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部电影讲的是部落之间的战争很原始,一伙全被抓了,野人让他们在前面跑他们在后面射箭扔石头什么,完了
电影的名字叫做《启示录》。
《启示录》是博伟电影公司发行的奇幻冒险动作电影,由梅尔·吉布森执导,达莉亚·赫尔南德兹,鲁迪·杨布拉德等主演,于2006年12月08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主人公加古亚尔·鲍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与玛雅帝国的统治者进行斗争、奋起反抗的故事。
加古亚尔·鲍(鲁迪·扬布拉德饰演)是丛林猎人,本过着幸福的狩猎田园生活,但是玛雅武士袭击了他的村庄,村里人被奸杀掳掠,他和村里的成年男子被抓,当做活人祭品祭祀神灵。
后来加古亚尔·鲍成功逃出牢狱,在玛雅武士的追捕中与他们斗智斗勇,手刃仇人。最后重新回到被付之一炬的村庄,回到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孩子身边。
(1)电影战争向天射箭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玛雅文明末期,奢华淫靡之气蔓延,为了祭奠那些刚刚落成的金字塔以及驱散众神的愤怒,玛雅王国派出强悍的军队入侵丛林深处的弱小部落,将战俘作为祭天的牺牲斩杀。
年轻骁勇的战士虎爪(Rudy Youngblood 饰)和族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他有可爱的儿子和美丽的妻子,并且不久将迎来新的生命。但玛雅军队打破了这一切,他的部落遭到袭击,虎爪及时将妻儿藏在深坑之中,自己却不慎被俘。
经过一路坎坷,他和其他战俘来到玛雅城。无数头颅被可耻的刽子手斩落,但即便在这个时刻,虎爪也念念不忘丛林深处的妻儿。只要一息尚存,他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妻儿的身边。
❷ 找一个是欧洲古代的战争片有个女的领着一伙人在冰上阻击一群追他们的人
《亚瑟王》
导演: 安东尼·福奎阿(安托万·富卡)
主演: 克里夫·欧文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蒂尔·斯威格
类型: 剧情片 冒险片 动作片
地区: 美国 爱尔兰
别名: 王者无敌
传说公元4、5世纪的前后的中古时代,他在英国领土上推翻了数百年的罗马帝国的统治,成功驱逐了萨克森人的侵略,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措施,把大不列颠逐渐推到了欧洲的重要地位,建立了一系列的丰功伟绩。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曾经流传于无数的文学名著中,电影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再现了这位欧洲帝王的丰功伟绩。
公元450年,罗马帝国已经逐渐走向没落,并且意欲从英国撤离,在大不列颠各岛上,众多的领主和骑士为了争夺土地和城堡相互开战,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组织起自己的游击队,积极地活跃在全国各地,具有强烈侵略性的萨克森人也乘乱进入大不列颠。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亚瑟(克里夫•欧文 饰)从小就在战乱中和家人失散,被人收养并成为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杂役,然而魔法师预言他一定会成为神圣的英国君主,而亚瑟更是拔出了“石中剑”印证了自己的将来。亚瑟不仅仅有天赋的神力,而且拥有远大的志向,当年轻的他看到国家的这种混乱的现状,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整个大不列颠群岛脱离罗马人的残暴统治,同时摆脱混乱的战争局面,他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的人民建立一个全新的,充满和平宁静气氛的家园,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
亚瑟骁勇善战和超凡的气魄令一些非常优秀的骑士为之折服,他们纷纷加入亚瑟的队伍之中,组织成著名的“圆桌骑士”,这些英勇的战士在亚瑟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
在战争中,亚瑟遇到了被他们蔑视地称为“蓝军”的一组由贫民和流浪汉组成的游击队,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出身高贵的领导者,格温娜维尔(姬拉•奈特丽 饰)。当时他们双方都受到凶残的萨克森人的侵略,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两个从前的夙敌不得不暂时地携手,建立战斗联盟。而在这些战斗之中,格温娜维尔逐渐发现亚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凶残暴虐,而是充满理想和体恤人民的仁慈,而亚瑟也发现这只一直被他们蔑视的由难民、农民和流浪汉组成的“蓝军”中存在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斗志,这些战士才应该是英国真正的主人。
