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影视的论文3000字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2. 电影网站系统的论文怎么写
还是自己些吧,小伙子!!!
3. 求推荐一些论文网站
土豆网
http://www.tudou.com/
优酷网
http://www.youku.com/
56.com
http://www.56.com/
OPENv视屏
http://www.openv.com/
酷6网
http://www.ku6.com/
六间房
http://6.cn/
这几个都是免费的在线电影网站
可在线可下载
无须注册
没有广告
输入电影名既可马上观看
相信一定符合楼主要求
祝楼主看的开心www.1393TAOBAO.COM
4. 在线等: ···· 要做个论文· 就是建立电影网站 。。。。。 最麻烦的就是那链接 根本就不会
链接一个网站,就是在页面插入一个视频链接啊,很复杂吗?
5. 要写一篇电影研究方面的论文,谁能给个网址或什么建议吗谢谢
《英美电影》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美电影在英文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并阐明了英美电影在大学英文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英文语言文化的有效导入途径,它们在英文课堂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美电影 英文教学 导入
一、引言
“语言必须在情景中呈现和练习”——这是英国语言学家Palmer等提出的情景教学法的主体特征。它强调在英文学习中,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语言使用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景。因此,用英文电影辅助英文教学,不仅保证了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而且还生动地把文化知识、社交技巧、商业策略等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跨文化的意识中培养语感,提高英文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交际视野。
二、英文影视教学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电影通常被称作“第七种艺术”,兼容着其他艺术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弹性。它在视觉和听觉背景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在以英文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影视教学正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发现:带有描述性画面的电影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听力有极大帮助。在同等听力材料下,那些在课堂上观看电影的学生,比以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理解力更好,尤其是当电影中的对白配以夸张的动作,或者电影与相关的图片和背景性文字结合运用的时候。这表明电影蕴含的视觉信息越丰富,学生听觉能力就越高。而且,由于影视语言的外延性与内涵性处于一种常在的关系之中,它的所指和能指信息就为言语活动对象提供了一定的场景与语境,增强了感性认识。
影视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摆脱母语羁绊,调动学习者眼、耳、口、大脑甚至整个身心做出反应的立体式学习语境。影片中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话语动觉的一连串运作,传输给大脑中枢,建立起信号联系,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语言能力。那些在观赏中定格在记忆里的电影对白,一旦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场景相吻合,就会诱发大脑迅速做出反应和加速记忆,形成语言深化后的语感。
由此可见以电影作为英文教学辅助手段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英文影视教学中交互作用的发挥
英美电影课不是教师放映、学生观看的单向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活动、设备相互作用,构成网络状的交互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选取适当和系统的视听材料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交互作用,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与设备的交互
英美课上教师面对两个对象,一是学生,一是设备。教师与设备构成操作与被操作关系,合理的操作设计取决于充分的备课工作。教师针对教材认真备课并熟悉设备,从而保证课堂上教材播放与师生讨论穿插衔接合理,播放时段划分控制得当,操作熟练。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自然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生词、难点、背景介绍和练习题做成幻灯片或机上操作文件,并将其合理编插到教学程序中,以便利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
2.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正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处理好相互关系。在英文电影课上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如对所学语言有畏难心理、缺乏自信,再加上学习时需要多感官共同运作,学生常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克拉申在其情感过渡假说中认为这些不良因素会产生屏蔽效应,阻挡信息的输入,影响正确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和蔼、亲切的态度,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影片播放前,教师应进行内容简介,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调动参与积极性,并将人物形象和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猜测或描述角色的职业、个性、相互间的关系等。播放中穿插相应指导、答疑。观毕以问答形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学生共同讨论重点内容。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
英美电影课上学生与教材是输入与被输入的关系,根据输入假说,语言学习首先要保证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产生效果,输入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在视听中,学生进入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环境,要积极聆听,并努力理解说话人的感受,感知和接受不同文化风俗与角色共鸣。对一些经典的、简练的对白还需仔细研读,模仿地道的音调,学习正确的语用表达。
4.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英美电影课丰富多彩的内容输入必然会引起接收者丰富的联想和感受。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表达出对片中人物、内容、情节、寓意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片中语词句运用精彩之处和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就播放的某些内容,交流彼此的看法、感受,以训练学生表达流畅、用词准确、灵活应变等能力。
