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孔子》主要内容
《孔子》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剧情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1)电影孔子的分析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孔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双方争斗交战的焦点。
更有一位被传为“圣人绯闻”的卫国艳后“南子”。影片时间跨度20余年,涉及到春秋诸国的故事,于乱世的冲折与混乱中,唯见旷世一人——孔子。
2、季孙斯
春秋鲁国大夫,“三桓”之一。谥号桓子。季孙氏一支为鲁桓公子季友后裔。鲁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后,继任为卿。实权一度被家臣阳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时期卫灵公夫人。宋国贵族女。又称釐夫人,姓子。原与宋国公子朝相好,受卫灵公宠幸。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告发太子蒯聩谋图行刺,蒯聩出逃。
Ⅱ 看了孔子的电影有什么感想
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邀请周润发扮演孔子,可能是导演胡玫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发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别是眼神无人能及。能够有机会饰演孔子我相信是发哥的一种荣耀,但是戏中的情节未必吻合发哥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编辑的能力有限,电影中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让人想到诸葛亮和墨者革离,不知道这和宣扬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么相关联的?有人说,看了电影《孔子》就像在看“丧家犬”。悲哉,可怜一代圣人,让后人如此诠释!
Ⅲ 《孔子》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Ⅳ 孔子电影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Ⅳ 孔子的影片评价
发哥的表演不是不好,应该说以一个香港演员演孔子,未引发频繁笑场已很不易。但是孔子的人物魅力究竟在哪,这是电影整体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演技再好也无计可施。国产片追求史诗化、有内涵,这是好的。不过史诗是要花钱的,不是孔子说了几句流传千年的话就“史诗”了,《孔子》的战争场面一律近景特写加特效,一看就很糊弄,倒不如把钱花在重现当时人生活的场景这方面。国产电影之长路漫漫,不可掉以轻心,《阿凡达》已经来了,好莱坞能拍出我们拍不出的画面,本土电影能提供给观众什么好莱坞拍不出的东西呢?(《南方都市报》评)
《孔子》的失败,不是编剧导演的失败:不管谁拍圣人,都只能拍成这样,十全十美,就意味着毫无趣味,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创作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该拍。《孔子》的悲剧告诉我们:靠官方宣传和行政命令,是无法让老百姓喜欢上一部电影的。(《信息时报》评)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电影的故事结构角度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新京报》评)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孔子》的意义其实不逊于《七武士》于日本,《太极旗飘扬》于韩国,甚至是《指环王》于好莱坞,从某种程度来说,《孔子》为华语影坛真正开启了人物传记和战争史诗的大门。和众多古装大片不同,《孔子》的整体美术风格是给人做“新”而不是做“旧”的感觉。蓝绿两种主色调,将这种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而影片美术部门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也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腾讯娱乐评)
电影《孔子》的事件相对独立,人物面貌相对概念化,节奏相对拖沓,视听语言相对混乱。不过作为导演,胡玫显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男同学们来得清醒。这部宏大叙事的电影,至少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还拥有许多教育意义。影片前半部分充满着“戏剧性”,从文到武,孔子被塑造成面面俱到的英雄,这样包含艺术夸张的设计倒是不难接受。但是在影片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平缓,人物光彩尽失,观众提不起精神。(《京华时报》评)
Ⅵ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电影的故事结构角度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
Ⅶ 孔子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看完电影《孔子》,潸然有泪,内心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影片感动我们的,不仅是孔子师徒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矢志不移的坚持,和他们相濡以沫的师生情谊,更在于这些弟子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恩之心以及他们师徒坚贞不渝的赤子情怀。
让我们一起回味以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
孔子曾经向弟子们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他中年出仕,就是为了践行这一诺言。然而鲁定公临阵退缩,隳三都无疾而终,孔子的一番政治努力尽付东流。被“玉玦”放逐后,孔子告别爱妻子女,告别父母之邦,匹马单车,在滂沱大雨中,向不可知的远方独行。路途上,弟子颜回跪地等待,希望像影子一样追随先生,无论天涯海角。子路、子贡等弟子也随后赶到。师生对拜,茫茫旷野中,只有无边的风云在有形的天地之间激荡呜咽。
孔子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礼乐仁义”的政治主张,可时逢乱世,干戈频仍,那些野心勃勃的君主哪能听得进夫子的仁爱之说呢?于是他处处碰壁,一路颠沛流离,“惶惶若丧家之犬”。兵荒马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之间,绝粮达七日之久。饿着肚子,听着夫子演奏的弦乐为餐,众弟子面色灰暗但眼神异常坚定。为让子路进食,孔子轻抿肉汤:“你看,我喝了,你也喝一口吧。”随后,他让颜回将肉汤分给众学生,自己始终未饮一口,最后晕倒在琴上。
孔子师徒行经冰河,车马重压之下,冰河碎裂。为救回先生珍爱的书卷,颜回一次又一次地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抢救这记载着老师的思想与学说、象征着圣人的信念与道义的竹卷……苍老的孔子眉毛、胡须上都附着冰渣,涕泪横流。
强齐入侵,鲁国危在旦夕。孔子的弟子冉求“万里赴戎机”,率领鲁军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冉求不要三座城池的封赏,只是恳求当政的季孙氏将飘泊在外的孔子请回鲁国。白发苍苍的孔子回到故土那一刻,拄着拐杖热泪盈眶地走向城门,深深跪拜:“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们终于回来了!”
