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② 电影一九四二,委员长一顿减两个菜 ,想表达什么
表达心里有灾民,收买人心。
一九四二 (2012)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主演: 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 2012-11-29
片长: 146分钟
又名: 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一九四二 (2012)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主演: 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 2012-11-29
片长: 146分钟
又名: 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③ 电影《一九四二》中,有多少真实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1]。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译名
温故一九四二,温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时间
2011年
出品公司
华谊兄弟
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制片成本
2亿人民币
拍摄地点
河南郑州
拍摄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制片人
王中磊
类型
灾难,历史,剧情,战争
主演
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蒂姆·罗宾斯,亚德里安·布劳迪,徐帆,张少华
片长
146分钟
2012年11月29日
票房
3.64亿
对白语言
河南方言,普通话,英语,日语
色彩
彩色
imdb编码
tt822
主要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
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主题曲
《生命的河》
④ 评《一九四二》中老马形像和镜头运用象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1] 。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译名 温故一九四二,温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时间 2011年 出品公司 华谊兄弟 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制片成本 2亿人民币 拍摄地点 河南郑州 拍摄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导 演 冯小刚 编 剧 刘震云 制片人王中磊 类 型 灾难,历史,剧情,战争 主 演 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蒂姆·罗宾斯,亚德里安·布劳迪,徐帆,张少华 片 长 146分钟 上映时间 2012年11月29日 票 房 3.64亿 对白语言 河南方言,普通话,英语,日语 色 彩 彩色
⑤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欢。
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长久的愚昧与奴役下,他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无尊严毫无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饿死。任何语言在三百万条性命面前都是那样的无力,任何文字在历史面前都是那样的浮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辈传承下来的血脉。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⑥ 用视听语言的知识来分析一部影片题材不限 写1000字影评
摘要 看了横扫奥斯卡诸多大奖的《贫民富翁》,为该片所隐含的各种矛盾而惊叹。片子讲述的,是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在印度贫民窟中长大的经历。三个孤儿当中的哥哥加入黑社会,女孩一度为舞女和花瓶,弟弟本想通过电视智力竞赛赢回美人心,无意竟成百万富翁。全片以弟弟Jamal在警察拷打下的闪回记忆为基本结构。
⑦ 谁知道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评析电影
可以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一下几个角度评论: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头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⑧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张国立徐帆 等人的方言都是配音吗口型很照应,而且声色很像本人啊,再说
这个都是专业配音的,
河南话属于北方语系,也不是很难学。
以下为介绍中国十大方言的一段话:
“中原地区河南话语系:
中原地区是指河南为中心,河南的方言也很独特,它辐射了湖北西北部及安徽西北部,山东荷泽,河北南部一带。均带有河南口音。有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当年 河南人在广东一带打工受到歧视,于是他们变稍微语言变调,做假的山东荷泽身份证,假扮山东荷泽人去打工,居然蒙住了不少南方老,后来连山东人也分不清了。 可见方言之相似。我记得看〈天下无贼〉的时候,好多人都说傻跟讲的是河南话,但是最后傻跟原来是河北人,因为方言的相似可见一斑。”
⑨ 如何评价影视《1942》
主流意识形态的围剿
与《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歌颂式历史回顾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逃。
中国社会弥漫着三种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宁主义,一小部分是无政府主义,而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化。而列宁主义引领下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抵触。《1942》所选择的“饥荒”题材,作为对祖先苦难的一种追缅题材,在意识形态的联想式解读里则充满了挑衅意味。它挑衅的是意识形态所试图掩藏的历史。中国历朝历代的“饥荒”向来都是与“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而“人祸大于天灾”则常常书写于史书的末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列政治运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尤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些掩盖粉饰下的公开的秘密,都会由“饥荒”一词所带来的联想奔涌而出。题材的敏感性则注定《1942》将受到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单纯地要告诉观众影片将讲述某一段历史,而更多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影片将要讲述的“饥荒”,只是“1942的饥荒”。《1942》必将面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博弈。影片中,对1942年河南饥荒的买单者,并没有鲜明的揭露。意识形态宣传利用的观影者的“想象性畸变”,同样,它的审查同样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联想。影片不论是在“饥荒”的根源归咎于1942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是鲜明还是模糊,这种对当下与近几十年历史的影射解读,已经深深的存在于意识形态的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