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来给我解释下空镜
空镜(empty frame), 电影名词
一个故事往往与电影时间不一致,因此剪接就可以让一个事件以或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来表现。省略式剪接(elliptical editing)就是把一件事用比实际更短的时间来表现的手法。而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空镜(empty frame)。
空镜是指当一个演员/角色离开了镜头,让镜头呈现一种“空”的状态下,一般会用来代表两个镜头前后的过程。通常都是一些费时又重复单调、没实际(故事/剧情推动)作用的行为。如:角色在走楼梯、爬山等。
因为一般电影不会让观众一直看角色走上半小时的楼梯(除非有特别意义),如果只是想带出一人在走楼梯的信息,那只要让角色在楼梯底走上去直到离开镜头(此时镜头是定住而非随着角色走),然后在顶层先拍下空镜(没人的楼层),再在同一镜头下让角色出现在楼梯口走上来就好了。这样处理可以省略走楼梯的时间、而空镜的应用又不会使两个镜头的连接(楼梯底和顶)太过唐突。
如果有需要可以参考这个解说,不过是英文的(可是有图、文字解说也不难,可以看看):http://everything2.com/title/elliptical+editing
另外,若对电影有兴趣可以看这本书:David Bordwell 跟 Kristin Thompson 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淘宝上就有,网上也有文字版的。
我的中文可能有点不好,先将就着吧
⑵ 电影中的空镜头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空镜,体现出太空的静和深远,有种深邃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为即将发生的突然事件埋下伏笔,做一个环境的称拖,表达空间和地点
⑶ 空镜是什么意思
空镜的意思是:一个故事往往与电影时间不一致,因此剪接就可以让一个事件以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来表现。空镜头,又叫“景物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空镜头与常规镜头可以互补而不能代替,是导演阐明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
空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⑷ 什么是影视空镜头
什么是空镜头?
弄清什么是空镜头前,先了解下电影画面中的三个戏剧元素,即人、景、物。
《黑泽明之梦》1990 黑泽明
“人”很好理解,画面中的人物,比如上图中的小男孩;
所谓“景”,指的的环境,比如上图中千姿百媚的花海;
“物”指的是道具,小男孩手中驱邪的桃木剑。
认识这些元素很容易。
需要稍加注意的是,此处的“人”可以不是人类,比如黑猫警长、狮子王或者西游记里的妖怪等,都是算是故事里的“人”。因为任何故事的主体都是 “人”,即使是童话、动画片都是关于“人”的!哪怕角色是动物、一件物品(如汽车总动员)也一定是拟人化的,赋予他们人类具有的思考、情感等等。
画面中的三类戏剧元素都介绍完了,现在就可以隆重介绍一下什么是空镜头了。
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如画面上只有高山、流云、海浪、湖水、青松、雄鹰、鸳鸯等。
那么问题来了?空镜头到底是怎么回事?观众买票进电影院不就是冲着演员去的吗,导演不拍人搞哪样?或者从制片人的角度问,我花大价钱请明星来演戏,导演为啥拍些没有人的镜头?
答案是空镜头在电影中非常重要。空镜头并不空,而且有多种表现功能和艺术价值。某些时候甚至比拍明星还有价值!不然,为什么把明星晾一边不拍呢?
下面聊聊空镜头到底有什么用。概括而言,空镜头主要有五大功能:介绍环境、转换场景、创造意境、表达情绪、表意象征。
一、介绍环境背景
电影《李双双》的开头:阳光照耀下的山谷,山村田野。这一空镜头交待了李双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秀丽的小山村。电影《被告山杠爷》的开头有一连串的空镜头:南方的群山、炊烟袅袅的农院,草木和成熟的庄稼。这一连串的空镜头,把观众带到了中国西部偏远的山村、丘陵。
二、空镜头的转场功能
空镜头经常被用来转场,作为两个场景切换的过渡,掩盖场景切换的跳跃感。还是举《黑泽明之梦》来说明吧:
影片开始,大山里深处一户人家,晴朗的天气骤然下雨,妈妈警告儿子,这种又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狐狸精会举行婚礼,让儿子千万待在家里别出门。儿子待在门口,充满了好奇。大师就是大师,看看这构图,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
接着是一个空镜头,排列整齐的参天大树,暗示场景已经转换到森林里。
随后,是小男孩的中景,他独自一人走在森林里。
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把中间的空镜头去掉,镜头直接从小男孩在家门口切换到小男孩在森林里的中景,是不是会很跳跃?所以说空镜头用来过渡场景,掩盖跳跃感,指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电影《蝴蝶梦》的开头部分,第一个空镜头:曼德利的景色,寂静的夜晚,月亮,天空,行云,被烧过的曼德利残状,长时间的空镜头伴随着画外音。画外音结束后,出现第二个空镜头:法国南部的海滨,海水冲击着岩石,浪涛呼啸,浪花飞溅,接下来是陡峭悬崖。这两个空镜头,由曼德利转为法国南部海岸。
三、创造深远意境
在电影《上甘岭》中,随着卫生员王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画面上出现了一系列镜头:滔滔的春水,飞泻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水库。这些画面与炮火连天的战场形成了对比,为影片增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电影《伤逝》中,涓生将阿随(狗)推向崖底后,银幕上出现了一连串的空镜头:枯树,昏鸦,荒草,土城,风沙翻卷中的蒿草,乌云压迫下的大地,这几个空镜头有力地表现了涓生的苦闷和前途的迷茫,结尾的空镜头能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索。
《天云山传奇》结尾那满山遍野的红山花;日本电影《人证》中缓缓落下的草帽;《远山的呼唤》结尾那白雪皑皑的北海道。这些空镜头意蕴深远,令观众回味无穷。
四、空镜头的情绪功能
要弄清楚空镜头的情绪功能,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记住空镜头的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环境空镜头,二是人造环境空镜头,三是道具空镜头。
先说自然环境空镜头,通过展示自然环境表现情绪。至于表现什么情绪,需要结合影片上下情境来理解。先看个例子,来自电影《孩子王》。
故事背景是文革,讲的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发生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组固定机位的空镜头,记录了大山里从清晨到黄昏的光影变化。
这组空镜头以刻画了大山里的荒凉、寂寥,你看,整整一天时间,除了光影变幻,环境是完全静态的,没有任何变化,山还是那山,树还是那树,房子还是那座房子,路上则一个人也没有。
时间仿佛变得毫无价值,只剩下一天天重复的景物,这对原本充满活力的青年而言,无疑是是在以一种残酷方式的方式扼杀青春。
陈凯歌导演以这样的方式,在影片开头,即对这场运动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再来个例子,电影《高考1977》的结尾部分。片中一些场景的设计还是很讲究的。
