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电影《朝圣之旅》给我们展示了哪些不一样的画面
当我真的要去香港的时候,我并不打算去迪士尼、海港城,以及海洋公园。我决定去寻访那些曾经留在青春记忆中的经典港片的取景地。这些电影分别是《天若有情》《重庆森林》《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喜剧之王》《无间道》《岁月神偷》以及《志明与春娇》,来一次香港电影的朝圣之旅。电影中的香港,香港造的电影,过去和现在,光影和现实,相互映衬,令我这一次的朝圣之旅光芒万丈。
香港电影朝圣之旅第一站《天若有情》取景地:圣玛加利教堂
接着刘德华(华弟)对吴倩莲(jojo)说:“jojo,如果你希望我们将来会怎样,你就请上帝赐给我们”。于是吴倩莲(jojo)跪在教堂的阶梯上,开始祈祷。但因为刘德华还是要去报仇,于是骑着摩托疾驰而去,留下吴倩莲(jojo)无助地在黄泥涌道上赤足狂奔。这个画面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留在了万千的影迷心中。
2. 香港电影的4大经典镜头,哪一部让你忍不住流下眼泪
相信大家对于明星接拍广告都见怪不怪了吧,就像前不久香港影帝张家辉在一个广告里,提起“屠龙宝刀”就说:大家好,我是渣渣辉。
其实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他的港普,而是那些年香港电影的经典镜头,还有那些慢慢浮起,隐秘在时光中美好的侧颜与绝世的美人。
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属于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一下香港电影的7大经典镜头,哪一部让你忍不住流下眼泪?
1、永远的紫霞仙子—朱茵。
朱茵: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 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 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
2、惊艳了时光的“最美女鬼”—聂小倩。
聂小倩:书生,要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你会不会哭?前缘注定,今生共度。浮生无他只是虚度,人间有他却胜无数。你可已在茫茫人海中觅得他的身影?
3、曾不被理解的经典之作—《东邪西毒》。
慕容嫣: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无论你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也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
4、小人物也有追求梦想与真爱的权利—《喜剧之王》。
尹天仇:去哪里啊?柳飘飘:回家。尹天仇:然后呢?柳飘飘:上班喽。尹天仇:不上班行不行啊?柳飘飘:不上班你养我呀? 柳飘飘:喂,又怎么了? 尹天仇:我养你呀!柳飘飘:你先照顾好你自己吧,傻瓜。
3. 论香港电影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时部。
具体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汉》、《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创了票房纪录,于是1987年徐克开始拍摄续集,徐克让吴宇森带领周润发、石天去美国拍摄,自己则指导狄龙、张国荣演出香港的部分,并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宇森在美国导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续集》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然而影片上映时却仍然斩获了2200万票房。《英雄本色》及续集的票房大旺,惹动了向氏兄弟找麦氏兄弟跟风拍摄黑帮英雄片。
4. 王晶深度解读周星驰电影,为什么当年的港片那么火
在华语电影圈中,周星驰用独一无二的无厘头表演方式,成就了天花板级别的喜剧电影人生。在香港影视经济低迷的年代,他与王晶导演合作,坚持开工创作电影,为我们带来了多部佳作。这其中,周星驰饰演了很多小人物,从碌碌无为到功成名就,情节既紧张又搞笑,看似荒诞,其实富含人生哲理。与他合作的演员也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例如吴孟达、张敏、叶子楣、李若彤、朱茵、邱淑贞、钟丽缇、张柏芝等等。
5. 香港电影镜头中关于美食的画面,看起来为什么都那么有食欲
