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2. 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指的是什么
影视艺术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最终由声音、画面等多媒体元素组成,具备了其艺术特性。例如影视艺术画面的符号性、镜头元素、造型元素和场面调度;声音中的人声、音响、音乐和音画;另外还有个就是由声音和画面共同组成的蒙太奇。在无声影视中它们没有声音效果,而且画面的某些特性也不全,比如场面调度,当时技术限制在场面调度方面要求很低。
我们有种感觉,很多事情在我们记忆中只是过眼云烟,其实这些过眼云烟的场景即可说成是我们的印象画面,也可以说成是影视画面。因为影视画面是对人类生活的再现,无论是我们的记忆还是曾经的历史,他们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类。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影视画面存在与否的问题。
就像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一样,第一性永远是个争论无休的话题。前面我们有说印象画面可以理解成影视画面,它们虽然作用于我们的意识,但是真正存在吗?在我们视觉作用下那些画面出现后,他们是没有物质元素的,也就是说影视画面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种记忆手段而已,至于记忆手段要怎么去实现那可以用科技来衡量。影视在记忆人类社会生活的同时被划分到艺术领域后,它所记忆的那些现实映象被称为特殊的艺术符号。它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现实,就像现在拍的电影电视都能凭空捏造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叫印象嵌套。比如那些影视作品中那些人物回忆的画面,还有就是穿越时空之类的。在最原始的《西游记》中是事件从头到尾放映,可以说成顺序,而在后来改版的《西游记》中却以倒序来放映,在倒序放映时就不得不用印象嵌套;再者时空穿越类的,比如新版的《神话》,先现代后古代,而在陈述古代的同时又嵌入现代,这可以说成是错落有致。《神话》从刚开始的现代出场再返回到古代时,欣赏者本以为那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但是导演却用的古代陈述,并不是他们回忆的过程,当然这点只有在结尾时大家才看出来,因为那部影视作品叙述了两千年时才得以见证它的模式并不像其他穿越作品那样用倒序进行的。
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包括有长、中、短景的取景问题,另外还有很多素材也包含其中,比如那些镜架、灯光以及那些参与对调的设计人员都可以归类的镜头元素。
感触较深的就是走秀。湖南电视台是近年国家兴起的最有热度的走秀栏目,有我们熟悉的超女、快男快女等等。而这些走型后都需要镜头元素,不能只是光凭那几件“原始”类型的服装就可以红遍大江南北。在这些走型后的走秀节目中镜头元素尤其重要。从刚举办始它们先做好宣传力度,然后再聘用灯光等设计师架构舞台,最后再由参赛选手上场为栏目增光添彩,在这些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要争取到最佳的镜头元素。有很多人说这些都不是属于影视,但它们属于艺术是肯定没错的,既然都是艺术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镜头元素只不过是影视艺术中画面所追求的另一独到元素罢了。
再者取景的问题也是镜头元素的要点。比如那些灯光师和摄影师他们在取景时是有距离要求的,该取长景时绝不会怕没有物理设备那用简短线材,取短景时绝不会担心遭人呕吐而cut。见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在看那些拍戏的后台花絮时会有很多搞笑的地方,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该考虑的是这些镜头的剪辑交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像一个画面就是一张影像,他们所播放的每一秒钟的那二十四张画面是通过无数人力、劳力、物力合资而成的。仅一个镜头元素就会这么让人费劳费心,那么其他的元素呢?
