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朗读者》主要讲了什么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尾,早为人父的男子带着女儿去缅怀这位女士,并对她说出所有的实情,以此来告知女儿自己所背负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故事将的是这个男人,但是其实质上却说的是德国人面对二战之后矛盾的态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果你有裁决的权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亲人,你能让他去死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命题。当然其实故事也说明白了,该死的其实都没有死,受审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B. 《朗读者》汉娜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自杀
因为汉娜却丧失了面对米夏的勇气。
米夏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两人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汉娜的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人生中,米夏慢慢体会到了汉娜的想法。
他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并给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却始终没有回信。
十八年过去了,在狱中表现良好的汉娜获得了假释,终于能够和米夏见面了,可是面对这一机会,汉娜却丧失了勇气,她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
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
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
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
C. 朗读者的爱情
影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部电影也像一部爱情电影,这是一场畸恋,所以艰难而创伤,这部电影又是关于人性的,它无时不刻不在敲打拷问我们的心灵,自尊是否比生命更重要?什么是羞辱?
D. 《朗读者》电影剧情解析是什么
《朗读者》改编自德国同名畅销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忘年恋,一个15岁少年爱上了一个36岁的电车女售票员。这是一个少年心里自然发生的事,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现出它像任何真实爱情一样诚挚动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男孩为女人朗读,读希腊神话《奥德赛》,也读《阴谋与爱情》。
片子拍得很忠实于原著,在表现手法上倒没有对原书亦步亦趋地效仿,那种跳脱的叙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书中疏离和冷静的基调,没有刻意用顺叙让观众的情绪一点点累积起来然后爆发。对于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所谓的事实真相可能还是有点戏剧性的,有点悬疑的感觉。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执着,人性的荒谬,冲突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淀性的历史从众审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耻感和那些所谓的秘密。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因为不认识的文字,她对文化的理解,对小说的知晓,都是来自男主的为他录的磁带。
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实有向往越强烈,那种尊严真的有点不可理喻,为了保持秘密,她宁愿终生监禁。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纳粹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和情感挣扎的严肃故事。
从艺术的角度看,最后的审判是个高潮,相当震撼,因为揭露了人性,因为个人在社会意志面前的无力,对错的相对。想到了“纽伦堡审判”时法官的困惑,最后一个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决了纳粹的“诡辩”。女主对于身为文盲的羞愧以致于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当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继夜地用磁带录下当年为汉娜朗读过的书籍,当汉娜借来人生的第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标记,并亲笔给米夏写信,已经超越一般的爱情,那种获得的震撼无以言表。
凯特·温斯莱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执,内心极度复杂的女人。他的朗读给她太多希望,也给她罪恶感,最终隔阂让希望成为绝望,风烛残年的汉娜悬梁自尽的身影。对缺憾的依恋,当生无可恋的时候,她值得依赖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米娜选择结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泪,背负了一生的感情债。
理性与尊严的抗争,理性永远敌不过真实的生活,最后的结尾看着有点压抑。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相比电影而言《朗读者》文字更显深邃小说里那爱情只是少部分,总体而言这是于理解与谴责,反思与迷惘。
E. 如何评价朗读者值得一看么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见惯了冰冷的屏幕,空洞的文字。而正是在这个人们拼命追求物质的时代,《朗读者》的横空出世,却可以称之为应运而生。人们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却苛待了最为重要的灵魂。动人心魄的音乐,直击灵魂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朗读,讲进了我们心里,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灵魂。作为一档综艺,朗读者是成功的。而如果称之为艺术品,它亦是当之无愧。
而节目的价值,存于内容,却也高于内容。节目选择了朗读这一形式,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于朗读的渴望,更激起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当娱乐逐渐成为部分人生活的主旋律,这档节目用一种温柔的方式,轻轻的像人们诉说朗读的魅力,阅读的美好。最终,它成功了,如果说才女董卿惊艳了枯燥的岁月,那么《朗读者》这档综艺便是温暖了冰冷的时光。
F. 关于<朗读者>和<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
《朗读者》:
1、《生死朗读》是一套2008年的英国舞台剧电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2、生死朗读观后感
宽恕不可宽恕的 ——德里达
(1)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2)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3) 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
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
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
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义的。
法国哲学家、犹太人德里达(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义(Justice)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奖赏的计算。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阿伦特就认为,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4)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余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麦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
