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论文达人进!求救!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
相关资料: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
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
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
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
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20.2%。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54.5%)(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
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
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
“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
“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
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
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
1.产业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
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
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
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
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
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
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
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
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
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
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
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
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
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
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
1.电影政策
电影审查制度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
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电影放映限额制度
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
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
经济政策调控
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
2.电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
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
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
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
电影节
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
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
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
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
纪录片
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
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
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
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
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
短片
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❷ 求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分析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
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❸ 福建星保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福建星保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极具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文化传媒企业。作为福建省内电影发行市场的开拓者,历经十年发展,星保公司已形成以省内电影发行和影城开发为主导的双核心经营战略格局。
法定代表人:张冬英
成立时间:2005-01-20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10010015451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白马北路229号3#楼
❹ 请说详细一些,关于国内外电视节目发行市场的概况
中视智酷文化传媒是北京一家专业的影视节目发行公司,发行团队已经与全国30多个省级频道,卫星频道和300多家市级电视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运作了多档栏目在全国电视台贴片发行,有想用节目置换广告权硬广时间的可以联系。
❺ 福建电影制片厂的发展
1979年恢复福建电影制片厂建制,设有厂长办公室、编导室、生产办公 室、技术科、美工科、行政办公室和财务等部门。1980年摄制了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到1984年共拍摄故事片5部。1984年底,福建电影制片厂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生产故事片。1985年拍摄了《竹林隐士》、《风流局长》、《远洋轶事》3部故事片。
❻ 为什么国产电影越来越受欢迎
1、影院硬件
中国内地已经成长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的产量和品质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但中小成本电影类型趋向多样化,内容日益精致化,观众口碑也在日益提高,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技术手段
线上、移动端购票选座为代表的新科技火速发展,方便了受众。
3、观众欣赏水平
在看片过程中陶冶了艺术情操,不但懂得了分辨好片与烂片,还懂得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有选择地去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行。站在时代的路口,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不变的是观众对高水平电影的渴求,电影人对卓越的追求。
国产电影的现状:
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
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
