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两部电影视听语言对比分析

两部电影视听语言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29 12:00:13

㈠ 《两个人的芭蕾》 视听语言分析

在电影语言运用上,语言简单、直接、明了,传承着亲情,剖析着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生意蕴的拓展更显连续、周密性。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大胆地运用电影语言即画外音的应用。影片中一共运用了八次画外音,画外音的运用可以使我们不用看太多的画面,便能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更容易使我们解读电影和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第一次画外音的应用是:每年寒暑假都要去的路是姥姥家,姥姥的美不是穿在她身上的红旗袍,也不是她的歌,到底美在哪里呢?影片便在画外音中开始了。了解人物与情节的同时,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让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姥姥到底美在何处,并积极地引导着我们去探寻人生的意蕴。画外音的运用使人生的意蕴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更显拓展与美化。在艰苦与朴素中,我们感悟出人生意蕴的拓展,我们感悟出主题凸现出亲情的幸福与伟大。自然的叙述方式。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一部电影创作的起点,而选择什么样的叙述,则是一部电影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电影作品的题材愈严肃、深刻,便愈要求故事叙述的客观自然——叙述者藏于事件背后,隐蔽自己的情感、风格,让事件自己去叙述。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的芭蕾》这部影片的叙述才不致给反映生活的材料加上主观意志或个人见解,也才可能展现生活的原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给观众以具体可信感。这也正如伊芙特·皮洛所说的:“对事物的观察越少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揭示的现实就越丰富。”影片本表现倪萍所扮演的母亲形象的无私和伟大,零乱毫无头绪,女儿的见闻却像一根线将散落的珠子穿结在一起,使观众能够深入影片,探寻主旨。导演还有影片中通过母亲、孟奶及老金婆子等人的生活对白作为补充,辅助影片的叙述,使故事趣味盎然。其中倪萍所扮演的母亲的语言幽默风趣,既增强了叙述的趣味性,又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将人物活动、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容易让观众入戏,与演员置换角色并产生共鸣。含蓄的视觉象征。与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相辅相成的是本影片含蓄的视觉象征。这部影片中可以解读为象征的视觉画面是含蓄的,不明显的,不生硬,不做作,没有人为痕迹。它们能揭示故事的主题,是这部影片本体所必须的。如影片中母亲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深夜在小巷中穿行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上给人的视觉感很差,有亮光的地方比例很小,墙周围阴影部分比例很大;主色调本身很冷,只有墙灯上的中心区域很暖。当母亲走过来时,导演采用了景深镜头,使暖色调增强,这可以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对子女关怀的无微不至,乐此不疲,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都是在母爱的呵护、牵引下坚强起来、羽翼渐丰的。周围的环境相对于母女俩是冷漠的,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暖的可贵。这是含蓄的视觉象征,并且是以事实为基础自然而然地呈献给观众的。此时画面上的小巷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却又被主人公们赋予了思想情感,使这一细节鲜活有色,发人深思。当母亲背着女儿挨家挨户收水费时,村民给她钱后纷纷关门,将母亲冷在门口。为了更加深刻地表现乡人的冷漠与母亲工作的艰辛,导演在乡民家采用框中取景的方式,只将门开了一条缝,其画面空间感不禁使人感到窒息,感到压抑。此时屋内光线很暗,声音很静,屋外光线很亮且母亲的声音清脆响亮。通过这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影片创造出深刻的意境。声画的巧妙运用。这部影片在声音运用和画面组合上也是恰如其分的。如影片开始后不久表现母亲挑水、洗头、穿红旗袍来等待德贵归来时,导演采用高速镜头,此时只有倒水的声音。等母亲得知德贵去世的消息后,镜头突然切到水缸,此时导演采用摇镜头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砸水缸的场面,声音十分繁杂:水缸被击碎的声音加上她的喘息声,不停在观众面前呈献,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失落与忧伤。当母亲为了使女儿能走路,让她学跳芭蕾舞时,这时人物没有对话,只有抒情音乐响起,而母亲因劳累过度摔倒后,脸部血流不止的特写镜头呈示给观众时,陈导演又通过高速镜头对女儿手中的玩线落地进行了特写,表现出女儿的惊慌与恐惧。当女儿依照母亲指示关窗关门,因受刺激学会走路时,这时女儿与母亲一起躲在地上,导演采用顶摄将画面呈示给观众的同时,抒情音乐响起,声画并茂,渲染了轻松喜悦的气氛,表现出母女俩内心激动振奋的心情,并且直接激发了观众的理性思维,从而使音乐成为深化主题的手段。

㈡ 张艺谋电影《英雄》 三次打斗的视听语言分析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进的方向。

