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美国科幻电影
世界知名科幻电影编年简表(1970-1979)
最早给科幻电影带来艺术内涵的,是那时的一些经典科幻小说。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身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等,都被各国影人搬上银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还在中国放映过。尽管编导在改编原作时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艺术魅力,但小说本身出色的思想内涵还是多少能保存下来的。与此同时,当时的苏联电影界也将《阿埃里塔》搬上了银幕。
1926年,德国电影界推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巨片《大都会》,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科幻艺术领域,被视为二十世纪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资达7百万马克,拍摄时间长达16个月,动员演员多达三万余人,最后完成的影片长达四个小时。所有这些纪录不仅在当时,也保持了几十年内。
《大都会》代表了电影界内部在科幻艺术领域的原创能力,也把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高了一大步。这部电影情节完整,主题深刻。画面、音乐极富美感,一扫科幻电影仅仅涉及魔法而与艺术无缘的历史。
在同时,能够体现电影界自己的原创能力的科幻片还有《赌徒--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奇遇记》、《人魔》、《叛国者》等。其中颇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国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
正在科幻电影稳步走向更深的艺术殿堂时,二次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一进程。
二、二战以后到70年代科幻电影的低潮区,也可算是文艺期。
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完成于1953年的《星际战争》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影片改编于威尔斯的《两个星球的战争》,除了将背景由英国改为美国外,也根据将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改变或添加了一些内容。不过情节整体上延续了原来的故事。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幻电影发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漫长过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表现手法已经很幼稚了。特别是影片开始时用了很大一段时间介绍太阳系各行星的自然状况,说明为什么火星人最后选择地球作为入侵目标,这种科普式的段落已经不存在于今天的科幻电影里了。
五十年代,日本电影人制作了他们最成功的系列科幻电影《哥斯拉》。这是一个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龙式巨怪,在原子弹袭击东京时被惊醒,从此与人类为敌。日本的"哥斯拉"形象与美国好莱坞后来的改编不同,代表着被人类侵害的大自然的反抗,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悲剧色彩。
冷战格局的维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动荡,也在外部影响着科幻电影。导演奇才库布里克将黑色幽默带入科幻电影中,拍摄了名片《奇爱博士》。这部科幻电影辛辣地讽刺了西方世界的战争狂人。在随后拍摄的《发条桔子》里,现代派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和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虚无和恐怖。这是一部几乎完全没有特技的科幻电影,它能够在电影史上站住脚,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内涵。1966年发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献给阿杰尔农的花》很快被改编成科幻电影《查理》。主演罗伯斯滕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68年,《太空漫游2001年》和《人猿行星》两部巨片相继问世,使那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达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编自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影片细致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危机。片尾处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废墟上的镜头堪称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
同年出品的《太空漫游2001年》改编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说,也吸取了《童年的终结》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该片成本巨大,场面恢宏。也忠实地体现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题:在渺小的人类面前,宏伟的宇宙完全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这部影片在电影语言上精雕细刻,堪称艺术精品。
1973年,美国还产生了一部在当时影响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后来,制作人拍摄了它的续集《未来世界》,在美国科幻电影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反响。但《未来世界》却是文革之后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它拥有的中国观众远远多于美国观众。
日本人将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搬上银幕,大获成功。电影忠诚于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机时没有过多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久,日本又制作了一部类似的影片《首都消失》,描写日本首都东京被连电波都无法穿透的浓雾锁闭,日本科学家寻求解救办法的故事。这部片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色彩远不及《日本沉没》。
不过,直到那时为止,科幻电影普遍被视为票房毒药。像节奏缓慢的《2001年太空漫游》如果拿到今天放映,会令半数以上的青少年观众昏昏欲睡。科幻电影市场日益下滑,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三、高科技时代的科幻电影(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不仅挽救了每况愈下的科幻电影市场,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高科技时代。在此之前,科幻电影的特技水准与其它片种不相上下,而从此以后,科幻电影成了最新特技技术的实验场,领导着电影特技的发展方向。
《星球大战》的情节十分简单,复制了科幻文艺史上早期"太空剧"的特征。不过,卢卡斯根据日本武士文化构筑的"杰迪武士"还是提高了影片的内涵,使之染上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在迄今为止制作的四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思想境界最高。这不仅因为它是四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剧,而且因为渗透在整部影片中的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说,去掉了与"杰迪武士"有关的情节,那些单纯的太空大战情节吸引不了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他制作人。其中以数字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与《星球大战》同时,情节更为单纯的《超人》也是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标志。这部影片改编自三十年代开始的美国同名连环画,并以无懈可击的特技制作赢得巨量观众。不过,真正能在艺术水准上给科幻电影以提高的,还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是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国人。他自己也承认,看书远比看影视作品要困难。他的父亲曾经是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类似》的忠实读者。在这些影响下,斯皮尔伯格从小便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