战争仍在继续,但每个观众其实都应该已经知道这故事的结果,亚瑟最后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创造了英国的历史,而格温娜维尔最终也成为了王后。
担纲本片制片人的是制作过《珍珠港》、《黑鹰坠落》和《空中监狱》等热门影片的杰瑞·布鲁克海默,他说之所以看好《亚瑟王》是因为影片故事对这段传奇进行了全新演绎。在其他影片中,大多都交代亚瑟王生活在“黑暗时代”,而实际上,他身处之前的年代,大卫·弗兰佐尼(David Franzoni)完成的剧本更接近史实。
以真实为出发点,布鲁克海默找到了导演安东尼·福奎阿,他被福奎阿执导的《训练日》中的现实气息所打动,一直希望能够与之合作。福奎阿是看着亚瑟王的故事长大的,多年来,他一直在研读亚瑟王的传说和相关记载,童年时,他渴望成为圆桌骑士,而长大后,他更希望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当布鲁克海默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当然,在《亚瑟王》中,福奎阿延续了自己以往的风格,正如他所说:“你会嗅到暴力和死亡的气息,你能感到冰冷和绝望,在那个年代,没有过多的希望可言,你将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亚瑟王。”
在看过剧本之后,布鲁克海默和福奎阿飞往英国,走访了哈德良城墙(Hadrian's Wall),请教了很多相关史学家,并到博物馆考察骑士的穿着。福奎阿发现当时还不存在骑士制度,这些骑士嗜血、贪婪,根本就谈不上光荣,他们是最凶恶的暴徒。经过大量调研,几位主创人员将很多当时鲜为人知的真相补充到剧本中。
影片外景大多在爱尔兰的威克洛郡和基尔代尔郡取景,所有布景都按5世纪的风情而定,再加上少量电脑画面和当时风格的服装和道具,一幅壮丽的古代画卷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所有布景工作中,最艰巨的莫过于搭建哈德良城墙,这座号称“英国长城”的建筑绵延73英里,是古罗马人在英格兰留下的重要遗迹。起初,福奎阿和美工设计师丹·维尔(Dan Weil)曾希望在画面中使用CG图像,但哈德良城墙在片中出现频率颇高,建造真正的布景势在必行。重建的哈德良城墙在基尔代尔郡的巴里莫尔完成,按真实比例建造的城墙长950米,最高点达到35英尺,城墙顶部不但设有10英尺宽的通道,还间隔着城楼和军事要塞,主门高16英尺宽20英尺。2003年7月中旬,耗时4个半月建造起来的哈德良城墙全面完工。
为了让服装布料都要与当时相符,服装设计师彭妮·罗斯(Penny Rose)委派多人到大英博物馆和约克郡的博物馆中筛选原料,还率队赴意大利和西班牙进行考察。在影片拍摄期间,罗斯十分关注演员们的穿着感受,并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
剧组中军械师的工作量也异常繁重,因为片中没用不用武器的角色,即使格温娜维尔也武装到了牙齿,哪怕村民都将农具当作兵器,另外,制片方还请来了前海豹突击队成员、国际安全专家哈利·哈姆弗瑞斯(Harry Humphries)作军事顾问,此前,哈姆弗瑞斯曾指导《黑鹰坠落》和《太阳之泪》的拍摄。虽然哈姆弗瑞斯是当代军事专家,但在他看来,从古至今,战争中发展的多是兵器,战术基本相同。
在影片开拍前,演员都要学会骑马、搏击和使用各种武器,随后是在爱尔兰为期两周的正规军训。在出演本片之前,克里夫·欧文根本不会骑马,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他学了7周,每周都要训练5天。而凯拉·奈特利不但学习了射箭和剑术,还掌握了对付大男人的拳击技巧,她亲自完成了自己的所有打戏。
❸ 古代人射箭是向天上射还是直接对准目标
不是直接射,直接射是在单兵作战时,如果是大规模作战的话是向天射,因为在大规模作战时要的不是精度,因为很有可能很多人同时瞄一个人,而向天射则增加了随机性和杀伤力。而且面对对方的移动目标不一定射的准,更多的是靠几率来命中。
保证正确
❹ 古代战争中为何箭朝上射
你所看到的电影,比如《魔戒》,《勇敢的心》,这里面的弓箭都是英格兰长弓,是有它的特点的,这种弓箭和中国的弓相差的非常大
英国历史上关于弓箭的故事很多。在一个个成败沉浮的关键时刻,一支小小的羽箭成为决定性因素。1066年,哈罗德国王在哈斯廷斯之战中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来自诺曼底的威廉得以反客为主;34年后,“征服者”的儿子、江湖人称“赤面暴君”的威二在狩猎时,被近臣突发冷箭射死,留下“新森林”迷案;又过了99年,沙卢兹城堡飞来的冷箭,要了狮心王理查的命;传说中的侠盗罗宾汉更是身怀百步穿杨的绝技。
在军事史上作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长弓,中世纪英国陆军的独门利器。
