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峻的二战电影,希特勒最后的12天,不煽情也让人深刻铭记吗
这是一部冷峻的二战电影《帝国的毁灭》,真实,细腻,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二战。六百人的资料馆大厅几乎座无虚席,所有人安静的看完这部沉重、冷静、真实、严肃、压抑、沉闷、悲痛、漫长、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历史重现,战争无情,电影还原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铭记。如此客观冷峻的二战电影,非常少见了。我希望看到一部真实的历史的样子,不可以煽情不歪曲意义。这样角度的电影对我来说正正好。非常钦佩各位欧洲演员的精彩表演。
这部片子最精妙之处就是保持对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观,没有恶魔化,没有渲染。自杀,这种违背人类本能的行为在一个群体中普遍发生,这样的群体成员是否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多发挥,脱离更多人类本能和本性?是一种异化还是一种进化?以贴身秘书的视角切入希特勒死前最后时刻,无疑是导演最高妙的安排所在,人处在罪恶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恶之深,深处人性的炼狱之中反而自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诞而真实,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煽情却让人深刻铭记!
2. 二战电影最后吞枪没开枪
《帝国的毁灭》?
在里面希特勒吞枪没开枪,吃的氰化物
3. 二战电影,影片最后描写主人公用起重机吊起鱼雷炸毁敌潜艇,哪位知道此影片的名字谢谢
链接:https://pan..com/s/1L1VbGxCm8hEPWabHGlJrZw
4. 一部二战片片名
是二战电影名叫《最后的桥》
剧情
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长官让他们留守一座似乎并不重要的桥,但美军的坦克却意外地出现在桥边并试图通过……七位少年最后只有一位得以幸存。
在线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OTY2NzE2.html这是彩色版本的
5. 二战时期的电影,最后只有一个小男孩活了下来,耳朵聋了。有木有知道的
好像是《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2010
1941年6月25日,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公园里正举行联欢的舞会,祥和中,人们谈情说爱,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气浪和飞起来的尘埃瓦砾将惊恐的人们推倒、掩埋……
这就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改编成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开场。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全部阵亡。
6. 有一部电影二战的最后驱逐舰撞沉德国潜艇。叫什么名字
中文名:《海底喋血战》
英文名:The Enemy Below
出品国:美国
导演:迪克·鲍威尔
主演:罗伯特·米彻姆、克德·朱尔吉斯
上映年份:1957年
本片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海争的情景,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机智的搏斗。在二次大战期间的南大西洋,美国驱逐舰海恩斯号用雷达追踪到德国潜艇信号,于是穆勒舰长便展开追击。穆勒原担任货轮船长,因被鱼雷击沉而转任海恩斯号的舰长,船上多是新兵。德国史登堡舰长亦是船舰作战好手,奉命与奇袭舰会合并取回英国密码,故一直坚守航线,却遭穆勒识破尾随而来。穆勒深怕弹援不中而反遭德国舰队围击,便每小时以深水炸弹轰击以待援兵赶来。德国潜艇被逼到深海海床以便甩脱追击,由于美舰不断轰击使德军船员受不了,史舰长以进行曲鼓舞士气,这样一来更被美军声纳探知予以轰击。海恩斯号也受重创,穆勒假装弃船引诱德潜艇浮出海面,以便轰击潜艇使两舰相撞。
7. 日本二战电影是什么最后一天有谁知道
叫《日本最长的一天》
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景。以2小时38分钟的篇幅全面描绘日本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的前前后后,是一部格局宏大的史诗巨片
8. 俄罗斯二战经典电影推荐
二战经典的俄罗斯电影
1、《敢死营》
1917年春。二月革命改变了俄国的生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俄国皇帝退位。与德国的战争持续了不止一年。布尔什维克在战壕中进行宣传,并呼吁与敌军讲和。没有“士兵委员会”的批准,俄国军官们无权作出任何决定。军队处在最终解散的边缘。
9. 二战德国电影界最后的盛筵是科尔贝格吗
当今的波兰滨海城市科沃布热格,在1945年12月前,一直被习惯叫做科尔贝格(Kolberg)。
《科尔贝格》电影海报
电影导演叫做法伊特·哈兰,曾经执导过《犹太人苏斯》,是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戈培尔的座上宾,纳粹政府的“大红人”。而原舞台剧剧本的作者,则更为著名——被世人誉为“歌德再世”的文学大师,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故德国作家保罗·海泽。
然而,这位保罗·海泽本身就是个犹太人。对,崇尚种族主义的反犹导演,在千挑万选之后,竟然最终采用了犹太文学家的脚本拍电影,用来体现了日耳曼民族那“坚韧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