔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波动学说,所有粒子都可以视为波,物质失去了确定性,以概率状态存在,这太不可思议了。根据量子力学的波动学说,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团粒子云,以概率存在,理论上我们能够像茅山道士那样穿墙而过,只是概率极低而已。波粒二象性让人产生了根本的哲学疑惑,究竟何为物质,物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跟量子力学有关的困惑还有很多,比如经典的量子纠缠,薛定谔的猫,如果有谁说他完全弄懂了量子力学,那么他多半是一知半解。
物质究竟是什么?有歌词里唱“爱是一道光”,光是真实的粒子,又是不确定的波动,所以物质和爱一样,是具体的,又是虚幻的,但具体是什么,你永远搞不清。
二,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
二十世纪初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一种设想,他想建立一套完备的数学公理体系。何为完备的数学公理体系?也就是在给出几个基本公理之后,能够用这套公理进行逻辑推理演绎,解决这套公理体系内定义的所有数学命题。
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学有五大基本公理。1,过相异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直线公理);2,线段(有限直线)可以任意地延长; 3,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圆公理); 4,凡是直角都相等(角公理);5,在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线跟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按照希尔伯特的设想,如果这套公理是完备的,那么理论上可以用来解决所有欧式几何的问题,只有难易程度不同,不存在不能判定的问题。
但1931年哥德尔横空出世打破了希尔伯特的完备主义理想。哥德尔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数学家,他证明了希尔伯特设想的完备公理体系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哥德巴赫猜想属于这样的命题,那么它永远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否,而且你也没法判断它究竟能不能被证明或证否。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说明,这个世界完美的逻辑系统是不存在的,人的认识必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必有不可知的秘密存在,由此你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知道这个,还是很让人震惊的。
三,自由意志不存在论
自由意志存不存在是哲学经常讨论的问题,但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比如你现在在看手机,你可以决定继续往下翻,或者点击退出,都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你在主宰自己的行为,你的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但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只是你的一种幻觉。
比如柏林计算神经科学伯恩斯坦中心的神经学家海恩斯做的一个实验。他在2007年做的一个实验,给志愿者连接上大脑扫描仪,并让他们观看屏幕上随机显示的字母。他让实验者随时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钮,并且记住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屏幕上出现的字母。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他们能观察到被试者大脑在做出选择时的活动。
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发现有意识地按按钮的决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钮行为之前约一秒做出的。研究小组发现的另一种大脑活动模式,似乎能在长达7秒之前预示决定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早在被试者意识到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大脑就已经自己做出了决定。
类似的实验还有其他心理学家做过,结果都指向,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我们是后知后觉,自以为是自己做出了决定。但对于实验结果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个假说的争议很大,这也很正常,心理学上向来争议要远多过共识,对颠覆三观的结论观点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人,我自然相信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我决定回答这个问题,写下这么多字,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有了自由意志,才有“我”存在,否则我们和受程序驱动的机器人没有两样。如果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那很多人的世界观就要崩坏了。所以我希望这个假说不要成立,为了全人类高贵的尊严。
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这个理论我一直半信半疑,六千多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在一颗陨石的撞击下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随后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古人类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论是智商还是生存能力,人类好像开挂了一样发展的无比顺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1、地球出现了约46亿年,在六千多万年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只有我们熟知的恐龙?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在此之前和恐龙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智商非常高的生物,他们在地球上发展了数十亿年,很有可能早已拥有移民去其他星球的能力,在得知地球即将被撞击后,他们全部移民去往其他星球,撞击结束后他们再次返回创造了玛雅文明帮助古人类迅速发展。
2、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为何没有与人类同步发展?偏偏只是人类一路开挂一样成为地球的"霸主",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巧合,那么为何人猿的毛发和尾巴统统褪去,物种的进化是需要环境的,其他动物的变化却非常小,在寒冷地带的北极熊身上依旧披着厚厚的毛,可以穿过沙漠忍耐炎热的骆驼也同样没有褪去身上的毛,偏偏只有人类,不论生活在炎热的非洲还是寒冷的地区,白人也好黑人也罢,都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一身毛,除非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就没有毛,否则这一切如果也说是巧合就说不过去了吧?
