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电影《情书》中,博子的形象分析
比起《情书》的感人故事,博子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感动。从头到尾,博子都把情感深深埋藏在心中,一点儿也不表露出来,直到发现少女藤井树和自己有几分相像,直到面对那座夺去她爱人的大山,内心中那深深的伤痛才涌露出来。那看似平淡的一句问候“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你好吗?我很好),此刻却震颤了每个观众的心。我想,藤井树选择博子,不仅仅是因为她与自己曾经暗恋的藤井有些相像,我想,面对博子,面对她的温柔善良,面对她的钟情,谁都会动心吧。
片中没有对博子和男藤井树之间的感情有太多渲染,但是她却是以主线的方式出现,由她对已逝去的人的怀念开始,一封寄给天国的信开始,剥丝抽茧的缓缓的将往事一一展现。同时,她也是一个主角,两个藤井树之间的爱情是有些青涩有些可爱的,而博子和藤井树之间的爱情是悲伤的刻骨铭心的。
Ⅱ 结合你对日本电影的认识,分析一下影像风格与美学特征
就是对于日本的电影我都认识,一般日本她们的电影拍的就比较真实。黑暗并且是反应了现实的黑暗一面,但是也有真善美的时候,一般他们的动漫是这样的,反正我觉得拍摄角度来讲是充满了优美感。
Ⅲ 用视听语言分析日本电影《人证》,最好是专业电影影评那种,谢谢了。
可能是最近胡在访日的原因吧,电视里在频繁地播放跟日本相关的纪录片。适才我在打扫房间,偶然央视新闻在播放一个采访《人证》摄制组的节目。看完纪录片后,对片子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
影片所有的主要参与者的背景,都与平片的情节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首先,扮演日本警察栋居的松田优作,当时在日本是炙手可热的男星,他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幼年遭遇母亲的抛弃(母亲不堪战后的贫苦生活,毅然离开了父子二人),与父亲相依为命,后又丧父(父亲在拯救一名被美军欺辱的日本妇女的过程中,被美军殴打致死)的孤儿。所以他立志长大之后要当一名警察,一位审判者。而在他接手美国混血儿乔尼遇刺一案的过程中,过去的阴影挥之不去,那惨痛的一幕幕历历在目,深深折磨着他,他在给予罪犯什么程度的审判这个问题上,他痛苦不堪。而松田优作后来跟导演透露过,他的妈妈,当年也曾在酒吧为美国兵做过招待一类的工作。我想,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一个民族的痛苦和无法删除的耻辱。
同样遭遇着被所扮演的人物纠结其中的,还有乔.山中——遇害黑人混血儿乔尼的扮演者。乔尼在森村诚一的笔下,是由一位驻日美军与当地招待女郎八杉恭子在日本所生的孩子,后来,美军被国家召回,父亲带着刚满两岁的乔尼离开日本回到了美国。多年后,退役的老兵带着乔尼在美国黑人贫民窟哈姆雷特区挨日子,老兵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日薄西山,而作为黑人,儿子前途未卜,他对儿子从小丧失母爱一直有着深深的愧疚。老兵决定最后一搏——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儿子换来了一笔客观的保险赔偿金,并交代乔尼去日本找到母亲。兴奋的乔尼不明就里,兴奋地来到日本,辛苦地找到了母亲的他欣喜若狂,然而,母亲用冷酷的回应把他的热情全部浇熄。他的母亲就是八杉恭子,一个曾经作招待女郎,现在已经混成名流的她拥有者无数的头衔——议员妇人,时装设计师,畅销作家,同时,她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地道的日本儿子。这个外表光鲜艳丽的女人,无法承认和接受自己污浊的过去——那会把现在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毁了的,她希望给乔尼一笔钱,让他永远不要来烦自己。可是可怜的乔尼,他已经举目无亲,他苦苦地哀求母亲,然而,母亲居然用一把匕首迎接了他的拥抱,深深地刺入他的心脏。绝瓦的乔尼,泪流满面,当着母亲的面,亲手将匕首的末端,更深地刺进自己的身体,他笑着对母亲说:“妈妈,你快走,我爱你”。怀里揣着西条八十的诗集《草帽歌》,挨到他梦中的草帽大厦,在电梯间结束了生命。
