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0抗疫三部曲电影是什么
2020抗疫三部曲电影是《“疫"战》、《逆行出征》、《白衣天使》。
抗疫题材影视三部曲:坚持执行中宣部提倡“小、正、大"原则,小投资、正能量、大情怀。世界上人类的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命的三大死亡线,也是考验人性的炼石。生命只有一次,在死亡面前检验了人的本性。
网络电影《“疫“战》、《逆行出征》、《白衣天使》三部曲,将以武汉、绥芬河、舒兰城市抗疫为背景,讲好中国卫线战线上的抗疫故事。
《战“疫”》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该片全面反映中国卫生防疫抗疫历史,展现中国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瞩目成绩,深入体现中国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Ⅱ 戚薇发长文致敬医者,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有怎样的伟大之处
3月30日是国际医生节,在这天戚薇也发了一篇长文章来致敬这些医生们。当戚薇饰演了医生这个角色以后,他才能够更加理解医生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因此它也是很有权利来发表这个文章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离不开医生,在我们小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生病发热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需要去麻烦一些医生来帮忙治病的。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医生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医生也确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可是他们虽然普通却并不平凡。医生真的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一个职业,因为他们一直在为别人的生命而奔波劳累着。医生这个职业其实是非常伟大的,他们为了别人的生命能够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时为了生命,他们也一直奔波在前线。
有的时候一些医院也会发生一些医闹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却都没有影响到医生们治病救人的行为。他们深深地理解自己的职责,也深深地尊重自己的工作。无论遭遇了什么,当他们面对生命的时候,一切还是会抛在脑后。
Ⅲ 有什么电视剧、电影是医生题材的
1、《都是天使惹的祸》
是由梦继执导,李小璐、任泉、张延、郭涛、佟大为、周笑莉等联袂主演的青春偶像剧。该剧讲述了林小如面对坎坷与挫折并成为一名正式护士的故事
2、《爱的妇产科》
是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医疗悬疑剧,由马德林编剧,蒋家骏执导,朱丹、何晟铭、孙坚等主演。
3、《无限生机》
是由徐庆东执导的32集电视连续剧,由王茜,刘钧,王挺,隋兰等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剧中6位形象各异、性格不同的医生和护士,在生活中各自有一本难念的经,但面对病人,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勇于承担一切危难的勇气和责任,实践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故事。
4、《柳叶刀》
该剧讲述了女医生许曼突闻妹妹的离奇死讯,因而追踪线索,发现其妹死因与医院内幕有关,继而潜入医院查明真相,从此抽丝剥茧层层揭开黑幕。
5、《白色陷阱》
是由北京市中北电视艺术公司出品,尤小刚执导,杨童舒、王亚楠、廖京生、何琳主演的悬疑剧。
该剧讲述的是在东南亚某国医院里,因为一起医疗事故而引发出的一系列故事。
《都是天使惹的祸》剧情:
一个青春靓丽的都市女孩,走进了南方第五医院,她即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然而她根本没料到在迈进医院的大门之后,等待着她的将是怎样的坎坷和挫折。
林小如生性活泼顽皮,却有些傻气,在护校时是一名成绩非常差的学生,勉强毕业后被妈妈托门路送进第五医院,因此她遭到同事的嘲笑和捉弄,在医院里也遇到了精灵古怪的事情,弄得她狼狈不堪。
小如渴望成为一名正式的护士,无奈遇见强劲的对手,她的希望渺茫。小如对新分进来的研究生邵剑波一见“烦心”,两人吵吵闹闹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不料半路却杀出一高贵、美丽、才能出众的女孩——留学归来的外科医生蔡美云,更要命的是她还是第五医院院长的千金。
小如在爱情和事业这两条战线上都遭遇了强劲的对手,无论怎么看,她取胜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Ⅳ 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是由博纳影业集团、珠江电影集团、湖北长江电影集团领衔出品,由刘伟强执导,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易烊千玺特邀出演,欧豪特别出演的灾难抗疫医疗片 。
本片根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中国各地的白衣逆行者在这场浩大战役中纷纷挺身而出、争分夺秒、浴血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
众星云集卖座片,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等等,其中,各个演员都不负所望,展示了在重大疫情战役面前,大无畏的坚定以及小人物等特性。
医者仁心!在疫情来势汹汹的初期,面对着一波又一波前来就诊的病人,面对着床位紧张、防护物资稀缺的窘迫局面,张涵予饰演的张院长没有说过一个“不”字,而是竭尽所能、照单全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病人都送过来!他对全院党员说:“你们入党的时候是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做!你也可以走,但是走了就别回来!”