第一章、英雄出草莽
据考古学家推测,弓箭的出现不迟于五万年前。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弓,是用坚硬的紫杉木制作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690年,形制并不规范,长短不一,最长的达1.9米。不列颠的原住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弓箭。但直到诺曼征服,还一直用的是短弓,长约4英尺,拉力40—50磅(约20公斤而已),也就能射射兔子什么的,或者在中等距离杀伤无装甲目标。
古代的弓箭兵同长矛步兵一样,多为战事爆发时招募的临时工,来自贫民,出身寒微,装备简陋。从一幅流传下来的古代巴约(Bayeux,在诺曼底沿海)壁毯中,可以看到哈斯廷斯之战的场景,画面上有大约30名弓手,但只有一名是关羽那样的马弓手,其他都像张飞一样满地腿着;只有一人多少佩带了一点防护。英格兰1181年的《军队法令》中没有弓箭兵的编制;但到了1252年,这一兵种成为被强调的重点。
长弓发源于威尔士的南部,1150年左右开始有关于它的记载。威尔士位于不列颠岛的西南部,受洋流的影响而温暖湿润,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到处都是密林和山地草场。威尔士人就在这些山岭之间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他们剽悍好战,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开展小股民兵的骚扰袭击。因此,罗马人撤走以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入侵者都没能征服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发展出了长弓这种简单而实用的武器。
诺曼底人要难缠得多。征服了英格兰后,分封到边境的伯爵们就开始了对威尔士的蚕食。他们通过修筑彼此呼应的城堡,不断地向威尔士人的腹地推进。经过二百年步步为营的挤压,到了爱德华一世(1239—1307)一朝,终于将威尔士并入版图。
老爱是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枭雄,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众。他被长弓深深地吸引了,先是招募归顺的威尔士人为自己作战,继而通过立法在全英普及长弓。从13世纪末直至16世纪末,长弓一直是英国军队高效而不可或缺的武器,他们凭着它打了不少胜仗,多次以少胜多,甚至转败为胜。
长弓一般长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齐眉,个别的长达1.8—2米,比欧洲常见的4尺弓要长。这是单体弓增强威力的必然选择。为了追求较强的弹力,就必须使用坚硬的材质,不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长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复合弓由于采用了木、角、筋等复合材料增强弹性,因而不需要那么长。
弓背由一条完整的木材弯制而成,长弓的强劲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制作,坚硬而有弹性。原料出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提尔(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岛(Crete,属希腊)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亚(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国国王为此设置了特别关税——每进口一桶欧洲大陆产的葡萄酒,都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不列颠岛上并非不出产优质紫杉,但数量稀少,被老谋深算的英国佬当作战略资源储备严加管理,不准动用。当黑太子远征西班牙、用长弓打败了当地原始的投枪时,卡斯蒂里亚人竟迁怒于树木,立法严令铲除所有的紫杉。
榆木(Elm)、白蜡木(Ash)、橡木(Oak)等坚硬的材质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总归要差一些。选料十分仔细。制作要严谨,但并不复杂,技艺高超的制弓师傅2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好一张弓。我们可以试着依古法自己制作一张长弓。
原料要选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或尽量少木节。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1.5英寸(约4厘米)见方、长度与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心相对柔软而耐压缩,放在内侧,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外侧。这可以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来判断,相对稀疏的一侧是外侧。