❼ 安溪基地剧组是真的会建筑成中国最大的影视基地吗 什么时候会开始,具体是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安溪清水岩影视城(清水岩电影文化主题公园) 地址:安溪县蓬莱镇清水岩风景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规划占地:3000亩,第一期1000亩 投资资金:10亿元 投资方:长影集团世纪城,厦门恒兴集团 建成时间:2011-2012年开建,预计2015年建成 进展情况:目前该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目前,已聘请深圳锦绣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参与主题公园策划,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选址方案正进一步细化,项目配套道路(清水岩大道)规划前期工作,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选址用地类型、拆迁成本、土地价格情况的调查摸底等相关工作,也在紧密推进中。 清水岩影视城(清水岩电影文化主题公园)全面展示清水祖师文化,填补安溪、泉州乃至福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白,成为海西旅游的一大亮点和品牌。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目前该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蓬莱镇积极发动当地企业家回乡创业,扩大投资,厦门恒兴集团继投资清水岩温泉度假山庄之后,又准备与长影集团世纪城合作,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清水岩影视城。 ? 清水岩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 据悉,长影集团已于11月到我县就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考察,并达成初步投资合作意向。根据前期初步设想,安溪县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将与我县正在培育发展的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等项目互补互动。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的落地,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迅速全面展开。目前,已聘请深圳锦绣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参与主题公园策划,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选址方案正进一步细化,项目配套道路(清水岩大道)规划前期工作,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选址用地类型、拆迁成本、土地价格情况的调查摸底等相关工作,也在紧密推进中。 长影集团到我县考察文化产业 13日,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一行到我县参观考察,就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定位、建设规模和标准、表现手法、合作方式及项目可行性等问题,与我县进行初步探讨。县领导李建辉、朱团能、苏宇霖、梁金良、许锦青、许建辉等陪同考察。 刘丽娟一行深入南翼新城管委会、八马茶业、清水岩景区扩建项目实地参观,并与县领导座谈。考察团高度评价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我县铁观音茶文化和清水祖师文化等表达浓厚兴趣。 相关连接: 蓬莱镇,位于安溪县县城西北部,距离城区16公里,全镇面积122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7.6万。蓬莱镇美称“人间仙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清水岩圣地,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侨乡和旅游胜地。也就是说,如果把清水岩的旅游资源和计划筹建的影视城项目进行有机地结合,那么就有可能在家乡的蓬莱镇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新的产业基地。也就是说,引进影视城项目对家乡蓬莱镇的规划建设肯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贡献。而且,蓬莱镇民风淳朴,人民遵纪守法,而蓬莱镇的商人在海内外均赫赫有名。 2010年8月16日,柯国土决定先联系自己家乡——蓬莱镇的第一民营企业家——厦门首富——厦门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柯希平董事长。于是,当天晚上柯国土拨通了柯希平的手机。当电话接通后,柯国土表示要推荐一个好的投资项目给柯希平,并简单地向柯希平介绍了《安溪中国闽南影视城》的项目构思及来龙去脉。当柯希平听完了柯国土的介绍后,在电话中向柯国土明确提出了以下三项要求:1.将影视城项目引进蓬莱镇,并落户至清水岩山下;2.对影视城项目我们要主动争取,甚至可以直接去北京或长春进行争取;3.柯希平有投资及合作意向,并表示将直接打电话给蓬莱镇的叶睿保书记及安溪县的主要领导,洽谈引进影视城至蓬莱镇事项 福建安溪谋划全国最大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献礼“两会”,给力“海西”。由厦门恒兴集团、山东志高集团联合投资,并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数字付费频道工作委员会、中影集团、小马奔腾集团、北京鼎龙达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天映娱乐有限公司、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影视传媒公司携手合作,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清水岩影视产业园项目,2011年3月1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约,这是中国茶都——安溪继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两岸金融研究中心、连捷世界温泉等一批大项目落户之后,该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业的又一创举,标志安溪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跃升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近年来,安溪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它作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及泉州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构建具有茶乡特色、富有发展活力、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国清水岩影视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计划投资120亿元,设计规模为年接待100个剧组、1000万人次游客,计划三年初具规模、六年达到预定目标,产业园年营业收入可超过150亿元,年创税达30亿元,解决10000人以上就业。 该项目着力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合力打造集影视摄制、文化创意、科研教学、人才培训、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国好莱坞”,形成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标志着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将为今后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产学研一体化 开创全国先河 目前国内大小影视基地总数超过100家,但是具备良好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影视基地凤毛麟角。综合分析影视基地的现状,规模小、配套不齐全、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盈利模式单一等是阻碍影视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影视基地亟待探索和寻求一条能被市场认可,具有良好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规划建设的产业园将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各类型影视基地经验的基础上,走产学研“三合一”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文化、影视、旅游、服务、科技、娱乐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影视基地,满足各类型影视剧组的前后期制作要求。 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运作模式,开创了我国影视产业园建设的先河,有利于破解市场化难题,使影视产品及时转化为产业利润,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有利于破解创新难题,为优秀影视产品的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空间和服务,使一批有时代生命力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有利于为产业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为产业园长远发展不断“供血”,提供强大内在动力。 给力海峡旅游 促进两岸交流 “海峡水浅、两岸情深。”安溪与台湾具有独特的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特点,目前在台安溪乡亲248万人,占台湾地区总人口11.7%。