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叙事策略包含哪些内容
电影的叙事策略 举例:
一 格里尔逊式传统 : 以旁白为主的纪录电影
直接陈述方式——“上帝的声音”
二 直接电影:以观察为主的纪录电影
反对“上帝的声音”让现实自己说话
三 真实电影 :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电影
强调作者的参与追求本质的真实
⑵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2)电影叙事分析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
⑶ 什么是电影的叙事风格
电影的叙事风格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等方面,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
相关介绍:
电影叙事结构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3)电影叙事分析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
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
⑷ 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有什么不同
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介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电影叙事的图像介质具有时空二元特征,付诸于人的视听二元结构,产生图与像的二元分立,擅长展现动作化的场面。
文学叙事借助一元化的语言介质,擅长叙述超时空的柔情体验,拓展接受者的自我想象,形成了互为主客或主客不分的“时空一体化”叙事。
虽然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介质不同,但是他们的发展趋势不是对立、分裂,而是跨越,融合。形成跨媒介叙事,并统摄于广义叙述学之下。
电影叙事的结构层面:
第一、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第三、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
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⑸ 运用叙事性原理分析电影《立春》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王彩铃,一个不得志的文艺“老”青年,在世俗而卑微的生活里,坚持着她“要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她丑,可是她不在乎,并且看得很明白“老天就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没了这个,我就是个废物。”所以不是废物的她,因为那副好嗓子和那份清高,总是显得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不要以为赵本山说得“吃喝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就是那么正确。一个小小的炼钢厂工人周瑜在广播里听到王彩铃的歌声,就能陶醉的五体投地,就能挖门盗户托关系,拎着俩菠萝在门口等,只为跟着彩铃学声乐(显然他天资平平,也仅是练到“狗喘气”而已)。应该说,周瑜算是个伪文艺青年,但伪文艺青年也有伪文艺的快乐。比如,他提起当年诗朗诵总是滔滔不决,拿那口没听懂是哪的方言朗诵普希金的诗,他结交同样落魄的文艺青年黄四宝,他既同情这个考了N年美院不中的朋友,又巴不得他考不上-----考上了得嫉妒死他。他不嫌彩铃丑,还暗恋她,最朴实的求婚-----“你以后跟我过吧,我养着你”。这颇有点“献身艺术”的意味,他是打心眼里羡慕尊敬这样的“文化人”。遭到拒绝后,可能经过反省,他过上了正常的世俗生活,估计那点文艺理想也就泯灭在柴米油盐中了。庆幸这样一个中文艺毒不深的人,尚能在文艺理想寄托物(和文艺人王彩铃结婚)破灭后,蹒跚地在生活里走下去。
黄四宝的结局,代表着文艺青年不得志的又一种出路。他是出现在王彩铃生命里第一个让她有“这个世界上还有懂我的人”感觉的人。他有才气,落魄,而且挺帅的。这次王彩铃主动出击了,借他看梵高的传记,甚至约上他一起进京。梦想着两个文艺青年一起打拼的闪亮日子。在那摇曳的绿皮火车上,他俩感慨着“这火车要是去巴黎的该多好啊!”既而黄四宝说出了“不爱你,只是当哥们,干吗男女之间非得是爱情”。王彩铃的回击掷地有声“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其实这时候的王彩铃痴痴的文艺梦里,已经多了份与梦想抗衡的东西,那就是朦胧的爱情。而黄四宝这个人,其实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很需要王彩铃这样的人,不只是做个人体模特,让他见识女体这么简单。我觉得还有一种母性的人文关怀在里面。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他几乎是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所以当他的画家梦逐渐褪色时候,当面对现实里这个又老又丑的王彩铃时候,他退却了。也许王彩铃在某一个瞬间也是他的女神,可那瞬间毕竟只存在于虚幻又不真实的艺术梦里。他的结局,就是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做一个投机取巧的狡猾商人。如果说曾经的文艺梦想再他的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的话,也许就是------车被砸成那样,还能哼着歌开下去。
骑白马的不只是王子,还有唐僧。那跳芭蕾的也不都是王子,还有一个胡金泉。这个在小地方跳了十几年芭蕾的男人终究越不过世俗的那道坎。看他被那些看节目的观众羞辱,看他几十年舞蹈生涯在身上抹不去的一段风流妩媚,心里做痛。人们既排斥这样的文艺分子,又需要他们的存在。他帮着彩排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群体舞蹈,他被人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骂变态,他成为一个群众性攻击调侃对象。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还能忍。王彩铃的出现,或许是那个冬天里对他来说最温暖的事情。他们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被排斥,一样的需要点依靠。当他受不了压力时,他提出了要和她假结婚。她却断然拒绝,只说不愿做炮灰,毕竟自己是女人。其实这里我有点疑惑:王彩铃到底是不相信爱情,还是她对胡金泉也有那么一点动心,不甘只是个假结婚?所以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胡金泉昂首阔步推着自行车走,那气度俨然是舞剧里的王子,只是他的眼角有泪。之后他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方式,并用这样的过激方式回应了那些对他性取向的猜想。之后我认为电影里最经典的镜头出现了。剃了光头的胡金泉当着来探监的王彩铃的面,踮起脚尖,起身,回旋,他轻声地说“这布鞋和舞鞋一个样,还能踮脚呢!”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啪啦啪啦了。至此,又一个被击得粉碎的文艺梦想诞生了。