临危不乱!袁泉饰演的医生,在病人们蜂拥而至、秩序混乱的危机时刻,勇敢的站出来大喊一声:你们还想不想活?你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活,我们也想要救!请相信我们,给我们机会!你们谁敢乱来,我救你,但也会找你算账!这段掷地有声的劝诫,让人想起了袁泉在《中国机长》中的精彩表演,同样都是在危机关头,一语惊世、震慑全场!
影片展现了中国医生的社会职业担当,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个个温暖坚定的眼神。面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情感冲突、对医生的误解展现的淋漓尽致。当然除了医生之外还展现了奔赴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这不仅仅是一部叙述疫情事态的故事,更是一部表达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故事。
这部电影是一种致敬一种感谢,生活需要这种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向白衣天使致敬!
Ⅳ 重温吴孟超原型电影我是医生,这部电视剧都描绘了什么
在北京时间5月22日,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也是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有伟大的医者,始终以无尽的热忱认真对待每位病人。爱我的医生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吴孟超的经历,那么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什么?
一、医者仁心吴孟超院士一直都怀揣着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以自己的真诚去对待每一位病人,他也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胆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我是医生,这部电影主要就是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讲述了这位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仁心仁术,整部电影都让吴孟超院士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呈现出他作为一个频繁,一种勇敢的传承格局,以及仁义的朴素医心。
Ⅵ 电影《中国医生》上映后你被感动了吗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8、只能靠眼神演戏。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
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
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
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
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
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
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
8、只能靠眼神演戏。
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
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
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
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8、只能靠眼神演戏。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
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
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
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
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
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
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
8、只能靠眼神演戏。
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
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
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
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8、只能靠眼神演戏。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
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
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
4、可以说,这部没有,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1、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
2、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
3、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
4、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
5、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鸿篇巨制,
6、《中国医生》是一部聚集多位明星的电影,
7、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全副武装,
8、只能靠眼神演戏。
9、但面对病情的刚毅和果敢,面对病人痛苦的慈悲和怜悯,
10、面对家人的深情和亏欠,
11、面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无助,
12、丰富的情绪都在眼神中精准传递,也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染力
Ⅶ 哪些电影里有毛主席关于医疗卫生的说话,最好是赞扬医务工作者的视频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各项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毛泽东对于医疗卫生制度与工作,却一直有着诸多不满与批评。1965年的6月到8月间,他先后三次对医疗卫生工作发表了谈话。毛泽东当年意气风发的批评、思考和主张所透露出来的民众情怀浓郁得令人感动。如果人们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态,也许还能够得到关于走出中国医疗改革这一泥淖的点滴启示。
三次谈话的重要主题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早在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有针对性地指出:“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但新中国毕竟家底十分薄弱,科教条件不好,农村人口巨大,发展国家的卫生医疗事业困难不小。毛泽东强调,解决中国的医疗卫生难题,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苏联的条条框框,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始终坚持面向和服务工农兵的基本方针,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根据这些思想,卫生部在建国初期就十分明确:“今后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但是,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国家全面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一方面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规范化,另一方面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名义下,去除了许多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发展起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许多地方新生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也被当作“共产风”和“平均主义”的产物加以抑制。这样,全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是毛泽东提出批评的基本背景。
不能忽视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群众的医疗需要
