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从文化相对论分析电影阿凡达

从文化相对论分析电影阿凡达

发布时间:2025-02-04 02:58:59

1. 如何评价流浪地球

“大众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评价”

我自己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是一部很容易看懂的科幻电影,相对于其他国产科幻片,这部电影的特效可以说是非常好了,再加上没有弯弯绕绕的科幻知识,肉眼可见的太空设备一目了然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不用去猜测,这是比较好的体验。我认为它能俘获大部分观众的心就在于它剧情的通俗易懂,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之前观众们都沉寂在外国的科幻片当中,看的都是外国人集合起来拯救地球,这次的人物设定和地点都在中国,增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去质疑它,说它对科幻的不严谨,很多知识点出现明显的错误和漏洞,甚至有人长篇大论去说它的错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良性的批判态度吧,那么以后的导演和编剧们在此基础上可以更佳严谨,也是好事。

总体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如果你没有去影院看,现在视频版也出来了,可以瞧瞧中国式科幻的魅力。

2. 为什么穿越剧能够风行一时

其实穿越剧很大程度上也是普通人不满现状的逃避心理和现代科学力量进步的标志。


原因如下:


“往过去穿”审查风险更小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穿越剧绝大部分都往过去穿越,与中国影视剧的审查制度密切相关。

以中国电影的审查条例为例,其第一条明确规定,影片内容“禁止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按照这一要求,中国不大可能出现《第九区》、《我是传奇》这样的好莱坞科幻片,这些影片里美国的城市被外星人占据——这从理论上可以视作破坏了领土完整,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过某个城市被外星人占据的影视剧。

同时,审查条例第六条规定,影片内容“禁止宣扬封建迷信,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像好莱坞科幻大片《2012》中“2012年是世界末日”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恐慌,而老版《金刚》曾吓得不少观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另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审查条例的明文规定,在中国拍影视剧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影片内容要能找到“合理的科学和司法解释”。

单单这一条,基本就决定了中国的穿越剧很难往未来穿,因为像《阿凡达》、《2012》这类科幻片纯属虚构,很难找到合理的科学和司法解释。而如果是往过去穿,就有大量历史资料可以支持,能减少影片承担的审查风险,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另外,中国电影还没有出台分级制,这就要求影片内容要合理,否则确实有可能对未成年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科幻片拍摄条件达不到


知名编剧、影评人毕成功认为,目前在中国拍摄科幻片的条件还不成熟。其一,中国的文化崇尚历史而非未来;其二,中国电影人的想象力有限;其三,中国的电影科学技术远没有好莱坞发达;其四,中国电影的投资额度与好莱坞相差甚远,我们几亿人民币已经算是大投资,而人家是几亿美元。

也就是说,从文化、想象力、科技手段和电影实力四个方面来说,中国的影视剧都不具备“往未来穿”的条件。

《追影》的编剧魏君子也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他举例说,刘德华和范冰冰曾演过一部科幻片《未来警察》,是往未来穿,结果电影里的“未来世界”和现实没什么两样,对观众缺乏基本的吸引力。

由刘镇伟执导的科幻片《机器人》一度打着“中国版《变形金刚》”的旗号,耗资上亿元——只相当于《变形金刚》的零头。上映之后观众发现,影片内容无厘头,特效制作让人不敢恭维,其最终票房只有几千万元。


关于未来的想象力达不到


(《宫》的制作人、编剧于正)

《宫》的制作人、编剧于正认为,穿越到哪个年代并不重要,因为“穿越,就是把一个人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告诉记者,让《宫》的女主角穿越到清朝,其实是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心”。

“我之前写过一个特别好的剧本,但是我认为拍得特别糟糕,就是《大清后宫》。那部戏我觉得我写得非常有深度,但无论是从拍摄到宣传都让我很崩溃。这是我人生中不可原谅的一件错事。”于正说。

“我觉得我应该拍一部让自己满意的清宫戏。《宫》的主题和《大清后宫》比较吻合,说的都是一个女孩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背景,在后宫中一步步成长的故事,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如何去面对社会上的困难。”

