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
“六日战争”指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5日,所以也叫“六五战争”,又因为战争持续了6天,以色列“先发制人”地向阿拉伯国家开战,是现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闪电战”,所以以色列称之为“六日战争”。 1967年,以色列为了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决定对埃及发动突然袭击。开罗时间6月5日晨8时46分,以军在以国防部长达扬将军的指挥下,出动200多架作战飞机袭击阿拉伯国家的25个空军基地,击毁埃及空军340架战机中的309架,击毁叙利亚飞机50余架、约旦飞机约20架。 在6天里,1.1万名埃及士兵、6000名约旦士兵和1000多名叙利亚士兵阵亡,数万人被俘,而以军只有983人死亡。以军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耶路撒冷老城和约旦河西岸地区,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
❷ 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为什么要攻击美国的“自由号”间谍船
这是因为当时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杀死了400多名埃及的战俘。在当时如果杀害了已经投降的战俘,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行为。甚至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强烈谴责,然而在当时这一幕情景被自由号给看到了。所以为了避免国际舆论的压力,以色列才会出动战机攻击自由号。当然自由号属于美国的船只,一旦选择攻击的话,必然就要想好一个借口。所以才会有了自由号是间谍船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以色列其实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会把美国人的利益放在眼里,因为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的话,将会使得阿拉伯国家趁虚而入。
❸ 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策划战争。美国曾计划进攻以色列苏联利用散布假情报等手段蓄意挑起了这场阿以之间的战争。而苏联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为了对付这一威胁,苏联希望在战争中联合埃及对以色列的迪莫纳核设施进行轰炸,他们甚至还计划在以色列沿海登陆。当时,苏联的核潜艇也驶近以色列海岸,以便在以色列准备使用核武时对其进行还击。同样,在战争前夕,美国曾制定一份秘密军事计划,如果以色列向东进入约旦河西岸或者向西攻占西奈半岛,美国将对以色列实施军事打击。但这份计划最终以流产告终。而让美苏两国铩羽而归的,是以色列军队的迅捷的速度
❹ 以色列空军在80年代的一次经典战役
网上搜的直接复制过来的!
提起以色列空军,大概所有人都会首先想起那个空前绝后的87 比 0,而意义更为深远的则
是在贝卡谷地摧毁了叙利亚的 19 个苏制 SAM 导弹连,以色列空军的攻击精神将空中力量
领出来地空导弹的阴影。小时候看到刘亚洲的军事科普小说(好像是“恶魔导演的战争”
)中有关描述,为以色列人近乎神话般的壮举惊叹不已,后来随着阅读增加,逐渐深入到
这场争的内部,也澄清了一些误解。军事技术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用现代的技
术打一场未来的战争”之桂冠还是只属于以色列空军。在下特意翻译了部分有关文章,本
篇原载于美国空军协会(Air Force Association)的会刊“Air Force Magazine”2002
年 6 月号,作者是Rebecca Grant
贝卡谷地之战
1982 年6 月,为了彻底根除越境恐怖活动,以色列派遣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行动代
号“加利利和平”(Peace of Galilee)。事件的发展正如以色列事前所估计,从黎巴嫩
蔓延到周边地区,演变为多边冲突。
在这次行动的最初阶段,以色列空军创造了摧毁对手 19 个地空导弹连、击落大批敌
机而自身不损一兵一卒的壮举。通过获取实时情报(Real-Time intelligence)和巧妙地
利用对手的弱点,IAF(以色列空军、Israel Air Force)给现代防空体系来了个下马威。
本月(2002 年 6 月)是IAF在贝卡谷地(Bekaa Valley)的胜利 20 周年纪念,作为
空中武力在和防空力量的死亡决斗中取得转折性的胜利,它已经被载入史册。以色列拥有
一支小规模、高素质的空军,在 1967 年 6 月的“六日战争”(SIX DAY WAR)中发动了
