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1942》
1942这部电影的编剧,真能编,应该获胡编大奖!为什么呢?因为他竟然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些情节太不真实:
从开头的干旱的画面上看,这一年都没下过雨了,但镜头转向库房,少东家在库房想以粮换嫖,为了突出东家的为富不仁,这库房里堆满粮食,新鲜打下来玉米棒子一串串挂着...... 大家没看错,就是当年新打的玉米棒子,还很饱满,这说明,这是个丰收年。
接着,来强盗了,东家找栓柱去官府报信,这栓柱回来向东家说来兵了,害得东家几乎被土匪打死。本以为这栓柱和东家有仇,故意这么说的,后来才发现栓柱和东家没仇,估计是前些年赵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编剧受影响了.....在电影的后半段,这栓柱在日本军营,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说栓柱是对自己亲生孩子玩的风车有感情的话还有点真实性,但为了别人孩子的一个小玩具,连粮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惊讶了,如果当真这么讲情义,就会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卖老婆啊,,当初这么讲情义,怎么偷那好心的洋记者的驴吃呢?所以这个不符合逻辑的角色无法再编,只能去死了。
镜头转向逃荒群众,在路上,灾民队伍和国军的队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飞机发现中国军人占多数,就开始投弹。随着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到处血肉横飞,这时候的人,正常情况不是被吓得全身瘫软就是被惹怒反击,可剧中却是当兵的在此时抢钱抢女人。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这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环境,谁还有那心思啊,人虽然仍存在野兽的本能,但野兽也不会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配种吧?这编剧把中国人描写得比野兽还变态!
还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宁愿逃荒挨饿,就是不肯参军打仗,相互之间斗得倒蛮起劲,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给自己粮食的东家没了车还幸灾乐祸,觉得特痛快.....反观日本人,显得那么智慧,凭借充足的后勤供应,给出一些粮食给河南人,河南人就跟着日寇干,结果日寇就顺利取得6万对国军30万的胜利。河南人吃了老蒋的备用军粮不卖力,日本人给吃的就从了,难道这日本人比中共还伟大?而剧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国记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为一身的圣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编剧的心态,或许正是因为他黑暗丑陋的内心,才把中国人看得那么丑恶、劣等,而洋人,都是那么高大上。如果真如编剧所想,那么影片中国民政府做足面子欢迎美国人应该不过分。难怪据称这电影在国外受到一致称赞......
Ⅱ 冯小刚拍《1942》想表达什麽主题是什麽
摘要 这部电影在冯小刚的所有作品里,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对而言,在那个票房开始进入“亿”单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说是,相当不高。
Ⅲ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1942》故事开始于1942的旱灾,当时干燥,缺水。受害者逃离家园。同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的绝食抗议,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整个电影标题是与第一历史并列的事件,属于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东家牵着小女孩走在返回依旧饥荒加剧且浮尸遍野的荒路上结尾。在背影渐行渐远的画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陈述响起:“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她不爱笑,从来不吃肉……”我想那是因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过“人吃人”人性泯灭的惨状。
很多人对《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评不太高,他们应该忘了所有的纪实片都只会纠人心弦,却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来看热闹的观众,在萤幕上带着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发出爽朗的笑声。
Ⅳ 3次才过审!电影《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感觉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战乱时时局,普通人要活下去有多难。从饥荒到黄河决堤,从逃荒到战乱,一个普通人要平安活下来,实在是一件看运气的事情。
Ⅳ 《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冯小刚的《1942》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不过市场反响好像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觉得这部电影氛围太过沉重,所以看过的人会劝没看的人别去看。还有一些人觉得大家对冯小刚的期望太高导致的。不管怎样,个人觉得这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那么就有人问,《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许观众们不太喜欢太沉重的电影。其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幽默搞笑的影片,对《1942》这样题材的电影不感冒。最后,电影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每年都会有大量电影上映,而且许多电影都是有大牌明星们的加盟。因此,电影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观众们不担心看不到好看的电影,因此选择面就比较广泛。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42》表现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冯小刚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觉得呢?