于正向记者坦言,他不会拍摄穿越未来的电视剧,一是在中国现有的拍摄条件下难度很大;二是未来完全是未知的,关于未来的想象力达不到。

古装剧有市场和创作优势

(新《三国》的导演高希希)

在电视剧新《三国》的导演高希希看来,古装题材的历史剧在中国还是有较大的观众市场,这是穿越剧选择穿回古代的一个前提。

他向记者解释道,无论从当前的意识形态还是艺术创作两个角度而言,穿越剧都会选择回到古代。从当前的意识形态来说,如果是现实或者未来的穿越,可能连审查都不能顺利通过,因为太过于抽象,“只能瞎编”。

在艺术创作中,如果穿到未来,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难。但是穿到历史中,观众会感到相对熟悉,也容易接受,“比如穿到汉代,在电视剧中可以出现项羽、虞姬,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名人,在创作中可以借鉴很多资料”。


同时笔者认为,严格来说,所有的古装剧可以说都是穿越剧,“写一部发生在古代的戏,编剧的思维就已经从现实穿越到了古代,只是没有在剧中写出这个穿越的过程而已。如果否定穿越剧,那也就等于否定了绝大部分古装剧”。

“因为现在古装戏中的情绪,表达的其实都是现代人的感情。”顾晓明认为,正是因为古装戏和现实若即若离的关系,现代人才会以古装戏这样一种间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穿越到了过去,能够让现代人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宣泄。

所以,这个社会需要产生穿越剧来满足想象和情感,不得不说,中国在除了近代和现代之前,中国一直是全世界的领头羊,更是欧美日韩等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目标。至于现在么,就得靠我们自己了!

3. 有哪些特效水平不错的科幻电影值得推荐

这几天正好休年假宅在家里,趁着有时间把之前落下的局都给补回来,这份必看科幻电影清单真的超级值得拥有!

剧情介绍: 故事的基础是银河系内发生的冲突。在一次恶性侵略后,银河帝国成为宇宙中的霸主,并开始对反抗势力实施镇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名叫路克·天行者的年轻男子加入了起义军,成为了反抗势力的象征,带领反抗势力寻找自由和正义,并最终打败了银河帝国。

我的观影感受:

首先,电影打造了一个充满异星科幻感的宇宙世界。从各种瑰奇的生物、飞船到星球的建筑和自然风光,观众会被这个充满奇观的宇宙所深深吸引。同时,电影还通过对角色的服装、武器等细节描绘,完整地展现了这个宇宙的精致和高度。

其次,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例如:英勇的卢克·天行者、性格鲜明的汉·索罗、聪明机智的莱娅公主等等。此外,反派势力方面的人物也被塑造得十分充实和复杂,例如:纳粹式的帝国军官、邪恶的达斯·维达等,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成长。

最后,这部电影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性探讨。例如对爱、友情、信仰、权力、自由、正义等议题的探究和展示。电影中常涉及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的讨论,引导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

总的来说,《星球大战》不仅具有视觉上和文化上的震撼力,同时也呈现了丰富的人性探讨和社会思考。电影的影响力深远,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概念。即使在今天,该系列仍然吸引着数百万观众的追随和喜爱。

推荐理由:

《星球大战》系列具有丰富的场景设置和深入的人物塑造,其庞大的宇宙背景史诗也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整个系列的剧情紧凑,战争场面精彩,神秘和科幻元素也引发了观众的无限遐想。此外,电影中有许多经典角色和台词,如卢克·天行者、达斯维达、Yoda等,也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元素。总之,无论是作为科幻电影还是文化现象,《星球大战》系列都是值得观看并且难以忘怀的影视作品。

推荐指数:⭐⭐⭐⭐⭐

以上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必看科幻电影推荐清单,点赞收藏不迷路!

