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大象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大象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06 23:31:25

⑴ 举一部看过的心理电影,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点评: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点评: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点评: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点评: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6、《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点评: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点评: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8、《梦旅人》picnic
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点评: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点评: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点评: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 高功能孤独症
点评: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点评: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点评: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点评: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点评: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
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点评: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点评:把一部哲学名著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
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点评: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点评: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点评: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冲击性。

⑵ 大象:Thinking in UML的内容简介

《大象:Thinking in UML》以UML为载体,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思想巧妙地融入建模过程中,通过贯穿全书的实例将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事例将复杂枯燥的软件过程讲解得津津有味。全书分为准备篇、基础篇、进阶篇和总结篇四个部分。准备篇讲述面向对象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学习建模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基础篇对UML的基础概念重新组织和归纳整理,进行扩展和讨论,引申出针对UML的这些概念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应用方法的思考。进阶篇以一个实例贯穿全篇,阐述如何使用UML从头到尾地实施一个项目。总结篇针对在现实中经常遇到并且较难掌握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升华在前几篇学习到的知识。

⑶ 求助:关于电影<大象>,枪杀案背后的心理知识 !!! 急啊 ...

关于这一部电影《大象》,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现象:集体无意识、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反社会人格。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 首先,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 我认为,《大象》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国高中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孤立、约束、冷漠。就像一些影评对这部电影主题的描述“当一只大象出现在起居室里,人们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假装它不是真的大象”。电影中人物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情,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闻不问、不关心,我看到的是心孤僻、目光狭窄、思想僵固、情感冷漠,甚至听到枪声也无动于衷。这种美国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校长的无能管理、父母的不合理管教(例如偷看日记)。 第二个方面,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急剧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青少年经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因此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无意识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经常在思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这就是青少年问题大量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同一性混乱的问题综合症,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或者是通过随意的性接触来寻找亲密、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准则。《大象》中的Eric和Alex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家庭的教养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加之暴力电子游戏的影响,出现了自我的同一性混乱,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与道德观都出现了偏差,甚至认为武装袭击只不过是一个游戏……而这种同一性混乱,很大程度上是上文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的。 最后,同一性的混乱,造成了Eric和Alex的反社会人格。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摘自 陈德欣的BLOG

