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周传基电影分析

周传基电影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26 15:42:41

Ⅰ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电影理论无论就其研究对象还是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 的思想传统。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 看作是完成“戏” 的手段。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产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创刊为标志: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曾在上面阐述过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周剑云说:“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 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有的人即使承认电影艺术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但仍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戏剧。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中国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纪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 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 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 。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 、“流畅” 。和情节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种“扶助” 的成分。
在20年代的电影理论探讨中,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影戏” 理论,还有一些其他主张。例如史东山等人注重电影与美术的联系,强调电影的“视觉美” 和“形式美” ;田汉则认为电影应“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但这些理论的影响都不及“影戏” 理论深远。
1933年,由夏衍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他们在参加编剧创作的同时,亦着手建立新的电影理论批评工作。他们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要求电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他们阐述了电影与时代的关系、电影的阶段性等问题,亦涉及了主题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真实性与倾向性等广泛的文艺理论问题。这些主张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 和“教化社会” ,而把电影放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另外,对苏联电影理论的介绍也给中国电影理论带来了新鲜血液。这种介绍是从1928年洪深翻译С.□.爱森斯坦等人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宣言开始的。1930年,刘呐鸥撰文介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电影眼睛派、欧洲的先锋派等理论观点。在这些理论中,最为中国影人所熟悉和乐于接受的是В.И.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他的《电影脚本论》、《电影导演论》、《电影表演论》等先后被夏衍、郑伯奇、陈鲤庭等人译出,影响广泛。洪深此时则撰写了《电影术语辞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等专著和论文,其他人亦有《电影导演论》、《电影摄影论》等相继问世。
抗战爆发后,理论上的活跃局面渐趋沉寂。40年代电影理论的最主要收获,是陈鲤庭编著的《电影轨范》(1941)。它是在30年代理论译介和探索基础上出现的一部比较系统的电影艺术形式和技巧理论专著。它第一次自下而上地从影像和镜头的具体因素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电影的综合把握,为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他指出,电影“在技术上有逼肖自然的特征” ,而在艺术上又努力超越自然“写真” 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超越自然的‘真‘的地方,才存在着电影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艺术” 。他从自然对象与银幕映像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了电影表现的性能及运用方法。
中国电影理论的演变1949年后,研究电影如何贯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对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
尽管如此,中国的电影理论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电影特性和技巧理论的研究上,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史东山的《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1954)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1959)两本专著。史东山从分析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异同入手,一方面强调“注意电影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整场整景的结构形态,以及场与场、景与景之间的结构形态,而不被分镜头的形式所迷” ,一方面把电影视像的具像性和小说描写的相对抽象性作对比,强调电影“直感直觉” 的视觉艺术性质。把电影的故事叙述和影像表达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张骏祥针对当时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重视和不熟悉电影特性的问题,着重从艺术技巧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归纳和论述。他阐述了电影具有的具像形像和时空可跳跃的优点与它“一次过” 及画面视野局限等缺点,指出正是这些优缺点相反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了其艺术形式的特性,即“鲜明的动作性” 、“结构上的简捷鲜明” 、“依赖视觉形像,依赖造型表现力” 、“要求在生活逻辑之外对蒙太奇逻辑的遵循” 等一系列原则。另外解放初期出版的阮潜的《电影编导简论》(1949)和顾仲□的《电影艺术概论》(1950)也是这一方面的专著。
电影剧作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电影理论中一个很受重视而且富有成就的领域。这首推夏衍在1959年发表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根据自己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电影剧作规律的认识。他特别强调电影创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电影“准确、鲜明、生动” 地“诉之于观众的直觉和联想” 。他很重视电影创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决定了体裁、结构” ,认为“电影和戏剧一样需要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性” 。因此他特别强调戏剧或情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剧作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传统文艺中“剪头绪” 、“密针线” 等许多经验丰富自己的剧作理论。另外,陈荒煤的《关于电影文学剧本的特征》(1956)、柯灵的《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问题——视觉形像的创造》
(1955)和《电影文学三讲》(1958)、袁文殊的《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于敏的《本末——文学创作的共同性和电影文学的特殊性》等论文和专著也都对这一领域内的艺术规律进行了积极和富有价值的归纳和总结。
60年代初,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道路这一新的课题在理论上引起了重视。袁文殊、罗艺军在《主题、真实性、传统》(1962)一文中把“向传统学习” 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提出。他们阐述了电影艺术“具有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认为这是电影艺术“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之一” 。他们主张“电影艺术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 ,认为这种学习包括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艺术技巧等不同的层次。徐昌霖的《向传统艺术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以及韩尚义的《环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论形式美》等文章,分别从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影创作中如何对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的经验进行借鉴的问题。
1963年,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这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开拓性工作,它也从一个侧面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帮助。