毛泽东的第一个谈话发表于1965年6月26日,后来民间称之为“六·二六指示”。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直指卫生部忽视了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群众的医疗需要。他说:“告诉卫生部,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为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这里所谓“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指的是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而所谓“老爷”则是当官做老爷的意思,指的是官员。这等于说,卫生部不仅把主要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而且主要还是为城市中那些当官做老爷的人服务。显然,批评矛头直指忽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倾向,也指向官员特殊化的医疗保健制度。
培养农村“用得起”、“留得下”的医疗卫生人才
谈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培养农村“用得起”、“留得下”的医疗卫生人才问题。毛泽东说:“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符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当时的情况是,全国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院校不多,而且由于“规范化”的要求,每年招生因受到附属医院床位数和生师比等因素的制约而招生不多,本科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也要五至六年,甚至七年。以当年全国著名的中山医学院为例,每年全部招生也就是400人左右。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五亿多农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他要求医学教育要从适应国情实际出发,改革医疗教育,培养大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适用人才。内容包括:缩短学制,降低招生学历要求,改变培养方法。他说:“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主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他赞成学生学会“常见病的治疗和一些预防工作”,然后接受有经验的医疗人员带班学习一段时间,就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他说“这样的医生,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这种设想,直接催生出一种后来被称为“社来社去”的学员类型,意思是学员从公社中招收而来,学习结束后,回到公社去为农民服务。至于所谓“学三年就够了”,也并非毛泽东看不到医学生接受更加系统教育的必要性,而是他焦虑于农村缺医少药、急需大批人才的现实。他反问反驳这种观点的人:“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这种主张的立足点仍然是“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改进治疗上
这次谈话还批评了医学研究中脱离群众需求而热衷于研究高、深、难的疾病的倾向。他说:“脱离群众,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怎么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这实际上提出了医学科研工作的价值观选择的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领袖,面对着中国这样一个整体医学水准不高的现实,他急切地希望医学科研工作应该首先以国家和大众的需求为基本导向,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的预防和改进治疗上。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所有医疗卫生院、所与人员全部纳入国家财政供养的公职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范围,响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具有公职机构和公职人员身份的医疗机构与人员责无旁贷的事情。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医疗卫生和民众的保健水平着眼,也确实有赖于这类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当然,研究“高、深、难的疾病”这类所谓“尖端”课题比起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会更受学界关注,更容易提升个人的学术地位。这就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科研人员科研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但对于统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卫生部来说,毛泽东希望它要加强对于全国的医学科研导向和布局,“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整体医学水平不高的国家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心系人民的“人民卫生部”。
不能把服务农村当作新手的练兵场敷衍了事
这次谈话还涉及城市里的医院如何扶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问题。谈话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偏颇色彩的主张:“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一、二年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并以“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为结束。其实,所谓在城里只留下“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指的是到农村去巡回服务。其本意是,到农村去巡回服务的,都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不能把服务农村当作新手的练兵场。实际上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一些单位把去农村巡回医疗服务,当作额外负担,而把一些城里医院用不上的“人手”而不是“人才”,派到农村去敷衍了事。所以提出这一点,反映了毛泽东的良苦用心和对于农村民众的真挚感情。
不能把医疗卫生作为赚钱行当
“六·二六”谈话由于以十分尖锐的情感语气,触及当时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就有紧接着的7月19日和8月2日的两次谈话。这两次谈话的对象都是卫生部的官员,主题是如何贯彻和落实“六·二六”谈话精神。在这里毛泽东进一步谈及他对于医疗卫生工作的看法。
首先,毛泽东肯定卫生部提出“打算为农村生产队培养不脱产卫生员”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不在工厂设不脱产的卫生员呢?小厂可以设卫生员,大厂设医务所”。后来,农村的赤脚医生和厂矿卫生员的大批培养,实际上就是得益于这一措施的实行。他们在加强工农大众的初级医疗保健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强调医疗医药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他严厉批评有些医疗单位:“认为赚钱的医疗队就好,不赚的、少赚的就不好,这难道是人民的医院?”他告诫各级干部应该有全面的效益观:“药品医疗不能以赚钱不赚钱来看。一个壮劳力病了,给他治好病不要钱,看上去赔钱,可是他因此能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你看是赚还是赔?……在天津避孕药不收钱,似乎赔钱,可是确实起到节制生育的目的,出生率受到控制,城市各方面工作都容易安排了,这是赚钱还是赔钱?”他还说:“有些医院,医生就是赚钱,病人病不大或没有什么病也要他一次次看,无非是赚钱。甚至用假药骗人……搞一些赚钱的医院赚钱的医生、假药,花了钱治不了病,我看还不如拜菩萨,花几个铜板,卖点香灰吃,还不是一样?”与此同时,他主张“药品应当降价”,甚至病人“药钱拿不起也可以不拿”,因为“国家出点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他还多次就专门的病种的免费治疗问题发表意见。如次年3月12日,他就指示“血吸虫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免费”。在他看来,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应该奉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而不应该是发财致富的行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医之道的弘扬。当然,不能把医疗卫生作为赚钱的行当,不等于就可以在这一领域搞“大锅饭”和刮“共产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
