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战争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往往引人深思,,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法国战争片吗
1、《光荣的日子》
豆瓣9.1分,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对这部老电影有印象。
法国人总喜欢用上些戏谑式的幽默,来讽刺他人反讽自己。真的有点像中国早期一些《举起手来》这样的战争喜剧。当德军进驻法国人的小村庄,法国村民们不愿帮助纳粹德国人,他们藏起食物,并不断的给德军添乱,笑料百出……
2、《虎口脱险》
豆瓣8.9分,超11万人标记。经典的喜剧,越看越好看。
几个法国小人物帮助三个英国大病虎口脱险,有棍棒、追逐、一分钟营救等经典套路。小人物生动鲜活、性格鲜明。
3、《法国大革命》
豆瓣8.8分。冷到不能再冷的电影。他的悲剧,在于相信人民的力量,却不相信人民。
路易十六是一个差劲的国王,但不得不说他还是爱他的人民的,丹东洗的有点过,罗伯斯皮尔黑的也有点过了.
4、《沉静如海》
豆瓣9.0分,超3万人标记。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
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沉静如海。最后那盆天竺花或许只是代表她希望这样可以能够获悉有关他的些许消息。
5、《老枪》
豆瓣8.1分,4000人标记,堪称法国版的地道战。一个老男人目睹了妻子和女儿惨死后,一个人在古堡里复仇的故事。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贯穿回忆的方式让它成直线性发展。不过想到火焰喷射器那里还是有种很可怕的感觉。
B. 沉静如海有真实原型
电影《沉静如海》其实并未有真实的原型,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侄女与一个德国军官爱与恨的故事。
“沉静如海”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爱情题材电视剧,也是皮埃尔·布特隆的代表作。一部著名的法国作家同名小说,讲述了从1941年到1942年在法国一个海滨小镇,一位与祖父相依为命、以教钢琴为职业的邻家女孩型未婚女子面对住进她家的不速之客——英俊、精通音乐、永远彬彬有礼的德军上尉由怒目相向,到难以割舍的情感变化和关系发展……在德军上尉最后一次被派往苏联战场前,未婚女子还在情急中以一种激情澎湃的巴赫钢琴曲救出了他一命。
心灵如尘埃,情动如潮的男女,不被祝福、未展开的关系、超越对话、全凭感应的爱欲……极富张力的简约,暗潮汹涌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以朱莉·德拉姆、麦克·加拉布、托马斯·儒阿特为首的主演。
外部对《沉静如海》的评价。
“沉静如海”的情节并不曲折,就故事而言就过于简单。就三个角色,一点也不热闹。强调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之间情感的激荡与碰撞。那种引人入胜的场面远胜于表面的矛盾冲突,但却很感人。
这部电影风格高雅,鲜明强烈的个性,生活化的情节,多姿多彩的异国情调,以及生动有力的流行语言,给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震撼的享受。以强烈的写实气息为特征,将文字化的作品与视觉化的影片相结合,必然会让观众充分感受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的不朽魅力。在电影里,朱丽·德拉姆天才般的表演才能再一次显露出来,而她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表演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C. 沉静如海的影片评价
1、这是一个由“沉默”与“独白”撞击出的动人爱情故事,这也是一个被战争绑架,继而被战争俘虏的爱情故事。总之,它蕴含的爱,左右着故事里所有可见、可触、可感的线索,为人性与爱情在战争的黑暗底色中,留下了可存在,可明媚的幻想之色。
2、军官在弹奏bach的平律时可以看到两个人对彼此感情上细微的变化,当女孩为了留住军官救其命弹奏钢琴时及最后说出adieu的时候,可以看到两个人复杂的感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而起。有头无尾的爱情这样的结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当回忆时总会想起那段美妙纯净的乐章。
3、音乐、战争、爱情;几近完美的残缺,一句“再见”卸掉了所有对持。
