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找一部二战北非战场的电影,我小时候看的,没什么印象,好像一个小队开着一辆坦克,途中遇到一架战斗
《撒哈拉沙漠狙击战》。
导演:Brian Trenchard-Smith
编剧:David Phillips (III)
主演:James Belushi/迈克尔·麦斯/Alan David Lee/Simon Westaway/Mark Lee
类型:动作/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澳大利亚 / 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1995-04-25
片长:106分钟
Ⅱ 意大利拍的在北非的二战电影
《沙漠兄弟连/血战阿拉曼 Alamein》(意大利)
导 演:恩佐•蒙特里尼 Enzo Monteleone
编 剧:恩佐•蒙特里尼 Enzo Monteleone
主 演:保罗•布里加亚、皮尔弗朗斯科•法维诺、路西阿诺•斯卡帕
上 映:2002年11月8日
地 区:意大利
语 言:意大利语
颜 色:彩色
声 音:Dolby
时 长:117分钟
类 型:剧情片 战争片
故事梗概:
塞拉是一名来自意大利某大学校园的志愿兵,他满怀爱国热情来到前线,却无法与战友分享他的激情。因为他的战友在沙漠战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战斗了2年,已经磨去了所有激情,仅有的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长期游走在生死之间,使他们不再对伤痛敏感,不再畏惧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不相信有人出于激情自愿前来经受磨难。与战斗战术比较,他们更相信命运。
一天,天空中飞来一枚英军的流弹,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战友作为老兵却站在原地不动,躲也不躲,他们认为被炸死了算倒霉。战友死在了自己的身边,塞拉却没事,这是他的幸运。
然而,在无情的战场上,幸运必定是有限的,一般会有三次,三次过后就作好准备吧,倒霉的事要来的时候,你会怎么都无处躲避,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个运气。
连长告诉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为他们都得了痢疾。厕所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然后蹲在那里等英国人的炮弹扔过来。他们为什么在晚上吃饭呢?因为晚上看不见饭里的苍蝇。在一次行动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 公斤以上目标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个运气。
部队缺医少药、缺吃少喝,但很多伤员偏偏要靠药物才能维持体力。一个士兵需要截肢却没有麻药,医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锯了下来。
他们要面对伤亡、肉搏、无休止的杀戮。事实就是他们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为与他们现在的情况相比较,也许到英军那里做俘虏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一直守在那里等着被杀死,战争过去以后,没人会记得他们,他们就像被遗忘的石头埋在无边无际的沙漠。
一阵炮击过后,英国人开始进攻,
意大利人看来快完了,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守住了阵地。可他们明白,这是最后一次幸运,防线已无法阻挡敌人的再次冲击。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军团彻底战败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将军,将军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务兵一起死在战场。最终,连队里活着离开战场回到家乡的竟只有塞拉一个人。
Ⅲ 求一部关于北非战役的老电影
北非沙漠行动
