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美国电影行业与中国电影行业分析

美国电影行业与中国电影行业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29 11:14:28

❶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为什么不如美国的真正原因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

❷ 美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差距

文化的差异可以不考虑,西方的好东西和东方的好东西都是好东西!技术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这点都清楚。但电影技术只是电影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是电影本身(但就捞钱来说,这个工具狠管用)。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中国和美国也没法比,看电影年产量就知道,美国是中国的5倍。另外大家要注意一点,我们看到的美国电影都是比较优秀的美国电影,因为不过线的电影内地不让引进。也就是说我们在拿所有水平的国产电影和美国中等以上电影在比较。这么比难免有些不公平。美国电影是优秀,但中国电影也有好的,只是产业链的因素使中国电影好的没有美国多。

❸ 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

如果从电影这个行业来讲,国内还不规范,很多就是靠有名导演的面子、有名的演员啊之类的吸引老板们的投资,没有成套的体系,赔赚都是一锤子买卖。而在美国电影已经是完整的产业,编剧演员导演之类的都有工会,所有进入这一行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最起码知道门儿在那儿。
美国的电影从最初的找投资到最后的周边制品营销很有一套,电影本身的票房之占到收入的不到50%,而国内基本上就是靠上映的那些时间来赚钱了。
最令人厌烦的就是电影上映的繁琐,在国内永远都只能看到脑惨的视觉大片,没有分级制度,也不能像台湾香港一样同步的上映美国的片子(指的是非“大片”),恶心,永远都只能滞后的看人家剩下的片子。

❹ 美国电影与中国电影

想想人家好莱坞有多少年历史了?

中国电影起步就比美国晚,现在比不上美国也是正常的啊。

美国的电影业在它本国经济中的比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自然很重视电影各方面的发展,绞尽脑汁想出更先进的东西。

越是先进,拍出的电影就越好,电影业就越发达,吸引的电影人就越多,自然就比中国强。

❺ 中国电影业和美国的差距在那

由于中国人大多奉行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导致中国的前期电影大多以现实主义为主,描写老中国的居多。其他的电影业起步较晚,发展也就较慢,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国电影缺少创新的一个原因。而美国的电影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面较广,思想非常开阔,也就更容易拍摄出好的作品。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善于拍摄武侠魔幻类型的古装片,而美国善于拍摄浪漫主义的影片以及科幻片。

❻ 我国的影视业与美国的好莱坞,差距有多大请回答

好莱坞有整个完备的工业体系,从选剧本,定演职人员,选外景,服装道具化妆,所有的一切全部流程化和制度化,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制片人一上手,拍一部片子,就像安插模块一样把影片拼凑出来,而且成片不会太差。而目前的中国电影行业,虽然已经发展十分迅速,也有不输于好莱坞的大片出现,但在细节方面还不成系统,多数靠人为为管理,而不是标准化。

