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国外的在公路上的电影的片名。
应该是《黑暗乡村》
⑵ 有什么关于旅游或者在路上系列的电影啊求推荐介绍!
《荒野生存》是由西恩·潘执导,埃米尔·赫斯基、玛西娅·盖伊·哈登、威廉·赫特、凯瑟琳·基纳等主演的冒险电影。影片改编自乔恩·克拉考尔于1998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取材于发生在1992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和超验主义者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后获得智慧的故事,在2007年9月21日美国上映。影片获得第17届纽约哥谭奖“最佳影片”奖及第65届金球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⑶ 求一部在法国获奖的电影,大概讲的是:几个人在路上(或车上)发生的故事,是以法国为背景拍的。
在路上 On the Road(2012)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Jose Rivera/杰克·凯鲁亚克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丹尼·摩根/艾莉丝·布拉加/伊丽莎白·莫斯/克斯汀·邓斯特/维果·莫腾森/史蒂夫·布西密/泰伦斯·霍华德
类型:剧情/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巴西
语言: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国)
片长:124分钟
又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⑷ 介绍几部旅行类的电影,在路上的
你好!《亲爱的伽利略》,《泰囧》,《非诚勿扰》都还不错。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⑸ 《在路上》简介
《在路上》(On the Road)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在路上》的其他定义还包括一档旅游卫视的栏目,励志电视节目《赢在中国》主题曲,痛仰乐队的一首单曲,许巍发行的专辑名称,麦田守望者乐队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手熊梓崴演唱的歌曲,一部展示内审人风采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电影频道2004年出品的一部电视电影。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古老的纺织工业城镇洛威尔,他的父母亲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移民,直到六岁,凯鲁亚克才开始学习英语。凯鲁亚克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父亲列奥·凯鲁亚克开了一家印刷厂,足以维持全家生计。凯鲁亚克排行老三,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童年。四岁时,比他大五岁的哥哥杰拉德因病死去,凯鲁亚克对此印象极深。在他看来,杰拉德天资聪颖,对小动物尤其有怜悯之情,却被死神无情地带走了。家庭的宗教信仰及哥哥的过早夭折,使凯鲁亚克从小便相信再生来世,他后来笃信佛教可追溯到此事。 凯鲁亚克自幼生性腼腆,但却喜欢运动(骑马、棒球、足球),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学起他便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记录下周围的人和事——家人、朋友、邻居的日常谈话、广播节目、电影人物口中新奇的语言。他阅读广泛,从《哈佛文学经典》的英、法、俄、德、美国作家到当代作家的作品,例如海明威等。文学典故和街头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是凯鲁亚克作品中的两大特色,前者显然得益于他自幼对世界名著的酷爱与熟悉。
⑹ 在路上这部院线电影是谁主演的 主要什么题材
在路上 On the Road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何塞·里维拉/杰克·凯鲁亚克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更多...
类型:剧情/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巴西
语言: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国)
片长:124分钟/ 137分钟
又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IMDb链接:tt0337692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
作品鉴赏
同实际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样,《在路上》里的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规法纪的离经叛道的青年人。在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这些青年人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束缚,总在寻求援脱。他们在美洲辽阔的大陆上疯狂地开着快车无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自我的表达和精神的自由。他们吸毒、放纵性行为、沉浸于爵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寻求灵魂解放的极端表现,而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则是他们摆脱束缚的象征性行为。不过,《在路上》并非仅仅在反映这些育年人如何挑战主流文化,如何发泄对它的不满并竭力摆脱其束缚。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表现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凯鲁亚克的最深刻之处,也许还不在于他在作品中表现了垮掉一代极端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反叛与追求,以及他们的仿涅与痛苦,而更在于他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由迪恩所体现的那种垮掉一代运动本身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最好地表现了凯鲁亚克和垮掉派作家们在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的水无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说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轻人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叛,与所谓的一切社会的“正统”和“秩序”决裂并且决不妥协,固执地独自上路,抛开一切束缚性的枷锁。疯狂地寻找着出路、价值、爱情,或者其他。可是,选择归选择,在实际的疲惫奔波在路上的过程中,他们终究还是会忏悔。向世俗的道德、责任、价值忏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无从回答,没人会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在写人类共通的精神忏悔。《在路上》中体现的忏悔情绪、所反映的忏悔主题的产生,是有着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国社会现实的混乱与荒诞的影响,又有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个体本身天法摆脱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凯鲁亚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个性化的忏悔意识的制约。