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3、获奖记录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2009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2009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2009德国哥比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4、专辑曲目:
1. The Egg (01:06)
2. Spying (02:27)
3. The First Bath (02:50)
4. It's Not Just about You (01:29)
5. Tram at Dawn (01:05)
6. You Don't Matter (02:41)
7. Reading (01:51)
8. Cycling Holiday (01:40)
9. Sophie /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03:00)
10. Go Back to Your Friends (05:21)
11. Handwriting (02:19)
12. The Failed Visit (04:59)
13. Verdict (01:35)
14. Letters (02:39)
15. I Have No One Else to Ask (03:42)
16. Piles of Books (02:13)
17. Who Was She? (06:48)
海上钢琴师:
1、电影简介
原片名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意大利文)。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让我们不断穿梭于“现在”与“过去”之间。
剧情简介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邮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在梦想的鼓动下黑压压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于是偷偷跑到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Danny Boodman对这意外收获十分惊喜,于是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爱小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
在1900八岁时,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于生离死别前迷茫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动人的声音,他回过头,身边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
几日后,1900在夜里偷偷溜进餐厅,来到白天专属乐手演奏娱乐上等乘客的钢琴前,弹起了自己即兴发挥的曲子。歌声吵醒了许多乘客,他们好奇的想去探个究竟,却都陶醉在这小家伙如天籁般的音乐中。直到音乐停下来,船长才过去对他说,“1900,这一切都违背常规。”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说:“该死的常规。” (Fuck the regulations)
几年后,成人的1900成了维珍尼亚号乐队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但是已经名声远扬。在一次暴风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晕船的Max,两个人十分投缘。从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赏他的音乐才华,但也同时对他固执的不肯下船登上陆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承认,名利双收,过上好的生活。但对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对他而言太过遥远,无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备诱惑力。
即使弹琴胜过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让1900名声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依然平静,安于生活和音乐带给他的快乐。直到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录制唱片,女孩顺着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对,尽管女孩仅仅是在用窗户的反射照镜子,他却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那个女子就是手风琴匠的女儿,老人走出了自己的天地,来到了美国。开立了一家鱼店。建立了属于自己新的世界。而1900却始终不能释怀。直到最后一刻。)唱片录制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给1900听,他没有把唱片给出版商,因为他不允许别人把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他犹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却在女孩下船的时候没能如愿以偿,1900无法掩饰自己的哀伤,他失望地毁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后由Max把唱片的碎片藏到了1900的钢琴中,这是1900唯一留下的音乐记录)
在女孩下船的几周后,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在某年的春天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但当他即将踏上土地时,他茫然的看着偌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维珍尼亚号的Max偶然发现破旧的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可是1900并没有露面,直到船马上要被炸毁前,Max拿到当年的唱片独自在船上播放的时候,1900才在角落里现身。但是1900执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广阔了,让他陌生得害怕,城市里的街道无边无际,就像有无数个键的没有尽头的钢琴一样让他感到恐惧,他宁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给自己一个尽头。Max最终悲伤的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
那天他告诉那个他曾对之提起过1900的传奇故事的乐器行老板:1900死了,老板也感到惋惜,于是把Max因为窘迫卖掉的小号还给了他并对他说,一个好的故事比一个旧小号值钱。带着仅值旧小号的1900的故事,Max离开了,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不会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2、观后感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3、获奖情况
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颜尼欧.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
scholars jury david奖(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获得)
1999年欧洲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
199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制片人、最佳剧本(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另,颜尼欧.莫利克奈因本片原创配乐的创作和研究工作而获得特别银丝带奖。
2000年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公会电影奖-银奖最佳外语片 。
200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原创电影配乐(颜尼欧.莫利克奈)
4、关于配乐
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掳获观众与乐迷的心。《海上钢琴师》被誉为是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并众望所归地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1.1900's Theme
2.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3.The crisis
4.The Crave
5.A Goodbye to Friends
6.Study For Three Hands
7.Playing Love
8.A Mozart Reincarnated
9.Child
10.1900's Madness
11.Danny's Blues
12.Second Crisis
13.Peacherine Rag
14.Noctume with No Moon
15.Before the End
16.Playing Love
17.I Can and Then