一场史诗般的突袭,总共出击 3,300 架次,IAF 横扫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空军,在地
面和空中总共摧毁了 400 架敌机,一战成名。此后,阿拉伯三国军队被从西奈(Sinai)
、格兰高地(Golan Heights)和约旦河西岸逐退。
虽然 IAF 在从 1969 年 3 月到 1970 年中的消耗战中维持了优势,但是在大量装备
苏制飞机导弹等先进武器后,埃及人依然在西奈半岛给IAF制造了相当地麻烦。以色列人首
当其冲要面对的,就是先进的苏制 SAM(Surface to Air Missile, 地对空导弹,这里特
指苏制萨姆防空导弹)系统。虽然 IAF 在这段时间内零星摧毁了一些埃及地 SAM,但是自
身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前英国皇家空军次帅托尼.马森(Tony Mason,RAF Air Vice Ma
rshal)评论到,IAF 对抗敌机的交换率大概是 1 比 40,而对抗 SAM 却是 2 比4!”。
显然,SAM 已经代替战机成为阿拉伯国家空防的主角。
十月战争
早在1973 年的“十月之战”中,事情已经初显端倪。1973 年10月6 日,埃及和叙利
亚共同发动了突然袭击,IAF 从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地面火力??“比北越的任何地方都要
稠密”(空军大学1978 年报告)。
埃及虽然仅拥有不过 20 套移动式SAM 系统,但是还有 70 套SA-2、65 套 SA-3、仅
2,500 门防空炮和超过3,000 套SA-7 肩射导弹等作为补充,另外包括叙利亚方面的34个S
AM 连。IAF 的飞行员不但要争夺制空权,而且要为被围困在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东
岸的地面部队提供近接对地支援。在此期间,IAF 的二号首脑是大卫.艾维(David Ivry,
此人曾在1967 年作为飞行员参战,最近又担任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回忆到,“你没有任
何时间来消灭对方防空力量,必须随时冒着非常稠密的防空火力来进行对地支援,为此我
们损失了不少飞行员”。
战争的最初三天,IAF 在1,220 架次任务中损失了50 架飞机,将近4% 的损失率是无
法承受的,几乎可以和当年美国战略空军最初空袭德国时的损失相提并论。虽然随着战局
的好转损失逐渐下降,但是总共有53 架A-4 天鹰(A-4 Skyhawk,开战时 IAF 总共拥有17
0 架)和33 架F-4 鬼怪(F4 Phantom,总共 177 架)被对手的 SA-6、ZSU24 和 SA-7 击
中。
飞机受创轻重不一,但是对方的防空力量逐渐进入了状态,有效阻止了 IAF 开展进行
紧急近接支援(emergency close air support),同时埃及防空力量也成功地干扰 IAF
支援以军地面部队的反攻行动。以色列飞行员冒死拼杀终于迎来了曙光,运河东岸的战局
逐渐向着有利以色列的方向发展。10 月14 日,埃及向西奈投入了预备队,并且将防空火
力圈向前推进。不过一天之内埃及就损失了28 架战机,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联手阻止了
埃及的攻势。一名埃及指挥官后来谈到,“一旦我的部队冲出 SAM 的防空伞,IAF 马上就
会给我们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
战争又持续了几天,直到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以军已经越过了运河并且在各条战线上
击破了对手。战争的教训清楚地告诉以色列人,IAF必须改变他们的战术,即使到了战争的
最后阶段,IAF 依然在摸索对付 SAM 的方法,结果在一次出击中就损失了 5 架 F-4 鬼怪
。
惨重的损失
对于艾维,IAF 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他谈到,“我们计划重
振旗鼓打一个漂亮仗”,但是得知“IAF 的 F-4 鬼怪不能有效地对付 SAM”之后,军队首
脑们的心情可想而知。SAM 成功地阻止了 IAF 打击侵略者,甚至能保护类似 SS-21 这些
能够打击以色列领土内目标的地地导弹。艾维认为,空中力量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受到了
质疑,1973 年的战绩给 IAF??不必说还有其他西方国家的空军??心中投下了阴影,在
未来的战争中战机是否还有能力对抗整合式防空系统(integrated air defence)呢?前
任 IAF 指挥官艾泽尔.魏茨曼(Ezer Weizman )甚至悲观地说:“战机的翅膀已经被 SA
M 折断了”。
事情已经非常清楚了,IAF 将来能够有效作战,取决于能否找到一条迅速系统地消灭对方
固定或者移动式防空火力的道路。对于艾维,1973 年的教训非常清楚,“我们必须给SAM
一个回答!”