该美国电视剧原名TheRatPatrol,1966年9月12日首播于ABC,1968年3月18日结束,全长58集(2季),每集30分钟,每集一个故事。故事是来源于二战中真实的事件,只不过是史实上英国特种部队特别空勤旅(LongRangeDesertGroup远程沙漠兵团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轻装高机动部队,不断骚扰德军补给线和孤立居点,让德国人非常头疼。SAS的前身),而电视剧的主角换成了美国人。我国引进后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配音。辛敏航配主角,韩力、刘喜瑞、方树桥等参配。
1941年,年轻的英军上尉戴维·斯特林在北非组建了一支新的特种部队——特别空勤旅(即后来的特别空勤团),然而这支著名部队的诞生却悄无声息,外界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一切有关特种空勤团的问题都被“无可奉告”挡了回来。证明这支部队切实存在的只有德军一次又一次地遇袭。特种空勤团像一柄灵巧而锋利的外科手术刀,在纳粹北非军团后方执行暗杀、爆破和营救任务。一年多的时间里,德军二百五十架飞机被摧毁,数十个军火库被夷为平地,就连素有“沙漠之狐”美誉的隆美尔元帅也不得不下令:对抓到的特种空勤团俘虏就地枪决!命令透出恐惧与无奈。
其实,这支部队最初只有66名成员,叫“特别空勤旅”只是为了迷惑德军情报部门。1942年初,特别空勤旅的日子并不好过。此时,这支部队正为获得盟军中东总部多数参谋人员的正视而奋斗。由于特别空勤旅在1941年11月的行动中出师不利,因此被认为是“庸人的救济会”。这年12月,特别空勤旅的创办人之一——布莱尔·梅耐带领手下弟兄两次突袭塔米特机场,摧毁了51架敌机。但梅耐的行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层的看法。参谋们看不上特别空勤旅,还因为它“浪费时间和资源”。由于特别空勤旅给人的印象不甚好,和梅耐共同创建这支部队的戴维·斯特林必须采取行动,证明它具有非凡的战斗力。1942年1月初,戴维·斯特林在开罗用了好几天时间向盟军中东地区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推销”一系列攻击计划。位于利比亚的博瑞特成为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闪电战马车”
博瑞特位于利比亚班家西地区以西400公里处,是个小海港。特别空勤旅同英军远程沙漠部队在敌后建立了立足点,之后徒步渗透到目标区域。选定目标,布设好定时炸弹后,行动小组就撤回到与远程沙漠部队约定好的集结地点。当远方传来闪雷般的爆炸声时,小伙子们已经悠闲地喝起了茶。
人们发现,奇袭博瑞特使用的一些武器装备将成为战争期间特别空勤旅行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原配备在格罗斯特“斗士”战斗机上的维克斯“K”型机枪就被装在福特V8卡车后部作为车载武器使用。
60多年后,当年在特别空勤旅服役的队员只有5人仍然健在,约翰尼·库柏是其中之一。他于1941年加人特别空勤旅时只有18岁,是二战中年龄最小的特别空勤旅成员,曾在突袭博瑞特行动中率先展示维克斯机枪的威力。他回忆说:‘当我们的卡车加速下坡时,敌军的伏兵赫然出现。我打开保险,射出一串串致命的曳光弹和燃烧弹。子弹像泼水一样扫向目标,敌人的伏击彻底失败了。”
从表面上看,袭击博瑞特港的行动并不成功。因为隆美尔此时已发起反攻,这个港日事实上被放弃了。不过,这次行动却使斯特林看到了渗透敌军其他设施的可能性。
斯特林想到了一个目标——在德国非洲军反攻时失守的班加西港,这个海港当时已成为德军水面舰艇的天堂。1942年3月,特别空勤旅首次袭击了班加西港,凯旋而归。这次行动成为了特别空勤旅战术发展的标志。维克斯机枪强大的火力给斯特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还出了点“血”——将一辆福特V8参谋车作为其搭乘的战斗车辆使用。库柏说:“我们把顶棚放到与车门平行的位置,悬挂系统也经过改造,以适应沙漠地区的路况。武器系统包括一挺位于车尾部的双联装维克斯机枪和一挺架设在车前部乘员一侧的单管维克斯机枪。”此外,队员们还将车身涂装为深橄榄绿色,上面绘有标识——一把刺过德军机徽的匕首。斯特林把他的“新玩具”称为“闪电战马车”。几个月后,他接收的一辆MB吉普也得到了“闪电战马车”的绰号。
从特别空勤旅驻地到班加西港的距离约500公里,而在拥有自己的“闪电战马车”之前,他们几乎要靠远程沙漠部队的护送才能走完全程。对班加西的袭击似乎差强人意:打开折叠式舟艇时才发现它们全都坏了;哪儿都没有值得攻击的目标。不过,小伙子们并没感到沮丧。事实证明,渗透到敌人控制的城镇搞破坏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久,斯特林开始酝酿对班加西港的第二次袭击。
班加西历险
1942年5月,斯特林离开基地,准备对班加西港实施第二次攻击。与他同行的有5名特别空勤旅的精英,其中包括兰多夫·丘吉尔(丘吉尔首相的儿子)、外语最棒的麦克雷恩以及每次行动都必参加的库柏。