《E?T》的诞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从《侏罗纪公园》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为止,儿童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这些儿童角色并不是出现在他的儿童片中,而是被用来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虚伪无情。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特殊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科幻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拍摄纪实风格影片的大师。从早期的《太阳帝国》、到晚近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节的真实性方面,斯皮尔伯格达到了电影界的巅峰水平。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体现着科幻艺术的内在规律: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情节。
八十年代另一部值得称道的科幻片是《回到未来》。主人公自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自己尚未相识的父母,由此展开一系列喜剧情节。这是一部传统的时代旅行题材作品,但在斯皮尔伯格的监制之下,成为一部展示代际文化变迁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向年轻时的父母和他们的同学弹奏摇滚乐,然后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们说,将来你们会听懂的。这句台词里面包含着对代际文化冲突的展示。
好莱坞向来盛产电影的续集,特别是一些高票房收入的影片,如《异形》系列和《蝙蝠侠》,这两部片子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一连都是四集,异形和人,谁是真正的异形,其实险恶的人心比表面上凶残的异形更可怕,而且这两部片子的视觉特级都很棒,特别是异形系列,可以感受到导演詹姆斯.卡麦隆和大卫.芬奇的不同风格。
在表现人性受到机械文化侵蚀这个主题上,《机械战警》一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影片中,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大部分身体机能已经停止。科学家们将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少部分存活机体分离出来,配以机械肢体,于是他成为刀枪不入,威力强大的《机械战警》。但是影片最重要的情节,是机械战警从深埋的记忆中找回“自己的前世"的过程。这个在法律上已经死亡的人,逐渐恢复了人的情感与道德观。于是在观众看来,他主要不是一个威力无穷的角色,而是一个颇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人公因为失去了人类的身体,只能远远地关注自己妻子。观众莫不为之感动。
1990年,《全面回忆》与观众见面。在片中,人类已经可以为自己植入各种记忆。一个助纣为虐的间谍为了打入反叛者内部,将全新的记忆植入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一个新人,并最终受到反叛者的信任。就在反叛者即将被扫荡的时候,新的自我却反叛了旧的自我,站到受害者一边推翻了火星独裁者的统治。这部影片除了浩大的场面外,对人的个性本质的描述也令人无法忘怀。
《终结者》可是说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特别是续集中的电脑特技水平开创了进入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我们惊叹液体机器人的变形及其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这一点上,无疑是我们人类所钦佩的和没有的,在影片中,导演极力赋予机器人所谓的人性,教他们如何更好的生活和相处,在这一点上大大地丰富了影片中僵硬的硬碰硬的机器人之间的对抗,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1995年,在当时创下世界电影成本纪录的《水世界》以票房惨败而收场,但那却是一部艺术上极为出色的影片。影片描写了在被水淹没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状态的人寻找"干土"的过程。其间当然不乏追逐打斗的场面。但是,影片对原始状态生活环境的描绘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是背景,甚至演员的言行举止间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迹。粗犷和蛮荒的风格贯穿影片始终。
要艺术还是要视觉奇迹,往往也是科幻片编导需要调和的两个动力。毕竟许多观众看科幻片,为的就是欣赏其中的视觉奇迹。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动力的调和。全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多少特技画面,一直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大灾难前人类社会的各种反应,让灾难成为试验,激发出个人在平时难以表现的内心世界。情节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结尾处,编导还是制造了前所未有的银幕奇观:几百英尺高的海浪冲上大陆,灌满内地的山川平原。没有结尾几分钟的镜头,《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没有前面的大部分情节,《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艺术水准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题材的《世界末日》被制作成惊险样式的影片,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快节奏。
1999年出现的《黑客帝国》给二十世纪的科幻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这部获得奥斯卡多种奖项的影片除了惊人的数码特技外,其思想内涵也是高超的。异化这个主题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达到令人不寒而栗的程度。影片结尾处,世界在主人公的眼里还原为流动的数字,带给观众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开悟体验。
科幻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开辟了高科技时代,并不单单是美国的技术优势和金钱使然。对电影真实性的追求应该是更重要的动力。让观众把奇迹当作奇迹,和让观众把奇迹当成现实的东西来接受,这是从低到高两种层次的电影表现手法。在银幕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什么是不可信的。这应该说是整个电影的艺术追求,当然也是科幻电影这个片种的艺术追求。美国科幻片的编导们持之以恒地力求将"不可能"变为"很可信",这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特技技术得以发明出来的动力所在。
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科幻电影代替了科幻图书,成为科幻艺术的主流媒体。直观的科幻电影配上简单的字幕,可以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欣赏。现在我们走进街边任何一家音像制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这个时代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的光盘。如果哪家商店没有这方面的存货,会被认为是品种不全。
其次,自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世界各国均有科幻电影佳作产生的局面,被美国科幻电影一统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间,世界其它地方能达到美国科幻片水准的欧洲电影作品只有法国吕克?贝松导演的《第五元素》。