4、《沉静如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可以代表一个典型的战争家庭,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母亲随之早逝,现在和她相依为命的是爷爷,他们清苦而平静地生活在一幢父母生前遗留的老式别墅里,室内修缮得精美而朴实,从女主人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力图保持父母生前的家庭氛围,她去郊外采来一束野花,就是在去父母的墓地之后,故事的开头场景,是女主人公为母亲过生日。所有这一天的快乐,随着德国军官的到来,变得愁云惨雾。女主人公是一个年纪不到20岁的小姑娘,从她的表情中处处透出一种坚定的决心。她将花扔进壁炉,她想母亲一定不会责怪她的。这种敌视一直延续到深夜德国军官的正式来到。影片中小姑娘的话语,到此减少,随着影片的展开,话语几乎为零。她不想和一个侵犯她祖国的敌人讲话。她的爷爷是她的同盟军,他们两个人的家就是阵地,他们坚定地要把这一场沉默为武器的战争打下去。经过一番焦躁的等待,德国军官出现在客厅的门旁。在这之前,镜头的处理始终在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我们都想知道这个德国军官长得什么样子?镜头由远及近,从打开的车门开始,好奇心就一直随着镜头,进入我们视野的首先是那一只从车厢里迈出的蹬着军靴的脚,随着镜头上移,看到宽大的披风,而最后出现的只是夜色里军官扬起的侧脸,似乎并不咄咄逼人。直到镜头转向客厅,我们才看到军官的正面,他友好地行了军礼。一场友好的见面,很快在一场无声的窘境里结束。尴尬的是军官的房间被强行指定在小姑娘母亲的卧室(所以我们在影片开始看到小姑娘怒气冲冲地将献给母亲的花丢到壁炉),影片里通过举手投足,表现出小姑娘的愤怒和不情愿。其间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军官的自问自答,这是对彼此耐心考验的初始,似乎小姑娘占了上风,她狠狠地关上了门。军官当然明白自己不受欢迎,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军官的身份是什么?很清楚是敌人。而小姑娘和爷爷的身份是什么?他们是法国反抗德国侵略的缩影。单就这一点,影片完全可以是一部战争片。你以为沉默不能产生感情?战争里的感情却是最令人感动的。带着疑问继续看,德国军官试图保持起初的友好,小姑娘则逐渐让步,但两人的界限是时刻存在的,小姑娘不可能逾越。这些都没有躲过爷爷的观察,他当然明白,小姑娘喜欢上了德国军官。很难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甚至对于这种畸形的爱,都很难归于真正的爱情。因为至始至终,小姑娘没有吐露过一句情话。她怎么让德国军官知道,这个法国姑娘喜欢他?小姑娘有个表哥,两人很是般配,但小姑娘在处理兄妹俩间的爱慕上显得过于青涩和生硬。她冷冷地拒绝了表哥的爱意,在一路颠簸的卡车里,表哥的朋友说她很难对付。圣诞节那天,表哥送来礼物,一只新鲜的鸡,小姑娘表示谢意之后,便上楼去,这中间表哥感到很话不投机,他悻悻然地走了,他觉得表妹最近很奇怪,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下一幕,爷爷出去拜访老友,小姑娘一个人在家过圣诞节。她坐下打毛衣时,军官进来,依然是彬彬有礼,他说他今晚军团有盛大的晚会,他是来祝她圣诞快乐的。一个异乡人跟一个当地人说圣诞祝福,需要多大的肚量,一个德国人跟一个敌国的女孩说圣诞祝福,真是不可思议,这一幕戏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它令人落泪。两个人中,谁情愿离开谁?谁这个圣诞节更寂寞?只有沉默,打破沉默的只有军官坐在钢琴旁弹奏的巴哈的圣母颂,谁能说这不是德国军官满含诚意地献给这个素昧平生的法国小姑娘一件最美丽的爱的礼物?小姑娘始终低着头坐着,背对着军官,但她在颤抖,在哭泣,而且非常厉害,她喜欢他,可他是敌人,她绝不能被他迷惑,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被战争的存在生生压制下去。镜头里的特写是德国军官伸出的手,在干涩的镜头里停留,却没有放到小姑娘的肩上,他的表情是隐忍的,他也爱她的。电影里,德国军官伸出手只有两个特写镜头,一幕是天冷蹲在壁炉边取暖,另一幕就是试图触摸小姑娘的镜头。在法国他感到寒冷,圣诞节他感到寂寞,壁炉的火只能叫人忘记身体的寒冷,可是心灵的寒冷,只有小姑娘可以慰藉,可这是万万不可心存幻想的。战争时期的男女互相渴慕,本是正常不过,但这样两个敌对国家之间的男女之间容不得半点切实的浪漫,有就是叛国。还是那个圣诞夜里,随着军官去参加军团的晚宴,小姑娘哭着走上楼梯,镜头似乎捕捉到了她的心跳,直到跟随这颗跳动的心打开军官卧室的门。她在门旁站着,环视着房间的一切,试图去感受军官的气息,这是她喜欢的这个男子的卧室,那些个无眠之夜她猜想他在做着什么?她拿起他的衣服,放到鼻子前,她大口呼吸着衣服里他留下的气息。她走到他的床前,一切都那么整洁,透过小姑娘的眼睛,电影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有着严格条理的军人。小姑娘都不知所措了,她担心弄乱了眼前军官布置的一切,而这一切仿佛都是早已备好为着她的光临默默等待的。小姑娘将身体伏在床上,把脸深深地埋在枕头里,泪水在流着。这一幕,我们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小姑娘不仅是喜欢德国军官的,而且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她爱上了这个德国军官。