❼ 英美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在影评,音乐,演员,角色,导演,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美国从1776年建立迄今为止不过236年的时间,历史很短,所以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美国人没有历史,只能拍科幻片;中国人没有未来,所以只能拍宫廷剧。当然,这仅仅是网友的一个吐槽。但这无疑从侧面印证由于科技的高超,美国在科幻类新的电影中拔得头筹并长青不老。其实英美电影和中国电影在任何方面的区别都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
类型方面: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有独特的西部片;虽然俩国都有关于战争的电影,但是由于美国经常是侵略者而中国是受害者,所以美国的战争片经常是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为切入点来展开的,比如《全金属外壳》,而中国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来展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由于中国城市化的时间还不行,所以文艺片大多都是乡土文学,满含泥土的气息,而美国城市化则非常先进,所以文艺片大多都从现代物质繁荣带给大家的精神、感情上的困惑来叙述的。
导演方面:我没认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区别,可能是导演个性方面,但叙述手法和方式几乎都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导演都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以各个精彩的电影的背后是有着各个有精彩故事的导演,导演叙述故事的能力强不强,导致了电影好不好看。商业片和文艺片或者纪录片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存在哪国的导演更商业化,哪国的导演更理想化,人生存的理由不同,也就造就了导演的不同。
角色方面:因为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相互帮助这类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的电影在塑造角色方面出了复杂的人性外,还有道德的约束;因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市场化也高速发达,所以在塑造角色方面更侧重于自我以及在“美国梦”下的美国人的生生不息、顽强拼搏。比如拿励志电影来说事儿,中国的《奋斗》中的陆涛就是激励起同事的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和这些同事合作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美国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的ANDY则是通过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在监狱里对于自己爱好的执着为自己的越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方面:这个方面的区别和导演的区别差不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更会演戏。因为美国是最早普及电影技术的,而梦工厂好莱坞也扎根在美国,所以有一个实在的环境和硬件在那放着。但是中国也不缺乏好的电影演员,比如: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周润发、张国荣。其实不难看到,中国的好演员大多在港台,这也和文化环境有关。美国演员我则更喜欢马龙。白兰度和史泰龙,都是硬汉和写实表演特别出色的演员。
音乐方面:我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了解。
影评方面:美国电影的商业化色彩太浓重了,所以评论家的关注点还在票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的电影没有艺术内涵,我就不觉得美国的电影没有深刻挖掘人性、普世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在生活中的常态。中国的影评家可能更带有知识分子的情节,总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用自己的喜爱厌恶来评价电影,所以我们总是在影评中看到各种专业的词汇、各种和文化挂钩的名词(人文底蕴,厚重感,)以及各种本来电影没有传达出但是却因为他们自己的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而表达出来的愤懑。所以我经常说,你不是不看美国大片么?那你还经常挂在嘴边:YOU JUMP, I JUMP!(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台词)。
仁者见山,智者乐水,希望自己的一点看法能帮到你。 (因为我看美国电影比较多,所以回答未免有失偏薄了)

❽ 中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的差距在哪里

差距:不说好莱坞从业者,对于欧美的大部分读书人来说,影视创作制作的基本功学习就像学语文数学历史一样没什么神秘的,要钻研出深度高度广度才是要去高等院校学的;而在咱大天朝,就连这些基本功的教学资源都几乎被北电、中传等大牌院校的师生垄断,其他人要么想学却学不到、没条件,要么干脆自暴自弃,随便折腾两下就行。咱们总觉得了不得的东西,在人家看来只是基本标准。为什么演员片酬高:作为一个准广告人,我可以告诉你,在咱大天朝,现在很多电影,所谓的内容良心、诚意制作,无论是否属实,最终还不都得靠炒作才让受众注意到,你当吃瓜群众都那么能分辨内容和制作的好坏,一些各方面四平八稳的电影,就因为其他烂片衬托,外加营销给力,都能捧成神作了!还不允许你有意见!!但是在这些成功的背后,是各大媒体工作者付出的大量成本,与精力,而请明星相对来说省事多了,虽然他们片酬贵,但只要请来了,只要他们不掉链子,往那儿一杵,不用怎么炒,自带话题和热点,公关费、广告策划费什么的通常可以省一半!国内电影营销,目前太依赖导演和演员了,剧本有广电总局审,讲道理,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编剧的艰难;那么电影要赚钱,只能靠还算不错的故事性和演员的个人号召力了。哪怕是配音演员阵容。顺便笑一下,现在的小鲜肉们都快被称为业内烂片风向标了,依然能号召那么多人去贡献票房,我觉得这也是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的差距。