答:量子力学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已经被实验证实,宇宙大爆炸也是一门反直觉的理论。
叠加态应该是最神秘的物理现象了,在我们常识中,左和右、上和下、有和无、生和死等等,都是相互排斥的事物,但是在量子力学中,叠加态居然允许相反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并非量子力学的数学技巧,而是量子力学描述这样的叠加态真实存在,否则量子力学就是不完备的;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有趣的结果,比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个粒子就同时穿过了两条缝,在“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中,猫居然处于“生”和“死”的叠加状态。
量子力学中还有一个隧穿效应,描述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过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由于宏观事物也是由基本粒子组成,所以理论上一个人,也是有一定概率穿过墙壁的。
甚至我们还能估算出一个人穿墙概率的数量级,建立定态的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粒子穿越势垒的概率方程:
最后可以估算出,一个人穿墙的概率在10^-100数量级,这么小的概率,哪怕你每秒撞墙一次,等宇宙毁灭了数亿亿次,你也太不可能穿墙一次,但是这个非零概率真实存在。
宇宙大爆炸理论预言,我们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暴涨,宇宙从一个没有体积的点,暴涨为如今的世界,这是非常颠覆常人认知的。
但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却得到了众多证据的支持,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哈勃红移、宇宙各向同性、宇宙元素丰度等等;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诞生和演化的最佳理论,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理论能做得更好。
混沌理论应该是科学理论中,最让人讨厌的理论之一了,因为该理论告诉我们,精确预言事物的长期发展是几乎做不到的事。
在物理学中,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可以预言天体的运动,当我们把天体限制为三个时,就成了三体问题,而三体问题是科学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已经被证明永远无法解决。
我们无法长期精确预言三体运动,即便我们知道三体运动精确遵循力学定律也不行,这就属于混沌问题;还比如流体力学中,我们知道每个分子都遵循力学定律,但就是无法解决湍流问题。
在我们常识中,如果把一个物体不断加速,最终就会达到任何速度;但是相对论说,无论你如何加速,都不可能达到或者超过光速,只有静止质量为零的物体才能以光速运行。
光速极限已经被众多实验所证实,比如无论我们制造多么强大的加速器,能把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甚至在小数点后多加几个9,也不可能把质子加速到光速。
既然严谨的科学已证明了的理论,那应该有足够说服力了,怎么会不信呢?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几个已被证明的科学理论,看你会不会相信呢?
科学想要快速发展,人类文明想要快速进步,离不开科学家超前的理论和猜想。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这些理论和猜想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被证明了真实性,像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过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和猜想有很多,有一些已被证实,但还有一些等待我们去验证。
观察者效应吧,来自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一个电子,在没有人为观察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穿过两个狭缝,发生干涉,可是当实验者设立了观察点的时候,电子就只能穿过某一个狭缝了!
薛定谔的猫就是这个意思,那个装有毒气装置的箱子里的猫是死是活?当你人没有去观察它的时候,两者皆有可能,它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态,当人一旦去观察它,立刻就坍塌向其中一种状态了!
这玩意儿太神奇了!
