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片段)》赏析
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片段)
导演:〔前苏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剧中角色】
纳瓦西里切夫,男主人公
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女主人公
(一)
纳瓦西里切夫:(笑)您看看,真见鬼,我又来啦。
柳德米拉:我和您不是告别过了吗,纳瓦西里切夫同志?
纳瓦西里切夫:没错。呃,不过我们可以重新问候一番,晚上好,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晚上好。
纳瓦西里切夫:晚上是不错,我坐下来可以吗?
柳德米拉:嗯,坐吧。
纳瓦西里切夫:那就谢啦。(笑)不胜感激,不胜感激,您不感到寂寞吗?
柳德米拉:不,我习惯一个人待着,我从来没感到寂寞。
纳瓦西里切夫:嗯,那么,我最好走开了?
柳德米拉:您可以留下来,您不妨碍我。
纳瓦西里切夫:感激不尽。要支烟?火柴?还是盒子?
柳德米拉:谢谢。
纳瓦西里切夫: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还是沃特加?
柳德米拉:我不是说过嘛,我不喝酒。
纳瓦西里切夫:噢,噢,是啊,是啊,看来我的记忆力出了毛病。(笑)杂志里说什么?
柳德米拉:没什么,一般的东西。
纳瓦西里切夫:(笑)瞧,我们坐在这儿像聋哑人,好像无话可说,我们还是谈点儿什么吧。呃,关于我的报表已经谈过了。对蘑菇呢,对蘑菇您又不感兴趣。您看,我没理解错吧,是不是啊?!
柳德米拉:您没有理解错。
纳瓦西里切夫:对坚果你感兴趣吗?
柳德米拉:做成果酱以后有兴趣。
纳瓦西里切夫:呃,对诗歌呢?对诗歌您是怎么看的?
柳德米拉:还行。
纳瓦西里切夫:什么?真的!这太好了!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那,我们谈谈诗歌吧。我年轻的时候,你知道,我年轻的时候还写过诗哪,您写过没有?
柳德米拉:没有,我还没有这个才能。
纳瓦西里切夫:我也没有,我来朗诵一首,您一听就知道我没有。
柳德米拉:没有必要,何必冒险呢?
纳瓦西里切夫:豁出去了,我实在是太想给您留个好印象。
柳德米拉:这个目的您已经达到了。
纳瓦西里切夫:我想再加深一下,读段,读段早期作品吧。
“去爱别人,负担太重。你很美,不必有曲线活动。欣赏你的美貌,无意把生命的秘密猜中。去爱别人——”
柳德米拉:啊,看来您年轻的时期比现在要聪明得多啊!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帕斯捷尔纳克,竟是您的笔名啊!
纳瓦西里切夫:真没想到,您居然懂得诗,而且还知道,而且还知道这是谁写的。
柳德米拉:诗是好诗,可惜你朗读得不好。
纳瓦西里切夫:这您比我清楚。
柳德米拉:那当然了。
纳瓦西里切夫:不过,我的朋友们都说我有朗诵才能。
柳德米拉:那是恭维,您读得糟透了。
纳瓦西里切夫:呃,您对音乐感兴趣吗?我是说随便什么形式都可以。
柳德米拉:我想您总不至于表演您的音乐才华吧。
纳瓦西里切夫:我正想唱支歌呢。
柳德米拉:那太可悲了。
纳瓦西里切夫:为什么?大家都说我有副好嗓子。低音是男中音,高音有,有,有童音哪!真的,有童音。
柳德米拉:我发现你有点儿,有点儿喝得太多了。
纳瓦西里切夫:哪儿的话!我要是喝多了会耍酒疯的。嘿嘿,你看我现在多老实啊!
柳德米拉:那算我走运了。
纳瓦西里切夫:那我给您唱支什么歌呢?
柳德米拉:我看您还是不唱为好。
纳瓦西里切夫:这么说您认为我唱歌也不会了是吗?
柳德米拉:是的,是的,您把我弄得累极了。
纳瓦西里切夫:我给您唱支歌,马上就会消除您的疲劳。您听着啊,啊,“周围静悄悄,只有呼唤没有睡觉,耳朵挂在树枝上,摇摇摇摆摆摆把舞跳,嘣嘣嘣啦啦啦啦啦……”
柳德米拉:您神经出毛病了吧。
纳瓦西里切夫:我唱歌您也不喜欢了是吗?