通过切削木心一侧,把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才能发力均匀。
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就可以在两端2英寸(5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弯它。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没有天朝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英国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样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刚才那一阵忙活就白折腾了。弯曲的过程叫做“驯弓”,就是让弓背逐步适应弯曲。做这事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约3.8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7.5英寸(约20厘米)。在弓背松弛状态将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是,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3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一英寸。
当达到弓手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满弓开度指弓手所能拉开的最大开度,相当于手臂平伸出去时由掌心到胸前的距离。这时,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亚麻籽油作为防潮保护层。油干了,便可以挂弦。弓弦是用羊肠或筋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挂弦时的固定开度掌握在弓弦与弓背中心的距离达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术中的术语,相当于握紧拳头再竖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约15厘米。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越拉越紧。
弓做成了,可以用挂砝码的办法测一下弹性系数,越硬的弓射程越远,但也需要越强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开吗?一般的长弓拉个满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强的达到80公斤。
制作工艺如此简单,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长弓便可以作为制式武器批量生产,而不需像佩剑、铠甲一样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制作,而不依赖专门的设备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产则需要多个工种的熟练配合以及复杂的设备。
箭分多种,长约90厘米,头固然是铁的,箭杆比较粗,必须要直,才能平稳飞行。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虽然因自重较大而射程较近,但近距离的穿透力更强,与现在的穿甲弹好有一比;用含铀合金制作的叫贫铀弹,专门用来打坦克。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仅用胶水固定,还要绑扎牢固,以免快速飞行中脱落。通常24支箭绑成一捆,算一个基数吧。
学着做弓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拿出去乱射,要是伤了小朋友怎么办?即便是没伤着人,砸坏了花花草草什么的也不好。至少,要是你真的射到了人,拜托你千万别跟警察叔叔说弓是我教你做的。
