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暗恋桃花源人物形象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暗恋》与《桃花源》两出戏的碰撞与交汇。
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从剧情上看,它们各自代表着传统与前卫的艺术风格,《暗恋》似乎更像是一条主线,《桃花源》则如同一条不安分的游龙,不时游走于主线之中。
《暗恋》与《桃花源》看似毫不相干,但赖声川让它们同时抢占一个舞台还是有深意的。
——【江滨柳、云之凡】
《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生别离。
偌大的上海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了,而那么小的台北却不曾相见,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正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的悲是悲在心底,四十年的分离,各自都没有忘记对方,而这种在心中的思念是一种煎熬,一种让他们静下来就觉得无比压抑的煎熬!
生离死别是人生的悲剧,但人都有一死,死去原知万事空,而生别离才是更为残忍。四十年后的相见,是悲剧,但也是喜剧。
四十年,感情没有变,但时光无情,人颜老去!四十年后的见面并不能让他们长相思守,而此时江滨柳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生离最终还是变成了死别。终究还是要品尝别离的痛苦,可是终究了却了年轻时候的那种强常挂肚,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豁达。
四十年前,江滨柳说:“有些画面,有些情景你这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是的,民国三十七年的夏天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如何能忘掉呢?四十年的煎熬终于换来两人的重逢,江滨柳的一句:“之凡,这些年,你想过我吗?”浓缩着四十多年来多少个日夜的沧桑与等待!而这份沉重的期盼让在门口的之凡如何回答,只能依在早已双鬓发白的江滨柳身上失声痛哭,一切的一切,早在那一举一动中展现无遗。
江滨柳向往能和云之凡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这种梦想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桃花源。江滨柳与云之凡最后的相见是最令人动容的情景,生相思与别离苦的交织,让江滨柳在云之凡临行前从心中最后一次呼喊出她的名字,他们二人互相拉住对方手的那一刻,是对别离的告慰,还是对悲伤的延续?相见亦苦,不见亦苦,必要的距离才能产生最动人的美!
—— 【护士】
她是当时的年轻一代,代表不同的人生观,恋爱观。她和自己男朋友谈恋爱不深刻,分开后也容易忘怀。她对新事物非常好奇,不断有着猎奇心理。在剧中,当发现男主人公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她很惊叹这是她认识的第一个人登寻人启事的人,当她读了启事的内容,她完全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心情,男主人公当时的遭遇,暮年体弱却无法见到一辈子等的人的惆怅。她可以与故事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主人公人物性格。
——【 江太太】
江太太这个角色设计的很有特点,挺悲情,结婚这么多年的老公,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另一个女人,可她却依然全身心的爱着这个心中没有自己的男人,如果换成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谁会能做到这样?全剧最后,江滨柳看着云之凡走了,知道心底的这份美好的爱情逝去了,转头看见江太太,才知道原来平淡也是一种爱情,当他哭着抱住江太太的时候,我真猜不出江太太此时心里在想什么,不过,我觉得这一刻,江太太是最幸福的。
——【老陶、春花、袁老板】
与江滨柳和云之凡举手投足间的稳重相比,《桃花源》恶搞的情节是赖声川有意诠释的另一种暗恋。
渔夫老陶的老婆背叛自己,奸夫居然还自己登门入室,搞的人家老陶只能独自一人去死,只可惜,死没有死掉,只是误入桃花源,还遇到了相貌和春花、袁老板一模一样的白发女子和男子,更不幸的是他们居然还是一对夫妻!这让本来就伤心欲绝的老陶更是苦不堪言,桃花源本是个美丽的地方,本应该让老陶忘记春花,忘记袁老板!可是偏偏却天天要面对他们俩。
当老陶自以为已经修得“百毒不侵”的功力的时候,他离开了桃花源,其实这样的离开就足以证明心中的放不下!他要去找春花,即使她不爱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为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应该让她知道,应该要带她一起去生活,哪怕最后也为了她连袁老板也能够一并原谅!只可惜事与愿违!老陶的归来被他们视为冤魂索命,老陶对桃花源的醉心描述被他们视为疯人之举,最终,他们都把老陶视为异类,把他一片好意视为报复。
无奈的老陶心灰意冷,想要再回那桃花源,无奈,已经难觅踪迹。这样的结局也是含泪的笑,老陶自以为放得下,但是当看到春花与袁老板的落魄,他依然伤心;当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时候,他依然无奈。这说明他的人虽然呆在桃花源,但心始终牵挂的是春花,依然放不下她。更悲的是,人不会永远好运,桃花源不可能再向老陶敞开。老陶回不了桃花源,他就成了一个没有归宿的“鬼”。
《暗恋》中的江滨柳向往能和云之凡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这种梦想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桃花源,而《桃花源》中春花与袁老板最终难以理解老陶形容的桃花源,只能过着落魄生活,又暗合了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现实生活,他们都怀揣梦想,却只能面对现实。
或许,《桃花源》中的老陶根本就不该离开桃花源回家看春花,春花早已经不是属于他的春花了,失去固然是种悲痛,但刻意地找寻更是将悲痛进一步延续,放不下那份私欲,他自然走不进那片桃源。
『贰』 电影《暗恋桃花源》中的美学体现
爱,就是比谁更心软。在这一项面前,其他一切条件都注定是附属配件。真挚的感情,唯有在柔软的地方才可茂密生长。若遇上一个人,每遇争执总是比你心软。那么,这就是爱你的人。
『叁』 暗恋桃花源影评
“桃花园”和“暗恋”两个剧组共用排练场地的穿插设置,使观众在正剧和闹剧中游离,思绪时常抽离而产生思考,这是我觉得赖声川导演最高明的地方。