❾ 2.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发展现况以及趋向

过去20年,美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
研究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市场,毕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让人感觉有些震惊,1995到2018年经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是53.15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到今天大约是108.74亿美元。
2017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9.72亿美元,和22年之前几乎一样。我们从电影票销售数量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楚看到这个特征。1995年全美总共消费了12.2亿张电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费的电影票数量居然也是12.2亿张,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电影票的价格伴随着通胀水平而上涨。1995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8.97美元。所以,进入成熟期的美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量价齐升,而是依靠通胀带动了电影票价格的上涨。
2、市场集中度是分散的。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我们仅仅从电影发行的数据来看,全美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在1995年发行了110部电影,非六大电影公司的产品在1995年的发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电影公司当年发行了79部电影,非六大的发行数量为46部。虽然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制作方起来,包括著名导演George Lucas成立的卢卡斯影业。
3、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我们按照不同的风格做了划分。冒险类(Adventure)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27.26%,排名第一;动作类(Action)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9.20%,排名第二;剧情类(Drama)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6.36%排名第三;喜剧类(Comedy)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5.3%,排名第四。之后是惊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4、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节前)票房份额最高的公司,总计票房330亿美元,制作了543部电影,平均票房6087万,累计市场份额15.65%。关于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对超级英雄系列的商业化分不开,我们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业化,对迪士尼整体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紧随其后的是老牌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总计票房321亿美元,制作了707部电影,平均票房4543万,累计市场份额15.21%。其实华纳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业老大,但最近几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后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别拥有12.31%和11.59%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过索尼单片平均票房3850万美元,低于福克斯的4997万美元。
5、卖座的超级大IP。最后我们罗列了过去10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是:2007年的蜘蛛侠3(全美票房3.36亿),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美票房5.31亿),2009年的变形金刚(全美票房4.02亿),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美票房4.14亿),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结局(全美票房3.81亿),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全美票房6.23亿),2013年的钢铁侠3(全美票房4.08亿),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全美票房3.33亿),201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全美票房7.42亿),2016年的寻找多利(全美票房4.86亿),2017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全美票房5.17亿)。
我们发现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超级大IP,而且都是系列电影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靠内容推动
看了美国过去20年的电影票房发展趋势,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高增长肯定是过去了,未来电影票房的波动更多依靠当年的优质内容。我们发现1995到2017年,美国电影票消费的数量是没有增长,票房的增长源于票价提高,所以通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饱和不增长了。某些年份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一年的一大批超级电影。所以逐渐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趋势增长的模式,而是看单独每个年份的产品。
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春节我们看到三四五线的人都在看电影,因为渠道已经完成了下沉,这些地方也都有设备精良的电影院,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渠道下沉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鸿沟。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通过互联网也知道一二线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关注些什么,再看哪些电影。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现在互联网成为了电影票购买最主要的渠道,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美国人民。我们可以提前购买好电影票,然后算好时间来到电影院。不再需要排队购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印电影票。这让电影观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推动了电影在国内的高速发展。
过去几年电影屏幕数的增长是超过了观影人次的增长,未来几年电影屏幕的更新换代也接近尾声,更多是存量的增长了。那么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也逐渐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票房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还是需要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电影制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包括这次火爆的几部国产电影,制作能力已经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也是受益于过去10年的城镇化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前去三四五线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线差异比较大。现在这些三四五线的人也上网买东西,也去看电影,也逛大商场,也买车。
基本上和一二线的人消费差异不大。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微博,阿里,京东,甚至美团和快手的增长都是来自这些三四五线城市,背后也体现了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总结: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因为此次春节电影票房的爆发,就对2018年整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过于乐观。毕竟没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业发展最快的那一段也过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电影集中在春节档期上映。对比美国,我们看到其实行业进入饱和阶段,电影票数量就不太增长了,票价的提高还是要和通胀挂钩。
比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生活发生出现了一二线化的特征。这也符合城镇化的规律,越来越多人被同化。消费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高纬度打低纬度。这几年消费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广义的渠道下层,不仅仅是物理渠道,还有线上的信息渠道下层,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❿ 中国电影对比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制作流程方面差距在哪里

Previs预演对于电影来说有多重要!