造型元素也是我们数之不尽、艺术家们用之不竭的资源。偶像剧《终极一班》、《终极一家》这样的系列的最终走型就是以偶像人特的造型为主。大多数时候观众欣赏影片并不是看影片如何,他们看的是演员名声,随便找一部很垃圾的影片让周杰伦去改编也能在影视界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当今天影视艺术的跟风潮流,如此这般盗版也数不胜数,本来一篇很烂的影片非要拍十来次后来却越拍越烂,这就是当今影视艺术的“不朽”杰作;原本让人熟悉的历史剧也被糊弄得面目全非,这就是当今影视艺术的“创新”。在脱离造型元素的影视作品没有从表象上去被观众认可,是永远做不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的,它就是一个植物人,没有意识,未经雕刻的朽木。有一类影片是可以脱离造型元素这一项的,那就偷拍。在新闻联播上的那些监控除了向人反映一个社会事实外没有任何的影视艺术作品内涵。
在综合上面所述的所有元素后还是不能构成一部具有独特画面的影片,因为他们缺少一个环境,缺少一个包装他们的东西迪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场景。场景在应用时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调度。此“调度”非彼“调度”,此调度讲的是场景该调整的度数,可以说成是微调的参数,而并非公司员工间的分配问题。前面有说场景只是包装其他的画面元素,它就像一个可变容器,而这个容器更形象地可以放在三维坐标系中去理解,有长宽高,场景调度就是对其长宽高进行调整的过程
3. 简述电影艺术的特征
电影与其它艺术一样,以审美化的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共同受某些普通性规律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各类艺术的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要很好地认识与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对于提高电影艺术的创作水乎与欣赏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电视艺术就是根植于大众传媒的艺术形态,是依托于电视这样一种大众媒体的存在而存在的。电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存在也一定具有艺术存在的本质特性;作为审美对象,电视艺术也具有其独特之处。论文也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电视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放在媒介文化的背景下,分析它与其他大众传媒艺术相较的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放在艺术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分析它与其他审美对象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电视艺术是迄今为止最年轻!最大众化的艺术,也是在受众中影响力相当深广的艺术。在一层一层的剖析当中,将电视艺术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剖析电视艺术,直面它,认识它,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4. 电影艺术特性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综合性。
电影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它包含了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全部的差异。
2、运动性。
反映的是运动的画面、镜头、运动的故事情节。
3、逼真性。
5.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张艺谋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人物评价
在电影人才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巩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
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以及北京奥运会会徽和火炬的宣传片。另外,还拍摄过广告,出版过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等等。
6. 分析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及其社会意义
在克丽斯和奇顿告别准备走进监狱走道的一幕用的是暖色调——红光(其前后场景用的都是冷色调,以灰、白、绿为主)。不过那种感觉更像是用红色的过滤纸滤过镜头,整个画面都被浸在了“血”中。红色的画面本来就有种令人烦躁的心理效应,此时还要“聆听”奇顿医生在絮絮叨叨地讲述汉尼拔怎样生吃了一个女护士的下巴、眼睛和鼻子,尤其让人感到恐惧与厌烦。画面的红色显然是要给汉尼拔的血腥行为一个形象的诠释,并从侧面让主人公和观众认知汉尼拔,未见其人先生心理恐惧,人物形象已经饱满了一半,这种应用反常色彩和语言力量来塑造形象确实是达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白色历来就是上帝的代表色,白光更是上帝慈爱的光芒,爱的化身。《沉默的羔羊》怎么说也无法摆脱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而这种宗教意识在克丽斯第二次见汉尼拔时就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谈话开始时,我们会注意到,汉尼拔的狱所里并没有灯(汉尼拔“躲”在黑暗中不让我们看清楚),一片黑暗!