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典电影调色分析:色彩简单的调动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色彩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可以塑造角色形象,更能在视觉上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知。色彩的简单调动,如对比、饱和度、明暗度的细微变化,便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电影世界的面貌。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通过红、蓝、黄三色的交替使用,构建出一种从绝望到希望的视觉叙事。红色象征着残酷的现实和对自由的渴望,蓝色则代表了牢狱中的孤独与冷静,黄色则象征着希望与温暖。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层次,也深刻地描绘了主角内心的情感变化。
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则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科幻的未来感。黑暗的宇宙背景搭配鲜艳的光剑和飞船,红色与绿色的光剑光束在银白色的飞船和深邃的太空背景中交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对比不仅突出了科技感,也增强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与未来主义的氛围。
在《泰坦尼克号》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渐变,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和历史的沉重感。蓝色象征着海洋的深邃与神秘,白色则代表了纯洁与爱情。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色彩的渐变也反映了人物情感的变化,从最初的浪漫与期待,到最终的悲壮与牺牲,色彩的运用完美地与故事情节相融合,增强了电影的叙事力量。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装饰,它更是一种叙事的工具,能够通过颜色的搭配与变化,传达出电影的情感、主题以及角色的内心世界。在经典电影的调色分析中,色彩的简单调动,能够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改变一个世界,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
㈡ 论“色调”色彩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色彩在电影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视觉语言的一部分,还能够深刻地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如斯托拉罗所言,色彩就像光与影的象征,能够表达生与死的冲突,以及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张艺谋也强调色彩在视觉元素中的力量,它能直接触及人的生理和心理,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
色彩在电影中有着多样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常代表温暖、爱情和激情,其热烈的视觉效果给人活跃、充满生命力的感觉;黄色象征幸福和温馨,明亮的黄色引人注目,传递出欢快和吸引人的力量;蓝色则在心理上引发冷静和忧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蓝色》就通过这种色彩构建了忧郁的氛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绿色,作为生命的象征,与红色形成对比,让人感到平静和希望。在《十面埋伏》中,绿色海洋般的场景令人动容,寓意着生活的生机与和平。黑白两色,作为无彩色,同样承载着情感表达,黑色象征死亡、黑暗,白色则代表光明与纯洁,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的差异。
电影画面中的色彩主要服务于四方面:塑造人物性格和心理,表达人物与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渲染环境气氛,以及构成作品的视觉基调。电影如《简·爱》通过色彩变化展现人物心理,而《小街》中的色彩选择则反映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英雄》中的色彩变换则强化了电影的氛围和风格。
总的来说,色彩不仅是电影的美学元素,更是情感和主题的有力表达工具。在欣赏电影时,理解色彩的运用能够提升我们对电影深度的理解和欣赏。
㈢ 金陵十三钗影评色彩
作为一部古装片,金陵十三钗的色彩非常丰富,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元素。
首先,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充满了红色和金色。红色象征着权力、尊崇和热烈,金色则象征着财富、光荣和尊严。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显得更加有神韵和古典美感。
其次,电影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黑色和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和亲和,黑色则象征着神秘和力量。这些颜色的运用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在情境的表达上产生了更深的色彩。
此外,电影中还使用了一些灰色和浅紫色。灰色象征着平静和清晰,浅紫色则象征着优雅和神秘。这些颜色与其他颜色的搭配,浑然形成了一个色块,呈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觉世界。
总体来说,金陵十三钗的色彩丰富而极具东方气息,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范和美学价值。
㈣ 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作用
一、色彩可以表情达意
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运用色彩表情达意已成为电影人的一种创作理念,电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色彩把主观情感、理念、意图灌注其中,包彩成为最具表现性和叙事功能的一种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进行交代、强调、暗示、提醒、评述。层次各异的受众在欣赏与接受电影艺术时要突破色彩层面进行解构,观 众通过色彩美感解读电影艺术,使情感与理念相辅相戍,达到哲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色彩包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既符合审美受众的情感逻辑,又符合审美受众的思维逻辑,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美感与共鸣。如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厂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 色调都有不同的寓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嫉妒、怒火、痛苦,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漫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典型地体现在无名和残剑水 卜的激斗后残剑守护住飞雪身边。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卡极致。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干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差别很大,观众也从中感受到红 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这也正是现代电影艺术追求以色彩托情、以色彩达意的审美效果。