我觉得这主要是他们的拍摄镜头特别的好,还有就是电影里面的制作方法也让我们感觉舒服,和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的感受。美食重要的就是色、香、味俱全,香港的电影在拍摄到有美食的镜头的时候,我们凭借自己的眼睛就可以想象美食的香和味了。
云吞面。云香港式云吞面条,即香港特有的虾仁杂乱,盖上云通面条,配上长时间煮熟的土鱼、虾、猪肉骨头、当地鸡,工艺简单,层次清晰,而且还实现了云吞面条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
也是因为香港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美食,并且了解才可以拍出这样把美食烘托的片子。
6. 港剧港片和内地剧画面感觉不同,似乎是颜色灯光之类的问题(与清晰度无关)求高手帮忙
方向不同。港剧在拍摄经验上强过内地的太多,但是香港电影和香港电视剧共有的问题就是场景美工太烂。港剧之所以光鲜亮丽是因为那都是搭的景,便宜省钱,多打点光就好了。内地剧因为钱多往往可以实地拍摄,却经验不足,不懂得更好地利用内外景。实景拍摄中,角度和光线都会成为难题。
以神雕侠侣为例,古天乐版其实可以看出很多搭出来的假景,而黄晓明版全都是制片人辛苦找出来的旅游美景。电影需要突出真实宏大的场景,电视剧需要的是情节和台词。
7. 为什么国产片与港产片画面有差别
影片的画面质量与使用的胶片质量有关。
8. 为什么香港电影好多80年代的画质比90年代的清晰
80年代全部是胶片电影胶片质量可靠画质清晰但是价格贵除了租摄影机和小部分明星片酬大部分都买胶片了。80年代的胶片技术已经达到顶峰继续研发更好的胶片已经得不偿失了。80年代末90年初已经有部分电影人开始用录像机开始拍电影了90年代中期录像技术相对成熟基本上电影人为了成本问题都已经选择录像机了但是录像机的画面质量无法保证。当然内地电影人90年代也用上了录像机。言之有物望采纳。
9. 从法律角度赏析《门徒》这部电影
听上去,“门徒”两字极富江湖意境。在武侠文化中,各路武林门派通过收徒纳弟来延续“门脉”。香港黑帮警匪电影中,更是随处可以看到收小弟、拜关爷的段子,打打杀杀从来少不了门徒的身影。吴镇牢饰演的“血门徒”对着自己脑袋扣动板机的宿命与悲情还在心头萦绕,尔东升便带着自己的“门徒”跃入观众的视野。 尔东升算得上香港影界的一个多面手,在警匪类型片方面也颇有造诣,《旺角黑夜》曾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出风头。《门徒》延续着《旺角黑夜》里的警匪角逐,又不同于传统的警匪对峙,通过“毒品恐怖论”注入浓厚的社会思想意味。影片以昆哥和阿力之间的师徒关系表现出毒品制作、交易的内幕,构成警匪角力的主线;又以阿芬夫妇的吸毒惨剧表现出毒品的巨大危害,构成叙事的辅线。这种脱离原有兵贼游戏套路的故事,赋予《门徒》一些香港警匪片少有的社会思想深度,观众也多了些观影的新鲜感。然而,这种深度与新鲜的背后隐藏着不少深层因素。仔细分析,它所体现的不是香港电影人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和灵活多变的创作类型,也不是香港电影人开拓新的空间、突破旧有窠臼的创新努力,本质上是香港电影人对于大陆主导思想的迎合,意味着港片特色的削减和迷失前奏。 自《无间道》后,香港警匪片在故事性上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卧底风”愈演愈烈,到了去年王晶监制的《卧虎》时已达“三万警员做卧底”的空前盛景,警方全方位深层次地渗入香港的黑社会。在香港电影“黑帮教父”杜棋峰的《黑社会》及续作《以和为贵》中,警方能力也足以一手遮天,社团秩序受到严峻挑战,帮会规则被逐渐改写,像《暗战》、《高度戒备》这样斗智斗勇的兵贼角力基本已无望重现香江银幕。《门徒》的警匪创作立意遵循的是近来年蔚然成风的“卧底”路线,作为“门徒”的核心主角阿力的真正身分是警方“卧底”。虽然片中数次直白地说出“门徒”二字,但电影没有能够提供片名《门徒》包含的江湖意境。既然已经有表现“卧虎行动”的《卧虎》在前,将讲述卧底故事的《门徒》改名为《卧底》也未尝不可,俗是俗了点,但更加贴近故事内容。 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了谋求通过内地审检和公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社会说教气息越来越浓。一部电影包含一些社会正面的宣教本无可厚非,关健是要做到不要伤害最为核心的剧情和特色。《门徒》通过古天乐和张静初扮演的一对吸毒夫妇,将毒品的危害以慑人的镜头展现出来,包括多处出现的惊悚音乐和疾行翻滚的阴云画面,还有首尾呼应、以独白形式道出的“究竟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的疑问,将毒品危害作了一再地深度提升。从这点来看,把《门徒》看作是一部寓意深刻、令人深思的“戒毒教育片”也是很有道理的。 