柳德米拉:是的。很遗憾。
纳瓦西里切夫:您什么都不喜欢,讨您的喜欢简直太难了,可我偏要试一试。现在我要给您跳个舞,现代舞不中您的意,对,不中您的意,那就来段古典的吧。俄罗斯民间舞蹈吉卜赛女郎怎么样?您给我伴唱吧,算了,您才不会给我伴唱呢。您看着啊,您看着,“啦啦啦啦啦啦,我爱上了吉卜赛女郎,可她嫁给了别人,啦啦啦啦啦……”
柳德米拉:让开,让开,纳瓦西里切夫同志。
(二)
纳瓦西里切夫:你好,布罗克菲亚,不,不,不,不,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我,我,我来是,我来是为了……我也不知道昨天,我,我,我昨天是中了什么邪了。
柳德米拉:是的,我领教过了。
纳瓦西里切夫:我像断了链子的疯狗。
柳德米拉:哼,这么说还差不多。
纳瓦西里切夫:就是说链子断了。
柳德米拉:好了,坐吧,纳瓦西里切夫同志。
纳瓦西里切夫:不,不能坐。
柳德米拉: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
纳瓦西里切夫:不,要死还是站着死好。
柳德米拉:坐下,别怕。
纳瓦西里切夫:啊,谢谢!
柳德米拉:有劳大驾,屈尊就座。
纳瓦西里切夫:多谢!
柳德米拉:昨天。
纳瓦西里切夫:啊?
柳德米拉:坐下。您说我丝毫没有……没有人的感情。
纳瓦西里切夫:昨天我全是胡诌的,您不必把我的话当真。
柳德米拉:不,应该认真对待,因为你说出了我们局里一些人的心里话,您在大庭广众之下。
纳瓦西里切夫:是的。
柳德米拉:对我进行诽谤、诬蔑。
纳瓦西里切夫:是诬蔑。
柳德米拉:您所说的话都是谎言。
纳瓦西里切夫:全是谎言。
柳德米拉:是令人愤慨的谎言,这种谎言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纳瓦西里切夫:我也不同意。
柳德米拉:您总是支支吾吾的。
纳瓦西里切夫:我没支支吾吾。
柳德米拉:我没法摸透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纳瓦西里切夫:干吗要摸我,别摸我。
柳德米拉:您说我铁石心肠。
纳瓦西里切夫:哪儿的话,豆腐心肠。
柳德米拉:说我冷若冰霜。
纳瓦西里切夫:不,您热情奔放。
柳德米拉:说我没心肝。
纳瓦西里切夫:您肝胆俱全。
柳德米拉:说 *** 巴巴的。
纳瓦西里切夫:不,您湿乎乎的。请原谅,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住嘴,请您不要再挖苦我了。
纳瓦西里切夫:我没有,看在上帝的分上。我不过是,我,我并没有想,我,我也不明白,我怎么就说出个湿乎乎的。我是,我是想说您很善良,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我真是这么想说的,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我不明白为什么,您这么恨我,我有什么对不起您的地方吗?我这么痛苦——
纳瓦西里切夫:您从哪断定我那么恨你?
柳德米拉:我没伤着您哪!
纳瓦西里切夫:是啊,没有。
柳德米拉:我没撤您的职。
纳瓦西里切夫:目前还没有。
柳德米拉:奖金我按月发给您。
纳瓦西里切夫:是领了,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我批评了您写的报表,可这是我的权力,目前为止我还是这个局的——局长。
纳瓦西里切夫:我们都很敬重您,打心眼里边儿爱您,真的,从心眼儿深处里,我们都很敬重您,真是这样的。
柳德米拉:深处,在很深的深处,以致我无法感觉到。
纳瓦西里切夫:您应该感觉到。
柳德米拉:你胡说些什么呀,你别说了。
纳瓦西里切夫:您是好领导,很民主。
柳德米拉:你又胡说,你别再胡说了。
纳瓦西里切夫:您一向民主。是,是,真的,难以相信。
柳德米拉:这么说您不怕难为情吗?