我觉得很多问题都是大家很奇怪的
1.光速
这个东西怎么就不能被超过,那如果无限的接近于光速会发生什么?真的就会穿越吗,随着现在黑洞的发现,霍金也曾说过人一旦进入了黑洞就会去往另一个时空,这个观点我不否认
2.惯性
这个大家平常生活中可以说天天都会遇见过,我在很早之前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公交车在正常驾驶的过程中,我在车厢里跳起来,是会在原地落下还是在后车厢或者说前车厢呢?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一个人疑惑。
有很多很多的实验已经被证实过了但是就是接受不了,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啊
自从量子物理学问世以来,你所不能接受的理论基本上都在量子物理上,正如同创始人之一玻尔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听人讲述量子力学时而没有发脾气,这说明你没有真的听懂量子力学。”
而在量子力学里,比如量子的隧穿效应,比如物质波概念,德布罗意提出的,一切物质都与微观粒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比如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等等。
量子隧穿效应:关于量子隧穿效应的通俗比喻,可以这么来比喻,比方说你要跨过一个高约5米的围墙,普通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于量子隧穿效应,你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被加持了某种能量,让你起跳跳到了6米高,成功越了过去,然后这股加持的能量又被收了回去。
这就是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在低能量状态下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在经典物理学中,这是无法解释的,而在量子物理中,不确定性原理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有人说人的意识是不是真的影响到其中的变化了,其实并不是人的意识在影响,只是人的这种观测行为干扰到了它而已,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你被蒙着眼睛让你去找房子里的皮球,你只能用脚来试探它的位置,当你用脚踢到了球,虽然你确定了球的位置,但是你无法确定皮球的动量,因为在你驱动的一瞬间,皮球的状态改变了,动量变化了,你就无法确定皮球在刚才时所处的确切状态了。
所以,并不是人的意识真的影响到了那么的奇怪,而只是人的观测行为影响到了而已。
它们都是很普通的自然规律,并非如你想象的那般神奇。
个人的浅见,你们有什么要补充说明的嘛?
1,就猜会有很多人说量子力学,确实,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双缝实验我都没想明白为啥!为啥一个光粒能同时穿过两条缝呢?不明白啊不明白。但是我能接受啊,因为这对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没啥影响呀。即便在量子学引导 科技 发展进步时我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2, 进化论,这是没有被证实的猜想。目前只是没有更合理的解释,所以教科书才这样教。目前进化论同样饱受质疑,中间进化态缺失的也有很多。这个留给科学家慢慢研究吧。
3,神鬼,玄学。无法证实,从科学上可以证伪。现在甚至有扯到灵魂量子态的,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个人认为纯属扯淡!
我无法接受的事实是,人的生命有限!会死亡!这是多么显而易见压根不需要证实的事儿啊!可是怎么要这样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是不断学习进步积累历练经历等等结果却是要衰老病变失去所以意识。恰恰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才有了神鬼,佛道,基督甚至包括 养生 等等各种信仰或行为。
你能平心静气的接受死亡吗?在你当下的年纪,亦或是数十年后。那还如何选择现在的生活呢?
有哪些已经被科学证实是真的,而我们又无法接受的科学理论呢?
第一,量子力学。看前面的回答也都提到了这个,我就再来说一下。量子属于物理学中的一种微观粒子,而量子力学就是一种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学规律。虽然它被证实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一些人还是认为不太能理解,根本原因就是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组成成分的认识,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比较宏观一点的物质世界,而量子力学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微观的世界,包括量子纠缠等现象。许多人其实都是对量子力学存在质疑的,但他们又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推翻量子力学。
第二,宇宙大爆炸理论。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过种种疑问,我们从哪里来?地球从哪里来?宇宙又从哪里来?后来宇宙学家勒梅特就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奇点在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逐渐膨胀而形成的。之后哈勃和伽莫夫等都肯定了这一说法,因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成为了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了。
而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证实与黑洞有很大的关系,但有人却怀疑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黑洞是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已经用数学证明了“黑洞是不存在的”,如果科学界认定了他的观点的正确性后,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将可能会推翻。