对于大量观看科幻电影的爱好者来讲,这种局面也带来一种枯燥感。因为美国科幻电影毕竟有它自己的风格。只接触一种风格的科幻片,慢慢就会觉得乏味。
世纪末另一部影片也体现了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准,那就是《入侵脑细胞》。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将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将她杀死。当警方抓到杀手时,他已经因为发病而永远昏迷。警方请心理学家运用先进技术,进入杀手的梦境,寻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点。这部电影的意识流色彩非常强烈。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意识流本来以非理性为逻辑出发点,而这部过半时间由意识流画面组成的影片,出发点却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技术。这也是科幻艺术特殊表现力的体现。
2. 饥饿游戏前传先导预告发布,该影片讲述了什么故事
该影片讲述了18岁的斯诺被选中成为第十届饥饿游戏的导师,被派去指导来自贫困第12地区的女孩露西·格雷·贝尔德,从而导致两人的联合,在生存游戏中与时间赛跑,并将揭晓鸣鸟和蛇的真实身份。
电影《饥饿游戏》在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 战争、奴隶制和抵抗已经具有史诗般的意义。 对于年长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沉闷、夸张、陈词滥调,有些细节令人毛骨悚然,但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饥饿游戏》是他们的青春史诗,由新一代主演的偶像所写,堪称潮流—— 代际文化的传播者。它是典型的反乌托邦片,精髓在于心理描写,突显着一种“有压迫就一定缺不了反抗”的精神,动作戏虽点到为止,但却不媚俗。
3. 中国历代导演名单
第一代导演:指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等。
第二代导演: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渔光曲》等。
第三代导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优秀作品有《南征北战》、《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早春二月》、《女篮五号》、《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第四代导演:“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鸥》、《本命年》、《小花》、《城南旧事》、《小街》等。
第五代导演:电影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猎场扎撒》、《红高粱》等。
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斗牛》、《杀生》、《上车走吧》、《头发乱了》、《老炮儿》,宁浩《绿草地》,贾樟柯《天注定》、《小武》、《站台》,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
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导演:陆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几人,中国第七代导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业片。
导演的职责是:
1、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2、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6、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录音、主题曲、动画、字幕、特效等。
7、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4. 你觉得最好看的贺岁片是哪一部
1. 《没完没了》
文章图片1
葛优和冯小刚这对黄金搭档也算开创了大陆贺岁片的先河,我记得看过一个冯小刚的纪录片,在各大导演的会议上,大家都问他的票房成绩为什么那么好,他说很简单,就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这部《没完没了》就聚焦了很多老百姓爱看的、关心的话题,葛优饰演的司机为了讨回自己的工资,从医院绑来了老板的女朋友,两人后来居然达成一致,合伙捉弄旅社老板阮大伟,中间的很多桥段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图片2
傅彪演的阮大伟也可以说是史上最惨债主了,钱一分没少掏,女朋友还跟人跑了,建议把春晚沈腾演的小品和这部电影都发给你的债主,让他好好考虑考虑欠人钱的下场。这部电影是冯小刚和葛优的第三次春节档合作,前两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有的时候甚至会三部联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2. 《家有喜事》
文章图片3
对90年代的港片来说,“众星云集”这个词我已经说累了,里面张国荣哥哥和毛舜筠穿婚纱的场景真是难得一见,周星驰和张曼玉这对欢喜冤家也非常搞笑。这部电影可能没得过太多的奖项,但是它那种温馨感人。欢乐爆笑的效果是许多片子做不到的。
文章图片4
故事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围绕常家三兄弟的情情爱爱来展开,但是几位港星的表演节奏感非常强,让整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而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上映的那一年,也被港媒称为周星驰年,1992年里香港票房周星驰独占一半,那似乎是港片最黄金的时代,如果你在现实中有根弦绷得太紧,希望他们略带夸张得表演可以让你轻松一下。
文章图片5
其他类似的还有《八星报喜》、《金玉满堂》、《东成西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 《福星高照》
文章图片6
成龙和洪金宝的福星系列一直是难得的经典,这部福星高照也是其中公认最好笑的一部,比之第一部的仓促和粗糙,这部的剧情和五福星的表演都好了很多。80年代还没有无厘头的说法,不过几个人夸张的港式幽默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文章图片7
5. 韩童生演绎《我的老爸是奇葩》,真实是在展现两代的代际沟通问题吗
《我的老爸是奇葩》这部电视剧是一部跟都市情感相关的,这部连续剧讲的内容是关于孩子与家长这两个辈分的人的事情,其中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现实家庭教育,爸爸是一名教师,从小对两个孩子非常严格,妈妈则是全心把心思放在家庭上面,则是很好地体现出当时那个时候男的拼搏于事业,女的在家照料家庭。因为比较贴切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这部戏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6. 中国电影代际划分的意义价值
方便大家归类、作比较
7. 谁能解释下姜文的《鬼子来了》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没看懂
《鬼子来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
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这场灭顶之灾中,马大三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
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7)代际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立场有问题”。
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于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
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 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在小说里,“我”是一点也不神秘的吴队长。这个“吴队长”,在电影里变成了六旺“出了村过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队长”。
正因为“吴队长”送来人又迟迟不履行承诺来取人,马大三才会让六旺去请示“五队长”如何处理那两个俘虏,并请求“五队长”尽快让村民脱离危险。然而“我们没往挂甲台搁过人啊!”这是编导从出发点上着手的颠覆性改编,于是原本略有荒诞但还算合理的小说情节被彻底荒诞化。