为追随孔子,众弟子告别了亲人,远离了家国,风餐露宿,艰辛备尝;为践行老师的学说和道义,冉求拒绝了封赏,颜回沉入了河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弟子十四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呢?是感恩。在众弟子的心目中,孔子既是传授他们知识的老师,也是关爱他们身体的慈父,更是抚慰他们心灵的导师。为回报先生的大恩大德,颜回他们怎能不生死相随呢?感恩之心凝聚了孔子团队,成就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千古佳话,也成就了众弟子生命历程中最璀璨的华章——颜回、子路、冉求等弟子站在孔子身后,站成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塑造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儒家学派。
Ⅷ 电影孔子观后感
从孔子造像研究角度来看,纪录片《孔子》意义非常。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就曾以楷木为其造像。西汉时期的孔子像,保存至今的至少有三件。2000多年的孔子造像史,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以不同的图像方式,运用各种可能的媒材,刻绘了大量的孔子图像。
这些图像,既是历代艺术家发挥独特艺术想象的天才创造,也是刻绘者因应时代思想、文化和审美需求的宝贵财富。这些图像,与孔子学说一起,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新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孔子图像,以现代传播途径弘扬儒家思想,纪录片《孔子》无疑做了有益尝试。
现已播出的国际版《孔子》和即将开拍的六集国内版《孔子》,可能不仅是传统文化史、儒学传播史上的大事件,而且也应是孔子造像史上的重要事件。
纪录片《孔子》中的孔子图像,在媒材使用、制作程式、图像样式、呈现方式、传播路径、文化蕴涵,以及制像者身份和受众范围等方面,均迥异于传统的各类孔子图像。
《孔子》以新媒体手段塑造孔子形象,是孔子造像的新方式。因此,仅就艺术学而言,两个版本的纪录片,不仅应该成为影视学研究的新对象,也自然应成为孔子造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90分钟的纪录片能在毫无时间知觉的状态下一气看完,于我尚为首次。看这样时长的纪录片,完全感觉不到时间,完全不需要意志力,仅凭这一点,纪录片《孔子》就值得举手称赞!
Ⅸ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
不管懂不懂孔子,我们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遇到自己心中的那个孔子。之所以说这么高的评价,只是因为一直有人跳出来说这是部烂片,开口商业气息,闭口拉低圣贤。更有人要和西方人对耶稣的态度搅起来。难道孔子在鲁国城门口的下跪,就是对圣人高高在上的形象的亵渎?
难道“丧家犬”、人生的失败者就是恶俗,就是可怕的诽谤?我仿佛看到一帮明清的卫道士,忙着要把孔子贴金镀银,看到一个路人对他们说:“嘿,这是个人!”便要跳到半空中骂个不停。
我认可孔子的伟大,但我更愿意称他为“夫子”,为“君子”,而不是圣人。把孔子的悲哀,把他的喜乐呈现给众人,才更能让大家了解他,去知道他所坚持的道,而不是放在神坛上供着,用侍奉神的卑微态度说着自己都不知晓其意义的伟大。
没有孔子作为,人才能感受到,经历过的悲剧,有怎能表现他坚持仁的伟大。
Ⅹ 电影《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如何
近日观看了电影《孔子》,对孔夫子的敬佩之情更深一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思想十分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当中。他所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是多么的谦逊,让人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