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制作流程差距,现阶段就是作坊式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区别,先从我们在行的电影预演,来聊聊中美电影在制片流程中,缺失的电影前期预演流程。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流程需求的出现,预演应运而生,预演的英文叫Previs,Previs是Previsualization的简称,有人称它为“视觉预览”,还有人把Previs形象的叫做“3D动态分镜”,“3D故事板”,但现在大家达成统一共识,正确的名称是:预演(Previs而不是Previz)。用白话说,Previs其实是电影的前期预演,在电影开拍之前,把要拍摄的镜头,用3D动画制作一遍,展示出演员走位,景别,摄影机角度,运镜等场面调度,供导演在实拍时指导拍摄,提前确认拍摄方案的可行性,方便演员和摄影团队理解导演的拍摄意图,减少沟通成本,掌控制片成本。

不管是传统电影、还是实拍结合CG特效的电影,甚至是全CG电影,都需要通过预演在正式拍摄之前来进行演练。过去,电影人靠的是故事板、动态分镜、实体模型道具等,帮助他们规划视觉表现。现在的Previs团队可以通过电脑动画形式,来完成并加速这个过程,将导演脑海中创意想象的蒙太奇用电脑动画表现出来。

Previs对导演和制片人来说,是个双赢的必备流程,它不仅将飘渺的创意具象化,而且确保了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预演还可以拉投资,用整部电影预算很小的一部分,来制作一个previs预告片或做出一场戏的demo用来拉投资,形象动态的视频比文字剧本,更容易让投资人明白这部电影的方向和视觉风格,从而能帮助融到整部电影的资金。

Previs制作团队大部分预演发生在前期制作阶段。拍摄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这个阶段的预算看起来还很充足,但前期的时间屈指可数,创意人员经常会被逼近的开拍日期压的喘不过气。这时Previs团队可以帮助优化前期制作,将导演和主创们的选择整合成到一个蓝图中,用于拍摄时参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视效制片人都在用Postvis作为招标的工具。他们会将导演通过的Postvis发给众多视效制作公司。每个视效公司拿到Postvis,就清楚的了解到有哪些挑战。这样,视效公司对人力和资源等的计算报价会更精确。视效公司也因为有了导演确认的Postvis做参考,在特效制作中,多次修改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从而大大提升了效率。

现在运用动捕加虚拟摄影系统,进行实时预演越来越普及,而当下火热的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又为预演的可视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利用Nurulize的Atom View和Nu Design这样的工具相信过不了多久,电影中全CG场景的VR勘景就会普及,到那时,预演会像实拍一样,在虚拟的世界中完成,实时的创建所需要的动画,所见即所得,从而让我们的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

影视行业的前期工作者,正在逐渐认识到预演的潜力,甚至独立电影人也开始用Previs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预演不再只是高大上、知名导演和顶级视效公司的专属高端技术了。

最后,想学习影视预演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weizhenfilm 威振国际预演培训季欢迎你。

阅读全文

与美国电影行业与中国电影行业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有几个检票口 浏览:154
西瓜影音电影网站怎么看不了了 浏览:699
神枪电影有哪些 浏览:796
大白兔影视电影网站 浏览:631
中世界电影女人在井里生孩子 浏览:149
如何暗示女生看电影 浏览:853
生吃电影观看完整版 浏览:164
青蛇电影完整版演员表 浏览:600
2016日本十九禁电影有哪些 浏览:732
爱情公寓的特效完整版电影 浏览:514
免费看电影的软件哪个比较好用 浏览:545
一部关于女友是杀手的日本电影 浏览:831
练胆儿电影最后一首歌是什么歌 浏览:362
完美的飞行的中文完整版电影 浏览:16
电影段落的镜头分析 浏览:485
上海电影学院程波教授 浏览:33
成八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771
欧豪电影霸气片段 浏览:848
抖音里一部电影分几段 浏览:274
电影院座位坏了图片 浏览: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