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红河谷的主题赏析

电影红河谷的主题赏析

发布时间:2022-07-17 09:58:39

A. 电影《红河谷》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影片想表达什么主题

《红河谷》是一部好看的影片,这不但在于片中明星荟萃,摄制组集合了一批一流的人才作为保证;而且影片选材新奇,展示了世纪初发生在西藏这块神秘土地上藏汉人民联手抗英的故事;同时,更有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风光,使得镜头所至,无不呈现着凝重、神奇和斑斓的油画效果。藏汉青年男女纯朴美丽的爱情故事,英国探险青年带来的异域文化,加上战争仇杀的激烈场面,整体上构成了跌宕起伏、刚柔错落的视听效果,并进一步引发出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面对不同的文明进程等问题的思索。

B. 用蒙太奇的手法怎样评论<红河谷>

铭记战争 真爱和平

《红河谷》是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样是弘扬民族自豪感(主要精神的阐述),但与以往战争影片不同(拉出论点):看完影片后,我没有胜利的喜悦,相反却是辛酸和痛楚。这种感觉启发我去思考影片更深的主题:即在坚持犯禁略战争正义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战争的讨伐、对和平的向往。(前因后果,阐述明了)

为了体现着一主题(概述常见法),导演将影片内容有意识的分为两部分,并通过内容的对照和反差,将和平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影片“铭记战争,真爱和平”的主题。(什么手法深化主题,内容界定)

《可可西里》——“见过朝圣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背景渲染——残酷的血腥屠杀、吃人的流沙、逼向死亡的恐惧、短暂欢聚的热情、空旷辽远的高原、原始又荒凉的最后一片净土、鬼哭狼嚎的天气、彼次相托的默契.

C. 电影红河谷的主题

本片,展示了西藏高原的风光及那的古朴的民俗风情,并通过居住在这里的藏民与前来侵略的英国侵略军展开的一场战争,来讴歌了藏族人民爱憎分明,不屈外国列强侵略,誓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D. 根据电影《红河谷》写一篇影评

美丽的雪山草原,神奇的文明,纯朴的民风,纯洁的爱情……都在无耻的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红河谷,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反殖民侵略的民族史诗。

神奇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文明,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他们用虔诚的宗教信仰升华自己的生命,维护着这片世世代代生息于此的土地。他们之间有着纯洁的深刻的爱,藏族青年格桑和落难汉族少女雪儿达娃建立了纯洁真挚的爱情,而头人的活泼中带着些许女儿丹珠也大胆地追求着格桑,还有暂居在这里的英国科考青年琼斯也喜欢上了丹珠,三种交织着不同民族不同情感的爱情,成为这部悲剧最令人感怀的因素。格桑和雪儿达娃坚持到最后,与侵略者同归于尽;丹珠面对暴虐和凌辱,高唱了一首极有震撼力的民歌后,引爆敌人的弹药堆牺牲;而琼斯这个对殖民屠杀愤恨不已的英国青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灰飞烟灭,用自己的眼光控诉无耻的殖民侵略。

影片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无耻嘴脸,让人们去思索文明的霸权与生存问题。英帝国主义殖民者妄图用他们的工业文明来取代一切,用他们的船坚炮利来征服世界,他们企图把西藏作为侵吞东方古国的跳板,对这里伸出了罪恶之手。罗克曼是这部影片里我最痛恨的角色,这个曾在圆明园里纵过罪恶的火的强盗,又假扮成科学家,窜入神圣的青藏地区刺探地形,如果不是被耿直善良的藏族小伙子两次搭救,这个家伙早已死于非命。可是他恩将仇报,很快就带领他的殖民军重新来到,用欺诈手段和火枪大炮对藏族兵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他满口要给异国的人民带来他的“文明”,实际上就是用他的帝国主义来侵吞、掠夺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不惜残害所有可贵的生命,其无耻嘴脸代表了帝国主义的特征,令人切齿痛恨。他看到格桑点燃他赠送的打火机准备点燃火药库同归于尽时,居然还一字一顿地说“Why shuld you and I have been friends?”最终自食其果粉身碎骨。

