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西藏的电影有哪些
《冈仁波齐》、《可可西里》、《门巴将军》、《318号公路》、《红河谷》等。
1、《可可西里》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
2、《门巴将军》
《门巴将军》(原名《一家人》)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和紫岚德纳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传记片,由马会雷执导,刘之冰、王静等主演 。该片于2013年10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李素芝36年如一日,深入偏远藏区为活佛僧侣、藏族群众和边防官兵巡诊的感人故事。
3、《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杨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6月20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4、《318号公路》
电影《318号公路》由上海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聂运兴、陈玉亭联合编剧。讲述了这是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寻找到自己内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寻找到自己内心的故事,在独自走318国道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使她从失败的恋情和幻想中解脱出来。
5、《红河谷》
《红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历史剧情类电影,该片由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多布吉、应真等共同出演。
影片讲述了以20世纪初的中国西藏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的故事。
② 《可可西里》与《2012》:中西方不同的生态关怀与文化取向,你怎么看
这位具有特殊身份的记者视角的设定对于电影文本的生态伦理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有一半藏族血统。当他们从北京来到可可西里时,他们似乎在精神血液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对这里的人、动物和山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电影经常用他的眼睛展现这片土地令人敬畏的纯粹之美。
他和这里的中国和西藏同胞也有着无形的特殊感情,更加体贴地关心和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所以,他眼中的可可西里,不仅仅是一个“奇观”,更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人情,都是这个生态环境的自然部分。保卫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已经成为可可西里人的自然选择。因此,台日和他的山地巡逻队成员的非凡英雄行为既令人敬畏,又容易被普通人理解,他们的悲惨牺牲甚至可以更令人震惊。
有了这样的艺术处理,影片成功摆脱了中国主流电影所使用的英雄叙事公式。
同时,记者毕竟是局外人,在北京接受过良好的现代法学和新闻采访教育,这让他与可可西里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能够更理性地审视这里的人类危机和生态灾难。
记者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和对叙述者角度的关注模拟了观众相对于可可西里的身份和角度。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自觉地认同了记者的叙事视角并受其引导,在价值判断、伦理体验等诸多方面与记者叙述者保持着相同的状态。
这样,通过记者特殊的叙事视角,影片不仅成功地让观众从视觉层面触摸到了可可西里的生态灾难和由此引发的人类危机,而且将这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情感到心理再到理性思考渗透到观众中,令人难忘,具有启发性。
可可西里显然抛弃了好莱坞生态灾难电影中常见的二元思维。而看似天人对立的故事,却蕴含着东方方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不同于《永别了亚特兰蒂斯》在灾难中的自我救赎意识和人类对天的胜利,可可西里人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虔诚和敬畏,在自然的强大力量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但同时这种看似渺小的生命又是那么顽强,不屈服于自然的严酷,无论是日本和泰国守护藏羚羊,还是偷猎者进行生态破坏。
与电影中蕴含的生态思维相一致,《别了亚特兰蒂斯》基本上使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无论是外聚焦叙事还是零聚焦全知叙事。人物惊恐的表情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毁灭性场景交替出现,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惊险刺激,另一方面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可可西里,几乎完全不需要比较蒙太奇,但是象征性的蒙太奇手法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伦理,比如流沙吞噬了巡山队员后的宁静山川画面,一大片藏羚羊皮在阳光下刺眼,偷猎者在暴风雪中萎缩等等。,默默地传达了可可西里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共同分担的深深的悲哀,以及这种悲哀中蕴含的坚韧。
这种艺术处理使得可可西里超越了一般的善恶美名,对人性和生态有着极大的关注。
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曾主张,人们不仅要把地球看作一个可用的东西,而且要把它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和爱护。