长弓发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达400码(360米,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米),但这缺乏实战意义,强弩之末没有什么杀伤力,准头也早就偏到爪洼去了。长弓手只要能射中200米外的人形靶就算合格,这已是普通弓箭所不能企及的。从400码这一最大射程推算,箭的初速度可达60米/秒以上,相当于从60层楼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抛向时速200多公里汽车的石头。它可以在240—280码(约合220—260米)距离穿透皮革、衬垫甲及织物,或者侵彻锁子甲。在200码距离上,板甲或鱼鳞甲可以抵挡它的侵彻;而100码以内的正面击中连板甲也抗不住;到了50米的范围,长弓利箭简直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在1182年的阿伯盖文尼城(Abergavenny)围攻战中,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四年后,老爱的随军牧师作了如是记述。同一战中,布劳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手下有个骑士被射中,那箭贯穿了他的锁子甲裙、护腿甲、大腿,又穿过内侧的护腿甲和木质马鞍,一直射入马背。
今人进行的实验表明,上述说法并非夸大其辞。仿制的长弓发射重50克的箭,可在近距离穿透9厘米的橡木,200码距离上仍可入木2.5厘米。老冯在约克见过中世纪英国佬的锁子甲,是用小铁环一个一个相互联结而成的,可以做成掩护身体的甲衣,基本不影响四肢的活动,也可以披在盔下保护头颈。但这东西的防护性能不好,只能挡一挡力道不太大的割、划等打击,面对利箭的快速冲击则毫无办法,箭头可以轻易地从小铁环的缝隙中将其切开或撑开。板甲是用整块钢板打制的,鱼鳞甲是用小铁片穿成的,不但更厚、更坚硬,而且表面光滑,箭头如果不是从较近距离沿着弧面的法向射入,便会侧滑而失去力道。
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十字弩,相比之下科技含量更高,通过机械延伸人的能力。弩手的训练比弓手简单得多,甚至不需要什么训练。只要先拉开弦并挂于扳机,然后搭上箭,瞄准发射就行了。这样操作不需要太大的膂力,就可以把箭射得很远。尽管拉力很大,但可以将弩头踩在脚下,用上全身吃奶的劲来拉弦,而不像拉弓那样全凭上半身特别是手臂。由于采用扳机,所以不需要随拉随射,瞄准更容易。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特种兵、特警还装备弩,用于不宜使用火器的场合。
长弓在战场上胜过弩,主要凭的是射速快。从火力密度上说,一名长弓手的作战效能起码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钟可以精准瞄射12支箭,如果是乱箭齐发的时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个别变态的甚至能射出20支。这样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奥战争中后膛定装的德莱塞步枪也仅能达到其一半。传说中,罗宾汉射出5支箭时,和他比试的弩手弦还没拉上。弩手这样的发射速度,打黑枪放冷箭还行,两军对垒时就吃大亏了。在掐架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而是胜负悠关乃至性命悠关的大事。200米距离的冲锋,重装步兵大约需要90秒,而重骑兵只要15秒。对付这样的移动目标,缓慢而精准的射击显然已没有意义。关键是发射的密度,多射出一箭就多一分生与胜的希望。
当然,罗宾汉的时代长弓还没引进英格兰,后人编故事的时候显然把他们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搀合到里面去了。
提高打击密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增加人数。在浪漫而散漫的威尔士人手中,长弓只是一种出色的单兵武器,而精于行伍的老爱则把数以千计的长弓手集结起来,从步兵阵线的侧翼及阵列的间隙中展开齐射。一千名长弓手同时发射,一分钟就能射出上万支箭,形成不折不扣的羽箭风暴。1480年代,一位勃艮第(Burgundy,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公国)商人在日记中抱怨布鲁日(Brugges,弗兰达商业城市,现属比利时)的天气时写到,豪雨倾缸,似英夷之箭。大家通常都说箭如雨下,而他却反着说,似乎飞箭齐射的密集程度已经超越了如麻的雨点。这样的覆盖,对于密集冲锋的敌兵不啻是灭顶之灾。长弓队因此而成为一支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劲旅。在有的战役中,长弓手占到了英军参战总兵力的85%。
长弓手的防具与同时代的骑士或重步兵相比是很简陋的,一般只有轻便的头盔和护胸。由于轻装,他们不仅成本低廉可以大量雇佣,而且可以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及时机动到有利的阵位上实施致命的发射。他们是远程压制兵种,自卫武器仅有匕首或短剑,承受不了骑兵的冲击,需要用壕沟、拒马等工事以及步兵战友手中的长矛加以掩护。他们通常除了弓和箭,还携带削尖的木桩和铁蒺藜等障碍物,布阵时安置在队伍的前面,阻滞敌人的冲击。不过,也有让他们参加近身肉搏甚至取胜的战例。