影片最使人震撼的是藏汉两族人民面对残酷的侵略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凶残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他们的血肉填满了苍茫的红河谷,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这一曲壮歌,让我们感受了藏汉一家的深厚感情,还有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满腔热血。当看到无数的藏汉儿女在疯狂喷射的枪炮面前倒下时,当看到一个个穿着血红僧袍的僧徒在冒险给战士递送军火的悬崖上饮弹坠落时,不由得为他们可歌可泣的牺牲而崇敬感动。当最后只剩老阿妈和她的小孙子走在高原间,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时,我们可以看到藏族同胞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红河谷》在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布置和音乐配置上都做的非常不错,冯小宁导演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部片的配乐很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主旋律就纯净中透射着悲壮愤怒,让人听着时心中涌起崇高之感。宁静扮演的丹珠在就义前领唱的那首藏族民歌,前边的独唱超然空旷,她带起的藏族战士们的齐唱更是震撼人心,他们热爱生活而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让人感动不已。那充满深情的旋律在耳边久久回荡……

E. 红河谷 观后感800字左右不要太好的

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被一部电影感动了,一部关于战争与人性的电影,一部关于征服与感恩的电影。由音乐而电影,由电影而文字。在西藏的时候,耳畔缭绕着红河谷中雪儿达娃的节奏。应该说是《红河谷》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西藏梦。悠扬明快的钢琴声,让雪山在脑海中久久盘旋。
影片开始,老阿妈背着小孙子,摇摆着去喇叭寺去乞灵。老人缓慢地讲着雪山女神珠穆朗玛的故事,声音仿佛穿过岁月,一直悠远到现在。
而影片最初的平静在琼斯跟罗克曼进到雪山的时候开始瓦解。打着用西方的文明拯救西藏的名义的罗克曼,与对雪山充满祟拜的琼斯。还有那个来自西方的打火机。第一次,它做为给救命恩人的礼物,罗克曼把它给了格桑。第二次,格桑用它结束了这场战火,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同归于熊熊大火。一切平静了。依然只有老阿妈跟小孙子,还有那个摇摆着的转经筒。
影片最动人的是宁静站在雪山脚下唱起的藏族古老的歌谣,空灵,神圣,那一刻,似乎就连不灭的生命在这里也就显得那么多余。在那一块从未被文化浸润而一切都被静止了的空间里面,故事本身的凄怆和美丽则属于另一个主题而被永恒的阐述,当我们满盈着热泪越过那一个个真实而又感性的场面,看见那一个粗犷的康巴汉子颤着双手点燃照亮人性至暗的那一丝灵光。
我们以为故事累了故事乏了,故事也就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坚持着结束,所以我也喜欢那样的结局。那个诚挚的膜拜者一步接着一步不知什么时候也就死在了路上,当劫波历尽的琼斯少校扬着双手快要拥抱蓝天白云下的冰川雪峰时仰慕着那被托起的圣山时,所以用以宣泄用以表达的记忆再这里完全被隔离于意象之外,人的高度与雪山的高度在这里无疑成了一对可笑的对比,人的影子开始感到渺小而又近似于绝望。披着文明的外衣看起来却不够绅士的英国人在这里却也只能为他们的文明作上无休止的陪葬。
于是我们先撇开侵略者的丑陋实质不说,一种先进的外来文明带来的洋枪大炮和落后多年的长矛弓箭在这里在展开一场肆虐与维护的对抗,到了最后荷枪实弹的英国人在玩弄着权术和机变的同时将善良的当地人和着血踩在脚下,也就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他们做梦都想要跨越的那个高地,然而他们却在人性的荒野中节节败退,随意那个长着大胡子的英国人在完成了帝国赋予他们庄严的使命后无可厚非的死却更象是一种赎罪,一种对承诺用以欺骗最后却不得不做出的赎罪。白发霜鬓的老祖母携着浑身稚气的小孙儿在叹息中悄然远去,更象是对人世世代代一种未尽的阐述,被风霜侵蚀了的石兽还伫立如昔,永远不停在转动着的陀铃则是对人生生不息的一种向往和延续。
至少雪山还会告诉我们,记忆正趋于遗忘并待以保存。

