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雀》影评
〈孔雀〉这部影片自始至终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心痛。三个主人公都有过自己伟大的梦想,姐姐的飞行员梦,哥哥娶媳妇和工作梦,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类心灵和思想的真实表现。而结局却是三个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动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荡漾许久,却总归平静。这种结局,情理之中,细细品味,也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该片的片名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几分钟方才出现。观众和演员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会开屏的,可是却奇迹般地撑起了它傲人的羽翅。这就给全片做了总结并喻意着一些道理:在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人总会尽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对灵魂的释放,对人生的有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可是当它不适时宜地开放,“我”和那些拥有梦想的人却老了,离它而去。还没走到梦想的尽头,“我”已选择平庸。孔雀开屏的刹那,我先是惊奇,后是烦忧,似乎那张开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忆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主人公在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依次刻录,并将“我”回忆家里五口人在楼道吃晚饭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写实的影片,究竟要告诉人什么呢?不得不说,编导安排的故事与场景让我震惊。当姐姐在树林中裸露着身躯呈现给那个拿走她“降落伞”的男人时,我为编导那种让观众刻骨铭心的“毒辣”的拍摄手段而哑然,只是为了一个已然没有希望的梦想而用自己的贞操去换回自己青春时突发的梦,筹码似乎太过于沉重。并且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种事是绝不允许发生的。最后姐姐突然就找了一个司机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发生。当她看到军官与一个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时候,她就已经认命了。穷苦人家的孩子,注定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这个钱权的社会,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梦想,到头来也只是梦而已。影片着重阐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并讽刺当时人们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国后人们心理上的疾病。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当时的几亿人才只会开垦田地,而不懂为理想为梦想而活。有或许,该片是激励人们努力为梦想而奋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所要的一种“尊严”。肥胖而又不懂礼数的哥哥去给弟弟送伞,却闹出了一连串的让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认是哥哥,别人又误以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这种“败类”哥哥的打击,于是冲开人群,用伞狠狠扎了哥哥一下。虽然他日后找朋友假装军人和他的哥哥到他们班去送伞,却仍被同学发现,并鄙视般地变相隔绝了他。编导以次为反面教材再次表达了对于人们畸形心理的批判。无论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不成熟乃至有些变态的“尊严”仍然无处不在。只为了人们面前的那一点“面子”,便不承认自己的哥哥,实则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观众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全在编导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后,兄妹三人全都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并且有了善良之心,对从前欺负他的人不计前嫌,尽力帮助。我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于当时的年代流行的色彩并不艳丽,所以在全片仅有的几次满目绿意盎然的镜头让观众眼前一亮,才不至于视觉疲劳。满目的绿色一下子拥入眼帘,给观众一个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以次能调节观众的心情,由压抑到欢快,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剂”。顾长卫原本是摄影师,这部右他编导的影片却并没有令人决眦的拍摄手段和技巧。或许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迹,奇迹中看人生”。
② 《孔雀》影评
《孔雀》里最好的一场,就是在开头:姐姐在拉手风琴,背后开水壶突突的喷着热气,再远处一个老人枯坐着。这一场可谓完美。首先画面很漂亮,姐姐白衣黑裙,黑白琴键,长长的走廊很有纵深感;其次很好听,姐姐拉手风琴不很熟练,但很抒情,背景里还有水开的声音;再次,也是最好的一点,是把姐姐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的主要特色展现出来了。
按照常理,她应该放下琴,起身去灌水。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寻常的、懂事的、正常的女孩。但是她继续拉琴,任凭开水在背后翻腾依旧安之若素,她出离生活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更细腻的是她的神情安然,不着急,也不愧疚,性格里强硬的一面也出露端倪。再又就是最后曲子拉完,她还是回过头看了那喷气的开水壶,那种无可摆脱和烦躁,也出来。这场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才觉出好的。第一次看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剪多次的电影,为什么留下这个没有叙事、也不提供叙事动力的.场景呢?如果仅是抒情,未免多余。再往后看,全部的场都有用,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全部故事看完,再翻过头看第一场,就觉出提纲挈领的好了。
很多人对姐姐买西红柿痛哭那段很有感觉。那场设计的好,好在西红柿,设想如果是买西瓜,那该有多难看。另外,张静初的演技确实帮了大忙。因为这场是在结尾部分之前,算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和片头姐姐的故事离开很远,所以多少还是有点突兀。类似的场我感觉还是小心使用,否则就成了空对空,让人觉得用力过度,还挠不到痒处。
另一场是一家人打煤砖。这一场也很精彩,出了面目始终模糊的爸爸,其他人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妈妈是最坚忍的一个,姐姐是最早撒手的一个,弟弟是最没用的一个,哥哥还是最没所谓的一个。
我看得最难受的一场,就是姐姐靠在瓶子堆旁边,拉开自己的胳膊左看右看。过了三个镜头,她就拉开伤痕累累的胳膊给她干爸看。这是我唯一觉得戾气很重的一场,在这一场里,姐姐的性格失控了,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
还有一场,姐姐骑着自行车,拉开降落伞一路飞奔。这场戏可以用张静初自己的话来评价,就是: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其实是表现主义。所以这一场毁誉参半。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一场总体很好,特别是果子骂声“他娘的”之后追上来那几个镜头,两个自行车忽前忽后,镜头处理的特别漂亮。但是就在这时,姐姐放声大叫,呜呜的,很泄气。说不出来为什么。如果是果子在旁边起哄大叫呢?如果是背后追跑的孩子欢叫呢?张静初的脸特别不适合欢乐,《芳香之旅》就是个明证。顺便说一句,这场里最牛的演员,是他妈妈,特别是最后的那个镜头里,妈妈倒在地上,拽着降落伞拉自行车。妈妈只是个背影,但她的身体语言很牛,震惊、羞愤、心碎、坚忍、片刻的绝望和执拗,作为一个母亲,她所有的情感编剧连一句台词都没给,全靠拉自行车背影来体现,最后效果还不错。
如果能看到未剪之前的片子,就更能体会这些场的用意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保留作家的手稿,因为上面有剪来剪去的痕迹。
③ 看过电影<孔雀>的进来 这电影名字的含义
孔雀,让人联想到孔雀开屏。那是尘埃落尽的铅华,苦难磨砺的魅力。那种美丽不是人人可看得见,人人可理喻。所以电影每一幕都在为此埋伏笔,看似平淡,反而想借此说明:平凡之中蕴含的美丽。最后,孔雀开屏了,而在众人已经离去的时候。我们活着,是为自己还未曾绽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