这是一场让人不得不流泪的悲剧,而这悲剧,几乎就是演员乔.山中人生的克隆。他就是出生在日本战后的那个年代,一出世,便不知自己的父亲是哪个黑人,他的母亲又再嫁,没到乔小学三年级,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乔一直是个孤儿。电视采访到乔的时候,乔说着一口地道的日语,看样子也有五十多岁了,身袭白衣,很有艺术气质,但是他那黑人的卷发和棕色的皮肤,还是会提醒着我他的异种。乔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目光中并未流露什么哀伤,好像他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这一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一样。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头发、眼睛和肤色都跟兄弟姐妹的不同,到了小学一年级,更是经常遭遇同学们的群殴,大假都骂他是“怪物”,“杂种”。二年级的时候,母亲患了肺结核,母亲住院期间,他基本无人照顾,一年多后,他被亲戚写来的信告知母亲已走。他当时还不大明白“走”的确切含义,当他自己确认了母亲死了这个消息后,躲到无人的地方痛快地大哭了一场。从那以后,他成为一名孤儿,开始了在孤儿院中的生活。年幼的他,由于人种问题,找不到正经工作,只好去当拳手(因为拳击不追究人种),一直到19岁。一直生长在日本,认为自己就是日本人,但是却忍受着长期的压抑与歧视。乔说,在影片中,他时常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拍戏,因为主人公的一切遭遇他都感同身受,那就是自己的人生。
片尾的《草帽歌》也曾打动过无数人的心灵,赚取了无数的泪水,那首歌,也是乔唱的,他当年曾是一位歌手,现在的主业也是唱歌。有人曾经问他:“你要不要考虑移民美国”?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日本就是他的祖国,母亲也一直在。
其次,关于本片的作者森村诚一,他早期的工作就是印刷厂的码字工人,源于此,他才有了大量阅读他人作品的机会。当他成为作家以后,一个书店的老板曾经来向他约稿,希望他写一部能够证明自己是位作家的作品。森村诚一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在当时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诗人西条八十的一首诗的启发下,想到了草帽。随后,他开始给文章立意,他最先想到的是“证明”,虽然他一开始也不明确要证明什么。他在采访中表示,当年也觉得这个题目太大,曾经搞得自己不堪重负。而年轻的时候,在一家走私店里买了一条很流行的美国大兵裤,不巧在街上走的时候,被美国巡逻兵逮住(当时美国是禁止走私军裤的),森村诚一被勒令当场脱下裤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当时死掉的心都有”——“这就是一个证明”,森村说:“无法证明自己在公开场合可以合法穿它”。
一切都源于人性,我在想,森村诚一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历练的过程,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呢?他一定也痛苦过,但是最后回归到一种及其理性的角度,来把人性整理出来。我非常欣赏和佩服他。森村诚一还有其他两部名作《青春的证明》以及《野性的证明》,我前些日子想在卓越或者当当订购这套《证明》来着,可惜都缺货,希望能够早日读上。
Ⅳ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垫底辣妹》
《垫底辣妹》讲的是一个成绩很差的日本女孩,在高二到高三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参加辅导班,提高成绩,最后考上了日本顶尖大学应庆大学的故事,这是一部极为简单的青春片,没有爱情,也没有太多的友情元素,但热血励志,进度条还没过半,我已多次落泪。
高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于我而言更是如此,我在一个高考大省里经历过一场残酷高考,那段时光有些泯灭人性,上了大学之后,我会不停地做恶梦,梦到自己又上了考场,又在经历那些黑暗的日子,甚至于我用好几年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补和自我反思。