奔赴班加西的路上,6个人都身着便装并贴上大胡子,伪装成意大利人。到达港口后,斯特林、库柏及麦克雷恩带着充气小艇准备进人海港。然而,所有小艇都漏气,就连备用的也不例外。就在这时,几名驳船上的意大利水手注意到了防波堤这边的动静。危急时刻,麦克雷恩用流利的意大利语破口大骂,终于没让意大利人靠近他们。天将破晓,意大利人仍对斯特林他们的身份表示怀疑。不能再等了。斯特林决定立即撤回基地。他认为,离开码头最便捷的一条路线就是从正门出去。
据库柏回忆,当时他们穿着怪模怪样的破烂衣服,大摇大摆地在敌人的码头上漫步。通过码头人口的警卫室时,麦克雷恩的外语天赋又派上了用场。当时他异常镇静,用德语质问哨兵为什么听到动静后还磨磨蹭蹭不搬开路障。麦克雷恩告诉这个睡眼惺松的倒霉蛋,这几个人都是进行敌后破坏训练的德国军官,他最好马上搬开路障。最后,6名特别空勤旅成员在敌人眼皮底下排着队离开了班加西港。避开敌军的视线后,他们立刻跑到藏匿“闪电战马车”的地方,一溜烟驶回了基地。
安全抵达位于锡瓦绿洲的基地后,斯特林开始制订新计划,准备袭击位于贝尼勒的德军维修设备。
按照计划,队员们将在远程沙漠部队的护送下,驾车抵达目标区域,之后徒步走完最后一段路程。不幸的是,特别空勤旅的车在奔赴贝尼勒的途中被一颗意大利地雷炸坏了。斯特林、库柏和其他队员只好在远程沙漠部队掩护下走完余下的行程。不久,皇家空军空袭了贝尼勒城和班加西周边。这为特别空勤旅的袭击者们创造了机会。他们趁乱溜进机场,等待发起攻击的命令。
几分钟后,斯特林带着手下潜入德军修理中心的主楼。他们在航空油料泵中放了2枚炸弹,然后拉开机库的大门。里面的情景让队员们目瞪口呆:漆着铁十字的德国飞机一架挨一架排列着,就像罐头盒中的沙丁鱼。斯特林示意库柏去右侧,自己则到左侧行动。几个人匆匆忙忙在待修的JU88“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Me109战斗机上布设好定时炸弹,然后悄然撤离到安全地带。不久,远方传来一声巨响,橙红色的火光映红了漆黑的天幕。猛烈的爆炸声中,纳粹的铁鹰变成了一堆扭曲的金属垃圾。
斯特林组织的每次袭击似乎都能为日后的行动提供新颖而令人振奋的创意。
这年6月,“沙漠之狐”隆美尔展开攻势,夺取了托卜鲁克,将英国第8军赶回到阿拉曼一线。特别空勤旅的日子也不好过,被迫从锡瓦绿洲撤到了基卜利特。斯特林在开罗他兄弟那里闷了好几天,在大地图前研究德军夺取的地盘。他发现,非洲军因高速推进而拉长了交通线,这使其极易遭到盟军的打击。
“威利斯矮脚鸡”
斯特林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好几个星期以来,他都在说服盟军中东总部运来物资,好让特别空勤旅像自给自足的作战单位一样行动,可在野外坚持3个星期。虽然斯特林非常感谢远程沙漠部队对其下属做的一切,但他认为,得到补给后特别空勤旅从沿岸平原地区实施的攻击将更有成效。
中东总部内,有些人坚决支持斯特林,有些人则是斯特林死磨硬泡后才投了赞成票。但无论怎样,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42年7月初,特别空勤旅离开基卜利特。这是一支由35辆车组成的车队,包括运送补给的3吨卡车和一些4轮驱动,绰号“威利斯矮脚鸡”的美国MB吉普。出于伪装目的,所有车辆都涂装为沙黄色。
在特别空勤旅服役的MB吉普均经过特殊改造,车身前后装有双联维克斯K型机枪,一般还配备一挺12.7毫米勃郎宁M2机枪。由于气候炎热,这些MB吉普的散热器格栅前都加装了外置式水冷器。此外,为适应沙漠地带作战的需要,车上配备了电台、弹药、水箱及备用油箱等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这些东西几乎占据了“威利斯矮脚鸡”上的每一寸空间,仅给3名乘员留下一点点容身之地。
虽然每辆吉普上都塞了好几个水箱,但队员们仍不敢肆意挥霍宝贵的淡水。为了省下剃须用的淡水,不少人干脆蓄起了大胡子。
斯特林(右一)和他的“闪电战马车”
车身前后清晰可见的双联维克斯K型机枪
吉普车的胜利
拥有MB吉普后,特别空勤旅的机动能力大大增强,斯特林以前的一些攻击方案也有机会实施了。在海岸主路以南60公里处建立基地后不久,斯特林宣布,他将首次和梅耐共同作战。库柏(此时已是斯特林信赖的导航员)则将再次参加袭击。在攻击巴古什机场的行动中,英国人动用了3辆经过特殊改装的MB吉普,其中包括斯特林那辆绰号“闪电战马车”的吉普。
“我们决定横穿机场,沿着主跑道向前猛冲,用机枪火力尽量破坏那些飞机。”库柏回忆说。
除维克斯机枪出了些问题外,这次突击行动几乎无可挑剔。斯特林开着全副武装的吉普,以24公里时速沿着跑道一路行驶,库柏则用前置的双联维克斯机枪扫射意大利CR42战斗机。斯特林在驾驶席上鼓舞士气,异常兴奋。显然,他对这种新战术非常满意。
库柏发现了一个小麻烦:维克斯机枪采用了风冷式设计,以配备在飞机上使用,其射速则高达每分钟1200发。但安装在吉普车上,库柏就无法正常射击了。