埃以之间的和平维持了若干年,但是 SAM 问题依然是IAF 心头之痛。1981 年,以色
列在南黎巴嫩击落了两架正在袭击亲以基督教民兵的叙利亚直升机,作为回应,叙利亚的
SAM 部队开始进驻黎巴嫩的贝卡谷地。此时艾维已经成为 IAF 的指挥官,他怀着极大的
兴趣仔细研究了叙利亚的行动。“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艾维谈到,叙利亚将 SAM 部队派
进贝卡谷地“已经越过了一条红线”。它威胁到以色列在黎巴嫩边界地区的空中优势,阻
碍IAF进行侦察和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1978 年的戴维营(Camp David)协议和 1979 年的埃以和平协议已经为这一切埋下了
伏笔,条约规定 1982 年从西奈半岛撤军。“实际局势却十分微妙”,艾维说道,贝卡谷
地的 SAM 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但是 IAF 却面对更严肃的挑战,那就是伊拉克 Osirak
的原子能反应堆!1981 年 6 月 7 日,14 架以色列战斗机以一次另人炫目的完美突袭摧
毁了巴格达郊外的反应堆,下面就该轮到叙利亚人了。一年之后,巴勒斯坦游击队活动越
发猖獗,大肆越境袭击以色列移民,向加利利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开炮甚至发射火箭,解
决贝卡谷地的 SAM 成为 IAF 首当其冲的任务。
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Sharon)得到了总理阿瑞尔.贝京(Ariel Begin)的支持,计
划派遣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扫荡PLO(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同时吓阻叙利亚军队,并且掩
护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民兵驱逐巴解势力。第一周的战斗成为八十年代最为瞩目的战事,并
且永载空军战史。
狩猎开始
6月6日,在 IAF 战斗机、攻击机和直升机的掩护下,以色列地面部队开始进入南黎巴
嫩扫荡巴解据点。开始以军推进迅速,一路势如破竹,后来被阻于Jazzin,急需空中支援
。这样一来,以色列战机将要进入贝卡谷地 SAM 的射程。
艾维和他设在特拉维夫(Tel Aviv)的指挥部仔细监视叙利亚的反应,此战基本的原
则就是“千方百计避免和叙利亚正面开战”,艾维特别强调。SAM分布在贝卡谷地和叙利亚
境内,叙利亚军队、巴解游击队和以色列直升机及救援单位一起拥进这个地区。“有时候
天空中有超过100 架战机在这个地区”,艾维回忆到,“几乎接近饱和状态”。对于仅仅
1,500 平方英里大小的地域,通讯和指挥显地异常重要,于是艾维亲自坐镇指挥。
原始计划要袭击14 处SAM 阵地,不过艾维于6 月 8 日星期二得到消息,以色列的无人机
(RPV,Remotely Piloted Vehicles)报告另外5 支SA6 部队正在从格兰高地向贝卡谷地
移动。“现在他们沿格兰高地布置了稠密的防空火力来阻挡以色列向大马士革(Damascus
)渗透”,艾维说到,“我们早晨发现了他们,这个行动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这次移
防表明了叙利亚没有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意图,否则叙方会将导弹部署在大马士革方向。
这一切帮助艾维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摧毁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 SAM,并且不必冒和叙利亚
全面开战的风险。
6 月9 日星期三早晨,艾维修改了行动计划,将新到达的5 个SAM 连也划入目标。他
计划中午开始行动,不过还要等待内阁批准。刚过上午10 点,内阁开出了绿灯,此时艾维
已不得不把行动时间推迟到下午 2 点。“攻击之前,我们发现边境地区有大量叙利亚军队
,但是叙利亚空军并没有出动,他们尽量避免空战”,艾维评论到,“他们死在我们手里
的MIG 已经够多了。
“自由开火区”
当下午 2 时以色列空军倾巢而出的时候,叙利亚却命令其所有在空机返场降落。当最
后一架叙机降落滑出跑道之后,叙利亚指挥官确定他们已经可以自由开火,敲掉一切在天
上飞的东西。
“叙利亚人对自己的防空力量充满信心,何必再让空军的战机来冒险呢?”