如果刚高考完看这部《垫底辣妹》,我会愤怒咆哮“她受的苦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值得被歌颂吗?”而在离开高考多年之后的今天,在这个雨雪交加的日子里,我看完这部日本电影,却觉得又温暖又美好,回看那段时光,也觉得珍贵又难得。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气质,温和中藏着力量,励志却不是传销式的鸡血。在我的记忆里,我所经历的高考,就像是一场在传销组织里的荒诞历险,老师们是亢奋的演说家,每天都在吆喝“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倒万人”,学校成了一个巨大的洗脑工厂,我们都是这场狂热运动的一员,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老师们没有错,努力学习没有错,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也没有错,但是用那样极端带有压迫性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真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我没有享受过高三生活,每天都处在巨大的焦虑和紧张中,每天低头十几个小时面对课桌,吃饭是为了保证体力,跑步是为了保证精力,没有任何对生活的热情。那时,每天都睡不饱,学习强度又很大,总是很疲惫,大约是那年5月的一个早晨,我居然睡到自然醒,那一个难忘的兴奋的早晨,那个舒服的自然醒让我怀念到今天,每每想起都觉得幸福又心酸。
看着沙耶加开心地读着日本史的时候,我忽然好羡慕她,羡慕她可以乐在其中,是享受而不是忍受;也羡慕她有一个伟大的妈妈,给她无私的鼓励,最难得的是,她对女儿无条件的支持里不夹杂着攀比、功利、狭隘,是最单纯的爱。
说回到女主角身上,在进入辅导班之前的沙耶加,她似乎是一个不太真实的人,无知到有些愚蠢,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感知力,别人的嘲笑鄙视她也不在乎,只是安心过自己没心没肺的日子,然而,当她剪掉长发,换上运动服,卯足劲头专心学习之后,这个女孩,才变成一个有正常情感、真实可信的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曾经遇到过的某个同学。
高三时,我们班隔壁有个用来储物的空教室,一般没有人,临近高考的某一个傍晚,天将暗未暗,学校有些喧闹,在等待着晚自习,我想去空教室的阳台上透透气,拉开门,却发现一个蹲在地上的蜷缩着的女孩的背影,她在嚎啕大哭,肩膀抽搐颤抖。这是一个很努力的女同学,每次成绩都名列前茅,她应该是太累了吧,长久的努力也会有动摇的时候,未来美好又不确定,谁都不能保证你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你能有什么样的人生,当你日复一日拼了命的学习,有那么一瞬间开始思考这些未知谜题时,你的内心,便是不堪一击的脆弱。
沙耶加的盲目乐观和享受学习乐趣在她遇到应庆大学考试真题的时候,戛然而止;沙耶加的热血向上坚持努力在她一次又一次模拟考试失利的时候,戛然而止,梦想仿佛就在眼前,当伸手触摸时,才发现是终究是个遥远的梦,自己不过是个不自量力的小丑,整个人被沮丧和自我怀疑反复碾轧,这些,不都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吗?当沙耶加躺在床上无助哭泣的时候,我想起那个阳台上的女同学,那个晚上,迎着暗淡的黄昏,我注视了她的背影很久,然后把门关上,离开,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阳台是个隐秘的伤心地,有很多同学都在极度疲劳、濒临崩溃的时候去大哭一场。
《垫底辣妹》是一部好厉害的电影啊,专注地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宏大命题,没有炫目噱头,也没有爱情,就是一个女孩一年的人生时光,就是简简单单讲一件事,没有亢奋,没有歇斯底里,整个调子温润如水,却把高考故事讲得如此动人。有的时候,愤怒极致显得粗鄙浮夸,有的时候,温和中却能蕴藏强大的力量,
当我们哪一天,不再像愤青一样去质疑谩骂残酷高考,而是能从容看待那段经历时,或许能从中捡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年,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阳台上女同学颤抖的背影,她和沙耶加一样啊,哭过了,擦了泪,一切如常,再回到晚自习,坐在课桌边,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拼了命地努力,为了那场高考,拼了命地努力。
在电影里,有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坪田老师,他也有很多励志语录,但却说得真诚而激动人心,不是在灌输不是在敷衍;他认真的跟学生交流,用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轻易否定任何学生,他学偶像知识,学游戏知识,只为了拉近跟学生的距离。他的身上,没有愤怒,没有愤世嫉俗,他是可爱的,温情的,完美的。
你可能会问,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这样的老师吗?真的会有这么温暖的故事吗?………你会认为,这不过是一部电影,这不过是编剧的刻意美化,这不过是一场完美想象。
