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怦然心动人物性格特点
以前看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时,很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王小波对李银河一见钟情,那时李银河正处在失恋的阴影里,是这个自称为“又高又瘦又丑”的男人用笨拙的方式示爱,最后才让李银河变成自己的初恋女友。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相爱需要缘分,因为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运。可是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又何尝不是凭借运气?
在《怦然心动》这部电影中,就给我们展现出这样一段存在“时间差”的爱情故事:在他们七岁那年,女主人公朱莉第一次见男主人公布莱斯时,就被他那双迷人的蓝色大眼睛所吸引,并且主动向他示爱。可布莱斯对朱莉却没有任何好感,但时间教会了布莱斯成长,教会了他看事物的本质,最后他用笨拙的方式追回了朱莉,彼此怦然心动,开启了一场“梧桐树之恋”。
朱莉和布莱斯就是在错的时间相遇,然而,他们却可以与时间赛跑,在六年后,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青梅竹马的他们相知相恋呢?这与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教育以及恋爱方式是分不开的,以下我将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朱莉与布莱斯甜蜜的“梧桐树之恋”。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一、性格特征:性格互补的人,更适合谈恋爱
以前听过一句话:我喜欢你时,你不喜欢我;我爱上你时,你喜欢上我;我不爱你时,你却爱上了我。
朱莉和布莱斯的爱情,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和时间差,然而不同的是,在朱莉最后放弃布莱斯时,布莱斯却通过一系列改变追回了朱莉。
两人能解除误会,最后接纳彼此,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1.朱莉:勇敢爱但不失真我
那年他们才二年级,布莱斯一家搬到了小镇,坐在门厅外的朱莉刚看到布莱斯一家搬到她家对面时,便热心地跑上前去主动帮忙。
朱莉喜欢上布莱斯蓝色的大眼睛,并主动追求布莱斯,她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布莱斯的喜欢:朱莉在教室里热情拥抱布莱斯,坐在梧桐树上邀请布莱斯一起看风景,还给布莱斯一家送爱心鸡蛋。
朱莉一直深信三件事,那便是:梧桐树是圣洁的;他们家的鸡蛋是卫生的;布莱斯总有一天会和自己接吻。
可是,当布莱斯悄悄把朱莉送的鸡蛋扔掉,还认为朱莉坐在梧桐树上很怪时,朱莉收起了对布莱斯的喜欢,她知道爱情里需要尊重,所以在布莱斯触碰到自己的底线时,她能理智地对待这段感情,而非迷失自己。
朱莉对待感情时张弛有度,她可以勇敢地示爱,也可以潇洒地离开,她不愿意委曲求全迎合一段感情,所以才没有丢掉最初的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朱莉就是这样,她自信勇敢又不失真我,最后才能让布莱斯为之着迷。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2.布莱斯:生性懦弱却勇敢逐爱
第一次见朱莉时,布莱斯对他并没有好感,虽然在追逐的过程中两人牵起了小手,但羞涩的布莱斯却只能躲在妈妈身后,让妈妈帮他解围。
面对朱莉热情地示爱,布莱斯只能通过假装喜欢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来逃避这段感情;后来在餐桌上,面对父亲酸涩的语言他也无力反驳;当好朋友污蔑朱莉时,他明明知道不对却也只是笑着附和。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布莱斯是一个羞涩怯懦的人,他明明可以直接回绝朱莉的喜欢,明明可以直接反驳父亲的观点,明明可以直接指出好朋友的错误,可是他都没有,所以在朱莉指责他“你就是懦弱”时,他也无动于衷,既没有跟朱莉主动道歉,也没有表示出他的那份喜欢。
好在祖父的一番教导下,布莱斯明白了“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在”这个道理。他鼓起勇气跟朱莉道歉,鼓起勇气准备亲吻朱莉,还亲手为朱莉种下了一棵梧桐树。
不难看出,布莱斯的羞涩和怯懦使他蒙蔽了双眼,让他只接受眼前的表象,却忽视了别人丰盈的内心,可他之后的勇敢蜕变,却显得弥足珍贵,也促成了他们的相识相恋。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互补定律”,意思是人们对自己缺乏的特质会有一种饥渴心理,如果交往的双方在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正好存在互补关系的时候,两个人不但相互吸引,而且最容易相处。
朱莉的自信勇敢以及有分寸去爱深深地吸引着布莱斯,而朱莉自带的这种光环,也正是布莱斯性格中短缺的那部分,所以在深入了解了朱莉后,布莱斯才愿意勇敢地去追寻。
心理学大师杨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人格,而与自己“互补”的那个人,她身上的品格,就是自己的“隐性人格”。所以,朱莉相对布莱斯来说,就是他的的“隐形人格”。
正是因为布莱斯天性懦弱,所以在看到朱莉身上的那种自信和勇敢以及充盈的内心时,才愿意努力靠近她,以求在朱莉身上获得这种弥补。不可否认,正因为他们性格互补,才更容易相互吸引,才更适合谈恋爱。
二、家庭教育:好的父母守望孩子,坏的父母取代孩子
网上有很多帖子都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在《怦然心动》这部电影中,就给我们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