这个镜头里的小姑娘是张开手臂将胸口贴在被单上的,是全身心的接触,不禁令人想到现实里不可能发生的小姑娘与军官身体的亲和。爱情不总是这么明显的,影片里大部分镜头下,小姑娘始终是拒绝的姿态,她拒绝因脚疼军官让她搭车的好意。她一直谨慎掩藏着自己的爱意。战争是惨烈的,小姑娘的学生一家是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抓走了,他们只留下一辆单车。接下来,小姑娘的朋友,法国地下组织的成员一家也被逮捕了。小姑娘满怀伤痛的收养了这对夫妻年幼的儿子。她不顾爷爷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去为这对勇敢的夫妇申辩,但德国纳粹的冷酷让她希望破灭。她望着车里的德国军官,露出恳求他在死刑前为他们说情的神情。德国军官明白她想主持正义的要求,可小姑娘看到的只是军官透过模糊的车窗隐隐而逝的无能为力。沉默的战争不总是沉默的,军官的几个战友被军车下法国地下组织埋下的炸药炸死。双方都受到剧烈的重创。即便是失去挚友,他和她也没有宣泄过一句痛苦的话语,隐忍与屈辱,一切沉默都按压着一触即发的激情。本来就很微妙的爱情会不会就此熄火?我们知道这个法国普通的家庭经受着突如其来的考验,尽管其本身——爷爷和小姑娘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想与这位德国军官本人的性格有关),换成另一个纳粹军官,也许小姑娘和爷爷的命运会是另一回事,沉迷在战争里的人是残忍的,儿女私情不过是他们上枪膛的炮灰。就在失去战友的瞬间,这名德国军官得救了,熊熊大火吞噬着眼前惨不忍睹的一切。在小姑娘有意设置的一场钢琴演奏里,影片里她第一次在一个敌人面前弹一首完整的曲子,这是别有深意的。她知道军官曾经是一位音乐家,喜欢音乐,更喜欢法国文化。而在军官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小姑娘只能将自己的爱国之心豁出去一次,用节奏相当起伏紧张的钢琴曲暂时让正在车厢内战友催促下,快步离开房间的德国军官停下脚步。军官被小姑娘的举动震惊了,他停在门口半响没动,她为什么一大早要弹琴?为什么没有任何拒绝不停地弹着,眼神里饱含爱怜?心理疑惑延缓了死亡的脚步。但对于小姑娘,就算心爱的人要被炸死,她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音乐里坚守沉默的阵地,她多想发出“车下有炸药,别过去呀”的叫喊。不过,若非仅仅只是导演的苦心安排(为了剧情能发展下去),而非两人内心有某种情感的沟通,爱情怎么会战胜敌国之间那道界限分明的桎梏?怎么会这么凑巧让一个德国纳粹免于一死?既然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能够达到这样让人长嘘一口气的结果,那唯一可能的只能是俩人长时间情感交流奠立了无需言语就能心领神会的基础,如果军官不是一直心存静静欣赏小姑娘演奏的心愿,他完全可以转身就走,理都不理一个小姑娘早上的癫狂。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早已埋下了伏笔。恨与爱在电影里交织,让人从冷酷的战争里稍微体会到一点点温情。影片里小姑娘与两个小演员之间的摩擦折射出对战争中的人事爱与恨的无处不在。拒绝了搭乘德国军官便车的小姑娘,托着磨起泡的双脚来到那户富有的犹太人家,在教一首新的钢琴曲时,她无缘无故地冲着女学生发火,责怪她弹得糟糕,这里面藏着她之前路上被德国军官撞见脚受伤的复杂心情,爱与恨互相抵触,一股无名之火投到与事情毫无关系的其他人身上,怒气很快消失,小姑娘觉得失礼地告别了学生一家,没想到这竟是影片里第一次永诀。在海边小姑娘朋友的儿子在石头上磕破了膝盖,血流不止,在为这个小男孩清理伤口时,她忍不住问小男孩知不知道早晨把他救起送到他家的德国军官的名字,小男孩说出了军官的名字。这名德国军官对当地人是友好的,这里面与战争并无关系,而更近于人的本能,那个摔倒的小男孩曾靠在德国军官的怀里,之后又蹲在小姑娘的身边,他成了一个爱与恨的纽带,战争带来的深仇大恨在这些画面里冲淡得似阴天的海边轻拂的咸风。小姑娘与小男孩的互相关切,好似一对母子,这也预示了影片里第二次永诀。生离死别本是战争时期最寻常不过的事。但在那个德国军官离开的夜晚,仍有一种揪心的力量牵动着人心。德国军官收到前方的急电,将远赴俄国前线,这在普通人听来无非是一道指令,战争仍在继续,甚至更加惨烈的前奏。而在小姑娘听来却无疑是一次永诀,意义亦绝非别离可以承负。影片临到结束,让人印象很深的不仅仅只是小姑娘在影片中唯一对德国军官说的那个“再见。”还在于那是德国军官听到的唯一一个没有敌意的声音,这声音像落在地上的枪弹,像一声轻轻的叹息,没能冲破战争间国与国的尊严,却抵达了心灵。又是一个晴朗的清晨,小姑娘放下单车,来到一户人家,窗子打开,一盆白色的天竺葵临窗放着,这是法国地下反战组织间的信号。至此,在那大朵大朵的白花的衬托下影片结束了。我想起杜拉小说中的一行短句:“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1949年Jean-Pierre Melville根据Vercors的小说《海的沉默》拍摄同名电影,黑白影像有着彩色影像无法比拟的洗练。本文讨论的是2004年Pierre Boutron重拍的版本,画面中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的沉默,和伴随沉默至始至终的人物心理的剧烈冲突。