第三,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以来,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出现过上帝造人说,女娲造人说,外星人造人说,生物进化论等。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了,认为人是由猿人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而来的。但是针对这一说法,也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的,他们难以接受这一理论,因为既然说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为何只有一部分猴子
B. 西方战争电影的四种典型模式分析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和 文化 文本已被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西方战争电影作为其主要类型之一,自二十世纪早期出现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模式化的特点。以西方战争电影为研究对象,依据其结构模式和内涵特点将其分为“寻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种类型,以文化分析的视角,剥开西方战争电影商业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之阶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战争电影寻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事件中心模式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和文化文本,以与生活时空同构的模式为载体表现现实与艺术的差异性,使观众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语境中寻觅感官的刺激和人生的体悟,其深度模式具有梯度性,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而战争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目的不在于标榜所谓之科学的人类史观,而是试图通过将战争元素纳入限定视域来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影像与思维的关系,赋予本应属于历史学范畴的人类行为和感情世界以审美的 思维方式 。它所展现的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情感表达的张力和意识形态的诉求。西方战争电影自二十世纪早期出现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类型多样且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本文从电影文本本身出发,依据结构模式和内涵特点将其分为“寻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种类型,以文化分析的视角,试图剥开战争电影商业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之阶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构方式。
一、各模式及其视觉、思想、情感特点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 反思 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此类型影片注重画面感的营造,对战场与监牢等的直接描述不多,这些场景多表现为无色度的灰色调,运用不饱和色彩或黑白画面,清晰度较低,此时由色彩和光亮带来的信息减少了,观者难以关注细节,外部事物成为了内部事物的延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光影效果明显,亮度较高的具有唯美浪漫气息的生活场景。这样一种差别对待的视觉处理方式体现了战争灾难性的异延。此种灾难性并非只体现在战场上,其影响是非中心性的,从战前一直扩散、延续到战后,甚至是更长时间,且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以生活现实、回忆和幻想穿插构成情节的寻找主题电影中,时间的正常序列在主人公的情感线条中被打乱,仿佛暗示着被纳入意识的情感对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与逻辑必然性无声的抵抗。战争的残酷会使人内心真善美的事物遭到破坏,主体存在的价值被频繁的死亡掩盖,人在其中丧失了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寻找模式的战争电影中,大众文化的狂欢化与意识形态诉求都遭到了遗弃,梦幻破碎了,留下的是黑暗和失眠。它展现了一种在路上的姿态,试图向观众传达梦幻破碎与无力的信号,也是这种无力赋予了此类电影很强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效果。在情感表达上,战争电影多力图通过残酷、血腥场面的描摹塑造心理恐惧、绝望感、惊悚感或是紧张感,而寻找模式的战争电影很少直接呈现上述负面情感,而倾向于呈现出其与安全感之间的临界状态,此种临界状态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主人公的躯体本身,“躯体从来不是现在,它包含以前和以后,疲倦和期待。疲倦、期待乃至失望都是躯体的态度”。正是疲倦、期待以及上面提到的无力感构成了笔者所谓的临界感情。
2、狼孩模式
西方战争电影中有这样的情况,即主人公作为侵略方、强势文明或较为进步社会制度中的一员,由于某些原因介入被侵略、弱势文明或较为落后社会制度的群体中,经历了从距离与隔阂到互动与共融,最后走向反思与回归的历程。如《与狼共舞》、《征服者》、《走出非洲》、《澳洲乱世情》、《最后的武士》和《卢旺达饭店》等,此种类型战争电影基本产生于美国,笔者将其类比为狼孩的成长模式,以求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由于此类影片中多存在跨文化的因素,故而缺少不了表现异域风情的场景,而其选取和表达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是人对外在自然的反应或人自身的外化过程之体现。自然成了非冷漠的情感的化身。