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甚至恋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放养式”的爱:放养并不是放任,而是理解和尊重
以前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总会被父亲肥胖的身体爬上爬下的背影所感动,那时才恍然大悟,父爱如山,他们不善言辞,却会用行动来证明那深沉而伟大的爱。
电影中朱莉的父亲也是这样:他会耐心地用一幅画给朱莉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会在跟妻子发生争吵后去跟朱莉道歉;还会在朱莉因为梧桐树被砍掉而悲伤难过时送给朱莉自己亲手画的梧桐树。
不仅是父亲,朱莉的母亲也深受影响,她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去爱朱莉:她讨厌鸡但还是会同意朱莉养鸡只要打扫干净;跟丈夫吵架后也会主动跟朱莉道歉;在朱莉因为布莱斯要亲自己不知所措时还会帮朱莉解围。
朱莉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中,真的是一种幸运。她家庭虽然贫困,但骨子里却散发着自信的芬芳。正因父母循循善诱地引导,恰到好处地沟通,才让朱莉学会了自省和独立,也让朱莉对待生活和感情更有自己的主见。
⑵ 电影《心灵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学)的问题
通过性格心理学来分析《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在一个具有保护壳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御机制(保护壳)
在一部拥有着积极变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明显的“创伤”的主人公(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在电影的一开头,主人公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并不存在着任何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被生活困住的他们必须克服他们原本相信的谎言。
通过改变和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迈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创伤”通常源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在《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威尔的创伤来源于童年时虐待自己的父亲。这一过去的伤口引发了威尔的自我防御,他认为对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会导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电影的编剧,有时用这种方式思考电影中的人物会让人觉得抽象,但将软弱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使用防御机制。那么什么是电影人物的防御机制呢?其实,自我防卫机制是角色们戴着的面具,用来隐藏他们的内在自我。
而他们所回避的,所害怕面对的这些东西,往往都阻止着他们变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说的旁观者清,我们在为电影主人公们加油打气的同时,也是给我们自己鼓劲,因为在电影中,我们或许也看到了自己不愿意在生活中面对的真相。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和主人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需要改变,都需要宣泄。
(2)电影人物性格分析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
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有心提拨这个性不羁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⑶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么写
首先写明人物简明资料,包括个人情况,所处背景,取得事业等,然后从与人交往,人物精神,对社会贡献,成败是非等各方面综合评述。
⑷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影评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角色设定,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说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⑸ 电影《卧虎藏龙》的人物性格分析
显性的李慕白,隐忍、执著、平和守礼。那是我们生活中,秉承的浑厚的文化教给我们的美好性情;隐性的李慕白,有狡黠的小小笑容,有淡淡的邪气,他亦懂得去怜去爱,并且他爱的深沉、爱的博大、爱的浓烈。他的爱如此悠远,如同河流一样与时间同在,让人感动。那是我们生命里热烈奔放、爱好自由的一面,亦是岁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如何通过读这部书去理解李慕白,就好象我们如何去读懂在时光洪流中的自己。你读了之后,发现该像李慕白一样的去悟道也好,该像李慕白所不曾真正尝试的那样去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也好,无论如何有一点我们该明白,要像李慕白一样,有足够的睿智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执着的秉性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淡定的态度去接受事情的发生。而这,或许就是李慕白所说的“把手放开”了。