在库柏设法克服维克斯机枪带来的问题时,机场上已是一片混乱。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都没有还击。库柏认为,行动中特别空勤旅一路畅通无阻,敌人甚至没开一枪。不久,意大利人回过味来,伺机进行报复。
在返回基地的途中,特别空勤旅遭到2架CR42战斗机攻击。除库柏、斯特林和梅耐乘坐的“闪电战马车”不那么走运外,其他吉普都幸免于难。斯特林3人跳车逃生几秒钟后,吉普就中弹爆炸,变成了一个大火球。斯特林因失去他的“小宝贝”而伤心不已,但也为特别空勤旅战斗生涯中的又一次进步而感到振奋。
皇家空军稍后进行侦察,确定此次袭击行动共摧毁了24架敌机。但斯特林并不知足。他知道,敌人将逐步加强机场的保卫工作。于是,他决定用任何防御都无法抵挡的优势火力进一步打击敌军。这次,斯特林将动用更多的吉普。
西迪-艾尼奇机场不幸中选,成了攻击目标。这次攻击行动将由多人完成,主要靠前导车内的库柏和斯特林。其他人则搭乘10辆吉普(编为2个小组),尾随其后。在斯特林后面行驶时,队员们必须前后保持50码距离,确保能够攻击停在跑道任何一侧的敌机。斯特林和库柏将确定攻击目标,并用红、绿光束向后面的车队发信号。
7月26日晚,吉普车队浩浩荡荡地奔向西迪一艾尼奇机场。抵达机场边缘后,他们开始搜寻跑道灯。此时,一架飞机正准备着陆。斯特林和旁边的库柏把车开到跑道上,准备进行破坏。在跑道尽头,两个小组分别冲向左右两侧兜圈子,扫射跑道上的目标,之后沿另一条路线返回,继续攻击。
整个袭击过程中,英国人的吉普在跑道上横冲直撞,而意大利守卫仅看到敌人一闪而过的身影。由于伯莱达15毫米航空机枪位于飞机的另一侧,因此意大利人只好瞅着在机群中窜来窜去的吉普车干瞪眼。
尽管如此,一名特别空勤旅成员还是阵亡了。而一枚15毫米的弹头则在斯特林座车的汽缸盖上开了个洞,差一点就打到斯特林的膝盖。
当库柏探出头时,另一辆吉普停了下来,请他和斯特林“搭顺风车”。此时,跑道上已是火光冲天,一片狼藉,几十架飞机熊熊燃烧的场景蔚为壮观。
“那种毁灭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们周围的飞机全都炸了。”库柏说。
事后,皇家空军的侦察机确认对巴古什机场的这次袭击相当成功,跑道上的37架敌机均被摧毁。特别空勤旅仅损失一名队员和一辆吉普。
除袭击轴心国的机场外,特别空勤旅还曾搭乘MB吉普昼伏夜出,横穿沙漠向德军防线渗透。一天深夜,潜伏在大漠中的特别空勤旅得到情报,几公里外有一个补给车队正向德军阵地驶去,车上都是非洲军装甲车辆急需的宝贵燃料。很快,数辆吉普以大约70公里的时速扑向了德国人的车队。不久,补给车队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10万加仑汽油在熊熊烈焰中化为乌有。根据英国人的说法,正是这次袭击最终导致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中一败涂地。
一名特别空勤旅队员曾这样评论:“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那些简陋却相当皮实的吉普,我们根本无法打败德国人。这是吉普车的胜利。”
不可否认,那些在沙漠中驰骋的特别空勤旅成员是一群无畏的勇士。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今天看到的战争也许会失去许多传奇的色彩。
Ⅳ <血战阿拉曼》讲的是什么
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4日,十万名意大利和德国组成的联军士兵在“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带领下,与由英国陆军元帅“狮子”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第八军的二十万盟军士兵在非洲北部的阿拉曼沙漠地区进行了世界战争史上参战人数最多、参战坦克数量最多的“阿拉曼战役”,史称“装甲战役”或“世界最大局部战役”。战况惨烈,血染大漠。
细节折射历史 场面再现真实
这场发生在二战期间北非的阿拉曼战役,是一场举世闻名的坦克大战,其战争场面宏伟开阔、气势波澜磅礴、战略捭阖纵横、战术波诡云密。而由斯皮尔伯格亲自监制、恩佐.蒙特里尼编剧执导的影片《血战阿拉曼》,从一名意大利士兵的角度对这场经典战役做出了独到的解构。再现了战场上的血腥残酷、双方最高指挥官的战术交锋、以及淹没在黄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种种人性……杀戳、友谊、信仰、背叛、爱情、生命、忠义、和平充斥在影片中,令人不禁动容。