很早以来,香港电影就有“卧底”元素,《风虎风云》中的高秋便是其中代表。林岭东在警方卧底与黑道劫匪的对决中,通过生死角逐构建出一个情义动人的江湖世界,周润发和李修贤以精湛的演技注释了兵贼的另类关系,令不少男儿热血沸腾。《门徒》也有意演绎兵贼的情义关系,在日常生活上,阿力和昆哥有几份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在泰国金三角毒品基地里,昆哥试探阿力的段落具有很强的警匪斗智斗狠的色彩。问题是编导过于强烈的社会警世说教严重淡化了这种江湖情义,阿力对自己背叛昆哥并无太大的内心愧疚,认为一切都是设计的局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致使最后昆哥的自杀也就没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对于警察抓贼的动机,《门徒》与《龙虎风云》也是完全不同。在林岭东的思路下,作为卧底的警察是凭着“天职”来破坏犯罪行动。尔东升没有忘记卧底的“天职”的底线,阿力及时将昆哥集团的情况向上司反馈。但警察抓获犯罪分子的动因,已由警察的“天职”让位于“毒品危害”及其引发的人性良知。在剧情的发展中,让阿力决定将昆哥绳之以法的力量,不是他作为“兵”的身份,而是阿芬因吸毒而死的事实。这就是影片中,阿力看见一群老鼠在阿芬身上乱爬,目瞪口呆掩面嘶叫,镜头淡出切换后,一张拘捕令将昆哥带进了警局。 营建风起云涌、残暴无常的江湖向来都是香港电影的强项。《门徒》在此方面却没任何过人之处,警匪对决显得虎头蛇尾,很多地方浅尝辄止、难以自圆其说。开头一段,警察追踪贩毒分子的跟踪戏,从场面调动、画面剪辑到配乐,都是典型的港片风韵,快速切换中表现出紧迫、激烈的兵贼智力游戏。电影的主体部分,除了警察摧毁毒品工厂和泰国金三角毒品基地两段之外,基本上没有构建出真正警匪江湖世界。阿力和小姨之间的男女关系是展现江湖的一个要素,电影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涉猎,没有丝毫的灵魂揭示,实在是可有可无。对昆哥和阿力这两个毒品集团的“大人物”的交待,也是非常含糊不清和缺乏统一性。从警方破案的选择来看,昆哥贩毒集团具有大财团(社团)的地位派头,控制着香港大半的毒品市场,有实力出入泰国的豪华别墅。但在开头,作为如此集团的龙头老大的昆哥生病了住的是公共医院,他的得力助手居然买不起房子住在贫民窟,这在以往的警匪片里都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自然可以说,《门徒》有毒品危害和兵贼角力两方面的剧情内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影片对本是香港导演驾轻就熟的警匪部分表现得平平淡淡,毒品交易等黑道内幕只是轻描淡写地交待,反而在香港电影并不擅长的社会宣教的思想性上做得相当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我想,至少可以从演员表演和内地参与创作两方面来分析。 《门徒》对于社会宣教思想的成功表达与演员出色的表演关系密切。从《花腰新娘》中活泼可爱的彝族乡姑,到《门徒》中竭斯底里的吸毒女郎,对两个天壤之别的角色,张静初的表演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尤其是注射毒品前后入魔虐待式的强烈反应让人叹服,难怪导演赞叹:“就是张曼玉有机会和她对戏的话,也得要打起精神来”。古天乐饰演的吸毒男子,保持着《河东狮吼》、《宝贝计划》的喜剧本色,一方面起到了制造轻松观影气氛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满口脏丑的金牙和泯灭良知的邋遢形象十分切合“瘾君子”的身份,与阿芬一起将毒品摧毁灵魂的恐怖感呈现出来。 从制片、出品、策划来看,《门徒》由大陆与香港合作拍摄,在片尾的特别感谢栏里劈头盖脸地写着“黄建新导演”的字样。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顾问”黄建新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电影的成败得失。影片结尾设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按照香港警匪片的经典叙事模式,在昆哥自杀之后,故事完全可以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江湖风雨无常的体验。但是,编导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此之后让背叛“大哥”的“门徒”毫无愧疚地继续担当“卧底”,让“瘾君子”伏法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让无人照料的小女孩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天真无邪的孩子将“烟具”丢进纸娄,让政府主导下的正义力量和人性光环覆盖全部,这些恰恰是大陆主流导演们的“看家本领”。 