如同别的经典作品一样,凯鲁亚克的书也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小说中萨尔和迪安用诸如“腰子”、“小姐”、“卖弄风骚”、“肥硕”等词语称呼他们见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实则表现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侮辱。虽然凯鲁亚克借萨尔之口几次表达了他对这些妇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却是去适应,而不是改变。总之,《在路上》中的女性虽然不是整部书描写的主要对象,但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支撑和衬托,书中的男性形象才会如此鲜活。垮掉一代的疯狂和放纵才会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艺术特色
《在路上》的创作本身就是自发性写作的典范。从创作时间看,这部小说应该说是垮掉派的第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一样,明显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惠特曼诗歌传统,突出地表现出“自发性写作”的性质和特点,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该书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这种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季节的变化二例如,在纽约、南方和新奥尔良的时候正值春季,在衣阿华、内布拉斯加、丹佛、内华达、圣路易和印第安纳的时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达科他、波特兰和爱达荷的时候就变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个性化的象征主义;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征主义二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不断追求的“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形象。
作品影响
《在路上》出版后名列畅销书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迟滞,一直在美国和西欧国家销量稳定。至已售出300多万本,在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中国出版发行,被译成25种语言。
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作为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追求个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一夜成名。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据2007年新闻显示,本书仍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黄皮书”的形式在中国流传,经过“文革”高潮时期的混乱流落到民间。一批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年轻人秘密传阅着这些“黄皮书”,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限于北京、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书中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所蛊惑。时为知青的芒克、彭刚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后,甚至模仿着离开知青点,去四处流浪。当然,他们很快穷途末路,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方,才得以返回。这些人当中包括如北岛、多多、芒克、赵振先等“今天派”群体。
⑺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迷幻牛郎》Drugstore Cowboy
类型:犯罪 / 剧情
发行年代:1989
导演:加斯·范·桑特
编剧:William S. Burroughs / 加斯·范·桑特 / 更多...
其他中文片名:追阳光的少年 / 追阳光的男孩 / 药房牛仔
类型:犯罪 / 剧情
发行年代:1989
片长:100
剧情梗概:
影片描述七十年代一个专门偷窃禁药的青少年四人帮,整天沉沦毒海,毫无生活目标。后来女团员吸毒过量致死,令鲍勃(马特·狄龙饰)大受打击,决定戒毒,从此与朋友分道扬镳,并留下来在当地工厂找工作,过正常生活。
演员表:
希瑟·格雷厄姆 .... Nadine
马克思·普里克 .... David
詹姆斯·瑞马尔 .... Gentry
马特·狄龙 .... Bob
格雷斯·扎布里斯基 .... Bob's Mother
William S. Burroughs .... Tom the Priest
James LeGros .... Rick (as James Le Gros)
凯利·林奇 .... Dianne
Beah Richards .... Drug Counselor
George Catalano .... Trousinski
Ted D'Arms .... Neighbor Man
John Kelly .... Cop
Ray Monge .... Accomplice
Eric Hull .... Druggist
Tom Peterson .... Himself - TV Commercial (uncredited)
Robert Lee Pitchlynn .... Hotel Clerk
Stephen Rutledge .... Motel Manager
Michael Parker .... Crying Boy
Neal Thomas .... Halamer
Roger Hancock .... Machinist
Janet Baumhover .... Neighbor Lady
⑻ 黄渤和徐峥演的开车在路上的是什么电影
黄渤和徐峥演的开车在路上的是电影《心花怒放》,《心花路放》是由宁浩执导,由黄渤、徐峥等主演。影片上映后,首周票房超6亿,成为史上最快突破6亿票房的华语电影。票房总计11.67亿,
登2014年度国产电影榜首,并成为国产电影史继《泰囧》和《西游降魔》之后的第三名。
电影《心花路放》讲述了黄渤饰演的耿浩在生活中遭遇了情感危机,面对情感的背叛,耿浩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徐峥饰演的好基友郝义为了帮助他摆脱痛苦,于是一对“暴走兄弟”带上一只狗,开始了一段搞笑的疯狂的猎艳之旅。
在《心花路放》这部荒诞现实主义作品中,尽管表面上它有小镇、有阳光、有民谣、有背包客,有各种文艺青年钟爱的事物,但越往后看会越发现,其实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讲的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困惑,以及不得不“放下”的酸涩内心。
⑼ 求一些电影,关于《在路上》
《在路上》属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我也很喜欢,还有一本小说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写的,我个人认为比《在路上》还要经典,对我影响很大。
至于电影,你可以去看一下《荒野伴我心》,应该你也会喜欢吧,还有讲切格瓦拉早期骑摩托车游历的《摩托车日记》。这两部是精神和形式上都比较接近《在路上》的作品。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你会从很多其他类型的片子里面找到共鸣!
希望你能喜欢这些片子!
希望你能喜欢垮掉的一代!
⑽ 想要美国电影《在路上》,求网友为我解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的那个,万分感谢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