安溪人定居台湾后仍保持家乡的风俗民情和宗教信仰,其中,清水祖师与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并称为闽台四大民间信仰,现有清水祖师寺庙300多座、信众1000多万人。目前,世界各地清水岩分庙近千座,信众上亿人。 历史渊源奠定了安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与融合,最为突出的是表现在文化的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上。安溪清水岩朝圣文化极具个性和区域性,对台湾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得很多台湾同胞回乡寻根谒祖、观光考察、投资兴业,体现了这种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吸引力和向心力,成为两岸密切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已成了民意主流,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正使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不断升华,并形成越来越大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共同发展的强劲动力。 产业园项目将填补福建影视文化产业的空白,带动福建文化及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海峡旅游的一大亮点和崭新品牌,进一步凸显安溪在海西建设大局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地位和作用。项目建成后对于两岸的交流合作形成三股强大推力:一是推动两岸影视产业深度对接。依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数字频道工作委员会、山东志高集团、厦门恒兴集团等传媒企业的品牌、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综合优势,发挥安溪侨台、区位、人文优势,加强与台湾影视行业的交流互动,促进中华影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二是促进两岸旅游产业交流互动。安溪是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海西目的地”。近年来,先后引进了连捷温泉世界、海峡茶博园、天湖理源休闲、紫云山风景区、洪恩岩旅游开发等一批大型休闲旅游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休闲旅游业呈现强势发展态势。此次产业园的签约投建,更让安溪休闲旅游业如虎添翼,成为吸引台湾游客的强大磁场,推动海峡两岸旅游产业互促联动,共赢发展。三是增进两岸同宗同源根脉认同。产业园建成后,将运用纪实、艺术等方式,通过影视表现手法,摄制一批反映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融于水的影视作品,尤其是以两岸民众深度认同的清水祖师文化、妈祖文化、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为重要题材,深入挖掘和创作反映一批影视文化精品,来加深两岸民众对根脉的认同,密切两岸人员往来。由中央电视台、安溪县政府、厦门恒兴集团联合摄制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安溪清水岩》已于2月8日正式开拍。 市场运作项目 广泛惠及民生 影视产业园作为一类新兴朝阳产业,具有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增长潜力大等特点,它将艺术与技术、影视创造与商务经营融为一体,较少受土地和物质资源的限制,可以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改造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布局、助推城市经济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产业园项目运作过程中,安溪县委、县政府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生优先”的运行机制,主动作为,牵线搭桥,积极争取,成功引进了厦门恒兴集团、山东志高集团两家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破解项目资金“瓶颈”;项目用地涉及征用农民的土地,安溪县委、县政府通过引进市场化运行机制,采用农民征地补偿费作为股份入股项目的方式,既解项目用地问题,又保证了农民收入,让失地农民成股东,把他们的利益与影视产业园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民利益最大化。 同时,产业园将与项目选址地安溪县蓬莱镇的小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将蓬莱原旧镇的街舍、民居改建成符合影视剧拍摄要求的各类特色建筑群,把影视和旅游相结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魅力小镇。 以此同时,产业园能够解决10000人以上就业,必将有力地促进当地社会就业率,带动经济发展。 项目将文化产业和关注民生捆绑一起,实现互惠双赢的项目运作模式,开创泉州市、福建省小城镇改革发展新模式,对于当前的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央企民企携手 打造产业航母 产业园项目的投资方和战略合作方均是国内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 战略合作方中广协记录片工委、中广协数字频道工委将协调动员会员单位把影视产业园列为拍摄基地、影视制作点;战略合作方中影集团、小马奔腾、鼎龙达国际传媒、大盛国际传媒、天映娱乐、南广影视、永乐影视等也将把影视产业园列为拍摄制作点,其中,永乐影视即将开拍的国产大片《封神榜之叛逆王者》意向在该产业园拍摄制作。 厦门恒兴集团,是一家集矿业、地产、贸易、投资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十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紫金矿业、京东方等多家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合并总资产达120亿元,净资产100亿元。 山东志高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城市地产运营企业,业务涉及旅游服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现已发展成为注册资金达5亿、总资产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在山东、福建、安徽等地营运动漫科技文化产业园项目,每个项目投资均在亿元以上,辽宁盘锦项目投资额超过200亿。 千年文化古邑 投资兴业热土 安溪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泉州、厦门、漳州中间结合部,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辖24个乡镇、474个村(居)。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现有茶园60万亩,约占全国1/25;年产茶叶6.5万吨,约占全国1/50;涉茶总产值81亿元,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 安溪是著名侨乡和台港澳同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港澳同胞400多万人,其中,在台安溪乡亲248万人,占台湾地区总人口11.7%。 安溪置县千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清朝名臣李光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全国侨联主席林军都是安溪人。 安溪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未来几年有福(州)广(州)、厦(门)沙(县)、莆(田)永(定)以及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等四条高速公路从安溪境内穿过。今后,安溪距厦门、泉州均只需40分钟以内的路程,已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 安溪地处晋江源头,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有10多处温泉,每天出水量7000多立方米。 安溪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亿元,工业总产值513亿元,财政总收入1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5元。 随着“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大交通高速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两岸金融研究中心、海峡茶博园、连捷世界温泉、宝龙城市广场、旺旺福建区域总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安溪,这个海峡西岸“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