艾维指挥着他的攻击机群直扑SAM 老巢,它们是由SA-2、SA-3 和SA-6 搭配组成。“
这是一场真正的挑战”,艾维说,计划的关键是事先搜集关于SAM的情报和数据,以及叙利
亚人操作的特点,以便利用它们在技术上的缺陷。“情报搜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在开战之前,以色列的无人机已经侦察出SAM 的雷达和通信频率。1991 年出版的“The
Samson Option”(Seymour M.Hersh)一书中谈到,1982 年5 月以色列通过一系列秘密
行动,取得了大量关于 SAM 频率和雷达覆盖范围的数据,后来在此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光天化日之下攻击 SAM 阵地对通信、指挥和情报系统(Command Contral and Int
elligence)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能使攻击即迅速又致命??防区外发射导弹将为以色
列飞行员提供第一击(Standoff Missiles)。整个计划经过反复斟酌,几个月来以色列飞
行员一直在 Negev 沙漠之中反复练习攻击模拟的 SAM 阵地。IAF 将使用阻塞式干扰来切
断防空部队以及战机和指挥所之间的通信,“你必须清楚什么时候该干扰,什么时候不该
”,艾维讲到,“当你要掩护战机执行任务的时候,必须释放干扰;相反当你想搜集信息
情报的时候,就不能干扰,你要仔细地听”。同时 IAF 的战机也携带了干扰吊仓来对 SA
M 雷达实施欺瞒式干扰。
为了攻击顺利进行,艾维需要能够直接了解战场局势。E-2C 鹰眼预警机通过下行数据链(
DataLink)将雷达图象传输到设在特拉维夫的IAF通信指挥部,然后直接送到艾维的面前。
无人机则提供实时图象转播,以色列拥有一个中队的无人机,艾维认为这远远不够??特
别是夜间性能不够理想,不过这已经足够保证随时有两架在空,实时更新叙利亚SAM阵地的
位置。“我们不断跟踪他们,因为他们是可以机动的”,艾维补充说,“我们跟踪他们,
所有 19 个连,那天早晨我们确切地掌握了他们的位置,没错,毫无疑问,一个都没跑掉
”。
IAF 同时在艾维和飞行员之间建立了双向的语音通道,这种实时的通信、指挥和情报
模式,对于现代战争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将艾维所谓的“实时情报”(Realtime intel
ligence)从地面指挥部传送给飞行员。
F-4 鬼怪将在对地进攻中扮演主要角色,F-15 和F-16 夺取空优掩护攻击机群。无人
机首先进入诱使 SAM 雷达开机,然后F-4 发射高速反辐射导弹(high speed antiradiat
ion missiles)摧毁这些雷达。因为事先已经标定了目标位置,所以攻击进行地非常迅速
,减少了飞机暴露在对方防空火力下的时间,同时空地导弹的高速度保证了攻击机能够迅
速安全脱离。很快这些SAM 单位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蒸发了”。
两个小时之后,IAF 彻底摧毁了所有 19 个SAM连,自身毫无损失。IAF 当时已经拥有
激光制导炸弹(Laser Guided Bomb),“但是我们在这次行动中并没有使用它们”,艾维
解释到,“它们太慢了,不过等你消灭了防空火力之后,可以回头用激光制导炸弹慢慢瞄
准彻底摧毁剩下的东西。”
87 :0
攻击开始之后,叙利亚空军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在位置,于是 20 分钟后起飞了第一
批战斗机,试图截击以色列攻击机群,阻止他们继续攻击。于是直升机、无人机、战斗机
、预警机以及电子战,终于演变成空中力量的群殴。
“你好像在指挥一场音乐会”,艾维回忆到,“那不仅仅是攻击机进攻SAM,战斗机截
击MIG,一旦他们处在同一个区域里面,你必须指挥一场音乐会。当然你不能一边弹钢琴一
边打鼓,不过空战是和对地攻击完全不同的一场音乐会”。
在指挥中心里面,艾维能够通过E-2C 的雷达图象和F-15 的雷达排列出对方的威胁顺
序。IAF 飞行员使用VHF 波段无线电,指望依靠它能够维持和指挥中心之间的语音和数据
通信。
艾维的战术是每次指挥一个四机编队进入攻击区,每次就一组,每场空战持续1 到2
分钟。艾维决不派遣4 架以上的飞机进入攻击区,“能不能打掉所有 MIG 并不重要”,艾
维解释到,“至少保证不会误击自己人”。而对于叙利亚人,这完全是一场绝望的屠杀,
不论是在战术上还是在心理上。经过精心安排的空载干扰彻底断绝了叙利亚MIG-21 和MIG
-23 和地面的联系。艾维描述了叙利亚飞行员的信心是如何逐渐崩溃的,当他们起飞的时
候,对要截击的目标和截击的线路毫无概念。他们努力去做些什么,但是没有产生任何效
果。“我们慢慢地逮住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艾维回忆到,每次攻击都能摧毁叙方四机
编队中的两到三架。“他们来地越多,信心反而越弱,在心理上,你不断地失败又失败。
一旦你开始输,你总是在想,下次就轮到我了,我难道命中注定要栽在这里了?”以色列
飞行员一直将他们的优势保持到最后。“我能告诉你的是,在最初半个小时内,我们打下
来26 架MIG。”两个小时之后,艾维招回了攻击机群,直到周 5 中午停火生效的时候,I
AF 总共击落了82 架敌机而自身未损一兵一卒。
消灭了贝卡谷地的 SAM 之后,IAF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了。随后,以
色列攻击直升机使用 TOW 式导弹攻击叙利亚坦克,战斗机则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来反坦克。
“我们消灭了大量坦克”,艾维补充到,“我们曾经在晚上阻击过一支北面开过来的装甲
部队”。当两军装甲部队对头碰撞之后,IAF 的 F-4 和 A-4 使用带有激光制导装置 MK8
2 和 MK83 在夜间来攻击叙利亚坦克。
实时标定目标
两周之后,艾维终于又得到机会来验证实时指令系统,这回是对付一些小规模的SAM
部队。受挫之后,叙利亚又派遣了一些 SAM 部队进入黎巴嫩。一架 F-4 损失于 SAM 的伏
击,“攻击来自叙利亚境内,而不是来自黎巴嫩”。艾维马上下令反击,摧毁了4 个SAM
连中的3 个。胜利的关键在于IAF持续追踪这些 SAM 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好像
一场狩猎”,艾维这么宣称,“我们的无人机一直在不间断地跟踪这些SAM,这些SAM 部队
有时候会躲入村庄,我们会继续跟踪他们,直到他们离开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再摧毁他
