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电影电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动画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其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战前草创期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段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二、战后探索期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级的题材,应有尽有。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像1970年《无敌铁金刚》就是一部典型的烂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剧情很差,这带给了日本动画不良的影响。 三、题材确定期 题材确定其(第一次动画热爆发)--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我们不予置评。《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该片在电视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风"。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继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机动战士》在1979年开始上演,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严密,受到动画迷热烈的支持。该片后来的三部电影非常卖座。但自些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四、画技突破期 画技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动画发展至本时期结束时(1987年),剧情、内容、画技皆已达到极高的水准。于是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答案补充
五、路线分化期 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及《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获得1988年日本动画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该年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另外还有《天空战记》,《机动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战记》曾获得1989年动画排行第一名)。当日本动画发展到此后,有人认为幼年观众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该考虑制作年龄路线。于是自1987年后半年以来,电视上的高年龄层动画逐渐减少,而转向动画电影。以致于造成目前日本电视上找不到几部好片,而电影几科部部精彩的情况。答案补充
六、风格创新期 风格创新期--自1993年到现在。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弃以往动画明快轻松的风格,阴郁百压抑,冷酷带有对命运的困惑,与人类虽然身处高科技社会,但却无法摆脱不安的未来的彷徨与孤独相呼应。答案补充
在1983年时,日本动画市场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简称OVA)-《DALLOS》,为动画在电影,电视市场外,开辟了一个新市场--录影带市场。OVA,顾名思义,就是不在电视或电影院播出,而只出售录影带。除非该片大受欢迎,才有可能在电影院公开而升格为电影。OVA自1983年至现在,已成为动画的重要市场。其中佳作不胜枚举,如《88战区》,《幻梦战记LEDA》《渥太利亚》、《银河女战士》系列、《银河英雄传说》系列、《五星物语》、《古灵精怪》等。
B. 日本电影发展的特点
日本电影从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历史,基本上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期(1896~1918):电影传入日本 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购入摄影机。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 从1899年开始,日本自己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闪电强盗》将当时社会上流传广泛的新闻话题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最早迎合时尚的故事片。主要演员横山运平遂成为日本第一个电影演员。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但这类影片只是连环画式的电影。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公司)成立,拍摄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旧剧”电影。松之助原是巡回演出的歌舞伎演员,1909年被牧野省三发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盘忠信》问世后,使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武打演员,有“宝贝阿松”之称。1914年,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成立,最初以摄制彩色电影为目的,但因仅有两种颜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电影,并且仍以拍摄“旧剧”影片与日活相抗衡。当时日活的向岛制片厂已在拍摄现代题材的“新派剧”。 第二期(1918~1931):默片、倾向电影 1918年,由归山教正主持的电影艺术协会发起纯电影剧运动。归山在1919年摄制的《生之光辉》、《深山的少女》,为纯电影剧运动的试验性作品。这两部影片几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摄,让演员在自然环境中表演,从而使电影从不自然的狭隘的空间解放出来。该协会主张启用女演员,以废除男扮女的传统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说明故事情节,废除解说员;采用特写、场面转换等电影技巧;通过剪辑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称电影的作品。