纳瓦西里切夫:如果您叫谁到您的办公室来,他就像过节日一样,真的,就像过节日一样。
柳德米拉:噢,太可气了。
纳瓦西里切夫:您这是怎么了?
柳德米拉:你闯进我的办公室,对我,对我胡言乱语。
纳瓦西里切夫:您不要哭,您的职务不该哭啊!
柳德米拉:噢,不要你管,不要你管,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是领导,这是我领导的事情。
(哭声)
纳瓦西里切夫:不,不,不。
纳瓦西里切夫:噢,水,凉水瓶。
(哭声)
尤拉:我可以进来吗?
纳瓦西里切夫:噢,尤拉,等一等,先出去,我求你,我求你,快出去。
尤拉:怎么回事?
纳瓦西里切夫:我们在开会,开会。
尤拉:怎么回事?
柳德米拉:他无理取闹,我要把他开除了。
尤拉: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我要找你谈谈。
纳瓦西里切夫:等等,让我们把会开完。真是见鬼。
柳德米拉:不要你在这儿指手画脚的,我是这儿的领导。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是主人,我是这儿的女主人。
纳瓦西里切夫:对,您是女主人。
尤拉:又要胡来了,真是个冒失鬼。
纳瓦西里切夫:不要哭了,活见鬼。哭什么,有什么大不了的。让我像保姆那样哄哄您?
柳德米拉:那你干吗要惹我?
纳瓦西里切夫:那就哭吧,哭吧,哭吧。哭哭也许对您有好处。您还能哭,这说明您还有救。
( *** )
纳瓦西里切夫:呃,您别管,我去接,我接。
纳瓦西里切夫:喂,见鬼,喂——她正忙着。部长?什么部长?
柳德米拉:给我,给我!
纳瓦西里切夫:不,不行,她现在顾不上部长。
柳德米拉:噢,给我,给我,您把电话给我!
柳德米拉:噢,瞧瞧,瞧瞧,您干的好事,您怎么能对部领导这么讲话,连我也不敢这样,瞧您干的。
纳瓦西里切夫:来来来,喝口水。
柳德米拉:噢,我们都失去了理智了。
纳瓦西里切夫:呃,不,打个嗝,痛快痛快。
柳德米拉:我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把我看成一个怪物,一个怪物。
纳瓦西里切夫:没事,不要言过其实,不是所有人,也不是特别怪的怪物,没关系。
柳德米拉:不……我真受不了。你走吧,我不想看见你了……我不愿听你说话了。
纳瓦西里切夫:说实话,我绝对没有想冒犯您,倒是您这么一哭使我感到,您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我深为震惊。
柳德米拉:好了,你使我烦透了。
纳瓦西里切夫: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请您理解,我是天生的笨嘴拙舌。我,我想问题什么的都挺正常的,可就是一表达起来,我就——
柳德米拉:噢,好了,好了,部长说什么了?
纳瓦西里切夫:鬼知道,我觉得他没听懂我的话,我不习惯和部长对话。
柳德米拉:如果部长现在让我去,我怎么去见他呀,我眼睛一整天都得是红的,鼻子也是一样。
纳瓦西里切夫:要是用手擦,眼睛就会红,要是等眼泪自己干,谁也看不出来了。
柳德米拉:(笑)您知道,我很久没这么哭过了,我多么想一个人大哭一场!可是,一个人哭有什么意思,就像酒鬼,自斟自饮一样。(笑)
纳瓦西里切夫:是啊,要是下次,您要是想哭就把我叫来,咱们一块儿哭。
柳德米拉:请您帮我倒点儿水。谢谢。
柳德米拉:您比我强啊,您有两个孩子。
纳瓦西里切夫:对,一个是男孩,另一个也是男孩。
柳德米拉:我呢,只有一个人。每天早晨起了床,我就去煮咖啡,要知道,不是我想吃早饭,而是非吃不可。吃完了早饭我就去上班,这间办公室和这块小阳台才是我真正的家。可是到了晚上怎么办,要知道我是多么怕过夜晚,我在这耽搁得很久,直到守卫人员的那串大钥匙“哗啦”一响,我才不得不离开这儿。我装作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样子,其实我是无处可去。家,家,家,家里有什么,有台电视机,我连狗都不敢养,白天没人带它出去溜达。我的情况就是这样。当然有许多熟人和朋友,人家也有家,有孩子,有家务事,所以我简直把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太婆了。其实我才36岁。
纳瓦西里切夫:才36岁?