在克丽斯与他谈了一会儿话后,灯突然间戏剧性地亮了起来,而且用的是白色的顶光。在白光的照耀下,汉尼拔显得异常的高大而且挺拔,并给人以神圣感。在我的印象中,读《圣经》时,这种造型显然是上帝的专利。第二处白光的运用则是为了突现黑暗的造型——被绑在“十字架”上的受难的“耶酥”,但他又像是已经蜕变成的美丽蝴蝶,这其中是否有耶酥经过“蜕变”而复活的意义存在?(因为我理解的圣经中的“羔羊”是预示着耶酥基督,而非众生),从这个角度讲,汉尼拔显然是撒旦的化身,他在屠杀他的“羔羊”!而大部分人普遍同意“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的说法。如果真如此,要如何解释汉尼拔上帝般的出现?亦或他是魔鬼幻化成的上帝来蛊惑人间。对于这种看法,我只有如此理解:在《圣经》中,上帝曾为了救赎罪恶的人类而几次毁灭人类,可见,在一定的条件下,上帝也会宰杀他的“羔羊”!电影中的“羔羊”如果代表着众生,代表着众生沉默背后的恐惧与危机,那么汉尼拔就成了一个矛盾共同体。一方面他在无情的荼毒生灵(宰杀羊羔),另一方面他又拯救了克丽斯和凯瑟琳(救赎羊羔)。如果红色代表撒旦,白色代表上帝,那么汉尼拔俨然就是魔鬼与上帝的化身,他和“羔羊”的关系永远剪不断理还乱。
频繁的大特写
特写镜头是这部电影运用得最多的镜头语言,因此人物的面部表情也就成为了叙说剧情最重要的工具。真的不得不感叹于安东尼·霍普金斯与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完全靠面部的细微表情(包括肌肉的抽动、眼神的游移)来诠释人物的内心。霍普金斯那种邪恶但又能够看透你并帮你释放灵魂的眼神(感受右图)(这种变态而阴深的眼神被后来的《一级恐惧》中的爱德华·诺顿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怎能不让你为他着迷(我喜欢!)。在我的印象中,刻画克丽斯和汉尼拔四次见面交谈时的镜头语言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克丽斯是近景镜头时,汉尼拔是特写镜头;当克丽斯是特写镜头时,汉尼拔就变成了大特写镜头;当克丽斯变成了大特写镜头时,完了,汉尼拔就只剩眼睛、鼻子和上片嘴唇勉强地挤在镜头中(此时,霍普金斯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演戏)。观众和汉尼拔始终是那么接近,他犀利的目光抓着每一个人的内心,而观众和克丽斯却始终有一段距离,这是否就是在表述克丽斯因幼时的创伤而(在潜意识中)要保护自己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但我还有另一种理解,随着特写镜头的逐渐增多,是否也预示着克丽斯在一步步地走近汉尼拔,同时也是她释放心灵的步伐的表征(最后一次见面,刻画克丽斯的镜头从中景一直推到大特写),直到他们指尖碰触的那一刹那……克丽斯与汉尼拔已经完全释放了对方。
蒙太奇的碰撞艺术与令人自息的长镜头
故事结尾处,FBI包围行动与克丽斯找到凶手家的平行蒙太奇的运用与画面对接是整部电影蒙太奇语言的精华所在。大体的结构:静穆的房子——凶手拿出蛾蛹——FBI包围房子——凶手帮助蛾蛹蜕变——包围——凶手——进一步包围——凯瑟琳要挟凶手——准备行动——凶手急噪……FBI按门铃——凶手房间的铃声异常刺耳——FBI再按门铃——凶手开门,克丽斯!——FBI破门而入,一场空!此处用了一系列的短镜头,将同一时间,两个不同场景:明亮而宁静的房屋、阴冷而伴随着燥人音乐的凶手的房间,急促而快速地对接在一起,速度如心跳般,导演根本就没想过给观众以喘息和思考的机会。以为即将破案的喜悦加上截然相反的结果,导演将观众好好的玩弄了一翻,然后呢?导演毫不客气地再次将观众和克丽斯置于了同一个无助的境地:面对凶手,接近死亡(但在我看来,最后的“凶手开门”和“FBI破门而入”对接的先后顺序并不好,如果先接破门而入一场空,再接凶手开门,这样的惊奇与心理碰撞会更大一些)。再来,不得不提一下影片中那唯一的一个长镜头:第一次介绍凶手的家。这一幕(一直伴随着音乐与一个撕喊的女声),以主题物蛾蛹为开端,镜头停留一两秒后,慢慢地向右移动,已蜕变成的蝴蝶进入了镜头。接着,镜头一直往后拉,镜头如人的眼睛在环视周围,刀、女模特!寒冷、阴森、黑暗、拥挤、杂乱便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的概括。当镜头再次拉到了尽头,方向被迫转移,凶手的背影(雪白的身躯在冷色调中异常显眼)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他正在认真地做着什么!镜头继续向前推,试图靠近凶手,但当我们快要看到凶手在干什么时,一只富贵狗(凶手唯一的爱)转移了我们的视线,跟着它我们来到了一口深井旁(我们在逐渐地接近那个撕喊的声音),但是导演显然还不想让我们看到井中女孩绝望的身影,摄影机停留在了枯井的边沿(因为这个揭谜底的权利要留给紧接着的新闻报道)!长镜头是再现现实最好的语言,很显然,导演已经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一切:通过场景,刻画凶手是个怎样的人。
凶手正在看着你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又一次“戏弄”了观众,他将所有的观众都变成了凶手!在黑暗中,带着夜视镜的凶手紧紧地跟在克丽斯的后面,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着这只到手的羔羊,并准备着随时解决她。此时镜头视点不停的变换,一会儿是摄影机的客观视点,一会儿是凶手的主观视点,观众也就被迫接受了自己的凶手地位。但此时观众的心理效应又是奇特的,因为虽然自己是“凶手”,但却显然是在为克丽斯担忧,想想一个凶手在为自己的猎物担忧,这已经是一件蛮奇特而且有趣的事。在恐慌与担忧中,在导演的指导下,观众自发的心理的补充帮助导演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沉默的羔羊》通过其高超的影像艺术将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传递给了观众,并巧妙地操控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它彻彻底底地令所有“羔羊”(影评人或是观众)再无法保持沉默!