4. 有哪些科幻、科技与影视融合的例子

经典例子:《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于1968年上映,讲述了宇航员前往木星调查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流程的故事,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用电影语言,探索人类与技术、人类与宇宙的复杂关系。
库布里克进行的,不是一次简单化的创作,而是一次基于科学真实的、充满技术细节的复杂且深刻的探索。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科学顾问。
《2001:太空漫游》先后咨询了65家各类科研机构,科学家们被聘请为电影科学顾问,帮主创团队创作科学画面和剧情细节,为故事场景提供逻辑解释,指导演员更好地扮演科学家和航天员。比如,主力担当的NASA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奥德威、航空航天工程师哈利·兰格,在基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推理了库布里克的艺术创作要求的“未来科技”,并和主创团队一起将它融入《2001:太空漫游》的叙事和画面。比如基于气体核心的核反应堆、高温电离气体技术、跨行星载人航天任务计划等。为了在电影中表现人类起源这一“我们从哪里来?”终极问题,库布里克和大名鼎鼎的亚瑟·克拉克,一起拜访了人类学家哈里·夏皮罗、艾萨克·阿西莫夫……
其次,是对于技术真实的极致追求。
我第一次知道库布里克为了《2001:太空漫游》支付了威克斯工程公司75万美元花了半年造了个真的离心舱、重力轮的时候,我内心是震惊的。这样的人物,并非独苗——从库布里克到诺兰,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际穿越》,其实很多东西是有文化根基的,至少是某种社会土壤允许这样的追求科幻、科技与影视融合的人物源源不断地诞生。
第三,是这部电影与各类科技企业。
看看这个名单:IBM、贝尔电话(AT&T的前身)、美国无线电公司、泛美航空、通用电气、霍尼韦尔……
这些企业都是与《2001:太空漫游》的深度合作伙伴。显然他们看中的是《2001:太空漫游》对未来的虚拟见证: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如何进入太空,如何旅行向总在夜空中闪闪发亮的临近行星;未来的飞船长啥样;几十年后人类穿什么、吃什么、聊什么……而这些品牌,希望自己存在于这样的未来中。
最后,科学界得到了什么?
参加《2001:太空漫游》的科学家们得以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某些猜想、对学科未来与现实世界的融合状况的假设,通过电影的虚拟见证,完成向公众得科普,至少,它唤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个人最喜欢的例子:《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我先后7次走入电影院,在IMAX观看了《星际穿越》,不仅没有因为重复观看减少新鲜感,反而随着对《星际穿越》幕后越来越多的了解,对这部电影充满了赞叹和敬意。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探索完这座冰山的全貌。
首先,《星际穿越》是怎么来的?
1980年,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旅行者一号(大名鼎鼎的发射向宇宙的金唱片)的重要科学家、领导者,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的科学顾问、小说原著作者】热心地安排了一次相亲,相亲对象是南加州理工学院的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和准备进军好莱坞的琳达·奥布斯特。这两人暧昧了段时间,最后没能走到一起。直到2005年,基普·索恩在聚会上又遇见了琳达。此时的索恩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物理学家,琳达也成长为好莱坞一位成功的电影制片人。两人就一部包含了虫洞、黑洞、引力波、五维空间的科幻内容的电影项目,迅速达成了合作共识。
2006年2月,他们完成了故事大纲,并迅速得到了斯皮尔伯格的青睐。随后乔纳森·诺兰成为了该项目的编剧。
然而,依旧是经历了9年的漫长路程,期间几经波折,最后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派拉蒙与华纳兄弟两大竞争巨头携手合作,才有了被很多观众誉为神作的《星际穿越》的问世。
其次,《星际穿越》科学与艺术如何在画面交织?
在一开始的创作阶段,主创团队和科学顾问们达成了两点共识:
