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电影《可可西里》由陆川编剧并导演,多布杰、张垒、奇道、赵雪莹、马占林等演员出演,是一部剧情犯罪影片。
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么比较?
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
❷ 谁给我简单的说一下对电影《可可西里》的看法
1.关于生命与环境
影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加工,将主人公放置到可可西里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他们与盗猎分子和自然环境的斗争,深刻地对生命本质和生存的立场进行了拷问。在生态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影片包含着几种不同的生存立场,他们都是为了生存,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体现了一种良知,以肆意虐杀满足私欲体现出了一种无知。将这两种势力对待可可西里的不同态度展现给了观众,让观众对生命和生存的意义产生思考。在这种黑白的对抗中,导演揭露了这些卑微人物的本能挣扎和人性中对生存道德的反映。同时影片表现了生态失衡这一严重问题,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种种冲突,宣传了环保观念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呼吁。
2.零度叙事----电影中的冰山原则
影片采用零度叙事原则,将导演的主观情绪压制到最低,尽量用客观的方式记录事件的发生。色彩,音乐等元素极力的淡化,抛去了以往戏剧电影中所用的夸张表演,使影片只有客观的还原,而不是主观的加工,叙事尽量简练,省去无味的细节,使观众感觉不到导演的主观意图,将更大的空间留给观众去想象和加工。这种叙事使影片中流露出的人物内心朴素的情感和大自然所固有的原声态色调对比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美丽与丑恶。自然光使色彩和人物构成和谐,平凡的人性成了影片的重点。
3.关于信仰与反英雄主义的情节表现
影片深刻地礼赞了巡山队员对生命和民族信仰的崇尚,他们对这里的生灵有一种图腾崇拜和信仰至上。这种信仰在道德批判上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更倾向于对人类魂灵深处的激发。神圣地祈祷被灼痛,平淡之外的无奈使影片并没有着力塑造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情节,而是以真实的态度表现英雄的死亡。这使人们对电影有了清醒认识,电影不是童话,英雄也会穷投末路,日泰的死让观众体验了为维护环境所造成的英雄的悲惨命运,热爱与信仰以悲惨的精神力量来震撼观众,体验现实的残酷及影片的真实。
4.冷峻的证实风格镜头
影片的镜头风格作了极端性的跳跃,冷峻写实,简练有力,真实展现了巡山队员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以及盗猎者生活的卑贱与无知。导演是镜头表现力的勇敢实验者,其纪实性把人与人,人与自然,情与法三种矛盾呈现得简洁明了,这种强烈的写实镜头与之前的《寻枪》大相径远。他把镜头目光投向了深远的社会空间和宁静的自然空间,世俗与愤激,卑微与崇高在画面结构中被浓缩,这种朴素赋予了观众的震撼和敬畏。同时音乐的感召与悲怆奠定了美丽苍凉的色彩空间,渲染了惨烈悲壮的生命底色。
❸ 怎样评价电影《可可西里》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中国最后一片荒野可可西里上,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的同时展现出了大自然最残酷的一面。旨在让人了解这个与现代社会“之外”的地方,是一部中国的“西部片”。
片中的盗猎者是一群为了利益丧失人性的人,他们是被美丽的可可西里逼成的疯子。人们在可可西里这片美丽的地方为了生存厮杀。影片并没有去赞颂英雄,反而是描绘了“英雄”的死,“英雄”进了监狱,体现人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真实性。
看完此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❹ 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了什么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剧情简介
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
终于,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4)可可西里电影分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
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
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时,终于觉得可以拍了 。
❺ 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什么的
链接: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❻ 如何评价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
这是一部有世界良心的电影,所以全球范围的市场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现在环保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我相信所有看了这部片子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❼ 如何评价《可可西里》这部电影
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坚守与信仰,同时在影片中体现,偷猎者们无尽的贪婪,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对藏羚羊的杀戮,甚至对阻碍他们的同类也是如此,金钱的诱惑让他们丧失人性,蔑视生命,可是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从来没有拥有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只会让他拥有的品行更加厚重。
❽ 电影<可可西里>剧情梗概
链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❾ 怎么评价电影《可可西里》
评价电影《可可西里》
一、正面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 。
《可可西里》的最大遗憾在于它未能将洗练的纪实风格贯彻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尸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观的津津乐道,损害了影片的客观和冷静。首尾两次天葬的浓墨重彩,使得影片尽量价值中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镜头在藏羚羊尸骸上的反复流连,更有制造奇观、滥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时间来细致描述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然后又用34秒的远景空镜头加以致敬。不论编导的本意是否要为影片制造出足够的残酷意味,但这种带着不节制情感的过度介入会对影片的纪实风格造成伤害,并且减弱影片本该具有的人道主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