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中有哪些意象被广泛运用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作《源代码》,其中讲述的就是恐怖分子制造了令人发指的芝加哥火车爆炸案,并扬言要进一步引爆其他地区的炸弹。于是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源代码的程序,通过进入火车中遇难者的脑部,获得了死亡前八分钟真实的“情景再现”,以此来查出凶手。就这样,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源代码,回到爆炸前的八分钟,试图寻找线索。对于这一情节,我觉得充满了创意,是一场头脑风暴。虽然爆炸已定,但却在“回忆”中一步步接近真相。就好比生活中,虽然此次的失败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在一次次反思中,激发你的创意思维,想到无穷的可能以及相应的结果。回到过去并不是让你再次体验失败的滋味,而是要激发出你思维的火花。
❷ 浅谈《千与千寻》中的意象(一):伊甸园与龙
《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是宫崎骏的经典之作,这两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宫崎骏独特的自然观,还融入了诸多神话和童话元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千与千寻》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探讨童话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一)伊甸园
电影一开始,千寻的父母被魔法变成了猪,她无法再回到人间。街道上黑影遍布,她惊恐地奔跑,发现来时的草地已变成一片湖水,奇怪的妖怪们从船上下来。
父母、学校和朋友送给她的花束,构成了千寻的伊甸园。她从温暖的庇护下被驱逐出来,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到恐惧和危险。在荣格心理学中,水是潜意识的象征。《千与千寻》的故事正是建立在潜意识之上,千寻需要深入未知,探寻自我。
这部电影并非针对儿童,因为他们尚未理解“自我探寻”的重要性。他们未见过世界的阴暗面,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脆弱,不知道自己身上潜藏着作恶的能力。孩子们眼中的潜意识是床底和衣柜中的怪物,他们需要父母证明这些怪物并不存在,再给予安慰。而成人的意识比儿童强大,父母的存在就是“秩序”的证明,孩子们是“既有秩序”的遵守者和反叛者。在《千与千寻》的开头,随着父母的消失,秩序和意识也随之消失,留下的是潜意识的魔幻乐园。
被逐出伊甸园后,千寻必须成为秩序的创造者。在电影中,“秩序”的隐喻是“工作”。小白说:“汤婆婆会把没有工作的人变成动物”,汤婆婆是自然界的化身,“工作”是人和动物的分界线。人类通过工作满足生存需求,分工合作,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自然界中生存。
通过工作,千寻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在这个精灵的世界中立足。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认识,进入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这就像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要承受劳作的痛苦和生老病死的折磨。然而,他们能在世俗的劳作中找到快乐,甚至超越世俗,用创造理解世界,甚至与神直接交流。
(二)阿尼姆斯和神性
白龙的真身是“琥珀川”,代表包容、野性和超越的力量,是千寻追求自我之路上的主要“他者”。白龙引导千寻去工作,帮助她找回“千寻”这个名字,千寻也在救白龙的过程中找到回归真实世界的钥匙。在这个故事中,“白龙”展现了荣格式的阿尼姆斯形象,几乎主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虽然一直在帮助千寻,但同时也是危险而神秘的,正如“白龙”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形象一样。
电影中汤婆婆曾问白龙:“你真的想让千寻回到现实世界吗?即使你自己粉身碎骨也没关系吗?” 这是我们在白龙身上看到的一个悖论:他拜汤婆婆为师是为了成神,而千寻却指引他追求真相和自我。在他放弃“成神”的欲望,帮助千寻回到现实的时刻,白龙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真身。他不用刻意学习法术才能成神,因为他本就是大自然万千神灵中的一位。
在这次转化之前,白龙代表野性和力量;在这次转化之后,白龙代表超越的神性。这是白龙这个角色的成长,更是千寻的成长:她的阿尼姆斯冲破了世俗的牢笼,从而可以掌控这个游戏、甚至超越这个世界的规则,游于方圆之外。
虽然千寻和白龙之间的感情被解释为“爱”,但宫崎骏并没有在结尾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隐喻:音乐家俄耳浦斯为了拯救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冲进地狱用琴声打动了冥王哈迪斯。冥王允诺让欧律狄刻重回人间,但告诫俄耳浦斯,离开地狱之前绝不可回头张望。路途将近之时,俄耳浦斯忍不住回头看向爱人,却使欧律狄刻再次堕入冥界,俄耳浦斯也因为悲痛欲绝而很快死去了。
白龙告诫千寻“在穿过隧道之前绝对不能回头”,正是因为鬼神的世界和冥界一样,是和现实世界脱节、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存在。千寻在突然之间被卷入这个世界,完成了一场冒险:她在这个世界里形成了更广阔的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身上栖息的神性。然而,神性和神的领域仍是不可停留、不能触摸的。俄耳浦斯通过欧律狄刻领会到爱情,但无论他是怎样天才的音乐家,都无法触碰爱和美本身:爱和美即使在古希腊的神祗看来,也是崇高无上的存在,超越众神的神性。
千与千寻的世界是超越的世界,白龙是女孩阿尼姆斯的具象体。“我”借助阿尼姆斯的能量才能成长,但阿尼姆斯对主体的“我”来说永远是变化的客体,阿尼姆斯的力量边界就是主体的认知边界。
成长或者开悟是这样一条的路:不能回头,不能停步,不能留恋,但总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光圈在黑暗中闪烁升腾,又悄然溶解在曙光中。仿佛电影结尾处回望隧道的千寻,恍然从一场长梦中醒来,但自己确确实实是改变了。
(三)童话与现实
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千与千寻》也可以有两个版本:在第一个版本里,千寻在鬼怪的世界里遇到迷失自我的白龙,她帮助白龙寻回自我,并在他的指引下救出了爸爸妈妈。最后她和白龙约定总有一天会再相见。
在第二个版本里,千寻和爸爸妈妈顺利地搬了家,但千寻却发现这座小镇和原来的完全不一样,新学校的课程很难,同学常常排挤她,老师也为难她,爸爸妈妈都忙着搬家,没办法帮助她。她在学校没有朋友,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孤僻。她恶作剧地偷了同桌的印章来报复他对霸凌的不作为。只有一个邻家的姐姐安慰她,带她去吃饭、教她怎么适应新的生活。她几乎忘了过去的自己曾经那么快乐,总是捧着旧友的明信片偷偷地哭。有一天,邻家姐姐发现了她偷窃的印章,厉声斥责她,她强装出来的冷僻完全瓦解,无法接受自己偷窃的行为。她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走很远的路,去同桌家里道歉。同桌一家人热情地接待了她,她也和同桌同学成为了好朋友。她疲惫而轻松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惊讶于自己竟然可以这样勇敢而诚实。她终于融入了新的生活,结交了新的朋友,好像小时候的自己又回来了。
在这个版本里,她是白龙,是无脸男,也是少女。少女是她勇气和善良的根源,白龙是她潜藏的能量和野性,无脸男是她的动物自我。
在两个故事中,一个小女孩和父母走进隧道,又安然无恙地走出来。她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经历磨难,发现了自己身上潜藏的能量,找回昔日的快乐,也知道那力量一直藏在她心中。
那么,你愿意相信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