《门徒》本是警匪题材,但它的故事在《龙虎风云》、《龙在边缘》等珠玉面前基本失去了港片的品质与亮点,留给观众的反到是“毒品恐怖论”的警世说教。就电影的特色来说,这无疑是香港电影和香港导演的迷失,是大陆主导思想和大陆导演的成功。简言之,合拍的《门徒》是香港电影人以自己擅长的题材完成一次对大陆主导思想的逢迎与展现。 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举行前,曾志伟先生就坦言:“香港电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 。他认为,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将融合为一,今后只有”中国电影“这一说法。现在看来,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的发展必然。从《九龙冰室》到《天行者》,从《江湖》到《阿嫂传奇》再到《门徒》,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正义力量、弃恶就善和从良说教,那种我们熟悉的亦正亦邪、忠奸难辨、血腥暴力的江湖渐渐地变味、淡化、消亡。同样是警匪题材,像《杀破狼》这样纯粹的港式经典很可能成为绝唱,《英雄本色》、《野兽刑警》、《高度戒备》的时代再也不会重现了。 《门徒》港版与内地版的区别 1. 警察与毒贩。影片开头及结尾各有一段阿力(吴彦祖 饰)在阿芬(张静初 饰)家中的破沙发上沉思的场景,在这些段落中很容易发现,港版中阿力是身着警装出现,而在内地版中阿力则穿的是便装。 2. 不想升职了?阿力进制毒工厂拿货,离开时被前来查盗版工厂的海关抓去查问,并发现他随身携带的四号海洛因,而后阿力亮明卧底身份,一名手下拉海关头头去一旁,二人对话。 内地版的对话内容为: 手下:“头啊,他能说的出苗志华,可能是真的。”头头:“你信他?那些卖粉的猾透了,打电话通知他们散啊。”手下:“万一是真的怎么办?”头头:“你蒙我啊?你没上过当?换你,如果他真是毒犯,你负责?打,打到说为止。” 香港版的最后一句内容则为: 头头:“你蒙我啊?真的也当假的,扛不起啊?交给扫毒组?不想升职了?” 3. 阿力带海关来到制毒工厂所在的八楼,在进入工厂前,海关头头对阿力说了一些话。从香港版中的这些话来看,海关头头的手后来被敲掉,一点也不委屈他。 内地版内容为:“你老实点,你不是???,就是戴罪立功,你要敢耍花样,就有你好看的!” 香港版内容为:“你放松一点,我不是闹着玩的,你帮我抄了这个活,有什么对不起的,我摆几桌给你磕头都行,知道吗?” 4. 复活之手。制毒工厂被海关发现,海关头头伸手进屋欲打开铁门,不想手被制毒学徒用铁锤敲断。香港版中海关头头的手被打断后掉在门里,被制毒学徒拾起,开始他拿着断手哈哈大笑,谁知断手居然会活动,吓的他马上把断手丢到一边。此段落内地版被删节。 5. 昆妻未被揭出。影片中并没有昆妻(袁咏仪 饰)参与毒品交易情节,但从她与林昆(刘德华 饰)最后在警局内所讲的悄悄话不难看出,昆妻对所有的事情心知肚明,但这个阿力不知。在内地版中,林昆在厕所内央求阿力给自己机会留血而死未果,说出这样的对白:“放过我老婆,让她走出这个门口,千万不要把她抖出来,让他好好的过日子,行吗?帮我这个忙。”这话说的实在有点莫名其妙,等于临死前还坦白交代的一把,供出自己的老婆也是毒犯。而在香港版中,此处的对白为:“给我一次机会,再拖一会,让我老婆和孩子好好活下去,你放我一马!”昆妻并未被揭出。 6. 阿力和昆妻的妹妹对话。香港版中此处的对白为:“我一直害怕有这一天。”林昆的尸体被运走,昆妻没有被抓;内地版本中此处的对白则为:“你姐姐也是毒犯,对不起!” 7. 先把你女儿的问题谈妥。阿力以毒品为饵向芬夫(古天乐 饰)换取小女儿的监护权,芬夫与阿力的对话。香港版中对白为:“看她的样子,跟她老妈一模一样,不然哪天我吸多了,我连她都上了。”内地版中对白为:“看她的样子,跟她老妈一模一样,不然哪天我吸多了,把她杀了也说不定。” 8. 新加坡樟宜机场。阿力设计让芬夫带毒到新加坡,结果芬夫在机场被抓。在香港版中,机场的地点虽未交代,但很容易能确定为新加坡,因为港版中当地警察讲的对白是带新加坡味道的国语,而阿力一句:“完了,非枪毙不可”,也就告诉观众,芬夫在新加坡贩毒,肯定是被处死的下场。在内地版中,机场的地点未交代清楚,当地警察对白重新配音,而且在阿力:“完了,非枪毙不可”之后,还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句画外音:“也许这不是一个警察该有的行为,我也不知道法律会怎么制裁他,可是为了他的女儿,我认为必须要把他关进牢里。”让人搞不清楚到底芬夫最后是死了,还是坐牢了。 9.结局。港版的结局是小女孩从吴彦祖身上拔出针管,把毒器都扔到垃圾桶里。这与开头小女孩对妈妈张静初做的完全一样。而内地版吴彦祖坐在桌子上正看着阿芬用过的吸毒器具思考着问题的时候,小女孩进来后把毒器都扔到垃圾桶里.