你看的是哪个版本,是舞台剧版还是电影版?云之凡是由林清霞演的吗?我正在找这个版本,如果是的话劳烦给我个种子地址。超级感谢。
好的,如果找到了就登这里
『肆』 暗恋桃花源云之凡人物性格分析
10月9~10日,《北方新报》之夜—《暗恋桃花源》将在呼和浩特保利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引进该剧的是本报和呼和浩特保利剧院为自治区第30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的献礼项目。演出日期逼近,青城随之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桃花热,除了主演何炅、黄磊外,首次加盟该剧的朱媛媛等演员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记者日前对剧中几位新加入该剧的演员进行采访,了解了他们结缘赖氏话剧台前幕后的故事。
【演员特点】
朱媛媛:最亲和的云之凡
云之凡是《暗恋桃花源》里“暗恋”故事的女一号,她是导演心中的女神,纯洁美丽得像一朵山茶花。剧中,云之凡于1948年在上海认识了东北青年江滨柳,两人坠入爱河,云之凡将永安公司的围巾送予江滨柳,两人再次重逢,是40多年后在台北。从1986年最早一版的丁乃竺,到后来的玉女掌门人萧艾、林青霞和内地演员袁泉、孙莉,多任女主演分别诠释的云之凡气质不同。
话剧演员、影视明星朱媛媛是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于1997年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出演过多部话剧和电视剧、电影。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使朱媛媛(饰演张大民的媳妇李云芳)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媳妇”,她的出色表演使其获得2000年度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观众喜爱女主角奖。 朱媛媛还在当代先锋导演孟京辉、田沁鑫和林兆华的话剧《思凡》《狂飙》和《查理三世》中有过出色表演。本次倾情加盟《暗恋桃花源》,她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必定会为观众带来别样惊喜。
谈到朱媛媛,一直在内地版《暗恋桃花源》中出演江滨柳的黄磊说:“江滨柳从未变过,可是云之凡一直在换。我觉得袁泉版的云之凡,清纯,活泼,像初恋;我媳妇(孙莉)版的云之凡,温婉、包容,更成熟;而这次朱媛媛版的云之凡,亲和、平凡、安静。总之,各有特色。”
本次出演《暗恋桃花源》,并非黄磊与朱媛媛首次合作,两人此前在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四世同堂》中饰演夫妻已经超过百场,精湛的演技和默契的配合早已受到观众认可,这一次献演青城,也算是舞台上的“老夫老妻”了。
『伍』 《暗恋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暗恋桃花源》中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暗恋》,另一个是《桃花源》。
《暗恋》讲述的是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后,两个人不约而同逃到台北,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而当时男已婚女已嫁,最后江滨柳遗憾离世的故事。
《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之后,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再次回归后而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导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中国台湾首次公演,1988年,赖声川凭借该话剧获“国家文艺奖”。
(5)电影暗恋桃花源分析扩展阅读:
《暗恋桃花源》被拍成电影以后,影片事实上就成了三种语言的奇妙织体:台词(文字)语言,舞台(剧场)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三种语言的织体丰富了影片的语言层次感,这一点本身就颇有意味。
电影不是什么综合艺术,不过,如果我们要对电影《暗恋桃花源》进行台词语言、舞台语言的分析的话,毫无疑问是在承认二者同属电影语言“讲述”范围内的前提下的。我们可以说,从电影语言到舞台语言到台词语言,对于《暗恋桃花源》而言,是向下兼容的。
『陆』 电影《暗恋桃花源》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戏剧《暗恋》的导演试图借舞台来重现心中的她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于演员的表演。江滨柳想来就是导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发云鬓也无缘再见到她,无非透过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边的女助理义无反顾的陪着他疯,陪着他痴!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剧场执着地寻找着情人刘子骥这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终场也没结果。剧场的管理员絮叨着十分钟!我这辈子不明白等了多少个十分钟了!片中每个人都困扰于自我内心的纠结,都在期望着什么,寻找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最终却又逃避着什么。
『柒』 谁能给我一份《暗恋桃花源》的人物分析
词语意指之确定性的丧失。
词语在话语中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上下文关系来获得的,而不是依据字典的定义或字面的意思。今天尤为突出的是,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种确定性对应关系发生了松动甚至丧失。于是,以往被某种定义保护起来的概念遭到了迎面质疑。
“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一边说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我吃饼!”拿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