但是。
对我而言,与其说这是最接近高考模样的电影,不如说,是我幻想能有这样的高考经历,有爱你的家人在身边,有鼓励你的老师,有值得奋斗的未来,有即使摔倒也能爬起来的意志,有敢于对“不可能”下战书的勇气,这一切,也是我幻想的美好人生的模样。
Ⅳ 日本电影《母亲》山崎的人物形象如何分析
日本电影《母亲》山崎的人物
”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以亦父亦夫的形象,及时而温暖了填补这个家庭的破损,从某方面来讲,山崎稀释了母爱惯常的无孔不入的关照。而山崎的阵亡,也就比名义上的“父”“夫”的病故来得更具情感的力量,山崎那种不求回报的爱,所彰显的人性之宽广,成了这部以《母亲》命名的电影最值得回味再三的地方。那种非血浓于水的无私,也让我们体味到山田洋次对美好人性的深切期待。
Ⅵ 如何从三观角度评价日本电影《告白》所表现的思想
当一个人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变故时,所有想要爆发的情绪会瞬间退回内心的最深处,只剩下前所未有的清醒去独自了解藏在复杂人性的背后那些一目了然的自私与残酷。现实真的是非常的残酷。
Ⅶ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大概是什么水平
个人意见,抛开国仇家恨不谈,日本电影,领先亚洲的水准,其中不乏一些好片可以和奥斯卡获奖影片竞争。
也许那些所谓的特效大片不如国外,但是日本的电影胜在剧情。
可以说如果给世界家庭感情电影排名,十名里面有四名是日本的影片,不是开玩笑的,不谈之前老派导演,就是是枝裕和拍的几部情感片,很少有人能做到那种平凡之中不乏温馨情感,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视觉疲惫的效果。
更不用谈日本还有个黑泽明,就这个名字可以说力压众强。
Ⅷ 日本电影《告白》求详细分析,最后结尾是好是坏 Thanks
每个人对电影的解理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很多人因为最后森口说了一句“开玩笑”,就认为她没有去放炸弹,只是想给修哉一个精神上的打击,让他明白失去重要东西的感受,让他得到救赎。我认为不对,根据我对剧情的解理,炸弹是引爆了,并且最后的"开玩笑"三字,明显揶揄修哉,对前面一句"从这开始,你人生的第一步即将开始"的嘲讽:
首先,森口的打击复仇从来是不遗余力的:牛奶里注射HIV病毒(她确实想注射,只是被丈夫阻止了而已)、欺骗误导维特老师间接的从精神上逼迫直树母子导致直树杀了自己的母亲、和美月的对话时也说明了班上欺负事件是她弄出来的并希望修哉被杀或忍不住压力自杀。这都说明所谓的救赎是很可笑的。而且有个很重要的矛盾,杀害爱美的明明是修哉和直树两个人,森口不可能做了那么多事只为救赎修哉,而无视直树杀母这事吧!
其次,最后那段钟倒行后又正行也很说明问题,修哉是希望时间能够倒回的,可钟正行就说明做出的事(按下炸弹炸死母亲)就像时间一样,是不可能逆行的。
Ⅸ 日本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这些作品体现了日本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保持了导演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民族传统,均被列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佳作。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还在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与外国合拍影片之风盛行,黑泽明和市川昆均分别与美国合拍过影片,其它艺术家也与欧洲及澳洲等国家合作拍片,这与日本电影事业不景气不无关系。
日本电影发展:
日本评论界认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在题材的选择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电影事业复兴的征兆。
1985年,日本首次举办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来自世界42个国家的137部影片参加展映,观众达10余万人次。这一年电影界涌现出不少初露锋芒的年轻导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相米慎二,他导演的《台风俱乐部》(1985年)及《雪的断章──热情》,均系采用长镜头摇拍的独特手法,技巧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