Ⅵ 《一九四二》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我有过两次在电影院发火的经历。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压住两个孩子的为难,数十万人的生死,徐帆却只用二十年后轻松的一跪就了结了所有前尘往事。我眼前历历的却是2008年5月,九寨沟的羌族小伙哽咽着给我打电话: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尸体…太惨了…太惨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盖住头,一路拼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着我们走,她死也要死在家里…你说怎么办…怎么办…
然后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处乌泱乌泱都是人。我们站在门口数着进场的小孩,15:10场,一共6名孩子走进了万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厅,年纪从3岁到10岁不等。
电影开始了,没用太长的时间,荧幕上就开始了杀戮。灾民抢粮,血浆漫红了院子。如果这个尚在可忍受范围内,在随之而来逃荒大迁徙中,日本炸弹下的血肉横飞;孩子尸体被拦腰撕裂,肠子拖了一地;野狗争抢尸体的内脏,而导演还安排了个洋人记者用相机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照片辗转到了蒋介石手中,镜头仍在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最后一场血顺着明晃晃的刀尖,从张默的后脑喷薄开来,终结在范伟的唇齿之间。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令父母们认定了这是一部可以带着家小阖家观赏的电影?是什么力量促使冯小刚把一部主流院线片拍成了Cult片?
这个导演,在散乱的故事线里,他用张国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经;用陈道明李雪健去拨弄所谓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经;刻意放大上帝与传教士的宗教意义,全不搭界的塞进两个好莱坞大牌演员,讨好所谓的国外电影节评委与片商。每个镜头、每秒剧情,充斥了算计与心机。
他明明做着与民间马戏团班主如出一辙的把戏,用福尔马林浸泡着蛇、猫和畸形婴儿的尸体,走街串巷,招徕老百姓猎奇的目光,却偏偏还要摆出一副艺术家的姿态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还真的有人膜拜。
这大约也是在中国这样神奇的国度才能发生的文化奇景:在1个人过马路不守交规被撞死也能被解读出100种政治阴谋的国度,再血腥的屠杀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义;只要是敌国造成的杀孽、是敌党放任的血腥、是历史中早已过去的残酷,只要无损当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画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见利益,不见悲悯。
于是,我坐在电影院的黑影里,嘴里像吞了一坨屎一样的恶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会有多少水军或者自以为是的观众继续撑起这部电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多少未满18岁的孩子会被迫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自己同龄人被拦腰撕裂。
如果真如导演所说,要给历史留存一点良心记忆,如果真的有良心,那么,能不能把你的镜头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个用衣服包着自己头,一边哭着一边在遍布尸体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无能为力,只能闭上眼睛。这是唯一能留给自己的慈悲。
那个拍《甲方乙方》的冯小刚走远了,我很怀念他。
Ⅶ 如何评价一九四二导演想表达什么
虽然网上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整部电影从演员的配置以及场景的布置导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徐帆等等都是很强大的阵容。甚至包括电影的画面场景和部分戏份的场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伟饰演的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在灾民逃荒的时候坐着手推小火车这样的微妙情节都展现出来。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这是要给冯小刚点赞的。
讲真的,我在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非常的震撼,不是来自于视觉上的震撼,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值得一看的。
Ⅷ 如何评价影视《1942》
主流意识形态的围剿
与《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歌颂式历史回顾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逃。
中国社会弥漫着三种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宁主义,一小部分是无政府主义,而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化。而列宁主义引领下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抵触。《1942》所选择的“饥荒”题材,作为对祖先苦难的一种追缅题材,在意识形态的联想式解读里则充满了挑衅意味。它挑衅的是意识形态所试图掩藏的历史。中国历朝历代的“饥荒”向来都是与“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而“人祸大于天灾”则常常书写于史书的末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列政治运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尤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些掩盖粉饰下的公开的秘密,都会由“饥荒”一词所带来的联想奔涌而出。题材的敏感性则注定《1942》将受到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单纯地要告诉观众影片将讲述某一段历史,而更多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影片将要讲述的“饥荒”,只是“1942的饥荒”。《1942》必将面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博弈。影片中,对1942年河南饥荒的买单者,并没有鲜明的揭露。意识形态宣传利用的观影者的“想象性畸变”,同样,它的审查同样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联想。影片不论是在“饥荒”的根源归咎于1942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是鲜明还是模糊,这种对当下与近几十年历史的影射解读,已经深深的存在于意识形态的思维之中。
Ⅸ 徐帆认为《1942》是一部充满悲情的戏,影片中哪个场景让你记忆深刻呢
1942这部电影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张国立所饰演的老地主在大年三十卖女儿的那个场景,因为那个场景真实的展现了当时饥荒年代老百姓为了生存,逼不得已所做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由王子文所饰演的女儿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活下来,选择让自己的父亲卖掉自己可以说也体现了女儿对于自己父亲的一份感情。因为张国立所饰演的地主非常清楚一旦将自己的女儿卖掉,自己将很有可能一辈子再也无法和女儿见面。
1942这部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尤其是张国立在这部电影中贡献出了影帝级别的演技。可以说在面对这种严肃题材电影的时候,张国立的演技发挥可以说是非常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