长弓如此简单、廉价而实用,费效比很高,但欧洲人却没有效法英国去建立自己的长弓兵。首先是观念问题,他们崇尚骑士精神和骑士风度,认为弓箭手出身下贱,战斗方式“卑鄙”——躲在草丛里放一冷箭,就夺走一位骑士“高贵”的生命,这是极不“道德”的。骑士之间要堂堂正正地战斗,要优待俘虏。这倒不是出于人道主义——一方面,战争频繁,保不住下次被俘的就是自己,所以不能妄结仇怨;另一方面,抓住活的贵族可以换取大笔的赎金。同样是烧杀抢掠,同样是绑票勒赎,赤脚的叫土匪,穿鞋的叫王侯,穿高跟鞋的叫匪二,两脚一顺的叫多事,就这么点区别。
英国人则不同,他们不但务实,而且有独一无二的弓箭文化。1066年,来自诺曼底的征服者规定臣服的盎格鲁—撒克逊有产者不得拥有骑士的装备,但弓箭不在禁止之列。很快,前朝遗老遗少们纷纷装备了这种“合法”的武器,而普通老百姓及农奴等“下等人”则连这种不够“高贵”的武器都不得拥有。由是,弓箭之于英夷虽然不如它们的近亲在天朝高居“六艺”之一那样崇高,仍达到了仅次于骑士佩剑、马枪的地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罗宾汉的传说正是来自这样的社会基础。所以,当老爱要求全民习射的时候,普通民众觉得这是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抬举,会射箭至少可以看起来像个本土贵族吧,是件有面子的事。“俺射箭了!”当时的英格兰人说这话时,那种自豪感,大抵与今天的小资说“俺买车了”相仿佛。
那个时期英格兰政权统一,政治相对稳定,政策连续性强,保证了长弓的推广。假如英格兰像当时的法国、德国一样诸侯林立,国王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即便认识到长弓的好处,也没办法贯彻下去;假如每个新国王都像现在天朝的大小官员一样有树立形象工程、推广自己“标志性武器”的冲动,爱一搞弓箭,爱二搞投枪,爱三搞飞刀,爱四推广手榴弹,也就没有长弓称雄200年这种事了。
强有力而诡计多端的英王不惮于把长弓这样的利器散发到民间。中外农民起义的共同特点是把反抗的矛头指向直接压迫他们的人,也就是老人家所说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欧洲就更明显地表现为反抗领主而不针对国王。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就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口号——国王以外其他人都不应拥有特权。有人反对地方贵族,这是国王最愿意看到的事。但法国就不行了,在那里大权被诸侯掌握,他们绝不能让被统治者拥有造反的工具。
长弓手需要长期训练,这也是其它各国难于仿效的重要原因。自老爱以降,弓术被列为义务教育,法律规定所有12—65岁肢体健全的英国男人都必须在每个星期日做完弥撒后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场练习弓术,逃避训练要课以罚款。为了保证练习射箭的时间和体力,法律还同时严禁踢足球。当时的足球刚刚由踢敌人的首级演变而来,是毫无规则可言的野蛮运动,上场队员多时可达百人,疯狂的英国足球流氓便由此发源。
射箭要从娃娃抓起,有的孩子七岁就开始习射。练习是非常艰苦的,以至于不少弓手的骨骼都或多或少产生了畸变。尽管如此,在不流行考大学的年代,学射箭、长大当个长弓手,算是男孩子很体面的理想了。作为雇佣兵跟随勇敢的国王或王子出国打仗,军饷远比务农收入可观,更可以分到战利品的三分之一。带着这些钱财衣锦还乡,俨然就是个英雄,闯荡江湖的见闻还是泡酒馆吹大牛的资本。而且,长期的战例表明,拥有长弓的英军几乎是不败的,战死的可能性很小。这样低风险、高收益的职业,能不风靡全国吗?有的弓手甚至退役后一再回归行伍,成为经验丰富的职业老兵。而有了这样的就业前景,人们也会更多地考虑去从军,而不是扯旗上山当土匪。政府有意识地组织竞赛加以选拔,只录用那些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弓术精湛的。因此,从长弓部队诞生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支由精兵组成的劲旅,而且拥有庞大的后备兵源。
同时,英国还拥有完整的弓箭制造产业,以满足快速射击带来的巨大消耗。当时,缺乏政权统一的其它国家是无法完成如此沉重的保障任务的。对付一次骑兵冲锋,可以打三到四个齐射,然后是自由射击。以克雷西战役为例,如果在敌人的每次冲锋期间一名弓手有机会发射5支箭,那么7千~1万人就是3.5~5万箭。法国人一共进行了16次冲锋,而整场战斗中英国人的射击都没有停过,他们想必用了50~80万支箭!具体数目没人确切统计过。后来,有人形容另一个战场——阿金考特——满地翎羽,如大雪覆盖。
据统计,1359年全英国生产了85万支箭、两万张弓和5万条弓弦。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但也才够1万弓手射击7分钟之需。看来和平时期也必须随时生产,随时储备。不过,同子弹相比,箭的好处在于至少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一部分。确实发生过在战斗中捡拾散箭的事,甚至从伤员和死者身上拔出箭来再射。