柳德米拉:是的,是的,我比你年轻,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我看上去多大?
纳瓦西里切夫:嗯,像35岁。
柳德米拉:您又说谎了,纳瓦西里切夫同志。
纳瓦西里切夫:就是,您穿的衣服颜色暗了点儿。
柳德米拉:是吗?
纳瓦西里切夫:暗了点儿,没色彩。
柳德米拉:呃,我没注意。好了,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您回去吧,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干。对了,顺便问一下,部长打电话来有什么事?
纳瓦西里切夫:别生我的气,别骂我。
柳德米拉:您也别骂我,我跟您唠叨了半天。
训练提示
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某轻工局局长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是个性格怪僻的独身中年妇女,在下属面前终日不苟言笑,职员们背后都叫她冷血动物。统计员纳瓦西里切夫学生时代是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但是现在却变得穷困潦倒、未老先衰、唯唯诺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备尝艰辛。他工作勤恳,但由于生性谨小慎微,不善于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似乎是命中注定一生默默无闻了。然而这两个地位、性格相差悬殊的人经过几次碰撞之后,却都显露出人性的本色和性格的闪光点,最终他们打破了隔阂,产生了爱情,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影片着重反映的是中年人的情感生活,但又放在整个机关生活的大背景下来刻画,把个人和整个环境相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普遍心理,触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独问题,揭示了作为社会的人,只有更好地认识自身,敢于打破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无形的隔阂,才能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深刻的内在哲理。
但影片却是通过一场不打不相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爱情喜剧,用内含无尽张力与喜剧因素的幽默手法,准确生动又质朴无华的表演,极富性格色彩又诙谐风趣的语言来生动演绎这一深刻哲理,让人在轻松谈笑间去做深刻的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
所选的第一个片段,姑且叫做“套近乎”,以男声为主。男主人公纳瓦西里切夫在别人的极力怂恿下,为了职位的迁升,为了给自己的上司留下一个好印象,硬着头皮去向她百般套近乎,却屡屡碰壁,终于气急败坏地与冷冰冰的女上司大吵起来。这场戏在处理时要把握好两人性格的对比,男主人公唯唯诺诺但又“豁出去了”,硬着头皮变着花样但不能处理成油嘴滑舌,因此声音运用上要虚实结合,虚声偏多,吐字粘连,气息延绵;女主人公不苟言笑,毫无趣味,声音的运用上以实声为主,吐字干脆利索,但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味的冷漠生硬,其态度、情感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第二个片段,姑且叫做“道歉与沟通”,以女声为主。这一片段表现了女主人公柳德米拉·波罗科夫耶夫娜在纳瓦西里切夫道歉时由斥责到伤心再到倾诉的心理过程。这场戏处理时要以柳德米拉心理的转换过程为依据,声音运用上要虚实结合,注意哭泣的气息运用。男声也要注意由不知所措地去道歉到倾听沟通的心理转换过程。
❷ 经典电影片段赏析
《霸王别姬》这部影片表现的是艺术家的故事,同时也是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在近现代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写照。戏剧和电影,都是民间和大众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影片中戏班的生活,我们看到了民间艺术家成长的艰辛,从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人生经历中,更能感受到作为艺术家命运的坎坷。而影片同时也揭露了当时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人们理智的丧失和真理的颠覆
❸ 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
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
引导语: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经历着、品尝着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自己失意伤心时,在自己幸福开心时,总有那么一部电影陪着你走过那些令你难忘的时光。以下是的我为大家收集的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战争,战争似乎总是伴随着人类的脚步而不断的发生,“它与人类的生存相依相伴, 它既展现了人类生存中最为激荡最为振奋的时刻, 同时又展示了人类生存中最为荒谬最为残暴的一幕。”而电影史上也从来不缺少表现战争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更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无情,同时也在这种战争中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来,尤其是影片恰当地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复杂,体现了电影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许多运用的出神入化的镜头语言,下面我们选取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来分析影片镜头语言的运用。