们。”
无人机传送回来的图象会映射到划分好坐标的地图上,然后通知那些非常熟悉这里地
形的飞行员,经过不断磨合,这套系统终于可以让艾维能够将信息及时传给每一个具体的
飞行员。“这个就是所谓实时标定通信”,艾维解释到,“通过语音,我可以和每一个飞
行员讲话。甚至有时候我还知道他们的名子”,特别是他的儿子也在其中。
战争的革命
和 1973 年那场残酷的空战相比,以色列的 46 小时贝卡谷地之战是大规模联合空中
作战的一个里程碑,事实证明即使狡猾的移动式 SAM 系统也无法逃过经过精确协调的空袭
。“SAM 惨败的事实,极大地冲击了战略势态”,这个一边倒地战果,将合成空中力量重
新带回了现代战争的舞台中央。贝卡谷地之战强调了电子战和精心计划协调的重要性,艾
维能够发现突然冒出来的 SAM 部队并且马上提醒攻击机群,充分表明熟练的实时操作和事
先精心计划对于空战一样有效。
对于以色列人,贝卡谷地的胜利给了叙利亚巨大威慑,而对于 IAF,这场胜利帮助它
重新在武装力量中找回了自己的位置。这场战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
,继续在空中和以色列人为敌等于送死。艾维引用叙利亚国防部长对贝卡谷地失利所作的
总结,“鉴于以色列人在空中力量和电子战方面的绝对优势,下一场战争将是一场纯粹的
‘地对地’的战争,而不会再上演‘地对空’的场景”,于是叙利亚和伊拉克开始采购飞
毛腿导弹(Scud)。对于莫斯科的苏联高级将领们,贝卡谷地之战无疑是当头一棒??顶
尖的苏制武器折戟沉沙。1991 年,艾维出访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国防部长 1982 年
正好在莫斯科,他告诉艾维,贝卡谷地之战让苏联将领们明白了西方在技术上的优势,同
那些SAM 一起崩溃的还有人们对华约铁幕的信心。
贝卡谷地之战同时在技术上成为1991年海湾战争的前瞻和样板,美国空军从中学习了
如何寻找对方的整合式防空系统的破绽、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进行实时指挥、如何用
激光制导炸弹来对付坦克。以色列空军的进攻精神和精湛技艺,让空中力量重新成为王者
之剑。
❺ 以色列的七日战争是怎么回事
没有七日战争,你说得是不是“六日战争”。如果是,那是指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空中偷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这是一个星期一早晨,当开罗时钟的指针指向8点45分的时候(以色列时间7点45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云雾刚刚消失。埃及空军基地里,一切象往常一样,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突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从早晨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1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夺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随后,飞机在离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升至20米,又夺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他们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尼罗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攻击高度只有100—150米。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在这次空袭中,以军选择在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也是煞费苦心。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在星期一。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
2、西奈半岛的战斗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3、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军区司令员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他派米.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该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古尔上校指挥的伞兵旅负责占领旧城。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尔伞兵旅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古尔伞兵旅在山下占领阵地,并与山上取得了联系。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在北部的纳布卢斯和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库奇瓦部队突破约军防线后与一个步兵旅汇合,然后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该地。6日,以军向东西两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该城。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4、以色列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
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个步兵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到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❻ 为什么以色列六日战争时那么多国家没打过它
是真打的,这还有打着玩的吗?