18.1900's Madness#2
19.Silent Goodbye
20.Ships and Snow
21. Tarantella in 3rd Class
22. Enring Movement
23. Police
24. Trailer
25. Thanks Danny
26. Magic Waltz
27. The Goodbye between 1900 and Max
28. Goodbye Duet
29. Portraits
30. Lost Boys Calling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而在公映时成为卖座鼎盛的黑马。
1、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就赌谁会在第一个夜晚哭泣。瑞德认为弱不禁风、书生气十足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但同时也使瑞德对他另眼相看。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报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象在公园里一样。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他的解释是他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喝着啤酒,瑞德说多年来,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孩子的升学问题也来向他请教。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监狱生活非常平淡,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议会,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同时,安迪为了展现音乐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冒着被处罚播放了一段音乐,并送给瑞德一个口琴。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在禁闭中监狱长来探视安迪,得知安迪坚持找出真凶,获得新生时,监狱长发怒。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并且给安迪再次禁闭一个月的惩罚!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向我妻子求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那里有我给你的东西。”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原来二十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同时,因为他对经济聪明的头脑,典狱长一直让安迪为他做黑账,洗钱,将他用监狱的廉价劳动力赚来的黑钱一笔笔转出去。而安迪将这些黑钱全部寄放在一个叫斯蒂文的人名下,其实这个斯蒂文是安迪虚构出来的人物,安迪为斯蒂文做了驾驶证,身份证等各种证明,可谓天衣无缝。安迪越狱后,用斯蒂文这个化名,以斯蒂文的身份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用这笔不小的数目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监狱长,您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当看到里边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锤时。监狱长领悟到其实安迪一直都没有屈服过。而这时,警方正向监狱赶来逮捕监狱长,最后监狱长饮弹自尽。
瑞德获得了假释,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和安迪留给他的一封信后,决定违反假释规定,寻找自由。便动身去芝华塔内欧。两个老朋友安迪和瑞德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滩重逢。
2、观后感
影史上伟大的无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本小说,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经典的对白和多种修饰刻画出多个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式组织故事的主线并伴以多条辅线,以艺术的画面表达着故事的主题,给我们深刻的教育和久久的思考。
一句话评论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蕴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出自电影配乐大师Newman之手。
专辑曲目:
01. May - The Ink Spots
02. Shawshank Prison [Stoic Theme] - The Ink Spots
03. New Fish - The Ink Spots
04. Rock Hammer - The Ink Spots
05. Inch of His Life - The Ink Spots
06. If I Didn t Care - The Ink Spots
07. Brooks Was Here - Thomas Newman
08. His Judgement Cometh - Hank Williams
09. Suds on the Roof - Hank Williams
10. Workfield - Hank Williams
11. Shawshank Redemption - Hank Williams
12. Lovesick Blues - Hank Williams
13. Elmo Blatch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4. Sisters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5. Zihuatanejo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6. Marriage of Figaro: Duetto-Sul Aria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7. Lovely Raquel
18. And That Right Soon
19. Compass and Guns
20. So Was Red
21. End Title
4、第四十一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影片奖 (1995)
第四十一届《电影旬报》电影奖读者选出的最佳外国导演奖 (1995)
G. 电影《朗读者》解析:真实的历史总会令人心痛不是吗
看见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好像看过,不过,可能你看的是综艺,而小编看的是它的同名电影。这个影片并不是在介绍一个人读书的爱好或者是参加了一些什么节目,它其实主要讲的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和他的后一代的关系,然后主要是通过他们各自的内心的世界,来看看他们对上一辈人走的路是什么样的感觉。
《朗读者》
这部剧的导演是英国的史蒂文戴德利,他从小就比较喜欢戏剧事业,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让人看了以后都带有浓浓的艺术气质。他在执导这部剧以前,就已经拍过很多知名的舞台剧,并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对于当代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受欢迎的。
《朗读者》
而且他拍摄的电影一般都作为经典片段被老师们用来进行点评以及让学生们进行分析。这个电影也是改自于的它的同名小说,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还有艺术美的书。这个片子中主要是通过三个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后把这个片子的主题表达的非常清楚。
《朗读者》
他们三人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是它是把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同一个主题下,通过了他们三个人在生活上的经历,然后分别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实是一个叙事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从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独特的人生启示。
《朗读者》
关于二战类的电影一直都是很多导演拍摄范围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达战争中惨无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现对于战争的一些思考,还有的是为了讽刺当时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为了赞扬某个英雄而拍摄的一部类似于传记一样的电影。但更多想要表达是要更多的人记住历史,希望以后能够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这样才会有更加美好与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乐一样,不管现在的生活多辛苦,我们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够看见明天的美好。
