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范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电影:《三大战役》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9.18”事变后,我国清朝腐败无能,被日本帝国侵略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在战争中,中华人民死伤无数,他们尽自己所能哪怕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卫祖国,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誓死将敌人赶出全中国。
在几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将敌人赶出了中国。革命烈士们为成立新中国,为中华人民未来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几场战役中,有杰出的将士们冲锋陷阵,拼死突围敌人的包围圈。
战士们冒着生命拼死包围敌人,敌人被围成一团,之后便被四周夹击起来。敌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最终举手投降。您还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
在日本军队围剿狼牙山的时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击敌人,那几位英雄占据了有利地形,随着敌人的不断进攻,他们又没有什么增援力量,就靠着他们已有的武器储备和险峻的地形消灭了许多日本士兵。
但敌人仍在源源不断的进攻,英雄们在没有子弹的时候,奋力拼搏。之后他们有用山上的石块砸向敌人,但由于众寡悬殊,他们只有等待敌人到近处的时候,采用肉搏的方式杀死敌人,在敌人冒出头的时候,他们用尖锐的石头往敌人头上砸、扔。
在一段时间的拼搏后,狼牙山五壮士全都牺牲了。他们是革命的一面镜子,鼓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战役》这部电影后,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战士们在抗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的战士们总能化险为夷。
我们要学习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质,我们学习时遇到了困难,必须学会在逆境中不能悲观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Ⅱ 急求关于抗战题材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抗日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800字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今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仍适用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Ⅲ 一篇关于战争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第九连》观后感
或许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从小我就喜欢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小时候每到夏天,村子里就会放映露天电影,虽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诸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老片,但还是令我兴趣浓厚。
那时看战争片,纯粹就是为了观看打斗的场面,着眼于武功队队员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弹无虚发、枪枪毙命,还有八路军指战员大智大勇,撸着白袖子,举着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着人丹胡的小日本之类。那时候,这种电影不管是在观时还是在观后,都会令我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这样的片子,那些关于“打鬼子”的英雄梦要做上好几个晚上。
随着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远去,属于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也渐行渐远。当人们回过头去观看那些战火连天的往事的时候,或许不再去纠缠血与火的本身,而是开始突破表象搜寻战争的深层原因。影视的镜头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铮铮男儿,他们也开始“懦弱”,开始有泪,开始拥有平常人的情感。从平凡到伟大是一种进步,从伟大再到平凡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种现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来,似乎战争大片的制作都属于美国,他们的《野战排》《猎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曾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以及在两极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他们制作的经典影片确实屈指可数。一部以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兵临城下》,虽然让世界掀起了一股“狙击崇拜”,但毕竟制作商不属于俄罗斯。
俄罗斯,这是一个屡经战火、自立自强的民族,谁也不敢忽视这个民族骨子里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宝剑久久地沉默,是为了保证瞬间的出鞘能够摄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连》,以王者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民族沸腾的热血精神。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如何高调宣扬胜利的战果,而在于不断反思曾经的错误和失败。《第九连》把视角投向那场让俄罗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阵痛的战争。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在那里,曾经有过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在那里,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的国家让俄罗斯这头巨熊领略到了什么叫做为自由而斗绝不屈服,这个国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来自西伯利亚的青年被送进了军营。最初,他们是那样的桀骜不顺,蛮横地剪掉理发师的头发,肆意地对“军妓”奥莉娅吹口哨;他们为了减少训练量而在背包里塞满衣服;他们捉弄高度近视的爆破教官。但后来,他们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刚下飞机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战场。
接下来,思塔斯毫无防备地被村庄里的穆斯林小孩从背后开了枪,鲜血染红了利达契夫的双手。彼托维斯基踩着朝阳,他想用画笔记录下清晨的山冈,却被武装人员的子弹击碎了头颅,鲜血染红了他那还未完成的画作。幸存的利达契夫看着满地牺牲的战友,看着沾满着战友鲜血的高地,他抱着头,蹲在地上,没有理会一旁的长官,任凭泪流满面。
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夕阳下满山冈躺满的尸体,伴随着壮士的悲泣,我想谁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触动。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军人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利达契夫最后的内心独白中,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因为当初这些新兵都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到前线的。但是,那个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在战争结束的两年后便宣布不复存在。国家不存在了,那这场战争的意义又算是什么?