片尾字幕里,既没有“吴队长”,也没有“五队长”,然而有那个神秘莫测的“我”。“吴”先转为“五”,再转为“无”———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说中原有的情节即便被保留,也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最后抵达了与小说情节完全不同的结尾,开掘出与小说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鬼子来了》
8. 代际导演是什么意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有趣的概念:第几代导演。用“划代”的方式来概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不同时期的导演划分为不同的代际,从而评价不同时期的电影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创举。但是这样的划分标准通常缺乏科学性和缜密性,所以代际划分只是一些学者的约定俗成,并没有被学术界和电影界正式认可,加之中国电影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影理念的不断创新,艺术手法不断多样化,导演个性的突出表达,都使得代际导演的划分标准难以确定,基于此,中国的代际导演划分可能会就此结束。
有人曾说过:“与其说诸多关于电影导演‘代际’的话语构造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地形图,不如说,其自身便是当代中国电影文化重要的景观之一种。”由此可见,代际导演的划分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到目前为止,中国百年来的电影导演被划分成六代,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
第一代导演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等。这一时期,电影刚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电影的形式以黑白默片为主。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合拍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尝试突破戏曲舞台的限制,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一块基石,从此,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等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由于缺乏电影理论的支撑和电影拍摄的经验,在电影技巧、电影内容和电影的艺术性方面显得粗糙幼稚。电影镜头基本固定,并没有丰富的视听语言,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在表演和布景方面仍然具有强烈的戏曲舞台的痕迹。在思想方面,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紧密与时代联系,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无论如何,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的主要活跃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有程步高、费穆、袁牧之等。这一代导演相比于上一代导演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他们将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对戏剧的模仿也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转向对故事的戏剧悬念感、冲突感等戏剧内涵的吸收和应用,导演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立的价值。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上海纱厂女工和夜校教师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穿插了抗日的内容,将家和国、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升华了电影主题。
第三代导演指的是建国后活跃在影坛的导演。这一代导演又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文革十年和文革后,代表人物有谢晋、凌子风、水华。这一代导演经历了中国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丰富的阅历是他们对电影的思考更加深刻,表达的内容和手法也气势磅礴,他们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反映时代,深入展现矛盾冲突,在电影艺术的追求上不断探索。凌子风导演了《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水华导演的作品《白毛女》则是痛斥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以其沉静的电影风格,反思了文革。他们承前启后,在特殊时期依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第四代导演比较特殊,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一些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才的人,代表人物有谢飞、吴天明、吴贻弓等。受到文革的影响,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电影创作。他们的理念是:“丢掉戏剧的拐杖”,这里的戏剧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舞台式拍摄手法和表演方式,还有实质意义上的强雷的戏剧悬念和冲突,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学院的培养让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相对规范和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被他们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但可惜的是,文革耽误了他们太多青春,在他们将要大展身手时,第五代导演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冯小刚等。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一些同学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青年摄制组”并且陆续创作出属于他们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风格和特色的电影,渐渐为人们所熟知。他们不仅接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大多都经历过上山下乡,一帮年轻人带着激情闯入中国影坛,追求电影表现手法和内容的突破和创新。《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获得国内外认可的第一部电影,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
9. “红色经典”的意义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10. 甲午战争的惨败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启示意义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牢记历史坚持不懈地为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要积极发展科技力量完善社会体系。
第二,正确处理和平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关系。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无一例外都曾被周边大国或域外大国包围和遏制。毫无例外,我们将面临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即如何看待和处理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的权重关系?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十分恐惧,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在策划通过战争来破坏和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战争就是这样一种战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