总之,新中国的电影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存在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出现了创作道路的狭隘、构思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周恩来同志在1959年和1961年两次就电影工作讲了话,强调解放思想和尊重艺术规律。1962年,瞿白音发表《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提出了“去陈言” 、“创一代之新” 的主张。这篇文章不仅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冲破禁区的宣言,而且提出了在艺术思想上革新的主张。他把“陈言” 归结为主题、结构、冲突“三神” ,认为它们都在应破除之例,主张创思想、形像、艺术构思之“三新” 。
但随着左倾错误逐渐向全面发展,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停顿和倒退。“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四人帮” 全盘否定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把“三突出” 的样板戏经验强行推行到电影中来。这些理论无视电影艺术的特性,扼杀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使得中国电影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倒退。
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文化大革命” 以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电影理论的建设。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标志这一时期电影理论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对电影本性的探讨。
从20年代“影戏” 观念确立以来,戏剧式电影观念和剧作理论的研究一直在中国电影理论中占着统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文章《丢掉戏剧拐杖》,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不可否认,电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确实从戏剧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之后,它是否还要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呢?” 作者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强调,“电影和戏剧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形式方面” ,并在文章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论述。接着,张暖忻和李陀、钟惦□也先后发表文章,提出了“电影语言现代化” 和“电影和戏剧离婚” 等口号。这些文章发表以后,关于“戏剧性” 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问题,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邵牧君等人对以上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邵牧君在阐述了戏剧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后提出:“戏剧化并不等于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须要戏剧化。” 针对以上两种意见,张骏祥提出了“一夫多妻” 的主张,他说:“电影文学对叙事文学、戏剧文学、抒情文学要兼收并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论争稍后,又爆发了另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论争。电影文学性命题的提出,既是在戏剧电影观念面临挑战时,探索电影本体论的一种新的努力,也是对那一时期创作实践中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评。在1980年初召开的一次导演总结会上,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 说。张骏祥说:“针对某些片面强调形式的偏向,我们要大声疾呼:不要忽视了电影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次是“关于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段” ;第四是“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 。这些都是应由剧本所“提供” 和“决定” 、而由导演用电影手段来“体现” 和“完成” 的“文学价值” 。张骏祥的发言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反响,许多刊物围绕“文学性” 和“文学价值” 以及和电影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陈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学” ,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电影的文学性。和以上意见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的文章,对“文学价值” 说提出质疑。他说:“我很怀疑,‘电影文学价值‘如果作为一个严格的文艺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这样来界说。” “如果一定要用‘价值‘这字眼的话,那么各种艺术所要体现的可说是‘美学价值‘,而未必是‘文学价值‘。” “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电影特殊表现手段来谈论电影的本质。” 钟惦□也在《电影文学要改弦更张》一文中提出“诸种艺术均须发展其自身” 的观点。
在另一方面,一种并非以论争面目出现的更为深入具体的电影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那就是对于影像(包括声音)结构特性的研究。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影像结构的本身,即电影的具体手段出发的。倪震在《电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个被拍摄下来的戏,和一个有着戏的因素的‘电影‘,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所以,一部电影在它最初构思的时候,就应该是由视觉的(或视听的)元素构成其骨肉之躯。” 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作者在文章中结合电影创作中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各个环节详细阐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运作方式。周传基在《电影时间结构中的声音》一文中强调了电影的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首先,“声音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在运动,电影增加了内在的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和内在的感情运动——音乐。因此电影可以形成更复杂的时空结构” 。其次,“出现了一个声音空间” ;并且“声音和视觉画框之间出现了张力” 。另外,周传基还对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历史以及电影声音的各种构成因素、运作方式进行了研究。对于影像结构特性的另一个层次的研究是从有关的经典理论,即蒙太奇和长镜头之争出发的。1980年,周传基、李陀发表《一个值得重视的电影美学学派》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A.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历来“对蒙太奇是很重视的,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今天是否可以兼采众长,不一定再保持一边倒?例如蒙太奇理论比起长镜头理论,对镜头的内部结构,对单个镜头的表现力,注意得就不够。” 郑雪莱、俞虹则撰文对蒙太奇和长镜头之争表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在强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蒙太奇理论并没有过时” 的同时,对纪录派理论表现出更多的批评意向。之后,又有许多文章对影像理论的这两个层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和深入的阐述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口号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坚持电影民族化口号并对其内涵作了较为系统阐述的有罗艺军。他在1981年发表《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及其以后有关文章中提出:电影的民族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既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气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民族风貌)把握上,也显现在民族审美经验、审美习惯的追求中。这不是对古典文学、戏曲、国画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剥,而是按照电影艺术的特性吸收传统美学的精神。不赞成提电影民族化口号并对自己观点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异中有同” 辩》及一些文章中认为:“民族化” 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它要求把外来文化的影响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管辖之下。在文化问题上鼓吹走“民族化” 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与现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对传统命题全面反思,开创了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一个空前活跃的时代。