一、奥马哈海滩登陆:纪录片式的战争场面
《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导演斯皮伯尔格曾说要最大限度的使影片接近真实 。因此当这部影片上映时,曾有影评人称它是“银幕上对战斗最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描写”。
作为诺曼底登陆一部分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为了真实再现这次登陆,导演斯皮伯尔格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这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空镜头,铁架,海水加字幕交代了背景,紧接着出现的是在海面上不停地晃动的潜艇和士兵。第三个镜头便是一个颤抖的手的特写,同时运用摇镜头表现出一张蜡黄的脸,然后摄影机慢慢的后拉,拉出船上的其他人。第四个镜头是一个士兵的近景,通告登陆时间,然后发布作战指令,与此相应的是面对即将开始战斗的士兵的反应。于是镜头出现的是潜艇上几乎每一个士兵的面部特写,让观众看到了每一个士兵战前的表情。
然后才是进入战斗状态,血腥的战争开始了。在这将近26分钟的战争场面的刻画中,我们看不到大规模的俯拍镜头,有的全是局部的、个体的表现,不是从整体上去观看这场战争,而是让战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展现出其独特的样貌。例如有一名断了胳膊的士兵,在来回走动寻找失去的胳膊,然后提着胳膊奔跑。
还有被子弹打中了钢盔的士兵,在摘下钢盔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瞬间就被另一颗子弹射中了头部,这些都是细节的表现,如果是大场面的俯拍或者航拍,那么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将不会带给远离战争的我们任何的震撼和冲击。即便是从敌人的视点进行俯拍,我们看到的也不是一般战争场面的壮阔,充斥画面的也仅限于沙滩上的人和物,有限的俯拍画面。如此大场面的战争,摄影机紧跟每一个士兵,以近乎贴近地面的角度来拍摄战争,给我们的远不是事不关己的豪华的视觉盛宴,更多的是心灵的悲悯。
在这大规模的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导演多次运用了特写镜头。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他的面部特写,他颤抖的手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人都不愿意面对战争,战争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
二、瑞恩母亲接到死亡通知书: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震撼
这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空镜头,大片大片的麦田, 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 一条小路蜿蜒地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摄影机缓缓前移,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卷起一路的烟尘,打破了田园的宁静。这个画面作为过去时空中最为美好的场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调,以暗黄为主,带给人些许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乌云使整个画面看上去依旧是偏冷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人们的情感尚未从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惨烈中转换出来。
在这一段落中,导演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带领我们观看瑞恩妈妈,体会着她被战争打破的安详和巨痛。同时景深镜头的运用将代表美国军方的将军和代表美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瑞恩妈妈连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儿子的年迈母亲如何承受如此悲痛的消息呢?在这个段落中,影片把和平的美好与家的温暖和盘托出,暗含着美利坚合众国正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家庭保卫着,国家理应保卫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导演不仅表现了战争前线的惨烈,更将战争后方的悲痛通过一位年迈母亲的无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给人心灵上极大的震撼,从而为下文中马歇尔将军要求成立特别小分队去寻找了瑞恩妈妈仅存的小儿子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三、大战之前的片刻宁静:美好回忆彰显的人性光辉