⑷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这部影片拜托了各位 谢谢

也许特雷泽变成了爱丽丝只是个意外的误译。但Alex和Eric的行为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创作了一首曲子,同年,这首曲子被他送给他的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1876年,曲子在经历了马尔法蒂的转送和另一位德国音乐家之手后公布于众。名字叫《致爱丽丝》。据考证,曲名是误译。 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这首曲子原来的名字。就像人们无法知道Alex和Eric原来的样子。 电影的开始的是天空,固定画框下时间以超过平日数倍的速度进行着,却依然波澜不惊。大片的云朵仿佛水一样的淌过去。不着痕迹。只是太阳沉了下去。 电影中手持机器的跟拍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电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还是人。 这一天。John开车载着酒醉的父亲到学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对模特准备他的摄影作品集。Michlle在帮老师整理阅览室的图书。这一天。醉酒的父亲在车里等待儿子。年轻的情侣在一起等待报道。这一天。三个女孩在一起没完没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发少年面前高高跃起。这一天。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范桑特在电影里陈列了数量多到让人发指的运动长镜头。他似乎并不害怕观众在影片前半段时睡着。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让人觉得如同电影开始的那个空镜头般波澜不惊。影片的叙事结构复杂精巧同时充满张力,不同人物的视角不断重复叙述枪杀开始前的那段时间,丝毫不显冗长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后是Elias。人物一个一个的换,时间却始终是一个时间。手持机器特写人物头部跟拍运动长镜头在这段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无比巨大的程度。观众只能看清演员的脸甚至后脑勺。周围的空间全是虚的。范桑特用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告诉大家。主体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个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这是电影主角的待遇的话,那么枪杀开始前观众已经记住了不下五个主角。范桑特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有亲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相遇甚至仅仅是擦肩时的瞬间。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时候,Jordan和三个女孩擦肩而过的时候,摄影机的升格拍摄刻意个强调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给John拍照,同时Michlle从两人身边跑过的镜头,导演更是分别用三个人的视角拍摄三遍。这也是整个电影最让人赞叹的地方,这段过程中,影片叙事结构组合的复杂和巧妙让人兴奋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条相交的线。也是叙事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学习糟糕的金发少年。一个是热爱摄影的英俊小伙。一个是不默默无闻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让我打个牵强的比喻。我想我们可以说成绩糟糕关心家人在房间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许的叛逆,内心的脆弱和对亲情的渴望。为了摄影集放弃音乐会的Elias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稍带抱怨最终接受且热心帮助老师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无闻的人们。这三个人曾经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样子,普通人低着头从他们身边默默跑过。默默无闻的人第一个死在枪下时,追求理想的人虽然同样丧生却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学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宽广的天地。我们可以说整部电影里所有人物,其实都是指向这三个人。三个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爱情的情侣本质上和灰头土脸的Michell是一样的。自以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实依然是默默无闻的人。而校长则是他们的一个成年人的版本。那个黑人和Elias一样,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却因此壮烈的死在了枪下。被黑人救出的那个吻过John其实和John一样,他们给予别人爱,自己却同样无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从就在边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说清了这些人同时,范桑特告诉了我们爱的意义。也正是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撑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复庞大的骨架。三次拍摄在拍照时的三人相遇。两次拍摄在阅览室时的两人相遇。两次拍摄三个女孩和那个男孩在过道里的相遇。这些人的一次次错身让整个影片的结构异常的让人兴奋。 这个过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强调,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题是校园枪杀,但是枪杀直到最后小半部分才初现端倪。人们在Alex被同学用奶油砸了以后大多只会认为这是个可怜的软柿子。更不会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记录的,其实是一套详细的杀人计划。 影片前半部分掩饰的太好,这平静的日子实在不像会出什么事。人们可能在John走出校园,碰到两个“装束奇怪”的人时才开始疑惑。而Michell抬头时听到的那一声枪械上膛的声音。又被范桑特的闪回用一个锁门的声音成功的掩饰了。Alex在房间弹琴,《致爱丽丝》的音乐响起。镜头三次掠过墙上的鲜红的涂鸦。琴声一直没有间断,可以听的出弹的并不娴熟,但却没有停下的意思,尤其当镜头对准了床上玩电脑游戏的Eric纵深推近的时候,钢琴在一旁响的异常坚决。而当镜头切到屏幕时,音乐又回到舒缓优美。而他们所玩的电脑游戏似乎也和我们平日里接触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不同,你的敌人是一群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这样在音乐下,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无寸铁甚至不会逃命的人。 然后电影的主题开始显露。希特勒的头像,手举纳粹旗帜的人们,送来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弹药,周密的计划。大家终于明白了枪杀即将开始。大家还知道两个人是GAY。如果回顾之前学校讨论时大家对同性恋问题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为两人的行为找的一个牵强的理由。 和父亲道别时Alex脸上闪过不易察觉的失落,但是这没能阻止什么。 “我们在学校一点也不开心”“最重要的是开心”Alex这样说。“对”Eric这样说。 Eric头上的头巾和电脑游戏中左下角的那个如此相似。而Alex反带的鸭舌帽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叛逆的霍尔顿变成了走向极端的Alex。帽子也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如我一开始的猜测,Michell第一个被杀死。然后一个一个的继续。镜头依然是手持机器特写头部,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枪杀的人全部虚掉。那些之前还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远处一个个倒下的身影。 那个黑人是个奇怪的角色,甚至让我一度产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这样的想法。 Eric最后被Alex杀死,特写中的脸轰然倒下。Alex走进空洞的镜头。 电影最后的留白充满张力。我开始以为那只是一个调整节奏的空镜头。一直在等待一个最后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时。我怅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终于没有全部杀死,他让其中的两个幸免于难。就是一头金发的John和曾经在John哭泣时吻了他的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这也许就是范桑特的态度,爱带来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给Alex一个吻。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来? 故事脱胎于1994年震惊全美的科伦拜恩校园枪案。两名学生带着一身的自动武器冲进学校,在杀死十二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后两名学生饮弹自尽。电影的很多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新闻。比如其中一名学生喝下死去同学喝剩的饮料这一画面就曾被学校监视器拍下。在这个基础上导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来,“大象”一词来自爱尔兰作家Bernard MacLaverty关于“问题出现但是不去解决”的一个比喻,他说,“这就仿佛你屋里有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却都默契的从不谈论它,一起漠视它,很快就习惯了它的这种存在。”而这样的漠视甚至是歧视终究会让问题激化,哪怕是温顺如大象一般,暴怒后也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威力。 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当年的贝多芬,将这样一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献给所有的人们。