Ⅱ 出神入化-电影剪辑的魔力的片名解读

《剪辑》,这是一个学习电影电视剪辑的好教材。首先,这个节目的题目叫“剪辑”而不是蒙太奇。这在西方是非常明确的。美英“editor”,法国,意大利用“montaz”. 剪辑是遵守前电影空间的,它有一个主镜头。蒙太奇是把拍摄下来的镜头当素材,然后在剪辑台上形成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电影的时空。好莱坞这个概念在中国有许多希奇古怪的神话。这个节目全部由好莱坞的剪辑师和导演的观念组成的。
这里讲的是影片制作的真功夫,不是教你怎样炒做,怎样编造。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一部影片的票房价值不是依靠撒谎,吹牛,唬,咋。它靠的是真功夫。好莱坞的影片质量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的。你们可以注意到,他们是强调剧本还是剪辑,你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演员是怎么看待的。·
很久很久以前,电影没有剪辑。当电影这个新生儿,横空出世给观众的冲击波过后,人们对电影的未来并不看好,直到有一天“剪辑”出现……
剪辑又称剪接,剪接就是在剪片机上将两段不同的电影胶片粘接起来,它侧重于物理效果;剪辑不仅包含了剪接的技术因素,还强调了创造者的心理意识,它们有一个同义词,那就是蒙太奇。
剪辑到底是什么?一句话来说,就是1+1 >2.两个不同镜头的组合,会产生新的意义,碰撞出火花,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惊奇。周传基老师说,这是现实的幻觉,电影正是创造幻觉的机器。
剪辑对电影的影响是致命的。1984年《美国往事》刚上映时,片商担心电影过长,强行剪成129分钟于美国上映,削足适履的行径导致影片票房惨淡,差评如潮。导演赛尔乔莱昂倾注多年的心血之作换来这般结局,心痛可想而知,5年后他郁郁而终。直到电影的另一229分钟的戛纳电影节版本上映,观众终于看到一个完美的故事,这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人们对这部电影推崇备至,被评为史上最完美的电影之一。
差的剪辑把电影推向深渊,好的剪辑能使电影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电影剪辑的魔力。

Ⅲ 如何对一部影片进行剪辑技巧方面的分析,需要包括哪些内容。谢谢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这是周传基老师的《怎样成为专业观影者》,他还有一些写好的电影评论你可以做参考