优美的法国乡村风光与恬淡的配乐,给这部确已二战为题材的影片营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气氛,它像是一种呼应,不禁使我想到导演这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苦心安排,是否正是为了在没有这场战争的干预下,对德国军官与小姑娘之间自然会产生的结局的一种遥想。那些陷入剧情而无法摆脱那一丝伤感的观众,不妨这样思索一下。假使没有战争,德国军官与法国小姑娘是很难相遇的,也就不会发生感情,也许,对于那些喜欢浪漫的人,战争只是一种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时等待着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爱情吗?
D. 《沉静如海》那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电影是改编自发表于41年的法国短篇小说《海的沉默》,曾经在处于德国法西斯压迫之下的法人民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应。在看完电影之后笔者也匆忙的看了原著,一篇约为一万六千字的小说。小说是以简妮的叔父,也就是那位老人的第一人称描写的。与电影不同,小说中更侧重的是民族尊严与爱国情怀的描写。原著中并没有电影中诸多对两人爱情强化的刻画,比如在圣诞夜两人独处凡尔奈为简妮弹奏巴赫的情节,以及英雄救美的桥段等等。而电影中也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对支线的描述。这篇短篇小说发表之时,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表现了民族尊严的作品来接受与解读的,爱情的蛛丝马迹难以寻觅。阅读完原著之后,也更能体会到电影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战争时期的敌我,泾渭分明,不容越界,却不能抵抗本性滋生出的爱与情怀。大概也像原著中简妮的叔父说的:“但是在我的心中,也许还有另一种感情与这个意愿搀杂在一起,那便是我不能伤害一个人而不感到不舒服的,即使他是我的敌人。”总体上说,电影完整的刻画出了凡尔奈彬彬有礼与简妮隐忍克制的形象。无奈本人的文学素养仍然颇低,也颇不精通历史,无法从原著以及历史背景中分析更多。但是看完原著也解答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在凡尔奈奔赴前线后简妮也加入到了民主运动中去。大概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凡尔奈对和平与文明的向往,所以即使往不同的方向努力,也一同相信,阳光终将照耀这片土地。
E. 沉静如海 SILENCE DE LA MER LE怎么样
画面美的不用多说,那乡邻间亲切的友情,德国军官的才华和帅气一下就迷住了我,规规矩矩的德国气质从来都能很快吸引住我,虽然女主角是钢琴师,但本剧的音乐很少,更多的是静默,如大海般三个人同一屋檐下,女孩性格较内向,却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敌人,其实是被他的个人气质所诱惑,军官没有表达更多的
F. 如何评价电影《沉静如海》
这是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法国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宁静美丽的法国小乡村拉开序幕,将一段凄美又感人至深的爱情置于战争这极为残酷的大背景下,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男女主人公无论是颜值还是性格都是那么般配,只能说他们只不过是战争牺牲品而已,男主人公是那么绅士且优秀,女主人公是那样倔犟且独立,他们从一开始女主的抵触到为之深深吸引,仿佛大海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这种深沉的爱使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全片两人只有两个字的对话,可早已让眼泪决堤而下,不得不说是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G. 找一部二战电影,讲的是一个德国军官住在一户法国平民的家里,那户法国人就一个老头子和她的孙女
欧,我知道,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叫《沉静如海》