⑸ 想考导演要学什么

因为以前很多同学问到这个问题, 委实解答太多, 现在就个人见解单独发贴,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 若有不当欢迎补充和改正.谢啦 初试:文艺生活常识,形式为选择题,一百道. 1.一般文化课本中出现的文艺知识点,天文地理大象蚂蚁,广泛涉及有益无害. 2.一些新闻热点,多多关注生活.如08年试题中出现的奥运.福娃.易建联,投名状, 这些都是很容易考到的. 3.历史性的有趣问题.如07年考题中的宫爆鸡丁,08年的"床前明月光"问题. 总之,广泛涉及安心学习,畏惧只起阻碍作用. 复试:朗诵 集体小品 口试 1.朗诵:一般来说,导演系的考试并不同于表演或其他,考官最主要的是看你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倾向.选择材料我们鼓励选你喜欢的,这个很重要. 电影学院对脱稿与否不是很在意,但是别的学校考试,鼓励尽量脱稿.比如说中戏,中戏的导演偏表导混,那么你的朗诵就需要更加注意了(中戏的朗诵是初试). 2.集体小品:在朗诵完后,考官会给一个题目,即兴的表演.全组同学一起.老师主要是看你的思维能力,以及协作.表达.应变能力,在想办法让自己出彩的同时, 别太抢戏也别让别人抢了你的戏,每个人都不容易,心态一定要好. 记得我考试时,开始没人对戏,就自己先设定了一个角色在中场的旁边一个角落演,但是我一直面对着考官,自己很认真的演,用语言和肢体去吸引老师, 偶尔偷瞄下老师的反映,确定他们注意我了就继续自己的表演.可是中途突然冲出来一个人跟我搭戏,我就马上接着跟他一起演,后来两个人配合到演完. 这个的确我也不知道怎么准备,在家练习走台?? 3.口试:老师在二试中问的问题注意自己的条例性就好,然后就是要放松.有几个'见光死'的情况一定要避免:一是说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二是语无伦次.三是贬低他人来解释自己 (小品结束后一般老师会问你当时的构思和想法,这时候注意不要去埋怨别人没演好或者什么的,我们那组一个考生就是这样死的.) 常见问题是喜欢的电影,书,导演.还有比如对电影学院的印象等等. 三试: 影评 体检 编讲故事 视听语言分析 口试 (考的方面太多只能一起说了) 1.训练自己概括故事的能力,尝试在看完一个片子后,想想这个片子讲了什么. 2.这个环节中需要视听分析的较多,可从视听方面去准备. 3.体检检查的是色盲色弱... 4.编讲故事方面,多看看短篇,有种说法是看"故事会"之类的..也可以准备些自己的小故事,以备不时之需. 5.口试,总的来说,放开你自己,给自己的意念是:不留后路不后悔. 目前只能想到这些了啊..好多的字啊.以后再有什么想到的需要大家注意的再补充了只能. 总的来说,多看片,多看书,多看电视多读报,关心社会关心周身,不管能不能有利于考试,至少对你自己来说都是好的,都是一种提升.导演也如此. 放开担心,沉下去,好好做自己的事,不留遗憾,就够了.