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狼孩当属罗马城的建立者罗穆卢斯兄弟,古罗马崇尚强调智慧、团体、探索与勇猛无畏的“狼性精神”,这是大到一种文明小到某个个体或事件发展上升过程中自然渗透的精神状态,而一旦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也就同时意味着精神的停滞甚至倒退有了赖以孕育的温床。事实上,战争极似这一过程的缩影,一个群体的发展壮大、利益的;中突、对异质力量的同化情绪以及隐含于其中的诸多矛盾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战前的艰辛与紧张、战场的轰轰烈烈、胜利者的屠戮与劫掠、失败者的惨痛、战后的反思和力量的强弱变化形成了一个循环。其中进行战争与维护成果的价值观不管表现为积极还是消极都无法避免地与人性对道德与和平的渴望形成冲突,此种冲突是战争中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因素。而当征服者中持消极态度的少数无法对暴力与杀戮保持冷漠,无法保持“面对非人的恐怖景象时的漠然”与服从,选择直面冲突,站在人性与道德一边时,便失去了所属的立场,既是参与者,又成了背叛者;既是观察者,又成了介入者。
电影主人公对弱势与较落后群体的认同也体现了对上升时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精神与未被功利主义浸染的单纯感情的回归与反思。成为美国早期开拓者的清教徒恪守一种行为上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的‘至高之善’,即尽量地赚钱,加上严格规避一切本能地生活享受,毫无幸福可言的混合物,更不用说享乐了”,信仰的支撑落实到行为上便是克勤克俭,勇于开拓,如同样以爱情为主打线索的《走出非洲》和《澳洲乱世情》中,身为贵族的女主人公放弃安逸的贵族生活来到“蛮荒之地”,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而在重建家园的努力中找到真爱。
此类战争电影中主人公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却在自己所属族群中得不到认同,找不到内心的归属。来到异族当中成为其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往往都经历了怀疑、适应而后融入、认同的过程,在陌生群体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却能得到关键人物的赏识和异性的心仪,最后在危急时刻力王狂澜,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因认同感而呈现出积极的
感情状态。
3、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 日记 》和《卢旺达饭店》等。
英雄模式的战争电影试图从展示性中建立起某种新的膜拜价值,尽管这种尝试在商业性的左右下不见得成功,但至少也能给观众一场荡气回肠的视觉体验。英雄总是代表着某种社会性的态度,仪式化而非生活化地出现并有所作为,因此他们总是以高大威武、英姿俊朗的形象示人。此种膜拜价值在剧中的具体表现便是对悲剧性的崇拜。
英雄主题的战争电影在 故事 选取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很强的模式化特征,其多取材于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多为男性)故事,集中展现他们的成长经历或 言行举止 。当代战争电影中的英雄不仅是男性智慧、活力与能量的代言人,还以各种手段表现平凡人在面对危机、恐惧、绝望和爱恋时的复杂情感。影片着力塑造的不是传统刻板的模式化英雄,而是人性化英雄。此种理念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我们在以一种“上帝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时,总会不自觉地聚焦于一些较为杰出的人身上,我们称之为“英雄”。他们往往能够克制低级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追求高级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需求层次出现了颠倒,他们可以为了坚持真理而忍受饥饿、迫害,甚至是牺牲生命。这种历史观直接导致了我们历来都将自我实现视为人性的本质与最高追求。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关注本能,关注人性中最为草根的东西,开始试图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挣脱出来,这就是当代英雄模式战争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如上文所述,此类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具有人性化特点。他们拥有极强的个人能力,充满责任感又感情丰富,正面品质占据主导,他们的性格是神性的,而情感是人性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等的小爱与对自由、忠君、爱国等的大爱同等重要。
4、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三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中多有此类。笔者又将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电影多以“ 报告 体”的方式直接呈现事件,力图通过复原现实战争场景来制造真实感,此类战争电影对战乱灾难性的书写是全方位的,从平面到纵深,从细节到整体,从视觉、听觉到触觉感,从形式到内容,都试图实现灾难性的完形建构。
