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顿将军怎么样
绝佳的意识形态宣传范例,无论是文学角度的台词、表演上的人物塑造以及电影方面的镜头语言,乃至配乐都堪称杰作。许多镜头别具深意,体现了创作者的态度,值得反复揣摩,例如伦敦的那个屋顶为镜子的房间,暗示了巴顿的困窘及迫不得已的自我反思。
② 巴顿将军中最感人的人物对话,片段,场景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怒发冲冠为红颜,潇潇雨歇准备
③ 《巴顿将军》是怎样一部电影
奥斯卡影片,但我看不下去。看战争片就看《拯救大兵瑞恩》《硫磺岛来信》
④ 《巴顿将军》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震撼
巴顿向前迈了四步,立定,敬礼,响起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影片制作者就利用这升旗的时间,用十几个镜头,通过视觉语言塑造了巴顿的视觉形象:雄纠纠的戎装,包括马裤、马靴和钢盔,白眉、琳琅满目的勋章、结婚戒指,天主教教皇赠给的戒指,象征着军纪的马鞭,象牙把手枪,美国装甲第三军的军徽、炯炯有神的眼睛、四星上将(注意:其实是德国投降后国会才把他升为四星上将的)。从这前一分半钟,观众已经获得许多印象深刻的信息,可一句文字语言都没有。升旗仪式结束,巴顿说了一声“坐下”,我们听见台下的人坐下的声音。请注意,在这整个开场的六分半钟里,我们只看见巴顿和听见听演讲的士兵的动作声音,没有见到另外一个人。为什么,下面再讨论。巴顿开始演讲。其内容就是吹嘘美国人能打仗,从来没有输过。我觉得最有军事哲学思想的就是他的第一句:“没有一个蠢杂种赢得战争是靠为国牺牲的,他是让对方的那个杂种为他的国家牺牲而赢得战争的。这是非常精辟的一句话。有人赢得战争是靠死人死得多。训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注意到,当巴顿在台上讲话时,他是来回左右走动,摄影机位慢慢往前移,景别在他演讲结束说最后一句话时,成为此段中最大的特写,然后他转身下台,结束,音乐起。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节奏结构。同时他的上下台动作,向前迈四步,和在台上左右横移,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长宽高的运动,展示了一个立体空间,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人是生活在立体空间之中的,所以人习惯看立体空间。
⑤ 谁有《巴顿将军》的影评,急需
这部1970年的战争题材传记片在今天看来依然味道十足,电影处处透着气势和张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乔治•司各特将四星上将巴顿这一银幕形象塑造成了永恒的经典,这位血胆老爹的形象就好像马龙白兰度塑造的教父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古典英雄
巴顿将军相信轮回,认为自己生生世世都在经历着荣耀的大战,他看着迦太基文明的残壁断墙,无限感慨,吟诗赞颂当年迦太基人对抗罗马军团的那场悲壮战役。一股子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巴顿将军此时的表情陶醉、眼中含着深情,“历经生生世世、在星光下无数次奋战、陨灭”,这是巴顿自己坚信的光荣宿命。这种尚武精神下的存在即战斗的人生观将这个现代战场上的古典英雄形象完美地衬托出来。正如纳粹军官所说的,巴顿是个活在16世纪的人,其实一腔热血与激情的血胆老爹更像是活在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闪烁着阿基里斯的光芒。
无畏战士
印象最深的是巴顿正在办公室和俩名盟友研究空战,此时德国飞机来轰炸,激动的巴顿拔出手枪跳出窗户迎着敌机就开枪,始终没有后退一步。这位老将的气魄和胆量可见一斑。中国古语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电影中的处理方法很巧妙,用一种很冷静的视角来表现巴顿的冷静和无所畏惧。在一条大河的对面,巴顿嘲讽小军官不敢过河,然后上车,此时一颗炸弹掉进水中爆炸,而河对岸的巴顿流畅的完成了上车这个动作,没有丝毫的停滞。虽然没有什么诗意的慢镜头、雄壮的背景音乐、面部特写镜头等等,但这种冷静的视点给人的张力远胜于那些炫目的煽情手段。
和平时代的悲哀人物
电影中巴顿的知音恐怕就是纳粹的那名军官了,连巴顿的老友都不能理解巴顿但是他理解,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那名军官看着手中巴顿的照片说道“他也到了了结的时候了,战争结束他就谢幕了,为战争而存在,再不适合这个时代。”一语道破巴顿的悲哀之处,这个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传奇将军在和平年代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在巴顿的人生哲学当中战士就该死于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他的人生舞台应该是战场而不是宴会厅,为了战斗他可以闭嘴不说话,也可以在大雪天气下让士兵不吃不睡连夜行军,为了战斗一向强势的巴顿可以谦卑真诚地求老友给他军队。像巴顿这样为战斗而生,为战斗而亡的将领,在和平年代只能孤独的牵着爱犬散布在空旷的原野上,等待他的是人生的孤寂和沉闷。
永远的血胆老爹
虽然巴顿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况且一部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反思战争而不是赞扬战争。但那个生动的有着一腔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战神般的血胆老爹经典形象必将成为观众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PS:本片拍摄的年代正是美国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相继遇刺,当时国内反对越战情绪也十分高涨、水门事件等丑闻使得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这部《巴顿将军》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部宣染战争情绪的主旋律电影,将当时美国政府丑恶的穷兵黩武政策暴露了出来。这部电影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巴顿成了很多美国青少年的偶像,他们以参军服役为荣,这样也将一批又一批本应拥有美好青春的美国青年送去越南当炮灰。一些敏感的反战人士更是高呼本片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现在看来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所以这部电影非正义的社会影响力要远高于它的艺术价值。只能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片,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⑥ 什么是《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而拍摄的电影。但它不是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
影片基本采用写实的手法,着重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军神”之称的巴顿将军。因此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成为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人一向是爱斗的”,“美国人爱胜利者”。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是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他对布莱德雷将军说:“一个职业军人应该死在最后战争的最后一仗里,被最后一颗子弹打中。”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书生意气恰恰是巴顿不同于一般军事将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来说,巴顿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远景中巴顿和参谋立在沙漠里,背后是两行脚印,切到近景,巴顿谈起他想和“混蛋天才”隆美尔像古代骑士一样单独决斗:“隆美尔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来握握手,再进坦克进行战斗,就我们俩。这次战斗决定战争的胜负。”参谋笑着说他的想法已经不时兴了。因为这已是20世纪。巴顿感慨地说:“天哪,我真恨20世纪!”