⑹ 电影《教父》中人物性格分析
维托·柯里昂,柯里昂家族初代教父。为人谦和有礼,高瞻远瞩。对妻子和家庭有绝对的忠诚。处事周密谨慎,同时这种保守的性格使其一直无法认同毒品买卖,触犯索拉佐及巴茨尼、塔塔格里亚家族利益而遭枪击。喜怒不形于色,从不意气用事,给对方讲道理。名言是“我要给他提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迈克尔 柯里昂,二代教父。维托的幺儿子。原本性格桀骜不驯,不愿听从父亲安排而参军,其后进入大学深造。继承了父亲沉着冷静的品质。但在人情方面要逊于维托,接手家族后韬光养晦。最后一举扫荡所有敌对家族首领,并且诛杀了背叛家族的妹夫,性格冷酷,偶尔对妻子会有特例。与维托不同,迈克尔是一匹孤狼文森特 柯里昂,第三代教父,桑迪诺的遗腹子,也就是迈克尔的侄子。与桑迪诺相近,是一个火爆浪子。与迈克尔的女儿玛丽相爱,因为西西里人的观念遭到迈克尔的强烈反对,要求文森特在家族首领之位和Mary之间做出选择。在一系列变故后Vincent变得成熟,选择了接下Don这个头衔的重任,并对玛丽说出了那句名言“So, to love someone else。”在剧院的刺杀事件中玛丽为迈克尔挡下枪击后死去。文森特最终以Corleone之名“问候”了家族的敌人,走上了祖父和叔叔的道路。汤姆 黑根 ,被维托收养的孤儿,德国爱尔兰混血儿。对老教父尊敬如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出色的律师,在老教父的旧友死后接替担任家族顾问军师的职位。心思缜密。与桑迪诺亲如手足,为自己在黑手党大战中没能很好地辅佐桑迪诺而自责,并被迈克尔评价不适合作战时参谋。但依然为维托和迈克尔所信赖和倚重。在《教父》第二部里病逝。桑迪诺 柯里昂,维托长子,性格极其暴烈。有勇而缺少谋略。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是其内心又有温柔的一面,对妹妹爱护有加,对家中的养子汤姆表现得如亲兄弟一般。正是他的这种善良本性,即使在外面沾花惹草,他的妻子桑德拉无法下决心离开他。他的这个特点被巴茨尼老头子所利用,故意让他的妹夫殴打妹妹,震怒的桑迪诺急于回去接妹妹,在加油站遭遇伏击,被乱枪射死。凯 亚当姆斯 ,迈克尔的妻子(第二任),性格上十分忠诚而倔强。她和两个孩子是迈克尔“在这世界上唯一不敢伤害的”。《教父》是一部纯粹的男人戏,所以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十分淡薄。
⑺ 《死亡诗社》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1、查理则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
查理从出场到最后都贯彻着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风。他心中藏着自由,只是等待时机将它释放。在影片中,他经常做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他抽点小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在校方威胁他签字诬陷基廷时,他拒绝签字,然后被开除了。
2、陶德则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
他天生敏感,内心保守,开始就背负着哥哥是上届毕业生最优秀学生的巨大压力。陶德其实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开始的他由于自卑敏感的心态,拒绝参与集体活动,可是受尼尔和基廷老师的影响,他渐渐改变。
3、尼尔是热烈的浪漫主义者。
他内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说自从他有记忆起就想要做表演。尼尔非常出众,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始终是班级里最有力量的那个人,领导着大家去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带领大家建立死亡诗社,帮助陶德释放自己,寻找自己心底真正的声音。
影片评价
影片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
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
⑻ 心灵捕手人物性格分析
个人认为,在《心灵捕手》中威尔的这个人设是一个设计非常成功的矛盾体。我们可以从我自己在图片里面整理的性格顺序分析,来分析认知、情感、行为意志。
一、隐世—叛逆
我个人叫他闭市或者隐世,因为这两个词有一个很大的共性:主动性。 威尔具有很高的智商,毋庸置疑,从兰博教授的题目中便能看到他无与伦比的能力,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能力显露出来,反而隐藏起来,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他便肆意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是他内向,其实恰恰不是,我认为是与他内心的叛逆有关,而他内心的叛逆又并非普通的叛逆,他不想被人关注是因为他会感到麻烦,这会与他的生活方式冲突;但他可以在黑暗中尽情使用自己的能力,别人会叹服,会羡慕,会叹息,为什么有人有如此大的天赋却不愿意展现,这个时候威尔的目的便达到了,他叛逆,他就是要浪费自己的能力,我有,但不代表我就要给你们用。 虽然对于他来说并没有观众,但他,又何必需要呢?
