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英雄》哪里体现了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几个打斗都有很独特的镜头语言...比如说张曼玉和章子怡在红叶林里面的战斗...还有陈道明和梁朝伟在皇宫里面的战斗...
Ⅱ 电影中的经典镜头有哪些
1、最经典的就是《泰坦尼克号》男女主在船头伸开双臂那一幕。
9、《东方不败》林青霞最后跳崖那一幕。
10、《大话西游》紫霞仙子把剑架在至尊宝脖子上那一幕。那段台词很经典:
当时她的剑离我喉咙只有零点零一公分,我准备说一个天大的谎话,说完以后,这把剑的主人会彻底的爱上我!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11、《闻香识女人》 里主演(演的是盲人) 和一个女子跳探戈的那一段。这里图片加不上去了,你直接搜这部电影就出来这张图的。那一段的小提琴钢琴配乐《只差一步》也是永恒经典,很多电影里都有用到。
Ⅲ 谁能帮忙分析《英雄》电影的镜头和色彩运用
吊足了的胃最终吃了一顿饱饭。在一片狼籍的中国电影饭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华人乃至世界顶尖的制作群体,投入3000万美金,英雄成为我所见过制作最为精良的中国电影。很久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让眼睛,耳朵如此兴奋了。张艺谋的专业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谁要向张艺谋竖中指,还是先鞠个躬再说。
看过片子绝对同意这种评价:英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我觉得如果早些时候拍出来,英雄还可以拿去做申奥片。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英雄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如果不去做申奥片,英雄还可以去做中国旅游的广告片,或是爱国主义教育范本,的确,我相信每个看过电影的都会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国击节赞叹,相信这部电影全球放映后,会加快留学人员归国效力,加大各国人民来华旅游观光力度。
有几个镜头给人留下强烈印像:李连杰一剑刺中甄子丹,为描述剑之快,镜头在李连杰的脸一点点穿破雨水的画面中一一定格。李连杰与梁朝伟在九寨沟一场对决戏,二人蜻蜓点水,水面及水下的镜头,绝对可以写入武侠片视觉经典。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张曼玉比剑那段漫天黄叶的戏中瞠目结舌,尽管那段戏倒更像属于日本人的意境。
在听觉方面,英雄把武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侠片强调刀剑,拳脚,飞行的强烈夸张表现,相反,英雄的录音和拟音方面都相当克制,他们更重视体现"绵长""幽远"的意境,更强调声音的质感。这些克制后表达出的竟境令人大开"耳"界。在影院,正对画面,背景声安静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挥舞和鼓声的中低音中,剑声划破空气的锐响,配合人影腾挪的声音,枪剑相撞后的渐弱的震颤声,极富韧性极具质感。让人印像深刻的是为描述李连杰剑法之准,他一剑横贯毛笔,从劈裂笔杆竹质到笔尖毛质声音的变化。还有在九寨沟对决的剑戏,人脚踏在平静的水面声,剑挑破水,震开的一圈圈涟漪声,人耳闷在水里到跃出水面后扑面而来的空气感。影片配乐依然是谭盾,看到最后,我几乎有点迷乎了,那鼓声,琴声,包括伊扎特帕尔曼的小提琴,都真的很像《卧虎藏龙》。
编剧李冯和张艺谋用红,兰,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还加了不少辩析的色彩,这让人想起《罗生门》。这个故事讲得很别致而且基本能自圆其说。再一想到电影的短短的拍摄周期,让人对老谋子心生敬意。而画面上,英难更像一部部精美的MTV或广告片的联播。
英雄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所有的符号都在传达一个标识:"MADE IN CHINA"。在这样的视觉听觉轰炸中,演员的表演成为影片中最为弱化的环节,如果不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估计谁来演都可以完成任务。大牌明星们的表演徘徊在扮酷或更好的扮酷之间,说狠一点,剧本给他们的空间,无法演出"人味儿",他们的内心活动,表情都不再重要,重要是他们要服从服装颜色变化的需要,电影的主角是服装,布景,道具,这些符号代表着忠,义,情。演员是人,但是有一群神一样的摄影舞美灯光,人便不再是人,是英雄,于是一个历史故事最终变成一个超现实故事。
Ⅳ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大家看完之后觉得这部剧怎么样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是我心中的的英雄,我觉得拍得很不错。
虽然国内观众褒贬不一,但是西方称《英雄》是一部神剧,有人用纯粹的枯前艺术想象去赞誉它。
《英雄》描述一个虚构的武侠故事时,让人们大吃一惊,叹为观止。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制作,《英雄》打破了张艺谋以往的常规,带给人们耳目清新的感觉,真的很有看点。
Ⅳ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包含的摄影技术