二、色彩传递象征意蕴
电影艺术创造出表层形式的色彩构图,又自觉地表现出深隐在色彩构图中经观众积极解读的深层美学意蕴。色彩赋予了电影阿画具有象征性的修辞功能,色彩的参与又从根本上支配了艺术家对题材的感知方式、把握方式、组织方式和表达肜式。包彩使电影产生两 ,、艺术世界,一个是能直观把握的具体的、感性的表层世界;一个是更具思想、情感深度的理性和抽象的深层世界。色彩使电影化抽象为具象,对于电影艺术所刨造的是一种深层的象征意蕴,对于观众而言所交流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如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影片中当辛德勒站住山头目睹德国法西斯肆意杀害犹太人时,犹太人黑白一片,红色的小姑娘出现了,这一抹惨淡的红色也在逃命。这一抹红色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视线,当小姑娘藏好,我们深深地舒一口气,似乎看到了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辛德勒也看到了这一抹希望。正是这 一抹希望给了他无尽的勇气,使他作出后来的壮举。最后小姑娘还是安静地躺在了灭尸场,并没有躲过罪恶的黑手。此时,观众的心被深深地刺痛,时隐时现的希望最终还是熄灭了,沉思之余,便体会到影片的反战主旨,一连串情感作用得益干红色的运用,红色象征着希望,小姑娘象征着纯洁。纯洁希望的破灭则诠释着法两斯 的丑恶。
三、色彩营造氛围,强化意境
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用来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反映人物情绪,刻画角色情感,丰富画面。电影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渲染不同的氛围。在独到的审美视野中创设的色彩氛围,是充满了艺术家情感激动的审美意境,而这样的意境既是作品中人物的具体活动环境,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 人生内涵。如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尤其经典动作中杰克怀拥罗斯在船甲板上以飞翔状面对大海时,远方天际中血红色的霞光泼泻在他们簇拥着的身影上,就连碧蓝大海也像着上温情似火的暖装,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仿佛为他们摆脱了等级差距的束缚、获得人性无限自由而欢愉。影片后半部分突出了 冷色调,在大船倾倒,扑面而来的清冽海水注满船舱时,观众会深切感受到人在无情大自然中的渺小和挣扎时的无奈。这种色调变化同作品整体氛围的营造形成协调的诗意境界,表达了主人公情感由大喜到大悲的起伏变奏。
再如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其中掩映着尼姆较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邹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氛围的渲染作用显而易见,从升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r故事本身的情节以外,色彩在心理学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㈤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如下:
1、色彩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可以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烘托影片氛围,表达人物感情,产生情感互动。
2、确立和展现整部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表现影片的风格。生动地表达幻觉、回忆和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转换不同时空内的情节,创造特殊的审美趣味。
3、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只是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导演才意识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
4、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5、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整部作品往往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颜色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风格和情调。
6、彩构图是指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及其关系构成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这也是对色彩的局部表现力的营造。
电影的简介:
1、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是作品视觉艺术形式,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各类大气模拟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2、“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3、膜的运动图像被用创建拍摄具有实际场景运动画面相机,通过拍摄使用传统的图纸或微缩模型动画技术,借助于CGI和计算机动画,或通过一些或所有这些技术的组合,和其他视觉效果。
4、传统上,电影通过光化学过程记录在赛璐珞胶片上,然后通过电影放映机放映到大屏幕上。当代电影在制作、发行和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是完全数字化的,而以光化学形式录制的电影传统上包括类似的光学配乐。
5、电影是文物的具体创建文化。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教育——或灌输——公民的有力媒介。
6、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一种普遍的交流能力。有些电影已经成为通过采用风靡全球的景点配音或字幕来翻译对话成其他语言。
㈥ 结合电影谈谈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http://cache..com/c?m=595bb72fc7171080de34&p=91759a44d49e01fc57e8c112135c&user=
㈦ 简述影视艺术对色彩的应用
一.引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更愿意用一种直观而简易的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与文字一样可以承载、记录信息的图像和影像成为人们重要的视觉消费品,所以,有人断言“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其实新世纪伊始,影视作品就越来越成为人们视觉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是一种视觉符号,而并非文字。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由这些视觉符号形成的视觉感受比其他感官要强烈得多,而这些视觉符号中最为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归于色彩,色彩可以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引发观众各自的联想。影视作品的画面通过色彩暗示,留给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色彩应该如何在影视作品中运用?