影片中用手枪打飞机的情节也显示了他的这种个人英雄气质。盟军飞机掩护跟不上,制空权被德国人控制,巴顿一人冲出司令部,用手枪向飞机开火。仰角拍摄的巴顿将军正面立着,向天上敌机喊:“打吧,混蛋,对准我的鼻子打!”这时,盟军官员在二楼阳台上叫他:“快回来,乔治,我们需要一个司令官,不是一个伤员。”巴顿不理会,举枪向飞机发射。这时片中插入腿的特写,巴顿两只穿皮靴的脚占据了整个画面,透过其画面上的腿,敌机正飞过。接着一个中景,巴顿向飞机射击,摇镜头跟了一周。当然,他不可能打到飞机,但他的英雄气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塑造性格鲜明的巴顿形象,影片采用了对比方法。与巴顿不同,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是另外类型的将军。布莱德雷是一个理性的将军,正如他自己对巴顿所说的:“我打仗是因为他们训练我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头脑,没有诗意,却更善于协调关系,做了集团军司令。事实也证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而巴顿却只是四星上将。蒙哥马利在影片中被丑化以衬托巴顿。巴顿走路、敬礼的动作严正规范,而蒙哥马利走路摇摇晃晃,敬礼五指分开,毫无大将风范。然而,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见,成为英国下任帝国军队的参谋长,而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军职,离开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性格和命运上与巴顿的对比恰好使巴顿的性格更为突出。
影片不仅正面描写巴顿,也利用德军反应来强化巴顿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史其格尔上尉向隆美尔汇报情况既是德军的实际需要,又避免了正面叙述,突出了巴顿的性格特征:“他爱写诗,提倡死而复生,他祈祷虔诚,又会用下流话骂人。他的格言是永远进攻,决不退缩。”这恰恰从侧面突出了巴顿将军的形象。
⑦ 比较分析: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三部电影的意识形态
西方主流社会虽然很重视团队合作,但是具体到电影里面往往反映为个人英雄主义。所以那些极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篮球NBA啊,橄榄球啦在老美那里特别流行。巴顿电影毕竟是一部传记电影,电影中的情节都是为了烘托巴顿的个人性格而设计的,这部电影只能是用历史来塑造人物。而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讲述的情节则是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里面没有叱咤风云的大将,通过记录在这场大战争中底层士兵的生活状态以突出战争的冷漠无情,通过记述小人物以用来表现历史——罪恶的二战。我个人感觉集结号则是代表了一种信念,突出表现了中国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究根问底的执着,在这部电影中,这些可以说是“弃卒”的人们的命运透漏出一种无奈。
⑧ 美国电影《巴顿将军》是如何运用仰视镜头的
巴顿将军一身整饬的军装上挂满了勋章,影片在此所传达出来的对这位英雄人物、伟大将军的态度不言自明,更将其强悍和不容置疑的威信体现了出来。
整整长达6分钟的镜头全都集中在这位演讲者的身上,一刻也没有移开过,摄影机采取了仰视的角度,巴顿将军一身整饬的军装上挂满了勋章,影片在此所传达出来的对这位英雄人物、伟大将军的态度不言自明,更将其强悍和不容置疑的威信体现了出来。
这一番别具匠心的下马威的确在一开篇就震撼了银幕外的观众,由此带来的对巴顿将军的印象久久挥散不去,贯穿于影片后面对这位“铁血将军”的征战指挥中。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番异乎寻常的开场,影片只是一部普通的关于伟大人物的传记片。
影片评价
该影片堪称经典,讲述了巴顿将军辉煌的一生,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将巴顿将军一个美国军事强人的典范的形象在银幕上演活的活灵活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