10. 《卧虎藏龙》影片有关画面、镜头、摄影方面的分析
从摄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龙 从摄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龙》,无非就是再次欣赏一场色彩和空间的对话,这些都和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有关,,《卧虎藏龙》的摄影师鲍德熹最能心领神会。 传统的香港电影画面讲究华丽,讲究炫奇,制片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在银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丽,对比鲜明,夜晚必定放烟,以突显气氛;主角现身必有逆光衬底,手法花俏,极尽雕琢能事。但是,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过去我拍的《白发魔女传》就像色彩强烈的西方油画,"鲍德熹说:"李安要的《卧虎藏龙》则是色清淡的中国水墨画,这种『清淡』的风格,十足就像李安这个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国水墨画讲究空间经营,留白才有气韵,留白才有回想空间,从镖局到贝勒府,美术设计叶锦添几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家具摆设全都撤了,空荡荡的场景已经拉开了整体的气韵格局;鲍德熹透过观景窗所掌握的戏剧空间更是无时不忘以中景、远景放出空旷的气韵,让观众看戏如有看画的心神体会。 空间有了,接下来就是用色。 "电影像长诗,意境超写实,故事很扎实,一场接一场的好戏,让人目不暇给" 鲍德熹说:"如果我再运用极其华的色彩来突显戏剧交果,那就不是帮助,而是干扰了,色彩跑进来抢戏,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龙》的用色,配合剧情发展有四套设计,前半段强调晕黄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几场动作夜戏,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夺剑的戏感却十足火热,冷热交杂,才不致在刀光剑影中,火上加油,让人坐立难安。 其次,则是丰红豔黄的新疆色彩。这段戏是玉娇龙无时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为无时或忘,才会记忆鲜明,所以用色要浓,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衬显罗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点出这段恋情的浓烈,也才可以带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装江湖行的矢志决裂。对照前半段的晕黄微紫,这里的丰红豔黄已然是一种行动宣言了。 第三层颜色则是江南绿。从黄山到竹林,绿意盎然,生机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剧情演戏的地理环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转机,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对俞秀莲说出了难言心事,也在竹叶梢顶窥见了自己不曾面对,也不愿去解决的玉娇龙不肯还剑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戏,不论是晕厥、迷香、中毒、勾魂、诀别到对泣色彩尽皆灰蓝,情难了,人已沓,灰蓝一片,恰恰对应了李慕白与俞秀莲的人间难舍不了情。 《卧虎藏龙》的片名直叩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锁定的焦点却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见风霜的俞秀莲:不是李慕白执意还剑,江湖不会再勃溪;不是俞秀莲人情练达,多方隐忍,姐妹早已翻脸。色彩偏幽暗,轻黄红的比重分配,其实就已经间接显现了主配角的主从戏份,但也因为幽暗为重,所以惊鸿一瞥的沙漠黄与江南绿才对照得格外鲜明。 《卧虎藏龙》是李安童年时阅读武侠小说的梦想实践,袁和平的武术指导和鲍德熹的镜位掌控都是功臣。飞檐走壁不难,定点移位也可以靠吊钢丝来解快,难的是侠客在飞,摄影师也要模拟飞行,凌虚踏肩而上,千里相随,才能创造立体空间。这种视觉奇观对於只懂得靠推轨技术来运作的手工业拍片工人而言,当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在机械手臂和滑竿辅佐下,人体工学的体能极限不再是问题,鲍德熹拍出了双重飞行的俯照全景的视觉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学的具体实践了。 至於江湖传奇的武术之美,鲍德熹摒弃了传统武侠电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长景镜头,透过远观和俯看,才能让刀剑奇技重现,才能体会武术律动之美。李慕白夜戏蒙面娇龙,以及玉娇龙的茶楼戏群侠,同样都是用中景来演绎侠客风流;至於俞秀莲和玉娇龙的镖局对决,则是远景捉舞动,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轮替了。 留白,留出气韵。 淡彩,淡出神韵。 镜位,尽得神韵。 鲍德熹的摄影镜头让观众的心神得以龙飞凤舞,让武侠之梦不再是梦。 详见: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