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法国沦陷了,他们的一部分房屋被一个德国军官征用。平静的生活被破坏了,然而,那个德国军官看来是彬彬有礼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面对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严肃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这不是虚伪的话。他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他只是在每个晚上找一点什么理由到起坐间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开始了无尽无休的独白,涉及他心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的祖国、法国、音乐……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从他的这些独白中,老人与侄女逐渐了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个小城中的专门作曲的音乐家,脱离政治,也不喜欢国内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却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传。他在不尽的独白中表明了对法国的爱,而促使他作出这样不尽的独白的是还由于另一种爱:对那个美丽的少女的爱。
德国军官到巴黎去了一趟。他久已渴望此行,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他返回后,一反常态,避免与老人和少女见面。好几天以后,在一个晚上,他终于来了。情绪沉重愁惨,他是来告别的。他将参加一个正在作战的师团,第二天就要动身到苏德战场去,原因是,到巴黎后,他从那些“政治家”和“战友”那里了解到,法西斯口头上所宣传的一切漂亮言词不过是谎言,他们是要毁灭法国,他的梦想被粉碎了。
侄女看来在感情上是比老人更坚强的,但在听了那个德国军官许多晚上的独白,逐渐了解了他的性格和心情以后,也不能自己地对他滋长了一种微妙的感情。当告别的那个晚上,听到了德国军官发自内心的凄厉悲痛的告白以后,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第一次向他开了口,虽然那声音低微得几乎听不见:“永别了!”
那个军官微笑了。因为,他终于听到了他所爱的人的一句话;因为,从这一句简短的悲惨的话中,他感到的是对他过去的谅解和宽恕,是将他看作是人的同情和祝福——是的,在那个美女的眼中,他不再是兽,而是一个纯洁的人了。他微笑着,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精彩视点:
本片以白描的笔调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法国的乡间拍摄的,导演皮埃尔·布特龙精益求精,为了加强电影的真实感,刻意地加强了演员的法国乡间口音。
影片中扮演侄女的是著名女星朱丽·德拉姆,别看她很年轻,但早已在《欲望解析》、《银色交易》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角。在《沉静如海》这部影片中,朱丽·德拉姆天才般的演艺才华再次被显现出来,而她那与年纪不相称的成熟演技让人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
它是曾震惊世界文坛的巨著,它是独具匠心的电影佳作,当深遂凝重的文学巨著同精彩演绎的经典影片珠联璧合,当文学大师的苦心造诣同世界巨星的倾情打造相映成辉,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一次无与伦比的心灵享受?
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反法西斯电影
电影的思想是立足于“人”的观念。它没有直接描写法西斯的暴行,但通过那个被蒙骗的善良的德国军官的觉醒和决心走向死亡,从“人”的意义上否定了法西斯。它没有直接描写法国人民地下抵抗的英勇斗争,但通过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表现了人的不可侮辱,不可征服,体现了民族的尊严。老人和少女逐渐与那个德国军官在感情上接近,是作为人的感情的接近。
电影所展现的生活是早已作为历史陈迹了,但它所表达的特定环境中应该怎样做一个人,怎样维护人的尊严的主题是并没有过时的。这主题的意义一直通向今天,而且将通向不会是太近的将来。
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看。
这部电影无疑地是为了宣传:它是揭露法西斯德国占领法国初期所采取的那些伪善措施和漂亮言词的。然而,这是通过了和服从了艺术规律的宣传。电影中德国军官的形象,不是漫画似的脸谱。老人和少女的形象没有被拔高和膨胀。他们都是真实可信的有血有肉的人。导演满怀激情,他的激情深深隐藏在每一个镜头中间。沉默的海面下激荡着潜流,导演的感情凝练成表面的冷静状态。这样,就使电影更具有庄严、深隽的风格。
电影没有曲折的情节。作为故事来说,它是太简单了。只有三个人物,没有任何热闹的场面。除了军官的独白以外,连对话也只有简单的几句。它着重的是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人物之间的感情的激荡和冲击。那扣人心弦远远超过了表面的戏剧性,超过了表面的矛盾冲突,但它是真正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