⑹ 2D动画电影《狮子王》影评,从文化,视听,风格手法方面分析。1000—1500字

影评:《狮子王》- 爱与责任 《狮子王》(The Lion King)是由Disney出品的,在1994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也是公认的经典电影。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第一次看这部影片(英文原版)的时候是在初中,当时被感动得流泪。即使现在回顾重温,仍不免被其感动。 关于剧情,当时看这部影片时我就觉得跟《哈姆雷特》如出一辙,后来查资料才发现确实是以《哈姆雷特》为故事蓝本。不过不能因此否定这部影片的原创性。 这是个关于爱与责任以及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没有人物角色,全部角色均为动物。但编剧们赋予了片中的每个动物十分真实的人性化塑造,这也是该片能打动人的地方。 Simba幼年时的无忧无虑,顽皮,爱冒险,整天和好友Nala嬉戏打闹,何尝不是像所有孩子一样呢。无忧无虑的幼年虽然美好,但孩子终归还是要长大的。当Simba与Nala在大象坟场(Elephant Grave)险些丧命于土狼们(Hyenas)之爪下,被其父狮王Mufasa搭救后,Mufasa意识到是时候教育Simba成长了:”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 Mufasa对Simba说了什么?他严厉地说:”Simba, I am very disappointed in you! You could have been killed. And what’s worse , you put Nala in danger!” Mufasa不只是责备Simba自己去冒险,更重要的是他将好朋友Nala置于危险之地。如果你自己一个人不顾性命那是你自己的事,但你牵连了别人,这就是责任的问题了。 Mufasa在意识到Simba认识到错误后,又展露出关爱的一面,与Simba嬉戏。在Mufasa身上展现的难道不是理想父亲的形象吗?既有慈父的一面,又能在孩子犯错时加以严厉的教导。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最喜欢这部影片中Mufasa这个角色的原因。当Mufasa死在野牛蹄下时,当Simba呼喊:”Help! Sombody, anybody! Help…”,绝望的徘徊,并无助地偎进死去的爸爸的怀中时,很多人都看得哭了,真是让人心碎的场景。 Simba带着害死父亲的内疚离开了荣耀国(Pride Land),郁郁不欢,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当Timon和Pumbaa问他干了什么时,Simba说:”I don’t wanna talk about it.”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他了,”Not unless you can change the past.” 当一个人陷入绝境后,他也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会想到自杀吧。这时候Timon和Pumbaa教会了Simba乐天逃避的哲学”Hakula Matata”, “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to the world!” Simba学会了这种逃避生活的哲学,希望能忘记过去痛苦的回忆。很多人不也一样吗,在绝境中试着麻痹自己。 但这种躲避能持续多久?过去的重重阴影还是会不时地从细缝里钻出来,啃噬你的心。仰视满天繁星,Simba想到了父亲曾经的教诲。”Someone once told me that they’r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watching over us.”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这不由地激起Simba心中之痛。他本应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和父亲一样伟大的国王,当此时他却在干什么?欺骗自己,躲避现实。 Simba开始慢慢觉醒,他应该承担起自己生来应该的责任来。与Nala的意外重逢,听到了现在的荣耀国在Scar统治下的恶况;狒狒长老Rafiki的指引:”The past can hurt, but as I see it,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还有Mufasa的幽灵出现:”Simba, you have forgotten me. You have forgetton who you are and so have forgotten me.””Remember who you are. You are my son and the one true king.”这一切让Simba觉醒并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Simba决定只身一人回到荣耀国, “to challenge his uncle to take his place as King.”为什么与朋友不告而别呢?想起Mufasa在大象坟场事件后对Simba的教育你就会明白了,他不想”put his friends in danger again”。 最终结局没什么好说的,善最终战胜了恶。做为以孩子为主要观众的动画电影,这样的结局安排很适当。不过,《狮子王》这部电影从主题或是教育意义上来说绝非是儿童电影,成人看这部影片也会受益良多。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看这部电影是更好的选择。 《狮子王》这部影片在音乐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请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乐大师Hans Zimmer为其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该片获得了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和最佳原创歌曲奖。音乐一向是Disney动画中的亮点,在这部影片中更得到突出的表现,无论是角色们唱的歌曲还是烘托氛围的交响乐都用得恰到好处。 《狮子王》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多的经典影片推荐目录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⑺ 美国电影大象讲述什么犯罪心理学