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动。“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
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
如果说上面所说还只是对具体的东西--“物”--而言,那么下述例子则直接就是对美学概念和范畴的质疑:
“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不禁大为不解。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导演的语气表明,他对这些概念根本抱有一种拒斥同时甚至有些恐惧的
味道。“留白”、“意境”本来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可导演只通过对两个概念进行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一种态度。最后,他百思不得其解,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难道是为了“留白”和“意境”吗?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导演在戏中安排了老陶因老婆春花与袁老板有奸情而痛感“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愤世嫉俗,情绪失调”,因此到上游去了;但导演在这里关于布景的一句呐喊似乎是说:我也不知道老陶出走的真正原因。这就对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情节”即“因果关系链”进行了一次破除。
『捌』 暗恋桃花源形式解读表达了什么
+ 1 = 1
——赏析《暗恋桃花源》“口”加“犬”是“吠”。
“口”加“鸟”是“鸣”。
那么“1+1”呢? 2? 11?……
我们习惯了“1+1=2”这样的答案。但是《暗恋桃花源》这一出话剧告诉我们“1+1”是可以等于1的。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桃)之妻春花(花)与房东袁(源)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一出悲剧——《暗恋》。一出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在舞台上碰撞在一起。那么一出悲剧加一出喜剧不就是一出“正剧”了吗?可是导演偏偏不这样做,他不让两个剧融合起来而是任由两个剧在舞台上自由的冲突和交合。
环环相扣结构,丝丝关联的内涵
有一个不甚准确的比方。《暗恋桃花源》的结构像是俄罗斯的套筒娃娃一样。一个个看似不同的剧情结构却在同一个舞台上环环相扣。与其说这是该剧导演的故意安排,倒不如看作是这两个不同的话剧在舞台上碰撞后的必然相连。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的;“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映像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不同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寻找与隔断-----我看《暗恋桃花源》》——摘自《山庄茶社》)
看到最后,仔细的回味,原来如此。《暗恋》一剧在舞台上看似是一出悲剧,但是事实呢?而《桃花源》一剧是喜剧,但是深层呢?正如前面的引文中说到的那样“实际上两个话剧在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所以不能简简单单的把它们看作是单一的喜剧或者是悲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影片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比例大概为2:4:4。根据剧情,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暗恋》是一部悲中带喜的悲剧。江滨柳和云之凡两人因为战争和命运而使得海誓山盟成为了幻影,这看起来是那么的可怜。但是仔细的看看《桃花源》中最后袁老板和春花的结局,我们不难想象,到最后江滨柳和云之凡也只会陷到生活的泥淖中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两个人的分离更加的像是一种幸运,一种可喜可贺的运气。因为分离,所以不能相守,也就避免了在平凡生活磨灭爱情的激情。
如此环环相扣的结构让我们不会简简单单的就把《暗恋桃花源》看成是一出闹剧。不仔细的体味每一个细节,不去关注每一次舞台上的躁动,怎么能够看清楚他们到底在表现什么呢。
这种混杂的结构颇像电影中常用的手法——蒙太奇。分解与选择、整合与组接、引导与创造是“蒙太奇”手法的基本功能。《暗恋桃花源》这出剧可以说是很好的运用和阐释蒙太奇手法。如果我说《暗恋》、《桃花源》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也许会有很多的人不赞同。但是在我眼里,那分明就是一出戏的不断地被肢解、被改换、被组合。《暗恋桃花源》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来就没有古代与现代、眼泪与笑声、过去与现在的区分。之所以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得归于“蒙太奇”的分解与选择、整合与组接、引导与创造。江滨柳之于老陶,云之凡之于桃花源,现代之于古代。看似如此的不搭界,但却又那么的相似。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何来差别。那种看似的差别就是“蒙太奇”的作用。借助它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现代人的身上找到古人的灵魂,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精神家园里看到今人的追求,甚至我们看到的没有古今之分(剧中古今同台对白交错)。
《暗恋》排演的是一出爱情剧,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大上海互相暗恋却又失散,最后江在弥留之际却又重逢云。《桃花源》中老陶因老婆的偷情,对现实郁郁而愤,转而去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在那里看到了老婆与情人袁老板过着幸福美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明了之后,回家之时,却看到了现实中爱情在残酷中的崩溃!第三个则是一个疯女人对“刘子骥”——这个在桃花源故事后再次寻觅人物的呼喊。这三个故事其实是阐释了同一个主题——爱情(理想)的几种可能和最终的无法实现!《暗恋》充满了痛苦与幽怨,在巧合中却始终无法突围!而《桃花源》更多倾向于喜剧的悲剧性主题。打眼看去这两者似乎没太多的联系,然而却被“蒙太奇”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其一:两出话剧在同一舞台交互彩排,叙事上的打乱与无意识的吻合。其二,疯女人对刘子骥的呼喊,在主题上不断的暗示着两者的同本同源!(《爱在何方——《暗恋桃花源》》——摘自《DVD热力影迷会》)对于此,还有什么理由觉得两出剧是独立的个体呢?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的台词