事实上,英格兰的弓箭制造业已向相当发达,甚至非常规范。1371年,制弓业者上书伦敦市人民政府,要求查处少数夜间加班生产的不法业主,因为晚上生产条件差,做出来的产品粗制滥造。请愿书还要求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禁止制箭业者跨行业生产弓。1416年弓弦业者上书,要求市政府执法单位加强市场管理,因为有弓手投诉说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并导致了不应有的伤亡,损害了行业的声誉。
长弓固然犀利,但要发挥出优势,还有赖于战术运用得当。长弓的战术运用,在老爱的时代还要靠统帅自己的临场发挥,但到了1332年的达普林战役就已经典型化,到了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则完全模式化。英国人惯用的是一种以守为攻或防守反击的战术,用长矛加障碍构成坚固阵地,用弓箭大量杀伤进攻中的敌人,然后视情况发动反击。
纪律是胜利的法宝。由于王权的稳固,英军很职业化,从贵族部队长、骑士到基层弓箭手,都在统帅掌握之下,能充分贯彻战术意图。相比之下,法国则王权衰弱,贵族作大,部队都是临时征召的诸侯军,加之崇尚好勇斗狠的所谓“骑士精神”,根本不听指挥。胜负之数由此也就不言而喻。
两百年中,长弓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使来自偏僻海岛、经常处于数量劣势的英军成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国人有理由为长弓在福尔科克(Falkirk)、达普林(Dupplin)、哈里登山(Halidon Hill)、克雷西(Crecy)、普瓦捷(Poitiers)、阿金考特(Agincourt)及陶顿(Towton)的功勋所陶醉。
❺ 为什么古代战争射箭都向天上射
加强穿透力跟有效射程,平射打不远,古代战争都是打近战的,人群都是一群群的挤过来,所以弓箭队不用特意的瞄准单个目标,讲究群杀
就跟打蚂蚁一样,一只一只过来,可以用手指按,一群一群的过来,就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拍
❻ 有一部韩国射箭的电影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
韩国射箭的电影《最终兵器:弓》。
《最终兵器:弓》是由金韩民执导,朴海日、文彩元、柳承龙主演的韩国古装动作电影。
影片以满族后金政权入侵朝鲜(韩国史称“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独闯满军大营的朝鲜神箭手“南一”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创下了超过700万人的观影成绩,成为了2011年韩国本土最卖座影片。 朴海日接连获得大钟奖和青龙奖的最佳男主角,文彩元获大钟奖和青龙奖最佳女子新人奖。
剧情简介
1636年至1637年,清朝入侵朝鲜,这是满族人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韩国史书称之为“丙子胡乱”。
神箭手南伊(朴海日饰)和妹妹子仁(文彩元饰)相依为命,在妹妹婚礼上,遭遇清朝军队突袭,子仁和新郎都被掳走。南伊拿起父亲留下的弓箭向清军大营的中心挺进,势如破竹。清军名将(柳承龙饰)看出南伊“一箭双雕”的神功内心惶恐难安。
为了保卫亲王多尔衮和部下们,清将决心与南伊一决高下。然而,南伊那难以预料的曲射神功破坏力惊人,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一触即发。
❼ 有个战争片,有个女的射箭很厉害的.求片名
这部影片应该是《亚瑟王》。
导演:安东尼·福奎阿
编剧:大卫·弗兰佐尼
主演:克里夫·欧文/凯拉·奈特莉/麦斯·米科尔森/乔尔·埃哲顿/休·丹西/更多...
类型:动作/历史/战争/冒险
❽ 古代的弓箭是怎么发射的
对于古代战争人们主要依靠电视剧或者电影了解,在电影《英雄》中秦军进攻赵国,首先是一波箭雨齐射,相当于古代的火力压制,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可以看到在电影中,导演采用了弓箭向天射的拍摄手法使得观影效果更加的恢弘。但是在老板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弓箭手都是平着射,那么哪种方法才是符合历史的呢?
那么弓箭手是否会使用平射呢?其实也是会的,在短距离交战中(10-20米),因为距离短多以弓箭的下坠也不是很明显,加上刚射出的弓箭初速很大,所以根本用不着仰射,并且平射比仰射有更加好的精确度,仰射只适合大规模的弓箭军团使用。
所以由此可知,在历史中弓箭平射和仰射都是存在的,但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环境进行选择,如果是远距离射击就用仰射,如果是短兵相接就平射,并能够没有规定一定要用什么办法射击。
❾ 求个电视剧,是战争片。就看过一集,忘记名字了,讲的是一个男的射箭很厉害的。
箭在弦上!
❿ 电影片段 战争弓箭手射箭有个人张开双臂迎接死亡却没射死人
是电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