1. 影片情节不能违背已知的物理定律以及我们对宇宙的确定认知。
2. 对尚不明确的物理定律和对宇宙的猜想要源自于真正的科学,猜想的依据至少要被主流科学家认可。
第一个接手项目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甚至召集了1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开了一天的研讨会,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学家、行星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心理学家和空间政策专家等等。正是这次会议,给《星际穿越》定下了很多重要的“锚点”。
2019年4月,当全球科学家协同拍出来的黑洞照片发布时,很多人找到了当年《星际穿越》剧组渲染出来的电影画面,大家的感慨基本都是:“这不就是黑洞的高清版么?”而吉普·索恩则说:“我一直都知道这些原理和论据,但知道和看到、感觉到又完全不同。这个模型让我反过来对透过快速旋转黑洞会产生怎样的重力透镜效应有了新的认知。”
至于影片里最不可思议的“五维时空超立方体”,它的科学程度很可能超越了多数人的想象:
细节1:关于高维空间。
库铂抬头-看到的是书房地板往天花板的视角;
库铂低头-看到的事书房天花板往地面的视角;
库铂往左-看到书桌视角;
库铂往右-看到床头视角;
库铂往后-看到书架视角;
库铂往前-看到房门视角;
而这一切,是严格按照数学推演的四维空间结构的光学路线推导而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四维空间的数学模型有关论文)
而库铂所在的这个超立方体被从高维中直接从黑洞挪到了地球上墨菲的书房,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农场的引力就一直异常,因为那时候超立方体已经降临地球。
细节2:关于时间。
超立方体里的库铂通过移动,可以来到书房的不同的时间点,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库铂拍打超立方体延伸出来的“管线”,也会像波纹一样从右向左传递,因为按照数学设定,从左向右是构架那个超立方体的时序(简单化),当下发生的事件或逐渐成为更远的过去。
正如片中布兰德所说:“在高维生命看来,时间只是另外一个物理的空间维度,在他们眼里,‘过去’可能就像一条峡谷,他们可以随意地跳进去;‘未来’于他们而言也只是一座可以攀爬的山峰。”
2015年,《星际穿越》获得了奥斯卡奖;2017年,《星际穿越》的策划、科学顾问基普·索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三,《星际穿越》的声音是多么不可思议。
相信很多人因为《星际穿越》对管风琴这一冷门乐器有了全新的认知。
如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言:“即便《星际穿越》与宗教无关,但管风琴、教堂、建筑……这些都代表着人类的某种尝试,来描述那些玄奥的、神秘的东西,那些超越了我们、超越了日常领域的东西。”
配乐大师汉斯季默说:“管风琴低音符带来的力量,你可以在太阳穴上感受到,教堂的窗花开始振动,因为有太多的空气被推入到房子里,其间蕴含着一种原始和危险的特质——这东西要爆炸!这其中又有很多人类的特质,因为它只能用气息发生,它需要呼吸——在每个音符上,你能听到呼吸。”
诺兰深刻认同了这一点:“你在每个音中感到有人的存在。我认为这一点留在电影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乎我们看到的宇宙,还有宇宙之中的人。用一种很亲密的方式使用它,同时保持着宏大。”
除此之外,当主角降落在一小时相当于地球7年的星球上时,那个从舒缓到紧迫的滴答声,伴随着山一样的巨浪时候涌起的音墙。那些随着离开地球,变得有些失真的配乐音色……
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细节、任何角度进行推敲的电影!而且随着你了解它越深,你会发现更多“冰山水下的宏大”。
最后,《星际穿越》最打动我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两个核心驱动力,其一是科学顾问提供,另外一个则由艺术家们提供。
科学上,引力,可以穿透所有的维度。这一点如刘慈欣和卡梅隆对话时说的:我知道最疯狂,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就是前沿科学产生的。
但让打动我的是那穿透了所有维度、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父亲对女儿的爱,是电影画面中浩瀚又冰冷的宇宙之中,那个在五维空间从黑洞直奔女儿书架背后的那个被当做“ghost”的父亲,这一切伴随着那熟悉的Cornfield Chase一起涌现,当你在结局回望开头,不禁泪流满面。