与前三种模式战争电影相比,事件中心模式影片中意识形态政治动力学体现的更为明显,其主要体现在国家中心与个人中心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矛盾中。法西斯式的国家中心主义往往制造出鼓舞人心的战争效果,让狂热的人们相信即使头破血流也要为这面旗帜而战,不管这种坚持是多么缺乏理由,话语一旦由某个群体或阶级制造便不可能是独白,而是富于针对性的语言。在战争的问题上,群体运动淹没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其需要的是对攻击与抵抗的宣扬,思索被压制到事后。对于主宰者来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分析命题,一切都早已存在于他的全知全能中,他有权创立其想要创立的概念,他们创造影像让观看者相信那就是真理。而被操纵的观看者所获得的永远只能是 经验 层面的东西,除非他们没被当前的假象所欺骗。如《拯救大兵瑞恩》宣扬政府之仁慈与关怀,想尽办法拯救瑞恩家四个上前线的孩子中唯一幸存者,而结果是拯救小分队与瑞恩一起阻击敌人,并成功还乡,这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战争就是那么简单,是正义的一方,国家强大并仁爱,战士爱国且责任心极强便一定能取得胜利。可事实上,战争本来就是一出荒诞剧,没有胜利者,没有正义者,人是血肉之躯而非机器。而人们已经习惯性地纪念胜利,悼念失败,从老兵回国时受到的待遇便可看出,他们回国时作为整体并未受到如二战老兵般的热烈欢迎,甚至受到疏远、歧视等不公正的待遇。当面临群体性灾难,我们都失去了为保护个人立场而指责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话语局限性的权利。
二、四种模式的演变和融合
从历时角度看,在西方战争片中,美国片一直唱主角,其既紧抓商业规律又标榜国家利益,“以其英雄主义、道德意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觅、培养和扩充知音队伍”。一战以来,为战时目的服务,鼓舞斗志的影片大多为事件中心模式或英雄模式,反映的事件无论大小都聚焦国家立场,形成鲜明的爱憎二元对立力量,积极情绪指向被认定为正义的一面。对战争本身也采取热处理的方式,多战场、战役或英雄人物的直接描绘和宏大书写,缺乏细部交代,虽宏大而富于煽动性,但略显僵化。而正如战争本身便具有双重性格,无法片面论其褒贬一样,战争电影所反映出的价值立场也较为复杂,有战时的热渲染也出现了战后的冷思考。“到了70年代末,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核军备竞赛,使世界笼罩在核毁灭的阴影中。这一现实改变了好莱坞及其观众对战争乃至战争电影的看法。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不管战争披上什么样的外衣,其本质是和人性相背离的。反战主题深入人心,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共鸣和认同。”可以看出,此后的战争片的表达倾向出现了转向。事件中心模式的电影开始以个人人性化视角切入事件,将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处理为烘托细部的背景:英雄模式的战争片与之相似,且从以英雄主义为重心转变为运用表征祛魅的手法,让英雄走下圣殿,还其人之本性和情感。以《与狼共舞》为标志的狼孩模式战争片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又将种族、体制、身份认同和民族国家等文化问题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而继《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之后,意在对战争进行冷静反思与寻找人性归属的寻找模式影片也因其主题的深刻性与和观众的情感契合在以好莱坞为主打的西方战争影片中崭露头角。
从共时角度来看,笔者对西方战争电影进行模式的划分只为从影片结构方式和内涵意义入手更好地分析、理解电影文本,而不代表不同模式影片之间存在绝对的界限,在某些内涵较为复杂的影片中也可能存在多种模式交织的情况。将对象进行分类亦只想为问题的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分类在先而对具体作品进行片面的概念化图解的分析方式是不可取的。简单来说,寻找模式、英雄模式和狼孩模式影片多存在内在和外在两条线索,具体则表现为个人心理逻辑和现实事件逻辑,以二者的关系为中心展开,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复杂交织赋予影片张力的实现以可能性。而在二者的关系中,个人心理逻辑往往占主导地位,人是表达的中心,故而影片的故事性并非关注的重点。与之不同的是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幻想、思考与传达价值评判的主体不是角色,而是观众,影片并不直接表现价值论的宣扬,而是将对观众的引导埋藏于事件的呈现之中。此外,在视觉表现、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四者也存在区别,对此下文将做具体分析。而无论哪类影片身上,都有迎合受众和渗透国家意识形态的痕迹。
C. 如何评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有什么亮点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剧中的亮点在于极其沉重的结尾将影片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3)柏林2观察者电影天堂扩展阅读:
剧中重要人物
1、布鲁诺
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
八岁的他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因父亲的新职务是在柏林外的一个偏远郊区,全家都要搬过去,布鲁诺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2、布鲁诺的妈妈
演员:维拉·法梅加
她原来一直认为自己的丈夫仅仅只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的死伤是在所难免,但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原来在集中营里干的是毫无人性的屠杀勾当时,她明白自己嫁给了一个魔鬼。
3、布鲁诺的爸爸
演员:大卫·休里斯
一名残暴、毫无人性,却在孩子面前俨然慈父的纳粹军官。受命管理德国纳粹的一集中营,便举家搬至集中营附近的官邸中。
D. 韩国动作片柏林谍变有第2部吗
柏林2:观察者 베를린 2: 옵저버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