F. 急求舞蹈剧红河谷的影评,要从舞蹈方面分析的

战争和爱情相互交织

和同名电影一样,舞剧《红河谷》采用了战争和爱情两条线相互交织的结构。尽管一至四幕中没有直接写战争,但却为战争的爆发做了很好的铺垫。英国人罗克曼以科学考察者的身份来到西藏,他亵渎西藏神灵,开枪击落凌空飞过的大鹰,殴打前来阻挡其卑劣行为的山妹。这一切无不与第五幕中战争烟云的腾飞有着内在的关联。

剧中还铺排着一条十分清晰的爱情线:靓丽开朗的头人女儿丹珠热恋着耿直强悍的藏奴格桑,而格桑却钟情于纯情善良的汉族姑娘山妹。一男两女的情感纠葛,因他们的地位不同和民族差异,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卷起层层波浪。

舞台上展现千军万马

第五幕“珠峰喋血”是全剧中直接描写战争的重头戏。头人在城门前阻挡罗克曼入侵,各族民众和喇嘛冲向敌阵奋力抗英纷纷倒在英军枪炮声中;丹珠、山妹和格桑也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哀恸。整台戏以七门大炮在乐池中升降的巧妙运用和灯光、音响效果的充分发挥,营造出了千军万马厮杀在疆场血腥火爆的战争场面。

《天上西藏》为演出周压轴

继话剧《扎西岗》和舞剧《红河谷》之后,3月6日和7日,歌舞《天上西藏》将在中国剧院上演,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演出周”拉下帷幕。《天上西藏》表达藏族人民对和平、和谐、幸福的向往。

G. 红河谷意大利民歌 讲了什么 为什么写了这个故事

这首已流传了一个世纪的歌曲,人们对于它的诞生地依旧颇多争议。有人认为歌中唱的“红河”是指德克萨斯州的红河,所以1936年和1941年拍摄的与歌曲《红河谷》同名的影片,就是以德克萨斯州的红河为外景,并且把《红河谷》作为主题旋律贯串于整部影片。也有人认为“红河”是指纽约州的莫哈河,因为有位开拓者杰姆斯·克瑞根于1896年发表的一首填词歌曲就和这首《红河谷》内容极为相似。还有人认为,红河是指由加拿大西部流入温尼佩格湖的那条河流……

但通常人们总把这首歌视为加拿大民歌。

《红河谷》,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96年,冯小宁执导,是其“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打着探险的幌子,妄图入侵西藏,遭到藏汉人民团结一致、宁死不屈的英勇抵抗。战火中一对藏汉青年男女的鲜血浇灌出绚烂的爱情之花,歌颂了藏汉人民的战斗友谊,表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黄河岸边,无数的村民正在举行盛大的河神娶妻祭典,两名年轻的姑娘正被准备推进河中。当一名少女被活活淹死后,另一名少女的哥哥拼死欲救出妹妹。逃亡途中,在村民们的逼迫下少女砍断索桥落入江中,想与村民同归于尽。江水把少女冲向了对岸的沙滩。藏族老阿妈和她的儿子格桑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少女。
几年以后,草原多了一名美丽的藏族姑娘雪儿达娃。年轻的探险家琼斯跟随罗克曼教授带领的科学考察队来到西藏。单纯的琼斯被西藏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而罗克曼则心怀不轨,隐瞒其上校身份来为英军的入侵打头阵。由于发生了雪崩罗克曼和琼斯被埋雪中,最后为格桑和雪儿救出。在一系列的波折后琼斯病倒,只得留在西藏疗养,由格桑照顾,而罗克曼则回国了。
头人的女儿丹珠漂亮、高傲、任性,她钦慕格桑,暗萌爱意,但格桑却深深爱着雪儿。在格桑和雪儿的悉心照料下琼斯痊愈了。他与格桑成了好朋友并爱上了丹珠。带着藏族人民的友谊,琼斯走了。雪儿的哥哥来寻她欲带她离开,雪儿却因深爱格桑而留下了,两人终结合在一起。
罗克曼领兵进攻西藏,成千上万勇敢的藏民为保卫家园而倒在英军炮火之下。雪儿的哥哥带着马队和枪支来支援,藏汉人民齐心抗英。古堡内,头人拒绝了英军的劝降,丹珠被擒最终坦然自尽于爆炸中,而雪儿的哥哥也被杀害了。古堡中,格桑与雪儿与追至的罗克曼同归于尽。恶战结束了。琼斯手拿丹珠的照片走向他深深迷恋的圣山。