影片结尾,许多知青们通过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而恢复高考这一事件本身,也对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设计结尾时,主创团队最初的方案是,用一组真实的照片,把当年通过1977届高考,后来成为社会中坚的人物展示在银幕上,结果经过几轮磋商,否决
⑸ 空镜头的功能
电影《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离开人世时,导演一连用了八个空镜头:①燃尽的蜡烛。②冯晴岚生前用过的破羊皮背心。③切了一半的咸菜、案板和刀。④缀有补丁的旧窗帘。⑤生前走过的路。⑥小桥、河边。⑦水磨坊边的石板路。⑧雪地上的脚印、车辙。这八个空镜头,意蕴深远,颇具匠心,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索。镜头①象征辛劳一生的人民教师。镜头②、④说明主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镜头③象征一个女人对丈夫、女儿、家庭那无穷无尽的爱。镜头⑤、⑥、⑦、⑧象征一个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所经历的坎坷人生路。
⑹ 分析五部影片或五个片段,搞清楚导演想表达或者传统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表达出来
你是电影学院的要挟论文?推荐去看看这里的悬疑电影分析!里面有几篇分析得很透彻,每个细节每个场景。
《穆兰道黑》
《记忆碎片》
《禁闭岛》
之类的!
⑺ 什么是空镜头
电影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机到停机的过程中,一次性连续拍摄的影像画面段落,是电影的基本单位。一个镜头一般包含若干不同的画面,从而形成电影视觉感受的丰富性、运动性。由于不同的叙事功能和表现特征,电影镜头分为不同性质的若干类别。空镜头: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称景物镜头。通过移动摄影和蒙太奇剪接,使空镜头与有人物出现的镜头组接出多种意义关系,如表达思想感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进行时空转换,控制叙事节奏等。而使用较多的是用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具有隐喻、联想、升华的艺术效果。
⑻ “空镜头”在剧中的作用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第一、空镜头能够增强情感,渲染气氛
对于广告片制作而言空镜头是一种以画面语言为主、有声语言为辅的艺术形态。环境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体现,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
空镜头能用情感冲击人们的心弦,充分证明了广告片制作中好的空镜头运用如同好的演员表演。空镜头的感情色彩及其丰富,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其作用影视作品中可见一斑。
第二、对事物的特定表现,反应真实性
广告片拍摄时,经常要到产品的生产地去拍摄,就是为了像观众对产品产生信赖。真实感就产生于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看似简单的空镜头反映了真实,造就了它的权威。空镜头对电视广告片的见证和表现作用是无敌的。
第三、起到广告片转场的作用
空镜头的转场使观众的视觉比较流畅。镜头不是电视广告片的间歇、停顿,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穿插,而是某种情绪、思想、意境的延续、加强和升华。
空镜头的作用非常之多,能够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等,具有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是广告片中不可缺少的一块,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精彩。
相关信息: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如画面上只有高山、流云、海浪等。
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⑼ 1.简析新时期空镜头运用的形式特征。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 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 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 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 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查过程的深入性。事件展现的过程是层层深入式,从事件表象这个露在地面的茎深入挖掘,直至其根部,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各个真相尽其所能地展现给观众,引发观众思考。另一方面是事件本身含义的深度性。对于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新闻调查》也要敢于触摸其敏感部位,以发挥一个国家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舆论监督的职能。
4、 时效性
在这个信息扩散如此迅速的时代,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等这些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使得“时效性”不仅仅只是消息类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调查》作为周播的深度调查栏目,不仅要对当下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还要迅速广泛地收集资料,以能在第一时
间对事件真相进行细致深入地报道,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率先披露事件真相。对于广泛关注地新闻事件不但要跟进报道,而且对于被社会和大多数民众所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能敏感、及时地发掘出来。这在另一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是要具有独家性。在这方面《新闻调查》的选题不应该被动地受到其他媒体的左右,而应该主动出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掘出新的新闻价值。
5、 话语的平衡
当下社会主要存在三种话语: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话语而屏弃其他的话语权,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台的新闻栏目,更不应该在这三种话语空间中出现失衡状态。但是,在现在的电视栏目里往往出现两个话语权相互勾结、同谋以排挤另一个话语权。
《
⑽ 空镜拍摄是什么意思
空镜拍摄是指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是拍摄没有人物的风景或者建筑物,是拍摄的手法之一,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空镜头与常规镜头可以互补而不能代替,常应用于电影制作中,是导演阐明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
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