上述两部影片的实践虽然还不很成熟,但迈出了第一步,并为更多的电影工作者所接受。1920年,日本又创建了大正活动照相放映公司(简称大活)和松竹公司。大活聘请谷崎润一郎为文艺顾问,并从好莱坞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托马斯),由喜三郎执导了谷崎编剧的《业余爱好者俱乐部》(1920)。松竹则请小山内熏指导,由村田实执导摄制了《路上的灵魂》(1921),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日本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松竹还在蒲田建立了制片厂,并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拍片制度。这种革新促使日活公司急起直追,拍出了由铃木谦作导演的《人间苦》(1923)和沟口健二的《雾码头》(1923)。从此,“旧剧”影片改称“时代剧”影片,“新派剧”影片改称“现代剧”影片。 1923年9月1日,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大地震,在东京的拍片基地濒于崩溃,不得不转移到京都。由于震灾后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萧条,一种逃避现实的所谓“剑戟虚无主义”的历史题材影片应运而生。这时苏联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在日本已有一定影响,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强调视觉感的先锋派性质的电影。震灾后的电影复兴是从电影《笼中鸟》(1924)开始的,其主题歌带有浓重的感伤、绝望和自暴自弃的色彩,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因此大受欢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辅导演、大河内传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记》三部曲(1928)是历史题材影片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而现代题材影片的代表作则是阿部丰的《碍手碍脚的女人》(1926),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摄的《乡村的新娘》则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当时的优秀影片还有小津安二郎拍摄的《虽然大学毕了业》(1929)、《虽然名落孙山》(1930)和《小姐》(1930)等,被称为“小市民电影”。 在这一时期,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为代表的倾向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拍摄了一批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短纪录片,如《无产阶级新闻简报》、《孩子们》、《偶田川》、《五一节》、《野田工潮》等。影响所及,一些制片厂推出了有进步倾向的故事片,被称为“倾向电影”,如伊藤大辅的《仆人》(1927)、《斩人斩马剑》(1929),内田吐梦的《活的玩偶》(1929)、《复仇选手》(1930)等。由于政府对电影加强检查,倾向电影只持续了两三年便被扼杀了。 第三期(1931~1945):有声电影 日本的有声电影始于1931年,而银幕的全部有声化则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后,被认为是有声电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岛津保次郎的《暴风雨中的处女》和衣笠贞之助的《忠臣谱》。在《忠臣谱》中,衣笠贞之助具体运用了爱森斯坦,..的“视觉、听觉对位”理论,成功地采用了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日本电影界出现了东宝、松竹和1942年根据“电影新体制”而创办的大映公司之间的竞争,形成鼎立局面。 这一时期最初五六年间,是日本电影艺术收获最多的“经典时代”。重要影片有内田吐梦的《人生剧场》(1936)、《无止境的前进》(1937)、《土》(1939),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1936)、《青楼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诚》(1937),岛津保次郎的《阿琴与佐助》(1935)、《家族会议》(1936),熊谷久虎的《苍生》(1937),伊丹万作的《赤西蛎太》(1936),清水宏的《风中的孩子》(1937),山中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战》(1937)等等。其中《浪华悲歌》、《青楼姊妹》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触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现实主义的农民电影。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艺术家便致力于将纯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以抒发自己的良心,并在名著的名义下逃避严格的审查。1938年达到鼎盛。 在此前后,被搬上银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剧场》和石川达三的《苍生》外,还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够生活的人们》(五所平之助导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导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与子》(涩谷实导演,1939),岸田国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导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维系了日本电影的一线光明。 随着1939年电影法的制定、1940年内阁情报局的设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有影片几乎都被限定配合战争的叫嚣。至1944年,拍摄了诸如《五个侦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队长西住传》(1940)、《夏威夷马来亚近海海战》(1942)、《加藤战斗机大队》(1944)等。 