以色列获胜的原因有很多,全国上下一心抵抗,在初期战争受挫时,积极采取有效手段降低损失,并扭转局面,背后有美国的强力支持,尤其是把信息情报提供给以色列,本国的将领指挥有方,沙龙在此战中一战成名
以色列是个犹太国,周围一圈的阿拉伯人,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了邻国的仇视,这在中国来看很不可理解,但是这就是信仰的冲突,造成了以色列打建国起就面临着十面埋伏的杀机
与世界的关系嘛,这个就要看与英美等国了,以色列是美国的忠实盟友,这也是以色列为何能杀机四伏中越来越强的原因之一,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是说的过去吧,不能说很好,就是普通的邦交关系,比如和中国
❼ 六日之战几个国家来围攻以色列
不是阿拉伯国家围攻以色列,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先动手的。其率先轰炸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家。
❽ 请问为什么以色列六日战争时那么多国家楞没打过它,那六个国家是真打他吗,还是为了民怨意思意思,
其实以色列能够打胜仗,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在圣经几千年前已经预言以色列的亡国和复兴,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灭亡,百姓四散到世界各地,然而在长达二千年的漂流中,非但没有被异族同化 ,反而照着圣经的预言于1948年5月14日下午4:01重新成立以色列国,六天的时间以色列人用祷告战胜了六国,这是历史上的一次神奇的战争,无人能够说明为什么?但是上帝拯救了以色列民。
❾ 哪位大哥能介绍下以色列
以色列(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莱语中意为“神的勇士”,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已有超过七百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公民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视为是中东地区里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
历史根源
犹太教灯台被从耶路撒冷劫掠。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一千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廷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廷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著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著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也是至今唯一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画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המער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著,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国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著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19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在战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击。尽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区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围墙的建立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有效的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事件。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玛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杀害了其他两名。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地理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著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以色列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以及内盖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从北部的黎巴嫩边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该地区土壤肥沃而潮湿,是农业和水果栽种的重要地带。海岸平原的东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带,高原地带的北边是加利利山脉的山丘,更南边的地区是由许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区所组成的撒马里亚山脉;再往南则是荒芜的朱代(Judea)山丘地区。中央高原地带的东部是约旦大裂谷,属于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内的裂谷是由约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构成。内盖夫沙漠由大约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组成,占据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积,在地理上内盖夫沙漠是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王国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未解决。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23],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积)。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统计处列出以下三个大都会地区:特拉维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贝尔谢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则有人口719,900人
❿ 六日战争详细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详细经过如下:
空中偷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激战西奈半岛——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
海上战斗——1967年10月21日傍晚,在埃及塞得港外的马纳湾海域,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正在执行例行自巡逻任务。17时30分,“埃拉特”号驶抵离塞得港约13海里的海域,被埃及海军雷达发现。埃及的3艘“蚊子”级导弹艇立即出动,在“埃拉特”号航行到距塞得港11海里时,对它发射了2枚“冥河”导弹。19时30分,埃及导弹艇又向“埃拉特”号发射两枚导弹。“埃拉特”号不久沉没,舰上以色列官兵202人,死47人,伤91人。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