二.色彩设计、色调与影调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明白几个概念:色彩设计、色调、和影调。所谓色彩设计,就是从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去重新组合和构成,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由此可见,色彩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美的创造过程。色调是指以一种色彩为主导而形成的色彩倾向,而影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倾向,从造型角度上讲,是指画面的黑白倾向。每一种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都各不相同,所以不同色彩引发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把有主观意识的色彩设计合理归于影视作品的画面中,应该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三.色彩语言的独立性
在电影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几乎对常见色彩的感情及其象征意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在大量的电影里,我们都可以见到那种带有象征意味的色彩,比方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里面那铺天盖地而且含义丰富的红色,有的影评人甚至详细地记录每一处场景的色彩、色调及其反映出来的人物心理活动,不难看出,从刚开始象征生命力的、如火一般温暖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恢宏壮烈的血红色,这种红色调是被导演精心设计过的,并且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很自然地形成了全片的感情基调,这种设计色彩的运用,比语言和动作更有力度,更具感染力。
说到影调的处理不得不提《阳光灿烂的日子》,整部影片在表达对逝去的、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赞美和怀念的时候,采用的是明亮的彩色画面,基本上是一种暖调,而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当年调皮的孩子都已成为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影片却用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很大的震撼。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当中,表现父亲母亲年轻时纯洁的恋爱过程,用的是具有诗意的饱满的彩色,而表现现实中父亲去世后母亲的悲痛的心情时,用的是黑白画面,通过色彩的转换表现出对纯洁爱情的缅怀。这两部影片都不约而同地利用了色彩和影调的转换来凸现影片的主题,而且都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色彩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造型语言,它具有独立性,它可以产生其他造型元素不能实现的视觉效果,可以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
四.色彩语言的依赖性
影视作品属于视觉艺术,由于它的影像可以理解成一种动态图像,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它比静态图像更具优势,也更容易利用色彩的连续性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在此,我还要拿出张艺谋的作品进行分析,张艺谋导演的片子一直都在对色彩设计的应用进行尝试,比方说《英雄》中依据情节的需要,用五种不同的色彩,区分五个段落,大面积的纯色应用,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青灰色——棋馆大战、红色——无名的谎言、蓝色——秦王的假想、绿色——飞雪和残剑年轻时、白色——刺秦的真像,大胆用色彩来诠释故事,在中国影视界,张艺谋可以说是首创。
但是不少影评人对这种只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记得当年学习色彩写生的时候,老师曾说过,下笔时的每一笔色彩都是用来塑造形体,调节画面气氛的,不能离开画面,单纯追求空洞的色彩表现。我想,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饱受质疑的原因,也大抵如此。“我们迷惑的是,色彩,这个影片中的形式,已经完全的凌驾于内容之上了,他打造了一个华丽的宫殿,一片迷离氛围,一场盛大的表演,可就是少了一段婉转的故事。”张艺谋在这部影片里,的确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对色彩的驾驭能力,他把色彩的形式感运用到了极致,但是,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目的,除了获得视觉审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满足,缺少了好的故事,电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色彩造型语言的合理运用
色彩的确在影片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影视作品本身大都是在讲述故事(故事片)或记录某些事件(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色彩造型语言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要依附于人物造型,画面构图,场面调度等其他的电影构成要素,才能生成饱满的视觉造型。
比《满城尽带黄金甲》早几个月上映的故事片《云水谣》似乎在色彩的处理与故事情绪的有机结合上,做得比较到位,陈秋水和王碧云初次相遇,画面是明黄色的,透着快乐的气息。陈秋水和王碧云在台湾乡下重逢,画面又变成了青色,传达出青涩的感觉。 陈秋水和王碧云离别的雨夜,画面又转换成银灰色的,流露出了失落与无奈。而纵观整个影片的色彩,在整体的暖色系下随着陈秋水和王碧云两人矛盾的情感历程也进行着有节奏的变化。
巧妙的运用色彩,可以轻松的传达出剧本中那些只可意会无以言表的情绪。但是,要实现的前提必须是色彩设计要首先依附于剧本。如果对色彩符号过分主观的强调,使其凌驾于叙事的结构之上,不但会伤害电影的艺术完整性,而且会破坏观众的审美感受的连续性。
现在,观众所说的“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是优秀的故事情节,二是优美的画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无法创作出一个令观众满意的作品,所以,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如果单纯的依靠画面色彩来替代影视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特征,必将无法形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结论
总之,色彩造型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依附于故事主题和故事情节,如果说影视作品画面的构图,人物造型以及场面调度等构成了视觉造型的主体,那么色彩设计将是视觉审美的灵魂,因此,利用设计性色彩形成一种与故事主题和故事情绪高度统一的影片调子,应该成为色彩设计在影视作品中比较合理的利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