《血战阿拉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为一部意大利人拍摄的二战题材影片,对于英国和其盟国来说,这是他们当年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在回顾历史,如同我们看过的韩国著名影片《太极旗飘扬》一样,都体现了对战争正义尺度的把握。在本片中不难看出,导演在克制地展现战争本身,因此选取了从意大利士兵的个人角度对这场经典战役做出独到的解构,通过对战场上的士兵和战场上最基本的行动单元——连队的心理刻画和思想再现,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邱吉尔有句名言这样说:“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战无不胜”。当然,夸张是演说家邱吉尔最惯用的修辞手法,但这话确实也点出了阿拉曼战役的关键作用。起码,在心理上是对英国人民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巨大鼓舞。
《血战阿拉曼》对战争的残酷性做了真实的表露,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德国士兵,在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到编导对那些充当炮灰的德国军人也是满含同情之心的。事实上,在现在的阿拉曼,还保留着非常完好的德军墓地,对当地人来说,德国人帮助他们打井、修路、架桥,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对德国人还是很尊敬的。看来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确实军纪严明,跟党卫军之流有着天壤之别。但这也正是战争的悲剧所在吧,双方都是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如果在和平时代,他们本应该成为朋友,在球场上一较高下,而由于这场战争,他们中的许多都只能葬身在这黄沙下。
战争胜利难道都要靠运气
在《血战阿拉曼》里,中尉和他连队里每个士兵的个人目标都非常明确——打完仗后活着回家,而整个意大利军队的目标也是打赢阿拉曼这场战斗。然而,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打赢战斗是以很多的士兵的死去为代价的,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士兵不能实现“活着回家”的目标。士兵们并非作战不勇敢,而赢得战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许这其中就由运气。反观英国军队,他们最终打赢了这场战斗,但还是有上万名的士兵死去了。意大利军队在招募士兵的时候,并不会要求士兵们,包括年轻的大学志愿军塞拉在内,必须打赢战斗,只会要求他们能服从指挥,愿意参加战斗或者作战勇敢就可以了。因此,每个到战场上来的人,都希望能活着回家。
《血战阿拉曼》显得比其他战争题材影片更具浪漫气息,“意大利新兵的种种运气”是导演为突出战争残酷主题的一种手法。影片中展现了年轻的大学志愿军(意大利新兵)塞拉在战场上的几次好运:
第一次运气,那是在他刚进兵营报到时,战壕被英军飞机炸弹轰炸,一个经验老道的军士只留下了一个耳朵,但他却活了下来;
第二次运气,塞拉和军士们进入地雷区收缴战利品,经验不足的他采上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公斤以上目标的地雷表壳,又是虚惊一场;
第三次运气,英军坦克势如破竹,眼看意大利人寡不敌众,小钢炮的轰击侥幸暂时逼退了英军,小伙子幸运在这一刻没有被碾碎;
第四次运气,德意联军大势已去,英军大范围搜寻残余力量,有三个士兵要求在夜里去放哨,因此而躲过了英军的抓捕,其中就有他;
第五次运气,躲过英军的抓捕的三个人继续艰难地在沙漠中逃亡,其中的两个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而小伙子却成功启动了一辆废弃的摩托,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实,战争中是没有一点运气可言的,而富有同情心的导演们却把心底里那一份对和平自由世界的美好向往都眷顾给了年轻人。也因此成就了影片中几个浪漫得让人流泪得情景:
1. 当四个士兵裸体着欣喜若狂地奔向大海时,他们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上了天堂;
2. 当中尉要枪杀那匹所谓墨索里尼的战马时,马似乎明白自己得处境般暗伤地低
下了头,中尉放下了手中的枪;
3.当军士们看到夜空升起的照明弹,仿佛烟花般的场景,对故乡的思念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