5. 为什么美国科幻电影如此成功

一提到美国的科幻电影,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其称赞不已。的确,美国艺术家们凭借自己的强大资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制作了许多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等硬科幻电影。拿201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阿凡达》(Avatar)来说,在全球赚得了27亿美元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更是凭借其精美的画面和前沿的天体物理理论赢得了全球影迷的青睐。此外2015年上映的反应伦理道德的科幻电影如《机械姬》(Ex Machina)同样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深思。总体来说,美国的科幻电影从故事情节、画面渲染以及科学理论方面都体现的世界级水平。

一、美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现实因素

美国科幻电影体现了世界级水平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据科幻文艺家Hubert?W?Frank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科幻电影是虚构的,但是它在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科”要在此类电影中做理论支撑,而“幻”只是艺术表达手段,“科幻”就是将科学理论做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先进的科学理念。比如在《终结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环境的需要变化成各种形态且有自动愈合的功能,正是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时代约翰?康纳(John Connor)的逃亡显得异常艰辛。可能人们觉着液态金属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虽然还是初级阶段,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液态金属,而且可以改变其形状。在2015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2004年上映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这一经典之作里面就又运用到了一个科学概念温盐环流。又如在《星际穿越》中运用的“引力弹弓效应”使飞船仅用14个月就从火星飞往土星,而正常飞行却需要数年;不仅如此,该片还大量使用了“虫洞”理论及相对论,使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了权威的科学支撑。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感觉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

2.雄厚的资金保障。其次便是资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还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达》为例,“《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巨大的资金投入让电影在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从而进一步从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

二、美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话,文化因素则应该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向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1.美国的时间取向。美国学者弗洛伦萨?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认为有五种价值取向,其分别是人的天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及社会关系取向。而在时间取向中,又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以及未来取向,并认为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虽然在美国文化里也有“现在”和“过去”的影子,但是对“未来”的向往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现在”和“过去”的把握,因为美国人认为“来自过去的时间流(the temporal flow)在现时中略微缓行,但却飞快向未来奔驰”所以总体来说,美国社会倾向于“未来型”的时间取向。

2.从时间取向分析美国的科幻电影的成功。既然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那么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科幻电影大多数都和这种文化导向是吻合的。因为科幻电影是基于现实的科学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美国人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合理想象目前某种科技可能会给将来的美国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然后就可以对该种科技进行理性的评判。

在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终结者》系列时,正逢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正是意识到了有可能在将来人类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而最终被电脑“天网”所统治,届时启示录将由人类自己书写。而电影中的大部分预测在当今的生活中正在发生。试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没有电脑和网络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纪越来越多的不明飞行物被“发现”以来,人类对于地球外生命越来越好奇。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多次发射飞船试图寻找外星人的踪迹。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文明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他们是邪恶的,是好战的种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从呢?会不会再次出现象当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时掠夺、残杀当地民众的惨剧呢?假如我们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发展程度低,我们会不会去掠夺他们呢?那么人类到底该不该主动寻找外星人呢?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美国人才会热衷于科幻电影,所以类似于《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广受欢迎。同时,也正是在“未来型”为时间取向的影响下,对未来世界的渴望激发了众多剧作家和导演的潜能,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艺术和科技手段为我们描绘了诸多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广阔地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

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通过对未来给现实或未来以启迪,给民众一个保护生态,保护地球重要性的启示。而这正是科幻电影的精髓所在。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民众酷爱科幻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观看电影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但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电影对于生活本身的描写,逐渐开始转向对想象力的刻画。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电影。而在科幻电影的世界中,美国正是通过其强大的资金和科技优势保证了其科幻电影在娱乐性、艺术学及科学性的平衡结合,给观众以视觉和科技的盛宴。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鉴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与“幻”之间做到平衡势必会拍摄出,甚至是超越美国科幻电影的作品。

阅读全文

与从文化相对论分析电影阿凡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滚蛋吧肿瘤君迅雷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695
60赫兹的电影哪里找 浏览:460
百事可乐2020新年微电影 浏览:66
战争死亡电影 浏览:529
主题党日看电影 浏览:289
熊出没所有的大电影上映时间 浏览:98
全球票房最差100部电影 浏览:165
解忧杂货店电影多长时间 浏览:601
闺蜜变成厉鬼复仇是什么电影 浏览:198
电影密爱床戏片段 浏览:862
特别感人的农村题材电影 浏览:653
跟药神题材接近的电影 浏览:501
手机观看以后的电影在哪里找 浏览:224
泥鳅过江电影在哪里下载 浏览:807
日本拍的二战日军电影 浏览:986
韩国污电影网站在线播放 浏览:151
求澳大利亚电影克制网站 浏览:235
与警察有关的正能量电影有哪些 浏览:289
微信电影票哪里看 浏览:501
什么网站里的电影多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