四、英美电影在大学英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文以《阿甘正传》为例,探讨英文原声电影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的效果。
1.最大限度提高学习兴趣
影片创造了轻松的英文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消极态度,而电影恰恰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氛围。片中男主人公的生活有一段就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他们很感兴趣,加上该片的语言纯正、发音标准,学生不由自主产生了学习动力,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个个聚精会神。
2.全方位促进语言输入
影片有益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促进地道的、口语化的英文的输入。放映前教师可讲解一下影片中的语言难点和要点。放映时,学生会着重注意这些语言点,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典型的英文口语范例,如:Lifewas like a box of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ingtoget.生活就像不知道下一块会吃到什么味的巧克力一样,只能顺其自然。We'regonnagetyou!我们会抓住你的。I can run likethewind blows.我可以跑得象风一样快。这些句子很简单,但都是生活中典型的口语,学生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不仅加深了听力理解,而且促进了真实、鲜活的语言的导入,有助于他们适应真实的语言环境。
3.有效导入英文国家文化
影片有助于学生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学生加深了对美国文化的认识。例如阿甘在描述珍妮父亲时用到了Kissin,and touchin,herand her sisters.似乎他是个慈爱的好父亲,可后来珍妮却离开了他。这里很多同学看的有些迷惑,其实阿甘那时作为一个孩子,也只能理解到这一步。这里实际暗指珍妮父亲对她们姐妹的性虐待。大家可以从她父亲的酒瓶、她破烂的衣服看出珍妮所受的非人的对待。所以她才想变成一只鸟飞走。童年的阴影直接决定了珍妮在以后人生中安全感的缺乏以及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深爱她的阿甘多次受到她言语的伤害,她只是把阿甘当做一个傻子,竟然在阿甘表达对她的爱时指责阿甘不懂什么是爱。经过多年的挫折后,阿甘无数次的包容和帮助才让她看清谁是可以永远依靠的人。影片中后来珍妮拿石块猛砸她父亲的老房子的镜头使观众充分体会到苦命的童年给她带来的伤害之深。而这也是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悲哀。
欣赏完影片后,师生可一起剖析一下这些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起源。教师可以从儿童虐待的概念入手,通过数据陈述该现象在美国存在的广泛性,进而透视其存在的个人、社会及文化根源,最后延展到儿童虐待给孩子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伤害。这些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国。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
4.趁势强化语言输出
影片放映后写影评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观看完此片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学生的写作热情会非常高,从不同视角度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的同学由衷钦佩阿甘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和珍视感情,而有些同学针对珍妮和阿甘的爱情展开讨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教学是英文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听力理解,而且还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文世界里的风俗民情和人生百态,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英文并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影本身所传递的信息,还要借助于学生主体的动机和兴趣,把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英美优秀影片导入英文语言和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6. 求电影网站类源码!毕业设计需要
可以去bootstrap框架上找,或者去站长之家上下模板。
7. 求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2000字左右。
这是我选修课的作业,我看的是《她比烟花寂寞》。没有2000字哦,你看情况再加一点吧,我明儿个要考试,还得看书,实在没时间帮你加了。。。
希望可以帮上你~~
她比烟花悲哀
《Hilary and Jackie》观后感
《Hilary and Jackie》。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好有意境的名字,佩服译者的功力。
喜欢这部电影。谈不上爱,仅仅是喜欢。
或许是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吧,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我就觉得是在看一场荒诞剧:异域古老的街道、悠缓的大提琴声;Jackie要求姐姐同意自己与姐夫欢爱,而因为姐姐的拒绝她任性的自残…那些都是远离我的生活我的见识之外的存在。我抱着看现代主义风格小说的态度观看剧情,没有悲喜。
直到Jackie艰难的拿起话筒打电话给依赖的丈夫,却听见小孩子的声音。
直到属于她的繁华逝去,她濒临死亡,在床上抽搐嘶吼,门外是喧闹欢腾的人群。
悲凉的感觉就这么袭来,眼泪簌簌往下掉。
就像电影的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绚烂的背后竟然是这样触目惊心的虚空与流离。
Jackie的一生,流光溢彩在其表,狂热偏执在其里。用死亡追逐荣耀,耗尽所有,曲终人亡。
她的一生追逐的荣耀,说到底,只有爱。她要找到一份情感依托,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不安。
小时候,她为了和Hilary一样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喜爱,苦练大提琴;
成名后她带着老师给的“大卫杜夫”辗转于世界各个城市,因为她以为全世界都会给她想要的爱;
而后,已为盛名所累的她,重新释放热情,去触碰早已厌倦的提琴,因为一个男人为着她的音乐才华,愿意献出爱情。
当初老师给她“大卫杜夫”的时候说:“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她永远记得。
但她忘了后面一句:“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于是最终,她失去了一切。或者说,她什么都没有失去,因为她本就不该有奢望。
而相反的,她的姐姐,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安心归原在乡下生儿育女,过着平淡并且简单的田园生活。
不论是Jackie还是Hilary,我无意褒贬任何一个的生活方式。因为我都不赞同。
先说Hilary。人们说她为了一个爱的男人放弃长笛(许多影评上都是这么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用上了引号),但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这样。她的事业?她不是在求职、求学时屡屡碰壁么?妹妹的光辉太过耀眼,不是令她压抑令她恐慌么?如果她有着与Jackie一样的技艺,她会由于那个男人的几句赞美就陷入爱河么?