Ⅳ 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只是声音的艺术,并不是一门综合艺术",是 否

否。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Ⅳ 介绍一部电影都要分哪几步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 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 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 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2.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
①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观点一
③过度段
④观点二
⑤结论
⑥题目最好最后来考虑,看完影片后灵感突来,出来题目.
2000年评<<黄土地>>的一些好题目
从感悟上 <<原汁原味的抗争>><<平凡的故事 不平凡的韵致>><<事简而韵远>><<沉重的信天游>><<情牵黄土地>>
从理性上 <<社会前进中文明符号的再次延展>> <<历史留下的反思>><<文明和愚昧的冲突>>
哲 理 性 <<沉默是金>><<觉醒的羔羊>><<把握一份苍凉 感受一份厚重>>
影评写作的注意点:
一、梳理故事应该成为写作的准备,不能写在试卷上。
二、不要仅仅谈“内容感受”。
三、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四、“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能动手写作。
五、学会舍弃。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张卷子里。只要与众不同,合情合理,内部有逻辑关系就是好文章。
六、“论风格”的试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风格。“艺术特色”类的也是如此。只写一些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很少提及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论风格。
常见的几种低分试卷
一、复述故事型:顺着故事的线索写,把故事“翻译”一遍。65分左右。
二、介绍复述型:打乱了顺序复述,最终还是复述。65分左右。
三、全面赏析型:涉及面很广,却缺少内部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70分左右。
四、散文杂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却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
成功的影评类型是人物形象分析型。
电影赏析与电影评论的区别:
电影赏析是面面俱到,电影评论是深入一点。
电影赏析是蜻蜓点水,电影评论是层层深入。
电影赏析是个人感受,电影评论是有理有据。
关于标题
标题一定要与中心思想有关,越密切越好。标题应该是评论性的。
标题中“试论”、“小议”、“浅论”等字眼最好不要用。
行文中出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跑题的标志。
“总之”、“综上所述”都可不用。
尽可能从正面评论。
写作中不要换另一种颜色的笔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没记错的话,这多多少少是出自周传基的读解方式
周传基先生,自学电影起家,在家里研究巴顿将军,就是用这种一遍又一遍的数量建立的电影理解。
我是小牛犊,我特尊敬周传基先生,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读片方法
这种读片方法,试图将电影分割成为若干个元素,然后拼凑起来,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本体论,虽然周老师为宣扬本体论与综合论打了一辈子仗。
一部电影是各种关系的总和
第一遍,抓电影情境,闹明白谁(们)是导演设置的重点人物,谁是围绕他(们)发生关系的人物,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
间隙:回忆,给电影分段,情境关系是如何发展的?确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务,即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对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否不这样做,会对电影起到什么别的影响
第二遍,检验间隙时的思考,带着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各种景别各种角度各种灯光,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点是根据间隙思考得出的结论,去分析,这些技术是否在围绕着情境,进一步检验思考是否正确
间隙:是不是有些技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用?赶紧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重复第一步骤,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务出了问题。如果一切都能够理顺了,那么思考,如果我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人物,环境,我有没有什么高招,可以比导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带着是否有高招的问题,再看电影,思考究竟是导演招妙,还是我的招妙,为什么导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如果适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后会怎么样?是不是变成了另一个主题了?如果变成另一个主题了,那么作为创作者,这部电影,你已经消化了,但是作为影片读解工作,你还没有做到位。
间隙:如果你发现你的招主题变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题,是否符合这部影片的所有技术和情境。
……周而复始……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么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后现代打破传统的叙事,重新建立的电影内部体系等等,都不是用传统的流水线方式能够读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复始的思考,检验,再思考去读解的。
对于编导系的学生而言,读解电影,只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创意,以及了解到大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高明处。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只需要做到能够找出主题,并发现它高明或者傻X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无忌,因为没有接受长期创作训练,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潜质,而不是已经学会了这套本领。
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师看片
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不同的遍数,会有不同的发现
这就是区别于理科公式的艺术魅力
艺术这东西是没有界限范围的
任何一个东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理解
你可以不赞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对
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来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样