《朗读者》
这个影评主要是通过对一个人的回忆展开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岁。大家也都知道像这么大的人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孩子,他们这段时间属于到青年人的过渡时期,是需要家人关怀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样处于一种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难也没有向他的家人们说过什么,他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
《朗读者》
后来他在一次碰巧的机会下认识了汉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钥匙给打开了。汉娜是一个中年女人,她很会激发这个少年人的情欲,米夏好像在这个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义。也是汉娜一直鼓励他说他的朗读天分很高,这让小小年纪的男孩情窦初开了,他甚至在公众中承认这个能做他母亲的人是他爱的人。但其实汉娜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孩子,纯粹的利用他而已。后来还是因为汉娜工作的变动,他们之间才算结束。
《朗读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后,米夏知道了,原来汉娜是一名集中营的守卫,她杀了很多人,这让米夏难以接受,尽管这所有的一切不应该推到汉娜的身上来。可是却让他来不及去思考,汉娜被杀死了。米夏的心里只有愧疚,对法西斯手下无辜者的叹息,还有对自己的懦弱的憎恶。
《朗读者》
虽然导演是英国人,可他曾经在德国的经历让他觉得当时那里的人完全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背黑锅的都是那些虽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个无辜的人,这也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反思,这才是他拍摄这部片的目的~
H. 谁能办我分析分析电影《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汉娜,首先先不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她真实身份也是恶魔,体内装有leavatain这一古老的魔剑,该魔剑缠着英国的黑夜。曾与吉姆·马肯的弟弟卢卡定过契约,后因吞噬卢卡灵魂时被卢卡感动,所以后来一直跟着吉姆·马肯(阿伊洛斯).在阿伊洛斯得知真相后,感觉到了汉娜的爱,所以汉娜与吉姆·马肯(阿伊洛斯)包括夏尔·凡多姆海恩签订了契约...最后结局中因契约内容的实现与阿伊洛斯、卢卡以及克劳德四人共赴死亡。所以可能对于阿伊洛斯来说,汉娜让他发现了克劳德对自己的爱,她是个好恶魔;对于塞巴斯酱来说,汉娜让他亲爱的少爷永远成为了恶魔,让他永远尝不到少爷美味的灵魂,她是个坏的恶魔。
I. 为何朗读者中汉娜宁愿认罪也不肯说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朗读者》这部电影作品,从人性、生命、爱情等多个角度都有展现深层次的意义,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电影。剧中,汉娜和比自己小20岁的米歇尔产生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爱情,两个人在一起如胶似漆,就像那些青年们一样为爱痴狂。其中,维系他们爱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米歇尔常常为汉娜朗读许多的书籍,这些朗读,也成为他们爱情的纽带。
其次,米歇尔在得知汉娜的审判时并没有站出来,甚至装作不认识。这也深深刺痛了汉娜的内心,爱情的破灭、没有知识的耻辱、曾经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汉娜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对阳光的憧憬。汉娜曾经也的确犯下了错误,因为知识的洗礼,她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她很可能自愿去选择接受罪名,去为自己赎罪。
J. 如何理解电影《朗读者》(The Reader)
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评,凯特·温丝莱特完美的表现首当其冲,美国有媒体表示“我有多久没有为一个虚构的角色而感动了?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样的评价令人信服。《朗读者》通过党卫队成员汉娜这个角色,以及他与米夏·伯格之间的情爱关系,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情况,并且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对战争中的屠杀、纷争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观而又深刻的表达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纳粹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徽章、没有流血,甚至没有任何室外戏来表现。但我们却看到了人们对战争的诘问、痛恨和争论,汉娜显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个,导演没有将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来,而是始终选择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对她进行观察和叙述,因此观众和她之间始终是存在一定距离感的。我们也只能从男孩米夏·伯格、二战受害者和监狱管理人员的嘴中得知她的所为所感。
可以说,凯特·温丝莱特在《朗读者》中为我们奉献了伟大的表演,从而使她成为在奥斯卡影后争夺战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前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多部胜数,但《朗读者》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影片通过凯特扮演的汉娜,让我们看到在那场战争中有许多毫不自觉的参与到其中的人,他们拥有羞耻心和完整的人格,对工作认真负责,是极好的社会成员和产业工作者,但在当时无法想像的残酷时局下,他们却不经意的成为战争的参与者,成为别人罪恶行径的执行者,这种遭遇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负罪感,同样难以抚平。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忏悔与救赎的电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过去而不能自拔。年轻时的米夏·伯格,放弃了身边充满阳光、欢声笑语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个阴暗狭小的房间中。而汉娜也在他生日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去经历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于是两人骑车漫步乡野,共进午餐的欢乐时光,便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瞬间。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尔夫·费因斯,则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主演过这类二战纳粹题材的影片,同是英国演员的他和凯特·温丝莱特在《朗读者》里优秀的演出令人过目不忘,而且俩人的德国英语的确纯正,为影片加分不少。当然,这部影片也不是没有争议,比如凯特·温丝莱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员大卫·克劳斯之间的情爱戏,其实是非常真实、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后带来的负面新闻事件令人们难免感到些许不快。
此前媒体和影迷都将目光集中在凯特·温丝莱特在老公导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确值得称赞,但无论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难度和年龄跨度上,《朗读者》中的汉娜对观众和学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凯特在片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的,但她却在未出镜的时间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忏悔、思念和隐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将观者的心思牢牢带入到当时的那种境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