㈢ 电影《阿甘正传》视听语言分析。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
靡世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
《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
经典的好莱坞大片。
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
深层次的剖析
了美国当代历史,
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
作为一部以人物记
录历史的影片,
阿甘作为主要线索,
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
影片也同样
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
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
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
其中
《阿甘正传》
便是通过
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
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
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
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
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
重新审视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
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
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
在混乱中接受
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
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
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
洁的,
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
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
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
说话缓慢而坚定,
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
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珍妮,
她一直是阿甘的天
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
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
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
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
她想成为歌星,
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
与一帮狐朋狗友们
吸毒。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色情,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
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
模糊的。
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
所以在影片结尾
处,
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
丹中尉,
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
的,
翻脸如翻书,
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
他在战场上一
门心思的求死,
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
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
常绝望,
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
他本该死在那里,
对阿甘的救
命之恩完全不领情。
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
穿着邋里邋遢,
说话粗声粗
气,宣泄着他的不满。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
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
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
象出现。
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
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

是他在经历人生几大起伏后回归本性的表现。

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体现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生活时,

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调。
在阿甘的生活中,
大量的运用暖调。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
则运用较多的冷色调。
影片中多次出现阿甘跑步的画面,
跑步在这部片子里面算
是出现最多的动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
阿甘摆脱了他腿上的支架,
在这一场景中
依旧出现大量的绿色,背景拥有很清晰的轮廓,自然的和谐美丽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榄队教练的青睐,
随后凭借着跑步这一特长,
为橄榄球队赢得
了比赛的胜利,
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大块的红色和黄色,
观众席上也是大片大片
的红色标语,把球场比赛热烈气氛烘托起来,让人兴奋。依旧是暖色调为主。随
后是越战中他在丛林中奔跑,
救了自己的战友们。
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绿色和黄
色,并且光线充足,线型较为清楚,营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与阿甘的生活段落
色彩刻画相比,
珍妮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
表现起其生活的压
抑,同时体现珍妮本人内心的消极厌世。影片通过这种明暗,色调的对比方式,
暗示了阿甘与珍妮两人个性的相悖与命运的走向。
而在最后,
珍妮重新回到阿甘
身边的时候,两人的内心世界逐渐相统一,珍妮场景的色彩也与阿甘趋于一致,
光效也统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来,
色彩又如同两人幼
年的时候,白色与绿色相间,开阔明亮,充满朝气。让观众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经
不像从前一般,
而是以一种更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
也喻示了珍妮经历若干波折
后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配置,
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
也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同时能激发观众的想
象里,
让观众潜意识的接受这些暗示信息。
色彩与光效的使用也推动了叙事,

强影片真实感,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那根飘浮着的羽毛。
这根羽毛也多次出现在镜头当中。
影片一开始便以羽
毛作为视线引导,镜头追随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现。结尾处,羽毛又随风而起,
飘荡到更远处。在《阿甘正传》的一开场,一根羽毛引导观众的视线,同时出现
了开场音乐,
钢琴的轻盈与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
为“羽毛”塑造出声音造
型,
也推动着影片的气氛。
随着羽毛的起伏,
观众感受到的音乐也是如羽毛般飘
忽不定,随风飘荡,正如生活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感,难以预料。而在影片结尾处
又重复出现这一主题,此时,音乐的含义却多于开头,有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慨,
多了几分感动。生活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
择它的方向。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

在美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种族问题也是《阿甘正传》中
的一个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马的民权运动,
州长华莱士拒绝黑人入校,
但最
终妥协。
在开往军营的车上,
观众可以看到车上都是白人与白人坐在一起,
黑人
与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车上碰上了从前在校车上一样的钉子。
最后他和黑人巴
布坐在一起,
这也是他在军营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虾的,
在饭店
里给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给巴布母亲股份之后,
人物关系转换了,
换成了白人给
黑人端菜。种族问题以一个幽默的报复方式呈现处理。

电视在这部影片里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它,展现了美国当代的政治文
化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
华莱士被射伤,
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
队,约翰逊总统接见越战功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福特总统被刺杀,尼克松水
门事件,
还有登月„„电视新闻经常作为一个剪辑点建立起镜头与镜头,
段落与
段落只见的关系。
在叙事上,
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为我们呈现出美国社会
状态——暴力冲突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

声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人声在影片中表现为对话和旁白以及
内心独白,整个故事由阿甘的旁白来讲述,阿甘的声音柔和,平缓,情绪起伏不
大,
娓娓道来,
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缓平实的基调。
幼年时的阿甘,
说话有些木讷,
字字清晰,虽然拙笨但是很朴实。阿甘总是重复“笨有笨的的作为。”,这句话
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
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

为珍妮场景与阿甘场景的剪辑点,
连接两个人的关系,
推动了情节发展,
也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专一,
真诚的阿甘。
而电影音乐,
也记述了这一时代最有代表
性的音乐——摇滚。
电影中的摇滚音乐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帮助影片叙事推进影
片节奏,
也同样发人深省,
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
音响为影片增添了
生活气息,阿甘的场景中,总是宁静的,充满自然的气息。而珍妮的场景中,充
满了城市噪音,
是浮躁而喧闹的。
这些场景中,
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的
排斥与对自然的向往。