“导演斯皮伯尔格认为‘只有讴歌了战争中令人肃然起敬的牺牲精,以及一个人对家庭、国家、友邻的责任感, 战争片才有意义。’可以说,经由战场命运而揭示人的`感情世界,是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功之处。”为了表现人性的完美和对战争的恐惧,导演在影片的第二次大战之前安排了一次片刻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在这一段落中,镜头又出现了米勒上尉颤抖的手以及他上半身的中景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官在大战之前对命运的担忧和无望。当他坐下和瑞恩谈论家人的时候,他告诉瑞恩要回忆和家人在一起的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上尉和瑞恩的谈论是一组正反打镜头,基本上都是两人的面部特写镜头,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奈和辛酸。导演也正是想通过瑞恩的嘴,让我们听到千千万万个美国普通士兵战前的美好的生活,但是战争却负责将这一切都攫走了。
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没有争吵,没有怀疑,虽然他们不知道命运最终会怎样,但都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与战友共同迎接激战的到来。导演将这片刻的宁静和后来的激战放在一起,意在突出这种宁静生活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真正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导演不会只是迷恋战争的血腥和刺激,相反他更多关注的是人情、人性,人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精神状态,从而让人类认识到战争的可恶,和平的珍贵,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内心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拓展:《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一个力作,影片最大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一种纪录片的拍摄风格,让二战那段沉痛的历史更加真实的展示在我们眼前。每一次枪响,都是一条生命的逝去;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导演使用大量的摇摆镜头来展现战争的混乱与激烈。战争的伤害,让人揪心。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了无数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最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这部片子有点想象的意味,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很喜欢影片一些片段的无声处理,在最残酷的地方表现得最脆弱。当金色的农场上,远处慢慢驶来一辆汽车,瑞恩母亲也慢慢的抬起头注视着那辆驶来的汽车,似乎明白了,步履蹒跚的走到门口,最终跌落在门廊上。一片寂静,没有台词,镜头从背后慢慢注视着母亲抽泣的背影,还有一张四兄弟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段无声处理。一次爆炸过后,米勒上尉用自己的意志,无力地一枪又一枪的打着坦克,他的脑海已经陷入一片嗡嗡声的空白,世界里再也没有炮火连天的声响,然而这画面的震撼力,却表现的更加悲壮轰烈。
世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就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一场战争让她损失了两个儿子,导演借这部片子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期望,以及他的想法,这部影片,给了人们一种警醒,一种传达。
;❹ 电影《两杆大烟枪》片段剪辑分析!500字以上
十年过去了,我今天才看盖·里奇的处女作,个人风格异常浓厚,充分运用分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复杂幽默的黑色故事。
电影的精彩之处除了叙事结构,还有表演和音乐。这些演员当时都不是什么大牌,属于二线且不红的二线演员,里面还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但是每个演员表演都非常好!混混、赌徒、嗑药的、小偷、劫匪、收账、枪杀.....简直象本色表演,我在想是不是原来就是干这些的人,制作班子当时都是无名鼠辈,也可能是盖·里奇的朋友们。
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慢镜头、近镜头、分镜头、非正常镜头的运用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让人无比亢奋。
盖·里奇把那么复杂的人物和头绪一一捋清,最后交集一起迸发出巨大的戏剧张力,也有些冲击昆丁地位的噱头声势。
这是一部纯男人的电影,没有情爱,没有女人,只有兄弟义气和雄性荷尔蒙。唯一的女人就是种大麻那伙人家里有个毒瘾很深的交际妞,总穿着类似环境色的衣服,在沙发上窝一整天没人发现她,最后端着机枪狂扫劫匪,给了慢镜头,音效放大了弹壳落地的叮当声,表情也相当冷酷,可是家具墙壁都打烂了,一个坏人没打着,最后被绑走了。也不知道盖李奇怎么想出来的?