当人们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开垦土地、砍伐树木、捕猎动物时,也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表现出尊重,谦虚谨慎。
像《永别了,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好莱坞生态灾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对生态危机和生态问题的关注,让人们警惕生态灾难。然而,人为创造的世界毁灭和拯救的画面本身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仍然延续着自然是人类创造的反生态宗教思想。
“可可西里”以简单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实现了对消费主义的顽强抵抗,就像可可西里人以生命为代价,抵抗了欧美市场藏羚羊绒的变态消费,代表了东方生态理念的形象书写。
中西方生态电影形象背后的价值选择以及由此决定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伦理的差异,提醒我们反思人类在利益生存和生态平衡之间做了哪些努力,如何达到真正的生态伦理关怀,以及这种真正的生态关怀如何以更加合理和适度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影视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而不被娱乐消费所消费。
③ 有没有在可可西里、罗布泊等无人区拍的的微电影推荐一下
《走出无人区》是知名男装品牌玛卡西尼主推的西部题材微电影,主要通过穿越可可西里三大无人区来诠释青春和梦想,走出无人区,走出人生的迷途。我也挺喜欢这个微电影的,确实不错,制作精良,是国内微电影少数的精品之一。
④ 类似于可可西里的电影还有那些
纪录片《平衡》,讲述可可西里原型西部工委(野牦牛队)第二任书记扎巴多杰一生,由主人公亲自出演。 比可可西里的震撼有过之而无不及。
侧面描述描述了西部工委第一任书记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的姐夫)的传奇,由于事发突然,索南达杰给人留下的故事太少了。扎巴多杰从北京做完报告后,也在家中被人用枪近距离集中头部牺牲。
至于死因,也是司空见惯的被 “ 被自杀 ”。未删减版的已经找不到了,网上能看的也都是删减过的。
宁浩的《无人区》、科恩的《老无所依》《大地惊雷》、雷德利·斯科特的《末日狂花》、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韦家辉的《和平饭店》、徐克的《龙门客栈》(这个偏武侠了)、当然还有朗霍华德的《大地雄心》。
⑤ 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什么的
链接: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⑥ 有没有类似可可西里美丽的传说之类的电影
《可可西里美丽的传说》属于爱情剧情电影,类似的有《爱乐之城》《我在雨中等你》《水形物语》《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魅影缝匠》。
1、《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是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芬·维特洛克、水野索诺娅、J·K·西蒙斯主演的喜剧歌舞片,于2016年12月16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2017年《爱乐之城》获得第7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
2、《我在雨中等你》
《我在雨中等你》是由西蒙·柯蒂斯执导,米洛·文堤米利亚、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喜剧片。该片主要讲述了狗狗恩佐与赛车手主人丹尼一家的生活故事。
3、《水形物语》
《水形物语》是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出品的奇幻剧情片,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莎莉·霍金斯、迈克尔·珊农、道格·琼斯联合主演。
该片于2017年8月3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18年3月16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故事设定在1963年的美国冷战时期,讲述了在实验室做底层工作的哑女艾丽莎和一条供实验用的人鱼之间的奇异爱情故事。
4、《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
《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是苏珊·约翰逊导演的青春爱情片,由拉娜·孔多尔、Noah Centineo、贾娜尔·帕里希等主演,于2018年8月17日上映。
该片根据珍妮·汉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讲述16岁的劳拉·简·科维喜欢给每一个爱过的男孩写情书,但随着这些秘密情书被公之于众,她的生活也陷入混乱之中的故事。
5、《魅影缝匠》
《魅影缝匠》是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薇姬·克里普斯、莱丝利·曼维尔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12月25日在美国首映。
该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战后伦敦,小有名气的裁缝雷诺兹·伍德考克遇见了外表年轻富有魅力的女招待阿尔玛,最初将她视作自己的女神,之后又将她视作自己爱人的故事。
⑦ 求一部关于可可西里的电影,和可可西里有关就行。电影《可可西里》和《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都看过了。
电影《杰桑·索南达杰》(1996年)
杰桑·索南达杰(藏族人,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的工作,在与盗猎者的搏斗中身亡。)
满意就采纳吧
⑧ 电影<可可西里>剧情梗概
链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