Ⅵ 《周传基讲电影》怎么样

可以看看 不过他的影评相对来说更注重电影理论 比较适合学电影的同学 另外据说老谋子和陈凯歌也是他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斑 有兴趣可以看看 但不用太较真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Ⅶ 如何看待周传基老师的电影观点

不认同,给个赞吧

Ⅷ 看了周传基讲座中的电影是什么,你觉得什么事电影

电影是看世界的窗口,电影也是照出自我的一面镜子。

Ⅸ 周传基的工作简历

1954-58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电影艺术译丛》杂志编辑部翻译编辑
1958-76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外国电影研究室资料员(右派分子)
1976-86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员1981年起在录音系,文学系,研究生班及各类进修班等授课
1986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主讲:电影声音构成;世界电影史;影片分析;好莱坞电影;视听语言。
1986—1988 兼任深圳大学大众传播系影视专业主持人
1988-- 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1993--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聘为名誉教授.
1993-- 华北广播电视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1994-- 上海大学电视系客座教授
1994-- 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1995-- 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95-- 周传基影视实验学校校长
1996--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1996-- 北京图书馆系列电影讲座主讲人

Ⅹ 电影1942出现的镜头运动方式有哪些,请简述每个方式得大概含义,字数

电影就是可携带式运动的文学。如果不让镜头动起来,你凭什么让观众不去买小说或看舞台剧,而掏钱去一个保持呆板姿势近2小时,还带广告的电影院呢?“不懂得电影镜头的运动,可以说你就不会看电影,不会写剧本,不会做电影,不懂电影。”——周传基一般的制作上,就不会花很多精力去设计一些运动画面,往往只是通过反复地切镜头和重复着使用一些简单动作以避免视觉的单调。而常见的美国大片中,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往往使用大幅度的摄影机的运动去表现其动感,如影片《无间道风云》中,仅仅是马特达蒙上台阶的一个镜头,要通过升降机的运动去拍摄,动感十足。(影片《无间道风云08:20)没有运动的电影是难以想象的,若想要对运动画面作更深入的分析,则要从场面调度的各个因素来进行更详细地剖析(景别,景深,角度,构图,布景,光线,走位等等)当然还有一点极其重要的就是镜头对影片含义的表达。运动是电影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电影能够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运动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自身的运动,就是用运动摄影的方法拍摄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镜头是不多见的。大量的是运动的镜头。1.推镜头——被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用推镜头,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在景别上也由远景变为全、中、近景甚或特写。此种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2.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由近而远向后移动离开被摄对象;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被摄对象由大变小,与观众距离也逐步加大。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在景别上,由特写或近、中景拉成全景、远景。拉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3.摇镜头——摄影机不作移动,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围的旋转拍摄,有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的方向对被摄对象巡视。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功用。左右摇常用来介绍大场面,上下直摇又常用来展示高大物体的雄伟、险峻。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时,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移镜头——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拍摄的镜头。移镜头是机器自行移动,不必跟随被摄对象。它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看边走的状态。移镜头同摇镜头一样能扩大银幕二维空间映像能力,但因机器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比摇镜头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5.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跟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着的主体,有特别强的穿越空间的感觉,适宜于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

阅读全文

与周传基电影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同族电影分析 浏览:890
兄弟媳妇3完整电影 浏览:908
总是有爱在隔离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839
微电影片头制作素材 浏览:629
票房口碑双丰收电影 浏览:943
胡敏英的电影全集 浏览:285
电影票房吧票房第一 浏览:433
微电影大v时代 浏览:759
电影天堂动画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65
电影票该买哪个座位 浏览:376
不忠迅雷电影资源下载 浏览:331
什么软件下载电影没有广告 浏览:934
西安电影主题餐厅 浏览:594
世界大战电影播放器可以看 浏览:932
电影电视剧是如何压制视频的 浏览:448
炎帝广场的水幕电影 浏览:762
电影美女亲吻片段视频在线观看 浏览:399
电影跑车壁纸图片 浏览:922
真爱至上电影2003迅雷下载英语免费 浏览:56
天上人间电视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