分格化语言: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请留意对白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风格化镜头:镜头的运用和人物造型的设计,相当具有时尚和现代感。慢镜头、近镜头倒镜头分镜头的运用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剪接干净利索,节奏明快舒服。
风格化音乐: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让人眼睛和耳朵一起高潮。
风格化结构:情节的铺垫复杂而不庞乱,剧情发展又是奇趣而不显荒诞。几个团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幕幕环环相扣忍俊不禁的情节。
❺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开头段蒙太奇分析
周传基老师不止一次提到过,在西方,电影名词起源与运动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画面对于观众的生理与心理上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电影本身就是运动,任何令观众感到乏味的电影,一定是在拍摄中没有处理好画面内容上下左右纵深三维方向的运动。《西西里》独具一格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在电影起源地欧洲上成长起来的朱塞佩多纳托雷导演对电影运动本质的深刻掌握。而运动,则构成《西西里》中蒙太奇运用的基本逻辑。
《西西里》的开场既是一个缓缓地降镜头,勾勒出西西里岛二战前期的小镇一隅,同时一辆军车载着高声宣传二战的军官由画面深处缓缓驶来。
这一个镜头已经包含上下纵深方向的运动,打破单一的二维平面空间,符合电影的运动美学需要。镜头结束时左右方向运动出现,军车右转向,同时近处路人在镜头前的一个遮挡,影片毫无剪辑痕迹的过渡到第二个镜头。
旁白于此时出现,并承担起起串联第二第三两镜头的重任。声音在蒙太奇剪辑中一直有着不容忽视的功用,导演在后半段还有应用。
在修自行车那场戏中,先给一个交代三人对话场景的关系镜头,同时利用当下一个镜头起幅吸引力大于上一个镜头落幅能自然擦出剪辑痕迹的理论,给修车大爷一个下蹲的动作自然衔接到小男主角的全景。再之后父亲的眼神跟老大爷搭上,形成轴线,一组正反打自然接上。
之后的一组镜头显得典型有趣。当然,所有的镜头都包含着自右向左的水平运动,剪辑顺势以此为骨架安排镜头。先是小主人公骑着自行车自右向左行来,下一个缓慢的升镜头因为画面内自右向左移动的人群与上一个镜头完美衔接。第三个镜头本身既是自右向左运动着的。越过本段中刺眼的第四和第五两个透过旗帜摄向群众镜头,你会发现之后的小男孩骑车子的段落依旧遵循着自右向左的运动原则,剪辑依旧舒畅无比。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的几个镜头。
诚然有惯用的镜头前遮挡这种擦出剪辑痕迹的手法,前两个镜头还有升镜头这种运动方向的吻合,但最终撑起整个叙事剪辑的却是影片中的不间断的声音。不论是群众的欢呼声还是广播的声音都使得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合理化。上面三个镜头出现,因为广播声音的关系,观众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探寻声音的来源,因此注意力绝对会放在音响上,这时像第三个镜头那样景深变化因为突出了观众一心探寻收音机而使其忽略镜头剪辑,自然的实现了剪辑痕迹的擦除。
声音的妙用还在于它可以作为时空的标杆。本小节的后半段,影片进入交叉剪辑阶段,小镇、男孩、玛莲娜、炙烤蚂蚁的小伙伴四个时空交错在一起,正是因为连续不断的广播的声音,才使得观众能够清楚的感知到这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发生的事件,给了本段交叉蒙太奇一个合理逻辑。
交叉剪辑之后,男孩的时空终于与小伙伴们的时空相遇,叙事线归一,经典的好莱坞三镜头法出现。视线对上,轴线形成,正反打开始。
本部电影多次运用正反打,最经典的一次运用在男孩第一次见到玛莲娜之时。
如果说镜头越多,戏剧张力越大,情结越接近高潮,玛莲娜的出场无疑掀起了一个小波峰,一段玛莲娜走过小男孩们的戏,导演雹袜中运用正反打,带关系越轴,整整剪出14个镜头。
之前介绍的镜头都属于叙事蒙太奇的范畴,镜头前后具有衔接性,连接方式不外乎镜头运动方向一致,镜头内部被摄物体运动方向一致,视线相遇自然发展出来的正反打,下一个镜头的起幅吸引力大于上一个镜头落幅的吸引力,遮挡等等方式。电影百年发展总结出的主流剪辑手法几乎都可以在这部影片中找到经典案例。相较于剪辑风格略显沉闷的《海上钢琴师》,《西西里》可以说快了太多太多。不过,平行蒙太奇也好,交叉蒙太奇也罢,都是为叙事做准备的,那么,第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呢?
很简单,主要两件事。第一,二战即将爆发,墨索里尼政府宣布参战,意大利即将陷入战争泥潭。这是美丽传说的时代背好判景。第二,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遇。还记得前源山面提到的不和谐的两个镜头吗?