H. 一直不懂得欣赏电影,写影评就更不行了,我想知道电影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

I. 根据电影《红河谷》,谈谈如何形成中华民族认同

汉族女子雪儿和藏族男子格桑一段近乎传奇的爱情象征了汉藏两族以至整个中华民族,作为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民族情怀和坚定信念。英国人琼斯对头人女儿丹珠的爱恋以及与格桑、达娃、嘎嘎的深厚友情强烈地申诉,否定了战争。使战争显得更加残忍,脆弱。影片《红河谷》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更是一曲壮美的民族之歌。开篇和片尾都以祖孙二人在草原上行走的画面出现实际上是对影片主题的一种诠释,诠释一个民族的沧桑历史
和源远流长的生生不息。
片中多次采用特写镜头,常是四目对视的场景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全部通过他们的眼神表现出来。琼斯在失去同伴后与小男孩的对视当他拔枪相向的那一刻眼中盈满了悲愤,愤怒同情的泪水而嘎嘎的眼中丝丝恐惧和迷惑。同样的美国军官和格桑在战争最后的对视中,镜头叠印了格桑背着他走山路,互送打火机的场景,点燃的打火机最终把他们的生命结束在殷红的火焰中。
片中音乐不多,一处是在雪儿被哥哥带走时,格桑拼命地追赶后来雪儿返回,二人在石狮子前相拥是奏响的激越之曲,一处是战争结束后琼斯站在草原上看到奔腾的牛群时所奏的高原之音。这些音乐于内心深处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奔腾的牛群,美丽的爱情,均象征着一个民族、国家的不可毁灭。
《红河谷》
采用两个人的叙述,成年后的嘎嘎以及作为随军记者的琼斯实际上象征了两个民族向往和平、友爱的人民对话。`嘎嘎眼中那种与他小小年纪极不相称的眼神承载了深不可测的哀伤,隐隐地代表着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所有的苦难。
影片多次叠印石狮子和湖的画面,关于他们的传说多次被老人和格桑讲述着不但象征着格桑和达娃凄美的爱情更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明。英国人的打火机、望远镜象征西方文明在琼斯与格桑帮助对方使用各自的取火工具时地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在对比中两种文明并存。这为片末琼斯的语白做了铺垫,“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文明去消灭他们的文明,用我们的世界去改变他们的世界
呢。影片最使人震撼的是藏汉两族人民面对残酷的侵略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凶残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他们的血肉填满了苍茫的红河谷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这一曲壮歌让我们感受了藏汉一家的深厚感情还有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满腔热血。当看到无数的藏汉儿女在疯狂喷射的枪炮面前倒下时当看到一个个穿着血红僧袍的僧徒在冒险给战士递送军火的悬崖上饮弹坠落时不由得为他们可歌可泣的牺牲而崇敬感动。当最后只剩老阿妈和她的小孙子走在高原间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时我们可以看到藏族同胞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J. 赏析红河谷

它的歌词是:
野牛群 离草原 无踪无影 它知道 有人类 要来临
大地等 人们来 将它开垦 用双手 带给它 新生命
草原上 将盖满 金色麦穗 大城市 过不久 就建起
欢迎你 各民族 姐妹兄弟 来到这 最美丽的 天地

阅读全文

与电影红河谷的主题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剑奇谭2西瓜电影 浏览:274
神剧电影解说大全集 浏览:798
好看的电影推荐类似战争 浏览:69
如何通过看电影提升自己 浏览:492
电影里的视频怎么剪下来 浏览:130
战争时期残忍变态电影 浏览:139
许愿神龙电影迅雷在线观看 浏览:773
暖暖电影免费手机观看视频 浏览:770
农村保姆电影全集迅雷下载 浏览:259
电影按摩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223
好看电影推荐关于世界末日 浏览:970
鹿鼎记神龙教电影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97
音乐剧和电影的有何不同 浏览:728
手机投影电视看电影怎么投 浏览:244
最新电影在哪观看 浏览:925
哪个动画电影的人物有雨果 浏览:218
泰电影thepool迅雷 浏览:943
好莱坞情爱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42
男生不看小电影 浏览:806
如何欣赏电影人物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