医生一定要政治好才会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
再次,提出“医生一定要政治好”。毛泽东向来认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医生仅有技术好,如果人生观出问题,就可能依仗其技术敲诈勒索病人。因此,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只有“政治好”才有可能保证医和药不会以赚钱为目的,才愿意为国家分担对于民众的承诺,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也才会自觉地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此,他强调各级党委应当多抓卫生工作,卫生管理部门既要加强业务领导,更要加强政治领导,以确保医疗卫生工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的落实。这里,“政治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要求,而不是空头的大话。
贵族老爷医院要向老百姓开放
在谈话中,还涉及了一个对于上层既得利益群体的冲击问题,这就是毛泽东对于干部保健制度和北京医院的办院方向的批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学习苏联的保健制度,为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供较为优越的医疗保健措施。就中央而言,设立中央保健局,还把北京医院这所由德国人于1905年创建的医院作为高干定点保健医院,并由此拒绝平民百姓就医。毛泽东一直对这种做法不满。1964年6月24日,他在会见越南朋友时指出:“中国的保健工作是学苏联的。”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助长干部的特权思想,也不利于干部的保健,还不利于医生提高医术。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动动,只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坐车不走路,就会多生病。衣食住行受太好的照顾,是高级干部生病的四个原因。”对于专事保健的医生而言,长期脱离病房和门诊,“不多看各种各样的病”,会导致诊疗水平的退化,“把专门医生变成不专门的”。因此,“不好,要改进”。同年8月10日,他在批示卫生部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报告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保健局应当取消”,“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在围绕“六·二六”指示的这两次谈话中,他直接询问“北京医院改得怎么样了?”当汇报人作出情况说明后,毛泽东还是认为它“并没有彻底开放”。他说:“某某、某某就不能去看病,某某、某某可以去看病,这不是贵族老爷医院是什么?”他斩钉截铁地说:“要开放,给老百姓开放。”并说:“不要怕得罪人。这样做得罪了一批人,可是老百姓高兴。这批人不高兴让他们不高兴好了。做什么事总要得罪人,看得罪的是些什么人,高兴的是什么人,老百姓高兴就行。”在毛泽东的这种强势主张下,后来,中央保健局撤了,北京医院也更名为“东单医院”,并不再专事高干的保健工作。但到了1972年,由于连续有几位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因医疗不及时而遭不幸,国务院主要领导认为“没有一个北京医院还是不行”,北京医院作为高干的保健医院重新恢复。本来,客观地说,要求北京医院向老百姓开放,与北京医院承担高干保健职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他批评北京医院人那么多,设备那么好,只为少数人服务,脱离群众,助长特权,也不利于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提高等,这些都是可取的。但在极“左”思想氛围下,把“向老百姓开放”这一不错的主张,变成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应该不是毛泽东的初衷。
中国医疗卫生模式曾经享誉世界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9年卫生部领导明确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开始,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走上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当时,人们真诚地相信通过这一道路,可以达致一种更好的境界。但是,历经3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看到一些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大楼更大更高,设备更齐全更先进,医院整体发展更具活力和优势的同时,也看到城乡的医疗资源配置越发两极分化,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村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民怨已近沸腾,医患关系也在医疗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引导下空前尖锐与对抗,许多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丑陋的利益之争和令人发指的残忍事件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良心底线。我们不得不承认,医疗卫生的那一档子事,还在困惑甚至折磨着许许多多中国的百姓和各级政府。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评价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在考察报告中,把由毛泽东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医疗卫生模式,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称为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的范例,并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卫生部前部长钱信忠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一书中,也自豪地说:“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马勒博士曾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世界银行在一份主题为“投资于健康”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高度称赞中国这一医疗制度,认为“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然而,在实行新制度2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把中国在卫生财务负担公平性的评价方面,排在世界191个国家的188位,也即倒数第四位。有关人士发现这个排名刚好是在两个被公认为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近邻——尼泊尔、越南之后,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这一切都在刺痛中国人的自尊与良知。
今天,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毛泽东当年的思想与主张,人们一定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是,不论如何,毛泽东当年意气风发的批评、思考和主张所透露出来的民众情怀浓郁得令人感动。如果人们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态,也许还能够得到关于走出中国医疗改革这一泥淖的点滴启示。
Ⅷ 《长治故事——医者仁心》开机,这是一部怎样题材的作品
2021年5月5日,电视连续剧《长治故事——医者仁心》在长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拍摄。该剧是一部医疗题材的作品,也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创作礼物。通过影视艺术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和钦佩。
该剧讲述什么故事?近年来,长治市的文化艺术和影视作品不断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秀实用的作品。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市所有单位和行业都在积极策划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和文化艺术作品。电视连续剧《长治故事》的第一部剧《医者仁心》的开机为城市的主题庆祝活动增添了色彩。它将以长治影视艺术的红色基因呈现这个前革命区的生动,鲜活和充满主旋律的故呈现给观众。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感谢医务人员坚定地打破黑暗的极限,照亮了未知的世界。最后,期待这部电视剧的播出!
Ⅸ 中央六这几天天天播医生的电影,医者童心,医痴叶天士等,是纪念什么呢
没有吧,是不是因为最近好多电视剧在讲这个,比如陆毅白百合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