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国: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88分钟
IMDB: 7.3/10
简介: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
哥伦拜恩惨案”发生后,媒体过度渲染其血腥场面,很多记者、犯罪专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评论,围绕这起少年惨剧周围的是各种猜测、无端的责备,同时也变成公众的一种消遣。这一切都令导演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认为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丑闻”,他说,“在这个时候,只有拍一部电影才能再现整个事件的真相”。
影片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加斯以两个固定时间作为电影的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不同主人公的活动展开了关联和交叉,我们看见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成为对方的“经验片段”,然而,仅仅是一个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断连缀在一起我们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
除去影片特有的叙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在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也一并得到揭示。在社会中,中学校园作为现代社会里的一个机构,就像在这部美国电影中一样,它同时还是一个幻觉工厂,一个学着服从权力的实验室,一个有着独特逻辑、秩序和欲望的隔离区,教育成为一个形式的虚设,成年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的伤感、憎恨、幼稚和孤独,这个“问题年龄 ”从未获得一个合理的解决。加斯为了拍摄访问了许多学生,他说,“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也有的则很满足,但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引自《大象》法语版海报)。校园隐藏的这些问题就像一枚炸弹,这部电影拔掉了它灾难性的引线,当埃里克和阿莱克斯决定以自己的逻辑和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对这个成人世界已经不再信任,这不但是个少年悲剧,也是成人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悲剧。无怪乎,法国国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评选以绝对多数票把一等奖给了《大象》,可见该片在整个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响。

⑻ “想象”的“象”为什么是“象”而不是“像”

“想象”把作“动词”的解释放在第一种意思,“名词”的解释放在第二位。其它不变,同样是“想像”同“想象”,“想象力”同“想像力”。也就是说工具书上两种说明都对。

一、象的声母x,韵母iang,音调xiàng

二、释义:形状,样子:形~。景~。气~。现~。想~。~征。万~更新。~声。~形。

三、部首:豕

四、笔画:

相关组词:

1、大象[dà xiàng]

《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孔颖达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

2、现象[xiàn xiàng]

哲学范畴。指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比较表面的、多变的方面。与“本质”相对。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3、气象[qì xiàng]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

4、小象[xiǎo xiàng]

《易经》各卦附有《象传》,其中说明每卦各爻的叫“小象”。

5、想象[xiǎng xiàng]

也作想像。

6、象样[xiàng yàng]

合乎情理。

⑼ 你觉得《大象席地而坐》如何

链接:https://pan..com/s/18dpPs5dWuVB3EzhqszIV9Q

提取码:jnam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笔名胡迁)执导的剧情片,由彭昱畅、王玉雯、章宇、李从喜主演,于2018年2月16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放映

该片以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蓝本,讲述在一座并不发达的河北小城中,四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层小人物寻求救赎的故事。

该片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阅读全文

与大象电影视听语言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漏点电影有什么 浏览:321
内在美完整电影 浏览:776
沈腾电影票房各是多少 浏览:910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刘亦菲 浏览:55
意大利美丽教师电影资源 浏览:504
蝗灾电影在线 浏览:405
如何让在电影产生购买动机 浏览:336
泰囧手机电影 浏览:792
哪里有雨人英文字幕的电影 浏览:79
邯郸老电影完整版 浏览:910
解放云南战争电影 浏览:953
小士兵电影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230
现代真实的战争电影 浏览:126
有什么尸字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32
最新最热vip电影免费 浏览:473
关二战的电影马拉松 浏览:149
北京电影学院要求四六级吗 浏览:743
小电影的网址都是在哪找的 浏览:932
开心麻花电影叫什么 浏览:444
电影火星救援免费高清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