军人的职责永远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罗素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危机情况下,所有人的权力欲都会转化为一种绝对的服从。军人需要随时随刻面对生死,所以服从则表现为一种常态。从另一角度讲,一支军队只有贯彻了服从精神,才能转化为一支钢铁劲旅。所以军人的服从精神并非出于主观,而是出于本能加客观。因此,我向来不会去指责军人在战争中所谓的残酷,军队在战场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理解是不能用纯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读,而应该站在战争的具体环境当中。在战争的环境当中,军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斗、性暴力、脏话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打斗这种原始行为属于本我,本我是最易激发的,而且是与生俱来。所以一旦在敌我战场上待久了,打斗暴力用之过多,难以避免的其它相关形式的暴力也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从这个层面讲,这帮俄罗斯小伙又是赢得了战争的,因为他们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为了给大部队开路,苏联人用火箭弹群摧毁了整个村庄。在火箭弹起飞的瞬间,电影画面中出现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头望着飞来的导弹,那眼神里,很平静,似乎对于这种灾难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一个见惯了灾难的民族,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解决一切灾难的经验。因此,对于那些穷兵黩武者来说,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始终是一场灾难。
Ⅳ 抗战题材电影的观后感
《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加侵华的序幕。泱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灿
灿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
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记录着这一苦难
时刻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这危急关头发出了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起抗日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号召。在国土沦丧,人民危险的阴霾中,这一号召如一声惊雷,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震响乾坤,一大批优秀华夏儿女投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就连处在幻想中的国民党,也不得不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战呼声中,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同盟,开始了艰难的抗战。忻口会战,凇沪会战,武汉会战„„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虽然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奉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却无法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的脚步。由于国民党内部反动派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居然成为了蒋介石集团的首要作战任务,于是日本侵略军更加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
南京大屠杀、冀中平原大扫荡„„他们在中国的国土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罪恶事件
时间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远和平,况且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抹去
我们祖国母亲曾经遭受的苦难。抗日战争结束距今逾有六十年了,
但每念斯耻,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掩饰心中震撼。俄罗斯作家托尔
斯泰说过:“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们面临国家存亡的
时候,人们心中便会生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美,这就是人类的
精神。”托尔斯泰把这种精神称为“俄罗斯精神”。而从中国人民
的反侵略史上看得,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呢?
Ⅳ 三大战役纪录片的观后感一千字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Ⅵ 急求一篇关于战争电影的观后感 三年级水平 二三百几即可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重温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俺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俺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Ⅶ 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200字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热血青年,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责任……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面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面对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母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Ⅷ 《三大战役》电影影评 大一历史作业
三大战役是我国解放以后军事题材电影之最,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人员、部队、器材、武器等等,动员之多,资金消耗之大,都是天文数字。今后恐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估计不会重拍。
三大战役对于青年人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三大战役环环相扣,紧密关联,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人民解放军连续歼敌154万余人,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了一场国共惊心动魄的生死大决战,就在这由辽沈、淮海、平静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组成的战略大决战中,仅4个月19天的时间,共歼敌154万余人,彻底打垮了国民党的军队。中共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十个多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Ⅸ 文字国历险记浩昊三战怪怪城观后感
星期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文字国历险记——浩昊三战怪城》,这个电影我和哥哥看了觉的非常有意思。
它讲的是浩昊是一个很淘气的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会写错别字,但他还不愿改正。有一天,他把一个人的名字“仇(qiu)海”读成了“仇(chou)海”,“吃书虫大魔王”就借这个机会把浩昊带到了文字国,那里原来是个物资丰富、环境宜人的国家,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宁。但是自从“吃书虫大魔王”统治文字国以后,那里就变成了一个妖气弥漫的地方,但是在浩昊在文字国各个文具们的帮助下,通过重重难关,打败了吃书虫大魔王。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于是,渐渐地改正了粗心、会写错别字的坏毛病。
这部动画片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浩昊智取宝剑、勇斗大怪鸟、怪螃蟹、毒蛇的那段,浩昊机智地冲上前去,把大怪鸟下边的“鸟”字的一点擦掉,只见大怪鸟一个劲儿地大叫:“啊,我看不见了,救命啊…”,浩昊趁机拿出宝剑,一下子击败了大怪鸟,那些令人震撼的动作令我吃惊,那番英勇无敌的模样,简直让我羡慕极了,其实错别字也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就像我,有一次老师叫我们抄作文,结果我把“大象”的“象”写成“像什么”的“像”被同学看见了,嘲笑我写错别字,让我惭愧了很长时间。所以大家以后千万别写错别字。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要认真对待生活中每一个字,不要像浩昊一样,读错了字他都不在意了,如果你们要像浩昊一样,你们也会被吃书虫大魔王带到文字国的。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浩昊的历险吧,做文字王国的使者,写好中国的汉字,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扬下去吧,修改错字从我们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