4. 当行进在酷热的大漠里,因为没有饮用的水源,大家难以为继的时候,突然天
降大雨,一个老兵立刻眼泪纵横;
编剧:恩佐·蒙特里尼
导演:恩佐·蒙特里尼
主演:保罗·布里加亚、皮尔弗朗斯科·法维诺、路西阿诺·斯卡帕
播出时间:10月14日 21:57 10月15日 10:17 CCTV-6重播
塞拉是一名来自意大利某大学校园的志愿兵,他满怀爱国热情来到前线,却无法与战友分享他的激情。因为他的战友在沙漠战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战斗了2年,已经磨去了所有激情,仅有的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长期游走在生死之间,使他们不再对伤痛敏感,不再畏惧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不相信有人出于激情自愿前来经受磨难。与战斗战术比较,他们更相信命运。
一天,天空中飞来一枚英军的流弹,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战友作为老兵却站在原地不动,躲也不躲,他们认为被炸死了算倒霉。战友死在了自己的身边,塞拉却没事,这是他的幸运。
然而,在无情的战场上,幸运必定是有限的,一般会有三次,三次过后就作好准备吧,倒霉的事要来的时候,你会怎么都无处躲避,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个运气。
连长告诉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为他们都得了痢疾。厕所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然后蹲在那里等英国人的炮弹扔过来。他们为什么在晚上吃饭呢?因为晚上看不见饭里的苍蝇。在一次行动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公斤以上目标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个运气。
部队缺医少药、缺吃少喝,但很多伤员偏偏要靠药物才能维持体力。一个士兵需要截肢却没有麻药,医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锯了下来。
他们要面对伤亡、肉搏、无休止的杀戮。事实就是他们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为与他们现在的情况相比较,也许到英军那里做俘虏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一直守在那里等着被杀死,战争过去以后,没人会记得他们,他们就像被遗忘的石头埋在无边无际的沙漠。
一阵炮击过后,英国人开始进攻,意大利人看来快完了,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守住了阵地。可他们明白,这是最后一次幸运,防线已无法阻挡敌人的再次冲击。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军团彻底战败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将军,将军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务兵一起死在战场。最终,连队里活着离开战场回到家乡的竟只有塞拉一个人。
精彩视点:
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操刀监制的影片从一名意大利士兵的视角对二战期间,发生在北非的一场举世闻名的坦克大战——阿拉曼战役做出独到的解构。再现了战场的血腥残酷、双方最高指挥官的战术交锋、以及淹没在黄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种种人性……
影片是一部耗资达两亿美元精良打造的史诗巨制,1000辆真实坦克的大战场面可谓空前绝后,40000名群众演员同时出现的镜头仿佛要将电影银幕挤爆,3000平方公里原始沙漠战场实地拍摄。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参与战争人数最多、出现坦克数量最多的一部影片。加之导演在光线的处理、色泽的运用和高度的画面还原效果上都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突破,作为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本片堪称佳作。
Ⅳ 二战北非战场的电影有哪些
《火炬》 二战美军在北非登陆后的战役
