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而这些结构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文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 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
⑵ 谁有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剧本分析呀急需噢
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激情与爱情。1796年,二十岁的简遇到了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他们的感情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奇,而爱情故事也成为她毕生最伟大的著作。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分明世界的运转。奥斯汀夫妇,在把他们最小的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只是简心意已决,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逊,再加上年轻人的傲慢与偏见,她决定要为爱而婚。
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为简挑选一个富裕且有远大前程的丈夫。瓦斯莱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玛吉·史密斯饰)的侄子。虽然他们千方百计要促成此事,但还是被简直接了当地拒绝了。
后来,她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是一位律师实习生,和简的哥哥亨利一起从伦敦来汉普郡游玩。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他对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毫无兴趣。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简·奥斯汀。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他们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筹,而他则送《汤姆·琼斯》给她阅读。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是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格瑞莎姆夫人对此冷眼相看,而瓦斯莱则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让两人必须做出决定。汤姆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在他们这个充满感性和冲动的年纪,他们真的会走上这一步吗?
⑶ 求一部影片分析!影片题材不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剧本原形小说《动物凶猛》对比分析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电影,是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原始也是核心的内容。
姜文先生作为编剧和导演在1994年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发表于1992年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实事求是的说,姜文先生作为一个认真且负责的艺术工作者,基本上忠实再现了原著,他不仅忠实再现了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空间——北京,更具体的小环境——军队家属大院的特定风情,并且,姜导演还在旁白中大段援用了原著的文字,以及非常微小的语言细节,比如剧中人物所讲的“圈”——指泡妞。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姜导演也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整的用电影的语言刻画了出来,而且基本按原著设计了相关的重要场景——比如米兰的卧室,和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及让人非常容易注意到的是,原著中一些意识流手法的片断——如关于“老莫餐厅争执”的模糊记忆、结尾的“泳池呓语”等也生动地并且是创造性地使用电影语言再现了。更为难得的是,姜导演并没有自作主张给人物穿上一些突兀的衣服或者讲些超出那个时代的话。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在小说中当米兰第一次来找马小军,却和刘忆苦(小说中的高洋——明显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聊开了之后,马小军心里不舒服。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怎么不说话?你不说话我可走了。”
“……你是不是挺爱跟不认识的男的聊?”
“你说呢?”
“……”
“还挺爱吃醋的!行了,我是那样的人吗?”
整段对话是两个异性朋友之间的对话,坦白而且信息清晰,米兰不仅聪明,而且也很懂得沟通,女性细腻且善于抚慰别人的特征很明显。关于米兰的这种细节是《动物凶猛》绝没有的。
太真实了,我在北京呆过,我可以证明21世纪的京城里依旧充斥着这样的言语,这样的腔调。甚至外来北京的人们也易于被同化,不是说自己像被同化,这是不自觉的行为。就这四句话和两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是不是从这里面看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一个定格的画面?
马小军看到米兰和刘忆苦聊得起劲,突然变得好斗,开始揭别人的短,以及爬上烟囱,让我想到了动物们在春季里出现的行为——绝非讽刺,而且恰恰相反,我从中看到了一股雄性的壮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
第三个细节是,马小军冲入米兰家里,将米兰压倒在床上,却在米兰的主动反击中退却,含着泪大叫“有劲!”却夺门而出,将一个少年冲动却脆弱的心理表现得很到位,
其他的不同还有,马小军冒雨到米兰家楼下两个人的拥抱;摔倒在泥坑的大哭宣泄失去的痛苦,第二天的人人正常,这取代了小说结尾的我被众人排斥;形式相似的跳水,由小说中十米到七米到五米的一次次妥协,变成了对刘忆苦之前跳水的模仿,一个男性的成年象征;不再有“无声的饮泣”,变成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水面漂浮不动的死亡表征——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傻孩子“古轮姆”。这是小说不存在的人物。查了很久也查不到“古轮姆”和“欧巴”的意思,所以不能更深入的解释这个非常显眼的暗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成年的马小军们大叫“古轮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傻×”时——古轮姆清醒了,我们却变得“傻×”了。我们的阳光,似乎不再灿烂了。
**电影公映版的改动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1,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2,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3,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有人称之为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⑷ 迷镇凶案剧情解析
《迷镇凶案》是一部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
接下来,迷镇的全体居民将动用种种恶劣的手段意欲赶走黑皮肤的一家三口,唯独尼基一家,始终与黑人夫妇站在一起……。后来尼基家来了劫匪,他们将尼基的爸爸加德纳、尼基的妈妈罗丝、尼基的阿姨玛格丽特以及尼基绑在椅子上。
劫匪用迷药迷倒尼基家的4个人结束这一次劫案时,我更看不出劫匪之一将浸有药物的毛巾捂住罗丝的口鼻时要特别啰嗦几句的道理。事后,尼基和爸爸、阿姨恢复如常,唯有妈妈罗丝,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也没有什么可意外的,因为,车祸以后罗丝已经体弱多病了多时,所以才把妹妹玛格丽特请到家里来照顾丈夫和儿子。
迷镇的居民去镇政府请愿、聚众闹事、放火烧宅子……,企图以此赶走刚刚搬来的黑人一家,只是《迷镇凶案》的迷障,科恩兄弟更感兴趣的,是1950年代的美国,像迷镇这样的小镇,存在着比种族歧视更幽暗的社会现状,这样解读的话,你就知道这部电影的最终讲的是什么了。
⑸ 有哪些电影的剧本非常扎实、非常好
双雄,战狼,杀破狼,灵魂摆渡黄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王牌特工,复仇者联盟,蜘蛛侠,满城尽带黄金甲,美人鱼。
⑹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文学系电视剧剧本创作专业影片分析让分析的都哪些影片啊,我只记得泰坦尼克号
不管那部电影,主要还不是那么几点?镜头语言,色彩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