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㈡ 钱学森电影影评3000字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建国后历史事件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正视并从容展现的不多,两弹研发算一个,因为此事更多地关乎国家利益而不是政党利益,而且当事人所受的非常时期的政治冲击也比较小,所以这一段历史得以再三演绎。与全景展现中国原子弹试制过程的《横空出世》不同,《钱学森》是以两弹元勋的生活工作履历为叙事线索的,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更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刻画。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钱学森》98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1980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但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再商业一点会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淀下来的永久眷恋。
㈢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于北 京,享年 98 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 疑和争论! ” 他说: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 今天掉下来, 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 他说: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 他说: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 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 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 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 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 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 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 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 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 利, “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 呢?”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 果。 ”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 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 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 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 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 的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 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 最后做成了, 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㈣ 你知道钱学森电影的观后感怎么写不
钱学森观后感
是谁,是中国著名的航天之父?
是谁,是对我国有着杰出的贡献的科学家?
又是谁,在美国学业有成,想回国报效祖国时,虽受到了美国的阻拦,却毅然决然地要回国?
的确,就是他——钱学森。
钱学森生自浙江。钱学森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留学到了美国。当他学有所成时,准备回国报效祖国,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政府用各种手段让钱学森不能回国,但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报效养育了自己的祖国。终于,在钱学森和中国人民的坚持下,钱学森胜利返回了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发现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片空白,于是钱学森就从仿制入手,并教许多战士航天知识,但是战士们都听不懂。钱学森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誓言,又拾回了自信。最终创造出了火箭和导弹结合为一体的武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十分感动,他为了投入祖国的怀抱,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国报效祖国。他回国以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胜利升空……他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努力向前冲。他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想到这儿,我的脸不经红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当个缩头乌龟,从来不想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有一次,我缝一只被我穿烂的袜子,不想针尖却扎了我的手,我就再也不敢缝东西了。然而现在,我错了。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挫折,有失败,也有困难,但是必须要学会战胜它们:从前有一个女孩认为世上所有事都不如她的意,正心灰意冷之时,他的父亲给她煮了三样东西:第一个是胡萝卜,第二个是咖啡,第三个是鸡蛋。女孩看见原本坚硬的胡萝卜变软了,粉状咖啡变成水了,但里面装着液体,容易被撞碎的鸡蛋变坚硬了。她看到这个现象时,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道理就是:遇到困难时,不该退缩,而应努力向前进,突破困难,取得成功!
虽然钱学森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种不怕困难,努力奋进的精神,永远会激励着我,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我们上个星期刚写。我觉得我写的比较烂。给你参考一下吧~~ ^-^
㈤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300-400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陈坤 饰)因为美国兴起的反共言论而备受打击。他的尖端技术研究被迫中止,并被责令出境。钱学森心系祖国,归心似箭,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宣告无罪的钱学森被长期软禁在家 中。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豆瓣
㈥ 钱学森电影读后感。500字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这些80,90后对于这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不是那么熟悉。所以最近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与鼓舞,令人心潮澎湃。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的伟人伟事肃然心生敬意。在电影中钱学森有许多的经典语录: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是一个令美国人害怕的,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钱学森》这部电影讲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一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先后获得多项科学成果。但他却心系祖国,始终想着报效祖国,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在得知其欲回国后并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对他进行了关押审讯。最终,通过多方努力,以提前放回11名美国飞行员为前提,促成了钱学森的回国路。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在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的艰苦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当时国内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2月,钱学森同志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1月,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紧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让中国人真真正正的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了起来。
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一句话啊,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爱国情绪一下就喷发出来了。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到影片最后两弹对接成功,钱学森内心对杜布里奇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并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是都么浓重的一种爱国情操啊。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全心全意为了祖国!
钱学森就是一个拥有一颗强烈的报国心,并通过终身的科学事业奋斗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一位杰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