当这些打击袭来时候,王彩铃还是在做梦。直到那个骗了她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女孩贝贝出现。王彩铃可怜这个身患绝症一心只想参加歌手大赛的天才女孩。甚至放弃了办北京户口的机会,资助她。这时候的王彩铃基本已经不在对自己的文艺梦想抱有希望了,她只希望这个比她还有天分的女孩能延续她的希望。如果说胡金泉的结局让她对自己的文艺梦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贝贝就是对她文艺梦的致命一击-----绝症只是为了出名的谎言。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出名太难了,何况又是小地方的,没点儿特殊手段根本出不来。”至此,王彩铃的文艺梦完全破碎。
之后呢,王彩铃玩了把现实的-----婚姻。她相信这可能是自己的唯一结局了。甚至去婚姻介绍所。然而当年轻美丽的女邻居都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时候,她不相信婚姻了。她的精神,情感需要一个寄托,她独自去福利院领养了个兔唇的孩子。取名“王小凡”,她解释到“平凡的凡”。也许,她希望这个承载了自己太多希望的女孩不要像自己一样沉浸在文艺梦里,醒来时反而更凄凉,只是做个平凡的人就好吧。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仔细说王彩铃这个人。我觉得她的性格其实表达的不是很直接,全是在和这些旁人发生联系时候表露出来的。她有文化,懂得什么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她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才找的到真正的自己,她也有美丽的时刻,比如说在雪天里歌唱的情景分明让我想起了《两生花》里波兰的薇洛妮卡在雨里陶醉的歌唱。她给自己缝制演出服;她学意大利文;她一遍遍强调“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营造自己的虚假安慰感;她几次去北京听歌剧;她想在歌剧院当个勤杂工都实现不了......当她从文艺梦里醒来时,她用母性的爱选择世俗生活。她卖猪肉给兔唇的养女治病,她在一个母亲的身份里得到了所有的爱与安慰。她还是会去天安门广场留连许久,那曾是寄托了梦的地方,也是梦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影片结尾,一段慷慨激昂的独唱,让人恍如隔世,台上的王彩铃是多么的美,她的歌声是多么的好!黑白字幕:仅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铃。
电影的风格很直白,也很简单,是顾长卫的典型方式。镜头比较直接,不加渲染。在细小的镜头里抓住情感。我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喜欢这样不臃肿的文艺片。
今天三月初六,我十九岁生日。我选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立春》。人很少,大概只有四个。散场的时候,我看到后排独自坐着个老大爷,他是怎样的原因来看这样的电影?也许曾经他也有过那样的梦?不好意思,我又用伪文艺青年惯有的思维在思考了。那又怎样呢?伪文艺青年也有自己的快乐。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王彩铃,其实也挺幸福的,她有个别人没做过的梦,在她心里,总有个不死的春天,那叫做艺术。
⑹ 从叙事角度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姜文第一次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外业界人士一致盛誉有加。不同于第五代导演对民族痼疾沉痛反思的抑郁基调,姜文是张扬、激情、色彩斑斓的。在从文革时期走过的人一致揭露和感叹那些“伤痕文学”大行其道之时,这部电影一反峥嵘岁月的
常态,以一种几乎无限缅怀和向往的激情描述了一段特殊时期的青春记忆和成长故事,着实让人耳目一除了主题的新颖外,让这部电影颇具新。但笔者以为,
现代意味的主要是其讲述故事的方式,而这正是影评家们较少提及的部分。所以,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在这部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电影里,显然重构时间的方式即是用声音。成年的马小军作为讲述人,用独白和旁白的形式,以诱导观众进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并可以自由选择讲述故事跳跃、定格、快进甚至倒退情节,并在的切入点,打断、本文时间和本事时间里灵活穿梭。一方面较好地控制了影片的叙述节奏,一方面极好地呈现了历史感。
二、再造历史空间
电影叙事由于能够通过一系列画面的排列与组
一、塑造时间纵深感
很明显,故事的讲述是采取倒叙的方式。影片一开始,成年后的马小军沧桑感十足的独白,将人们一把拉入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北京,变得这么快……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虽然画面还没有为我们展示任何信息,可情绪性们。”
十足的嗓音一下子就拉开了几十年的历史纵深感,从“本文时间”进入“本事时间”,轻易地将人们带入了所要讲述的那个时代。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麦茨的一段话:“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
描绘时间,从而获得了强大合(时间畸变)来刻画形象、的叙事性表现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电影叙“讲述”故事的。⑴利事是以直观的视觉画面为基础来