7. 电影的五个艺术特点是什么
我认为电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文学(通过剧本和故事情节表现)、服饰、美术、音乐、表演、摄影摄像等等,很多影片还加入了现代科技(如电脑技术)
这个你可以参考一下http://ke..com/view/319377.htm
8. 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1.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2.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3.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4.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
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拍摄技术
拍摄技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
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
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9. 求达人分析影片《电影就是电影》艺术特色
人生与电影完美的融合
每个人都有获得小小成功的时候,有值得向别人炫耀的东西,就像수타 (姜志焕饰),虽然不是什么国际巨星,却也拥有自己的影迷,但是在这种成功的背后,却有饱含了无奈,他爱他的女朋友,但是身为明星,他和女友约会的时候,都要在深夜,隐蔽的桥墩下,女朋友也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想爱却又无法痛快地爱,不能像其他的恋人一样,一起吃饭,一起手牵手走在街上,所以女朋友离开了수타 ,수타 的生活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강패,(苏志燮饰),我不得不说,我的偶像就是不一样,他将这种矛盾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강패 ,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姜培,与韩语的깡패(黑社会的意思),发音很像,他身为帮派里的二哥,替在狱中的大哥做事,在成为黑社会之前,他也在某电视里客串小角色,(扮演一名司机),但是演员的梦想没有实现,他成为了一名黑社会成员,但是他仍然热爱着电影,有很强的表演欲,空闲之于,也会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自己的房间里看dvd,他对电影的热爱,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他只想做一名演员,但是却又不得不在与其他的帮派斗争中打打杀杀,他不想杀人,不想只听从于老大安排,可他又摆脱不了“忠诚”,他想演戏,在戏中,他可以做他自己,去喜欢他喜欢的人,去做他想做的事,他想演电影,因为在电影中,他就是另一个人,一个可以过另一种生活的人,在电影里,他不必担心别人会来伤害他,不会担心别人会来杀他,而整夜无法入睡,在电影里,他可以有自己的家,而不必住在旅馆里,这种渴望太强烈,以至于,他演戏时,会入戏太深,戏中有一段,他强奸女演员的戏,本来只是假戏,她却“真作”,差点真的将女演员强奸,我对电影里这部分印象很深,当苏志燮,离开“强奸”女演员的车时,他的眼里流露出了疑问,“我是坏人,还是好人?”,演对手戏的姜志焕也将这个疑问,用眼睛演绎了出来,(韩国人很会用眼睛演戏,而我们中国演员,却要靠台词,连内心独白,也一定要通过旁白的形式说出来,可悲啊)강패,他身披黑社会大哥的名声,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一张白纸,他演的人物是什么颜色,他的内心就是什么颜色。강패的生活是白,也是黑。
수타,身边总有无数的人,影迷,工作人员,还有将他一手捧红的经纪人,他和他女朋友的私人生活遭人偷拍,并受到勒索,他第一怀疑的人竟是他的女朋友,他怀疑了这个世上最爱他的人,最后,知道将他出卖的人竟是他信任的经纪人时,수타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经纪人反问他,“你给过我什么?”每个人付出都是希望有回报的,这不是什么偏激的理论,只是人性的本在表现,是人存在的平衡支撑,人,就是在怀疑与被怀疑中生存,徘徊。
강패,他的身边就是几个小混混,但是当他当着수타的面狠狠地揍他的手下,威胁수타,打完之后,手下依然叫他大哥,依然处处维护大哥的利益,他知道,大哥不是真的打他,不会因为一次挨打,就背叛大哥,弟兄中的一员,被其他帮派的人打死,강패从地上的血水里捡起弟兄的项链,放在尸体旁边,在他心里,他永远是他的弟兄,永远是与他出生入死的朋友。我们的身边总有围绕着朋友,经历着朋友来了,朋友走了,但是真正的朋友,总是不会离的很远。
电影是电影,我想,它隐藏了另一句话,生活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