影片中关于漫漫人生的种种韵味,苦与乐、生与死、战争与爱情、冷

漠与
友谊、成功与失败,伟大与卑微,值得我们去一辈子细细品味。在我们骄扬跋扈
时,在我们患得患失时,在我们迷惘彷徨时,在我们伤痕累累时,我们想总可以
在满目的荒谬之中苟活下去,
就冲着阿甘这个理由。
我们还要尽我们的所能,

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
纵然这世界走到尽头,
必然是消失于无形,
但活着的人
总需

要一缕希望的曙光。或许人生就像那根飘浮的羽毛一样,要么飘浮不定,
要么乘风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载着我们的希望。

㈣ 怎么去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㈤ 《霸王别姬》经典影评,视听语言分析怎么分析

同学你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是湃乐思学员写的一篇高分范文,节选了其中的两段对《霸王别姬》光影色彩的视听分析,全文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里面还收录了许多经典电影、热门电影等高分影评。相信会对你的影评写作有很大帮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戏,戏若人生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我会让光线来书写影片。”诚然,布光同样成了本片中摄影师顾长卫娴熟运用的造型手段,人生与戏剧的交织纠葛便在夸张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线中生动展露。

光效的夸张化——影片中常用顶光凸显人物轮廓,造成一种颇为夸张的舞台式效果。开头倒叙情节蝶衣与小楼唱的最后一场戏里,直射的白色顶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长的影子放大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孤独与扭曲,喻示着“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给狱中的蝶衣送小楼绝交信的一幕,二人对坐遥望,冷调顶光突兀而压抑,两道光束仿佛把人分别束缚在了两个无法挣脱的囚笼里,象征着其相抵触的心理与为时代社会所缚的悲剧命运。


色彩语言:冷暖浮生,红尘若梦

色彩是电影中最能影响观众情绪的视听元素之一,在《霸王别姬》通过冷暖色调、特殊色彩的设计,诠释了色彩作为影片灵魂的深刻意义。

形成强烈对比的冷暖色调。黑、灰、蓝色等冷色调显示消极情绪:如“卖子”时的黑白调、“断指”一幕的灰蓝调、被张公公强暴后的小豆子走出府门时整个场景被一层诡异的幽蓝色滤镜所笼罩......冷调营造幽远回忆气氛的同时,扩大了“冷”的主观体验,我们可从中察觉到政局动乱的民国年代给人的压抑与迫害,为蝶衣悲剧的一生埋下伏笔。而积极感受多以暖色调,如每次戏剧舞台的布置与脸谱、戏服的设计采用红、粉、橘等明丽的色彩,充分展现了舞台的辉煌与作为“角儿”的荣光,对应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戏台上真正闪耀过,京剧正是他内心最为温热的存在。冷暖色调的交叉对比,既丰富了色彩层次,又使人物对温暖与爱的渴望、现实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为清晰震撼,观影者得以体会黑暗社会下生命挣扎的无力感。


《影评高分范文集》

㈥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㈦ 试举出电影和电视剧在视听语言上的三点差异

1、长镜头的运用。电影(尤其是纪录片)会用到长镜头,电视剧由于对白较多,正反打和镜头的剪辑很多,长镜头很少用到。
2、转场。电影的转场一般都比较讲究,硬转或者软转,都是导演经过缜密构思的,而电视剧的转场通常就是通过一个过场戏,没有电影紧凑,节奏感差一些。
3、画面的处理。电影中通常为了表现故事特定的情感会把画面进行特殊处理(调色、升降格等等),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表达预期的感情。电视剧是以剧情为主,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渲染,很少会对画面进行如电影般的处理。
纯手打,希望能帮到你~

㈧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电影《房间》

该片是一部小格局的独立片,基本上是两个人的独角戏以及不多的场景,但是独特的视角与残酷感人的故事却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新浪娱乐评 )
该片忠实地根据图书改编,通过这种看似有限的叙述视角,制造出一种“身在绝境却不感知”的反衬效果,最终得以实现“讲述一个有点恐怖的故事的真正价值”。该作品没有催泪的企图,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他的声音、他的遭遇、他的天真、他的幽默、他对妈妈的爱,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邪恶的前提上,却仍令人感受到希望与力量。(新华网评 )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电影,还有个日剧《上锁的房间》和港剧《房间》)

阅读全文

与两部电影视听语言对比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部电影女的叫劳拉 浏览:213
终极杀微电影 浏览:615
魔戒相关电影有哪些 浏览:634
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有几个检票口 浏览:154
西瓜影音电影网站怎么看不了了 浏览:699
神枪电影有哪些 浏览:796
大白兔影视电影网站 浏览:631
中世界电影女人在井里生孩子 浏览:149
如何暗示女生看电影 浏览:853
生吃电影观看完整版 浏览:164
青蛇电影完整版演员表 浏览:600
2016日本十九禁电影有哪些 浏览:732
爱情公寓的特效完整版电影 浏览:514
免费看电影的软件哪个比较好用 浏览:545
一部关于女友是杀手的日本电影 浏览:831
练胆儿电影最后一首歌是什么歌 浏览:362
完美的飞行的中文完整版电影 浏览:16
电影段落的镜头分析 浏览:485
上海电影学院程波教授 浏览:33
成八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