二、攻击性极强,极度真实
应该各位都能看出来,威尔很真实,因为真实,他的行为往往会有些出格,就比如他的真性情常常让自身变得极为不稳定,他极具攻击性,比如在街上偶遇到童年的欺负他的恶霸,他也会不计后果的上前去;因为不想与心理咨询师交流,他运用言语攻击他人。 这个性格与他的童年有关,毕竟遇到了以前一个欺负你的人,还欺负你特别惨,你说你会心如止水吗?但对于我们,只会内心咒骂一下便无事发生,但威尔正因为真实:你以前打过我,我现在遇到你了,不好意思,忍不了了,揍他。 威尔攻击性很强,又因为高智商的原因,所以电影大部分是在用语言和智商去碾压周围的人,包括哈佛大学的学生,心理咨询师等。这就是他的思维模式,直白粗暴,但他又很诡异的有着自制力,但这个往往在一些关键时刻便失去作用了。
三、仗义且自傲,缺乏善恶观
几个电影片段:酒吧怼哈佛大学生;法院辩论顶撞法官藐视法律;见到童年恶霸上去就是相位猛冲。足以看出他仗义且自傲。 仗义在哪里,酒吧替朋友出头,那书本背的那是非常溜啊,搞的哈佛大学生除了能有个文凭再也说不了什么便尴尬离去。 自傲,在法院这个片段中,他利用自己的天赋将法条牢记于心,并逐个反驳法官,威尔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在这里他便体现出了缺乏善恶观。
四、极强的自我保护
这一点我总结出来除了和一的性格有关,便是在遇到尚恩和其他咨询师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了,在这里,我自己个人认为威尔有着一个人格:表演型人格。 他不愿意被人太过关注,于是他在每次见咨询师都会牢记一些知识,来自如应对其他人,这一点很像我看过的《恶之教典》里的莲实老师,只不过没那么变态。
五、羡慕(个人认为这个才是电影真正的内心主线)
这个是我今天再刷了一遍电影下来正式确定的一个威尔的性格。他的童年,可以说极度苦难,他是个孤儿,他备受欺凌,他几乎没有童年。 长大后他将这一切隐藏于心,但其实他又羡慕他人。 重点是,他羡慕什么? 爱。 在电影里,只要他遇到了新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咨询关系、恋爱关系,他都会自然而然去摧毁。 他没有这些,于是他羡慕他们有,再综合一里面的叛逆,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去顶撞,他会藐视一切。 因为他,没有。 认知大致就是这些,那情感在哪里。 这个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转变者的故事,是一个天才的故事。 通篇有三个情感贯穿其中:友情、师生情、爱情。 唯独没有亲情,很悲惨。但真的没有吗,我认为是有的,并且其实已经展示出来了,就在这个电影我认为的最大转折点上:尚恩和兰博的交谈。 这里的观点大致这样:尚恩主张让威尔追随本心;兰博主张让威尔发挥才能。看似有利有弊,其实在这里给了一个特写,是两人的脸部争执特写,这是什么?
父母间的争吵啊!争吵什么,就是他们的“孩子”威尔啊。最后在争吵中威尔听到了,如同父母说话发现孩子在旁边的尴尬一般。这个时候,威尔其实已经变了,因为他终于感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亲情。大功告成,情感,终于在最后,齐了。
行为意志
终于到最后的行为意志了,我私认为,这个其实就是主人公威尔的性格转变,他的意志在随着事情发展而变化,他以前乖张叛逆,到最后寻找自我,经历了什么?
我认为,是这个:这不是你的错。 对啊,这不是你的错,因为你一直在逃避,你将一切的过错都归咎于自己,但是尚恩点醒了他。 他逼近,他重复,他坚持。终于,威尔崩溃了,崩溃的,是他的童年阴影。
最终,他重生了。
最终,我再回首这个电影:《心灵捕手》捕手是谁?
是兰博,他捕获了威尔这个差一点迷失在悲惨童年的一个绝世天才;
是尚恩,他捕获了威尔这个差一点因骄傲自大而泯然一生的叛逆者;
是威尔,他捕获了自己这个从叛逆自大到最终愿意接受新生的天才。
⑼ 电影纽约时刻 主角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姐姐的性格比较沉着冷静,但是有时候有点死板,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点不分场合,不过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职业女性。
妹妹的性格很开朗外向,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是过于乐观的性格偶尔会给姐姐带来不小的烦恼,再加上父亲对于妹妹的偏爱,所以导致姐姐不是太喜欢自己的这位同胞妹妹。
在经历过纽约的一系列事件之后,两姐妹终于学会了互相理解和体谅,成为了很好的姐妹和朋友,也各自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