《英雄》这部电影很多地方是充分运用了摄影师的拍摄技巧完成了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不仅给观众带来无穷的视觉的享受,也给电影的主题表达锦上添花。我们23art来看几个例子。
1.在飞雪和残剑刺杀秦王的场面,秦宫里面一排排青纱如波浪般飘拂,充分体现了丝绸柔软的质感。三人在青纱中忽隐忽现,给刺杀秦王的行动增添了神秘感。这种飘忽的美感是摄影师巧用快门的结果。一般拍摄电影时快门是关闭的,而此时摄影师则是使用了高速快门拍摄,之后再用正常的速度播放,这样丝绸在一刹那滑落的瞬间产生的波浪感就很容易体现出来了。
2.电影中有一个唯美的镜头相信看过《英雄》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犹如中国山水画般的瀑布给当时的情景增添了浪漫感。这是摄影师采用慢门拍摄的效果,这种拍摄的方式就会把瀑布拍得非常朦胧,去掉了瀑布的凶煞之感。
3.间接技巧的使用。在影片将近尾声时,秦王下令杀掉无名,顿时万箭齐发,射向城门,在这里没有给观众看到一个血淋淋的无名,而是一个在城门上留一个人形的空白,这种间接的拍摄技巧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也表现了秦王不愿痛失英雄的心情。
Ⅵ 电影《英雄》里的场景描写
荒漠无垠,只有马蹄声在狂奔,尘土飞扬,战马在疾驰,远处的山和云,云在飘动着,战旗举得很高,并且气势恢宏,马在疾驰,战旗也在狂飘,战士们骑着马在飞奔,一拍拍战马在战士的疯狂鞭策下,迅速飞奔,远处的云还在飘动,山还是那样的青绿,在凄凉的背景音乐下,一种战争预示着马上爆发,整个画面是青绿色的,用一种冷色调来衬托剧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悲凉,车轮在镜头面前滚过,一股灰尘扬起,轮子疾驰而过,留下的是沙漠的印记,镜头固定,将士们在战马的疾驰下,迅速飞奔而过,尘土、战马、将士、战旗回合成了,一副完美的沙场画面
Ⅶ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大家看完之后觉得这部剧怎么样
十几年前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远不如现在这么火爆,别说票房动辄二三十亿了,就是票房过亿,那也算是相当厉害的电影了。而在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这部《英雄》,不仅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更是可以称之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最重要的是,《英雄》本片虽然全程围绕着打斗和刺杀,但是最终李连杰饰演的无名放了暴虐无道的秦王,因为杀了秦王对天下苍生并没有好处,反而留着秦王才能够促进历史进程的发展。暴虐之下,展现的是终极和平,而适逢911事件发生不足一年,国外是非常喜欢这种论调的
Ⅷ 电影英雄中有那些蒙太奇镜头 详细点 要快啊
第一点,《英雄》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先:“叙事蒙太奇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具体来说,《英雄》的叙事蒙太奇是以引语形式出现的,即通过角色对故事的叙述引出话语中的情节,并直接表现出来。从宏观上说,《英雄》的叙事蒙太奇是通过张艺谋所擅长的色彩控制而实现的,主要是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角色的不同语境中的色彩环境也尽然不同,无名讲述的第一个版本以红色为主,显示出故事躁动、热情、暗潮汹涌的特点;秦王讲述的版本则是绿色、蓝色,昭示着猜测、神秘、忧郁的特征;无名在最后讲述的@@@,则用了白色,与“@@@”的意象相呼应,而且在主题表达上使得情绪渲染更为通透。最后再举一个关于语境的例子,就是“意念中的打斗”所用的黑白画面和慢镜头,基本上就完整了。
第二点就可以说说微观的理性蒙太奇。也从理论说:“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蒙太奇手法在微观功能的体现在爱森斯坦的‘杂耍’、‘反射’理论之后多年来有了比较多样化的发展。仅就‘反射’理论来说,60年代的法国“电影手册”派就通过更为密集的空间交错、音画错位以及活用‘叠化’的手段实现了突破理论范围的创新。”这里可以提一下影片的香港剪接师林安儿和90年代之后,以麦子善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蒙太奇异征,主要是由于动作片从70年代开始的流行,逼迫导演必须创造快节奏的剪接模式来适应打斗场面的速度要求(打斗需要现实的速度甚至超现实的速度,但即使是专业演员也难以胜任较长镜头而保持均匀速度和体力,因此多机位,多分镜是香港电影从动作片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英雄》中理性蒙太奇表现得最完整的是章子怡和张曼玉的打斗(不要一听这个就想到红叶红叶)要提出一个比较小的点:两人的第一个回合,飞雪的头发断了一缕,此时镜头的顺序是头发——曼玉——子怡——全景——头发——曼玉说:既然你找死——子怡——头发——曼玉说:我玉成你——子怡——两人中景,刀已到!——头发落地!——飞雪出手!假如说到这一段,主要说说对传统理论的继续,提一下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中的“浴室杀人”和格里菲斯《战舰波特金》的“敖德撒门路”。另外几场动作戏都可以说说,主要是李连杰展示剑法那几次。
第三点可以说表现蒙太奇了,或者就说蒙太奇在《英雄》中的“表现主义”特征,从抒怀功能上说,就很多了。最后一节无名赴死、老者报信、秦王含泪、侠侣自缢平行剪接是情感上的一个@@@,值得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