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庞学勤主演影片
庞学勤先生在演艺事业上拥有丰富的作品集。早期,他在1957年的《边寨烽火》中扮演了指导员的角色,紧接着在1958年,他分别在《东风》中饰演郑浩,在《心连心》中扮演李文彩,以及在《古刹钟声》中扮演王科长。1959年,他的角色更加多样,包括《船厂追踪》中的车间主任、《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雷振林,以及在《朝霞》中饰演的林校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庞学勤的表演逐渐深入,1962年他在《甲午风云》中饰演王国成,在《炉火正红》中扮演田书记,展现了深厚的角色塑造能力。1963年的《独立大队》中,他扮演了刁飞虎,1964年的《兵临城下》中,他饰演了李忠民,而在1965年的《烈火中永生》中,他塑造了彭松涛这一经典角色。
进入80年代,庞学勤的作品依然活跃。1984年,他在《花园街五号》中饰演刘钊,展现了不凡的艺术魅力。而在1991年,他在《追赶太阳的人》中扮演张南健,这一角色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亮点。庞学勤的表演生涯跨越多个年代,每个角色都凝聚了他的才华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庞学勤,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44年,他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
⑵ 庞学勤艺术生涯
庞学勤的艺术生涯始于1956年的电影《边寨烽火》,他在其中扮演边防军指导员,尽管初登银幕表演略带话剧痕迹,但这个角色奠定了他的基础。随后,他应朱文顺导演之邀,出演了《古刹钟声》中的侦察员王科长,凭借果敢和机智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战火中的青春》中,导演王炎向庞学勤邀演雷振林,尽管起初厂领导对此有所争议,但王炎坚信庞学勤的傲气符合角色需要。庞学勤深入挖掘角色,凭借对基层指战员的观察和理解,塑造了雷振林这一生动形象,他的表演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除了《战火中的青春》,庞学勤还在《朝霞》、《炉火正红》、《船厂追踪》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如小学校长、党委书记等,展现了多样的演技。在《甲午风云》中,他饰演水兵王国成,突破了自我形象,影片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在“文革”期间,尽管遭受批判,但庞学勤凭借其塑造的正面军人形象得到了保护和认可。
庞学勤的艺术生涯充满了挑战和转折,他始终以党的培养和革命事业为重,即使在领导岗位上,也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他的表演生涯,无论是早期的银幕形象,还是后来的领导角色,都体现了他作为优秀电影演员的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庞学勤,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44年,他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
⑶ 这几天哪个老演员死了
今日(10月12日)上午,据影评人余泳微博透露,著名表演艺术家庞学勤于清晨在珠海与世长辞,享年86岁。他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代表作有《甲午风云》、《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园街五号》等,曾于1962年入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国家颁发的抗战七十周年纪念勋章。
1929年,庞学勤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的农民家庭。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苏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1954年到1956年间,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庞学勤第一次登上银幕,是1956年在林农导演的《边寨烽火》一片中,扮演一位边防军指导员。1958年,他凭借导演朱文顺的《古刹钟声》里,深入虎穴侦察敌情的保卫部侦察员王科长一角绽露头角。而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是1959年《战火中的青春》,他所饰演的排长雷振林曾点燃一大批热血青年参军入伍的决心。
此后,他还塑造了《兵临城下》中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负责人李忠民,《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丈夫彭松涛,《甲午风云》的水手王国成等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庞学勤常说,“任何天才演员也没有导演对全戏的贯穿线理解得那么清楚、明确;任何天才导演也没有演员对他所扮演的角色想象得那么具体、形象。”
庞学勤与妻子杨洸的爱情也是一段电影圈佳话。他们相识于中央电影艺术研究所艺术系演员班,在读书时便开始相爱,后来一起分配到长影,于1958年步入结婚殿堂,后者曾凭借《冰上姐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为观众熟知。
不幸的是,1959年,也就是庞学勤事业刚刚起步之时,同时拍摄三部电影的杨洸因工作压力,被诊断为由“尖端劳损性眼疾”发展到“玻璃障体出血”,但庞学勤始终不离不弃,他说“命运既然结合在了一起,就应该一生一世”。1965年、1970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庞好、庞越相继诞生,而杨洸也将事业重心放在剧团招考学员和教学,还参与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2004年6月15日,杨洸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珠海逝世,享年72岁。
今日,庞学勤的儿子庞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采访中,庞好告诉记者,他在今天早上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突然,“我父亲身体一直很好,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也非常健康。我一直不能相信(父亲去世)。”庞好表示,他将于明日(10月13日)从北京飞往珠海,“我会把我爸(骨灰)接回来,把他和我妈合葬在一起。”
庞好告诉记者,庞学勤在拍摄完《花园街五号》之后,就调到珠海负责统战工作,在珠海已经工作了20多年。就在前两天,父子两人还通过电话,“我父亲前两天跟我通电话的时候还很好,思维很敏捷,我一直以为他活到九十岁没有问题。他满口雪白的牙齿都是自己的,身体很好。”庞好说,父亲是在睡梦中去世的,没有遭一点罪。
在庞好看来,父亲是一个对家庭非常有责任感的严父。“我妈妈之前眼睛不好,眼底大出血双目失明,我父亲不离不弃的照顾她,后来妈妈复明了但是没有办法再演戏,精神状态一直不好,爸爸也一直在身边照顾着妈妈,同时他还得照顾这个家,对爸爸的身体也有蛮大的影响。”
尽管身为中国第一代“星二代”,庞好回忆,父亲对他从小的教育就非常严格,他直到上中学才知道父亲是演员,“我其实到现在还怕他,早上听到这个消息一直不能相信。”庞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和王志文是同学,但是庞学勤起初并不赞成儿子也从事影视这一行,“我爸爸那个时候想让我当兵,他觉得他做演员有命运的成分,做演员不一定是努力多少就能有多少回报,所以他不希望我做这一行。”
让庞好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对他淡泊名利的教育,在他考上电影学院入学的前一天,父亲很严肃的叫他过去,“我爸爸特别严肃的跟我说,你就要进入演艺圈了,在这里你会看到鲜花和掌声,但是你要很努力才可以,你首先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庞好成为了一名导演,他说父亲会在电视机前认真的看他每一部作品,“他有时候看了我拍的剧会跟我说,你这样拍好那样拍不好,这种场景要用电视剧的处理方式拍不要用电影的方式拍,会跟我讲很多。我还会跟他争论,说别人都说我拍得挺好的,我父亲就会说,爸爸是不会骗你的。”
庞学勤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就是主演儿子执导的电影《追赶太阳的人》(1991年)。庞好说,父亲演戏逻辑思维非常好,也喜欢跟人聊天,口才好,喜欢创作。而他最喜欢父亲的作品还是《战火中的青春》,“从角色创作上来说我最喜欢爸爸的《战火中的青春》,如果是形象帅那还是《兵临城下》。” 庞好说父亲总爱说自己是一个兵,当兵、演兵、爱兵,兵的本色是他人生的重要底色,“我爸爸经常跟我说演戏要体验生活,他就是当兵的,他也演兵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