如果要解读《暗恋桃花源》,那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钥匙。我们看到,《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说了一系列的“什么”——“这叫什么家?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而到了桃花源之后,老陶又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竟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是什么酒哇?(到旁边去拿菜刀。边用菜刀弄酒瓶)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没买回来,这还叫家吗?(打不开)我不喝可以了吧!(将菜刀与酒瓶放下,拿起饼)我吃饼!(仿佛感想颇多)武陵这个地方呀,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呵,那鱼好像串通好了一块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咬饼,但就是咬不动)嗯……(把饼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这叫什么刀?(扔刀)这叫什么饼?(把饼摔在地上,踩在两张饼上,扔第三张饼)大家都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着第三张饼)你别怕,你没错,你冤枉。(指脚下两张饼)你们两个这是干什么?(交叉步,扫堂腿,头顶地面欲倒立)压死你,压死你!这是老陶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发泄,似乎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他的台词设置最显功力,开始随性而发,转而却处处受制,他找不到适合的言语!语言便渐为混乱,但在混乱中反而让观众得到一种混混沌沌的失落,充分的展现了老陶的痛苦!
“袁老板:我说你呀,你那个那个那个……
老陶:我哪个哪个哪个哪个……
袁老板:(指春花)对她!
老陶:哦,对她!
袁老板:对她也太那个那个那个什么了。
老陶:好,就算是我对她是那个什么了点儿,可是我对她再那个那个那个什么,那是我们之间
的那个那个那个--什么。可是你呢?你那个那个那个……
袁老板:我哪个哪个哪个……
老陶:你那个那个那个又算是什么呢?
袁老板:好,就算我那个那个那个不算什么,可是你那个那个那个……
老陶:我哪个哪个哪个……
袁老板:你那个那个那个当初!
老陶:当初?哪个当初?
袁老板:最当初!
老陶: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两人说着,不禁黯然坐下。停顿)要不这样好了,我去死,
可以吧?”
这个是语言模糊性表达极至化的阐释!开始似乎是两人关于老陶打鱼生活的交谈,但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双方都开始试图在语言上找到最精确的词语,然而吐出的却是反复的“无意义”的“这个”“那个”“什么”等,这些模糊的词语是对话者在心理作用下无可奈何的表达,但是在倾听着看来,却成了最精确的表述!
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再如老陶在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中划船那段,使用蓝色布料象征溪水,老陶缘溪而行,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双重性,客观上的表演,这是话剧舞台,布景只能是就地取材,他一定得将自己化身在真正的溪流之中,另一方面,人物内心感情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也需要得到阐释,他在寻找,他在矛盾,他在思念。(以上关于台词分析的文字较多的参考了《爱在何方——《暗恋桃花源》》——摘自《DVD热力影迷会》)“1 + 1 = 1”
这是《暗恋桃花源》告诉我们的。虽然在舞台上看似有两个剧在同时的进行着表演,但他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看到的是一出讲述爱情和理想的话剧被剪成两个完全看似无关的话剧。但是在舞台上的相聚,使得两出的话剧又具有了同样的精髓。我们流泪,我们大笑,但是泪流过、笑结束,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1+1=1”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玖』 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恋桃花源》有什么看点,这部影片主题是什么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结构复杂、形式新颖的探索性作品,全剧以追求爱情为核心,一波三折。《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可以概括失望,剧中有戏,趣味性十足。话剧《暗恋桃花源》在中国台湾省首演,后来由赖声川亲自执导并改编成电影。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恋桃花源》影片的主题主要讲述对人性的失望。
这部剧的主题是桃花源的反讽。理想永远是理想,它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实现性。《暗恋桃花源》是成功的,在于它满足了台湾省人民的一个潜意识的欲望,台湾真的太乱了,这部剧就是要在混乱和干扰中创造秩序。让完全不合拍的东西放在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客观来说,《暗恋桃花源》显然不止于此,它的不协调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产物,它的成功不是一时的,这部话剧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