妹妹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他,她说:“因为在他眼里我是特别的”。
——因为他的赞誉,因为她觉得他爱她,所以她安然的把自己交给他,安然的依赖他。
如果,她的运气差一点点,遇人不淑,恰巧碰到的是一个巧舌如簧、生性风流的浪荡子,那要怎么办?
所以对于她的后来的相较于妹妹的幸福生活,我只能说“万幸万幸”。
而说到妹妹Jackie,我只能说她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小孩子。天才势必孤寂,这好像是个永恒的普遍的真理。Jackie是幸运的,上苍眷顾给了她大提琴的天分;Jackie又是不幸的,因为上苍没有赐予她忍耐。于是终尽一生她都寻寻觅觅想要找到内心缺失的部分。
她的悲凉人生,完全是自找——我很坚定的认为。除了童年,她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与丈夫新婚的那段时间了。俩人各自忙碌却又如此契合。
那么,转折点在哪儿呢?
转折点在,她发现自己渐渐无法演奏大提琴了。于是她试探丈夫,如果她不拉大提琴了,那要怎么办?丈夫不明就里,回答的直白:“在舞台上你才是最耀眼最闪光的”。
敏感的心自此陷入绝望和死寂。于是她悲观的自弃,向姐姐姐夫提出违背伦理的要求,自我放纵。
寒冬里,她脱光了衣服,拿锋利的叶片割着皮肤,撕心裂肺的喊:“你们都不爱我。没有人爱我……”
因为一个男人的一句话,她否定了自己的全部。
怎能不悲凉。
于是理所当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姐妹之间的隔阂、爱人无法忍受她的乖戾、病情的恶化。
烟花的繁华只是一瞬,美丽却短暂。Jackie的一生,一如烟花,璀璨夺目,转瞬即逝。
然而,尽管很多人矫情的认为烟花寂寞,但事实却是,绚丽的焰火,总是对应着祥和的气氛和嘈杂的人群。盛开前万众期待,盛开后群情汹涌。
所以,她比烟花悲哀。
8. 电影论文怎么写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内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上主要从文学史和作品选两方面进行。学生们常常为文学史庞大的理论体系,繁多的文学常识,以及不可胜数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从心,消化困难。在教学上,也会明显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学鉴赏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多媒体引入课堂,影视赏析成为了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文学作品并不像空中楼阁般能凭空出现,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际、性格气质相关联外,也深受时代的影响。而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与今天时间跨度很大。作为95后的大学生们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诸方面一无所知的话,根本谈不上对作品的正确理解。而影视赏析能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历史情境。
如讲到明初文学,涉及到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宋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曾为太子师,但晚年,孙子被朱元璋杀掉,他也险遭杀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郁而终。刘基诗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而后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因成谜,有说是胡惟庸下毒,有说是朱元璋授意。至于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39岁时,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兼各家之长,但"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1] 综上,三家命运系于一人---朱元璋。明初诗文三大家的人生命运,是当时文人际遇的缩影。在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下,也难怪明前期文坛萧条。
如果在课堂上,仅仅对上述内容作文字讲述,学生们未必能深刻体会当时残酷高压的政治氛围。因此,播放了由胡军、剧雪主演的连续剧《朱元璋》中的一个小片段"刘基之死",12分钟的播放时间,同学们领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残忍专横,胡惟庸的刁钻阴狠、狂妄无赖,以及晚年刘基的憔悴无奈、绝望焦灼。课堂上同学们受剧情的感染,对刘伯温的遭际唏嘘不已,愤慨同情。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只是文人的一个代表,当时的政治氛围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芜了。再进一步作对比,由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宫,力士脱靴、玄宗调羹、贵妃捧砚。同学们为李白的狂放不羁,高力士的无奈狼狈,玄宗的礼贤下士,杨贵妃的殷勤活泼所感染,笑声不断。那么,将唐玄宗与朱元璋相比较,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到一个时代政治氛围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应着力培养的。鉴赏力是理论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除文字之美还有音乐美、意境美。在课堂上单纯的文字讲解难免乏味,并且诗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影视赏析将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听的歌声相融合,能使诗词意境得以酝酿升华。如赏析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
9. 论文达人进!求救!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
相关资料: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
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
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
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
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20.2%。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54.5%)(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
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
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
“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
“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
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
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
1.产业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
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
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
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
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
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
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
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
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
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
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
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
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
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
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
1.电影政策
电影审查制度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
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电影放映限额制度
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
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
经济政策调控
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
2.电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
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
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
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
电影节
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
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
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
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
纪录片
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
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
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
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
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
短片
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