用光影的变幻就能让已沉默在历史里的一段青春记忆那么活灵活现地跃然眼前,可以说电影叙事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再现世界的最有魔力的方式,是能够“第二自然”。与与现实本身相媲美的最真切最生动的
小说通过抽象文字塑造想象空间不一样,电影是通过具象的音画塑造画面空间的。如一开头,锣鼓漫天、激情高亢的革命歌曲就鲜明地展示了时代环境,而军人们凯旋、飞机坦克遍地的画面给人极其真实的历史重 现。
⑺ 电影的八大叙事手法是什么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8、套层性叙事:这类电影的叙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套层结构。此类典型电影当属《盗梦空间》。
(7)电影叙事分析扩展阅读
电影叙事〈cinematic narration〉,负责将电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现或描述出来的论述活动。起源于六零年代,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于文学作品而非电影作品之研究,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时候,是利用文字串联出行动,完成故事叙述。
而电影的叙事与其他叙事艺术相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异性,用叙事学分析电影时,电影的视觉性和展示性透过情节创造出画面,延伸出更多画面的意义所在。
在符号学广泛用于其他领域之后,将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之前的电影研究是电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为主,而符号学和叙事学研究开始把重点放在论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电影的整体研究,甚至于跨越并结合其他领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
电影叙事学多元存在,无法给予单一定义。有些电影(包括当下常见的主流电影)属于古典叙事的基本样态,需要空间和时间,一连串因果论的事件,完成情结论述, 相反的,对立于古典叙事电影的现代和后现代电影,则是利用更多拼贴或特殊叙事电影手法运用,显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
由于电影叙事样态多元化,所以分析电影叙事学不仅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则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经常必须随着影片建立。
以通论来看,决定我们依该如何分析一部叙事电影的元素,实在难以尽述,但是如何解读一部叙述电影,并将它建构成为一个分析的客体,却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点。
⑻ 电影中的叙事结构有哪些
1、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
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2、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3、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
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4、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5、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⑼ 如何谈一部影视剧的叙事结构
电影叙事结构 随着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出现,尤其是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符号学理论的扩张,传统的情节结构的研究得以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被纳入到叙事结构理论的总体框架中,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和分析方法。[1]具体到电影叙事学的领域讲,虽然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文学理论中的叙事结构一样复杂多义,但是总体上说它们都是表示着一部作品的架构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和脉络,电影的叙事结构更是观众从影片获得审美愉悦、感知影片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基础。 电影的叙事结构是一种较之文字叙事结构更为复杂精细的叙事结构,它需要创作者对事件的安排和情节的设置更为巧妙,这种特点不是仅仅指那些有着严密因果联系或是很强故事性的影片本文,也包括着那些看似无序、松散的影片本文,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影片本文,都是由它自身的叙事结构所支撑的,没有一部影片是没有结构的,就好像人不能失去了骨骼的支撑。 电影叙事结构的研究是复杂的,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一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与另一部完全相同的,戏剧性冲突的安排,因果事件的发展,讲述人的角度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电影叙事结构的模式也只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即便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电影叙事模式,它们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单独个体,它们之间依然会具有着一些融通的交汇点。 [1]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第322页,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版。
⑽ 电影叙述之情节分析
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