《沙漠兄弟连/血战阿拉曼 Alamein》(意大利)
《沙漠之狐》 又名《隆美尔传》。
Ⅵ 求电影《英国病人》的简介
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刻,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山区的圣吉洛拉莫别墅废墟中,躺着一位从北非运来的烧的面目全非的被称为“英国病人”的神秘男子,他从一家燃烧坠毁的飞机中被贝都因牧人救活。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哈纳是一位加拿大籍女护士,战争中失去了情人、父亲和腹中的孩子。
战争结束了,当大批英国军队撤走时,两人拒绝与别人一起返回比萨的医院,哈纳留下来照顾他。这个神秘的伤员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和他们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卡拉瓦焦,印度锡克族工兵基普。在卡拉瓦焦的不断引诱下,“英国病人”渐渐道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奥地利人,叫奥尔马西。
在30年代,一直在研究勘探北非沙漠,寻找泽祖拉绿洲。一次,一位叫杰弗里·克利夫顿的年轻英国贵族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凯瑟琳飞到了开罗,加入了沙漠勘探的行列。一个月里,奥尔马西成了她的情人。为报复奥尔马西,凯瑟琳的丈夫设计了一起自杀飞行,要他们三人同归于尽。
凯瑟琳的丈夫死了,奥尔马西和凯瑟琳幸存下来,奥尔马西穿越沙漠,去寻求帮助。这时,战争爆发了,他被英军逮捕。为了能够返回凯瑟琳藏身之地,奥尔马西成了德国间谍的向导。三年后,他回到凯瑟琳的藏身洞穴,带着凯瑟琳的身体,驾着飞机飞离沙漠。飞机年久失修,空中爆炸,奥尔马西成了火人掉下地面。原子弹打破了他们的别墅生活,最终几人各奔前程。
(6)二战北非意大利进攻英国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翁达杰之所以把小说命名为《英国病人》是因为英国做为英联邦的核心国,她曾经也有着非凡的凝聚力。虽然这种凝聚力在小说创作之时虽已大不如前,但她的影响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如印度、加拿大等,由于历史原因,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
这些国家的人对于前宗主的感情是爱恨交加、难以言喻的,正如小说中的卡拉瓦乔和基普:当自己的猜测最终得到证实时,卡拉瓦乔决定对过注不予追究,基普则举枪对准他所敬重的“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从构思至完稿历时近六年,其创作之时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出台之际。为了缓和各移民民族之间的矛盾、支持各族裔群体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其在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加零大政府积极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Ⅶ 有什么好看的二战电影
英、法、德、意及北非战场 《伦敦上空的鹰》 《忠勇之家》 《战鸽快飞》 《老枪》 《虎口脱险》 《西西里美丽传说》 《罗马不设防》 《恐怖花园》 《攻克柏林》 《帝国的毁灭》 《百战雄狮》 《坦克大决战》 《雷玛根桥》 《希望与反抗》 《索多玛120天》 《纽伦堡大审判》 《英国病人》 《音乐之声》 《卡萨布兰卡》 《沙漠之狐》 《巴顿将军》 《亡命七金刚》 苏联、巴尔干及大西洋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 《围困》 《狙击手》 《兵临城下》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在广播》 《布谷鸟》 《解放》 《海底喋血战》 《为祖国而战》 《这里黎明静悄悄》 《桥》 《U-571》 《逃往雅典娜》 《铁十字勋章》 《保卫萨拉热窝》 《从海底出击》 《燕南飞》 第二战场 《最长的一天》 《遥远的桥》 《兄弟连》 《西线平魔》 《拯救大兵瑞恩》 《六月六日登陆日》 集中营(包含犹太人题材) 《起义》 《红樱桃》 《钢琴家》 《美丽人生》 《哈特之战》 《安妮日记》 《辛德勒名单》 《欧洲!欧洲!》 《胜利大逃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