这两个镜头显然并不属于之前连贯的叙事蒙太奇的那组镜头中,放入其中甚至有些突兀。实际上,这两个镜头属于非叙事性蒙太奇。不妨结合本小节的叙事目的解释。第一小节前半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二战快开始了,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即将步入战争泥潭。但贯穿始终的欢呼声似乎在提醒着观众,意大利的民众对此并没有反抗、恐惧等情绪,相反的,人们居然沉浸在亢奋中。这两个非叙事性蒙太奇镜头显然暗喻着,意大利民众,已经被墨索里尼政府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所笼罩,变得好战偏激不理智。
同样的,在交叉蒙太奇段落中,属于玛莲娜的镜头与其他镜头也并不和谐。
这三个片段虽然依旧以广播声作为串联,但是因为未遵守其他镜头自右向左的运动逻辑而跳脱开来,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把它归在非叙事性蒙太奇蒙太奇中,看似与本段叙事毫无关联,实际上内在有着深刻意义。
依旧结合叙事分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男女主人公相遇。而电影中重要人物出场必然要精心且特别。于是,导演为玛莲娜安排了一个极隆重的出场。秀发、高跟鞋、丝袜,恐怕一个正常男人对女子的所有关于想象都在于此,一个美丽女人致命杀伤力也近在于此。这三个符号化的片段概括出玛莲娜全部的特征,美丽。甚至人们还未见到她本人全貌,美丽的种子便悄悄埋在观众心底。有此铺垫,我们的小男主人公初见玛莲娜便为其倾倒,甚至整个小镇的男人都为其倾倒,虽然表现形式是荒诞的,但逻辑上却合情合理。
在这里,非叙事性蒙太奇为叙事性蒙太奇做出了有理、有趣的补充。
最后想说的是,朱塞佩多纳托雷导演一直凭电影中满满的温情取胜,并非以独特的剪辑风格或新颖的蒙太奇手法见长。观看他的片子,能带来震撼的永远是情怀而非技巧。欧洲一向大师汇聚,艺术片盛行。朱塞佩多纳托雷导演的片子与之相比似乎略显直白,但就是用这样简单的叙事手法,他偏偏能拍出令人仰望的高度,别具一格的风情,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吧。
❻ 对《美国往事》最后一幕的分析
《美国往事》最后一幕是电影中最具象征性和情感冲击力的部分之一。这一幕发生在纽约市的一座豪华剧院内,主角“面条”(Noodles)被邀请观看一场表演,实际上是与老友麦克斯(Max)的最后一次会面。
### 1. **时间与空间的错位**
在这一幕中,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影片通过闪回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面条对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重叠。他看到的是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而他自己则身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时空的错位不仅反映了面条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暗示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 2. **象征性的对话**
麦克斯在这一幕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大屏幕上的电影片段与面条“对话”。www.0-10.cn/?qbopfr www.0-10.cn/?qbgudc www.0-10.cn/?efdnji www.0-10.cn/?bfjodg www.0-10.cn/?mzxcrp 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象征着两人之间无法弥合的距离。麦克斯选择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以及他对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已经让他失去了与面条等人的情感联系。
麦克斯通过电影告诉面条:“你和我,我们都是时代的弃儿。”这句话揭示了他们两人的命运:无论多么努力,他们始终无法逃脱时代的洪流。麦克斯选择了背叛和逃避,而面条则选择了面对现实,尽管现实充满了痛苦和失落。
### 3. **面条的选择**
在这一幕的高潮部分,面条站在剧院的走廊上,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剧院,与麦克斯见面;另一个是离开,永远不再回头。最终,面条选择了离开。这个选择不仅是对他与麦克斯关系的终结,也是对自己过去的告别。面条意识到,过去的恩怨、友情和爱情都已经无法挽回,继续纠缠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
### 4. **孤独与宿命**
最后一幕深刻地表现了面条的孤独感。他在剧院外的街道上行走,周围的世界显得冷漠而陌生。电影以面条孤独的身影结束,暗示了他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终于接受了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他不再是那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被岁月磨砺得麻木的老人。
### 5. **音乐的作用**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为这一幕创作的配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既悲伤又动人,仿佛在诉说着面条内心深处的无奈与遗憾。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得这一幕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让观众感受到面条的孤独与迷茫。
### 总结:
《美国往事》的最后一幕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处理,展现了面条与麦克斯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面条对过去的告别。面条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接受,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这一幕以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深度,成为了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经典场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