在阴云密布的岁月里,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和《父亲在世时》(1942)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浪花女》(1940)、《艺道名人》(1941)“艺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生深受观众欢迎。这些作品给处于窒息状态的日本电影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为了推行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加强了新闻、纪录电影(当时称为文化电影)的工作,于1941年成立了官办的日本电影社(简称日映),拍摄了《空中神兵》等战争纪录片。但是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却始终坚持摄制科教片,特别是大村英之助领导的艺术电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统吉等人,选择具有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作,拍摄了石本的《雪国》(1939)以及由厚木编写剧本、水木导演的《一个保姆的纪录》(1940)等影片,维护了由无产阶级电影同盟创始的追求真理的创作原则。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 ~~期待满意啊~~
C. 日本电影矛盾的美学特质
摘要 您好,现实主义电影是一个国家进行自我表述和建构本土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大师频出的日本电影史中,一些日本电影通过现实主义的影像,获得了世界认可,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发展。本文梳理了日本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新世纪以来的职人电影、家庭片和武士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现实主义影像与日本传统美学的融合,以及日本现实主义电影所折射的本土体验与民族文化内核,并延伸到对当下国产电影的反思。 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主体性建构成为国家民族文化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命题。这种主体性建构往往不是通过神话式的民族寓言和宏大叙事来实现的,而是熔铸于现实主义的表达当中。日本电影擅长借助现实主义的方式去构筑一种具有本民族气质的东方影像。现实主义电影既帮助本土观众重新认识其文化,也在全球化的碰撞中向外界言说自身,成为日本电影建立主体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强有力的方式。 现实主义不拘泥于电影语言的纪实性,也不局限于电影故事与现世事实的仿真性,因为电影除了再现以外,也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对于现实主义问题,我们需要“取一种社会话语的方法”,“把问题的重点从‘这一再现做到了正确的模仿吗’转移到‘这代表的是哪一种社会声音和话语’这一问题之上”。实际上,即便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日本武士电影,只要其主体思想与当今现实紧密相连,也可以纳入现实主义范畴。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日本特有的美学传统与现实主义电影的对接,使日本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烙印鲜明的美学特质。
D. 日本电影业衰落的原因
日本独特文化难以取得共鸣
电视剧制作发行主要靠电视台,很少开拓对外发行的渠道
与美国的娱乐影视有较大距离
E.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反超日本电影市场成为第二
分析如下:
1、2016年世界票房,美国111亿,中国66亿,日本20亿,印度19亿。基本符合了世界经济与人口比例。
2、2016年世界观影人次为:
中国13.7亿,美国13.2亿,日本1.8亿,印度22亿。
这说明,中国印度日本每年每人大约看一次电影(美国是4次)。这说明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看电影次数远远低于美国的人均4次(日美人均GDP差不多),说明日本人不喜欢看电影。
3、中国经济总量是日本的近3倍。票房是日本3倍,基本符合经济规律。
所以,中国超越日本的原因——日本不喜欢看电影——日本经济总量和人口不行。
F. 日本的电影业那么发达,为什么日本的国际巨星却很少
人才发展的问题是日本影视人才在动画方面相对较大,无论是编剧,配乐还是导演, 但是,来自日本的董事人数很少而且很好, 世界上最权威的电影得分是200,日本有十几部电影和漫画, 其中,黑泽明和宫崎骏占日本人名单的一半, 日本的电影业相当发达, 您提到的日本电影的地位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您的电影巨星也很多,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观看日本戏剧的人数显然比日本电影多, 人们更愿意学习偶像,而不是了解强大的偶像(例如成龙在中国之类的东西), 在一些青年电影中演戏,让他被任命为电影巨星是很奇怪的,因此,他当然只能被称为日本戏剧之王, 至于超级巨星,例如:以金城郎和其他人为例,网络会知道的。
G. 怎么看待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圈
日本动画电影我看的比较多,‘产业圈’这件事很早就有发现,不过却不想从日本的角度,只想从我看见的角度说一说。
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都开始改编日本动漫,如前一段时间寡姐出演的‘攻壳机动队’,以及‘龙珠’,不仅如此,每当出现一些好的电影,很多人也会和日漫电影做对比,如盗梦空间和红辣椒。
我想说的是,其实日本动漫电影并非如我们想到的落后日漫,两者似乎走的时候不同的方向,而且在国内影响都很大。
完。
H. 日本的电影业为什么那么差
日本的电影业是空白???这位童鞋你知不知道全球有多少位大导演在自己的影片里向日本的导演致敬过啊???有一部电影叫做“寻找小津”,是向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作品,中国,就是亚洲能称得上大师的又有几人??侯孝贤,杨德昌算两个,中国的,包括香港的导演我就不说了。。。
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超过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今村昌平,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大岛渚 ,甚至中岛哲也哪一个手里没有响当当的作品??连岩井俊二这种现在在中国都有一众粉丝了。日本电影界的大师现在是死得差不多了,但不代表是空白啊,至少有段时间那是相当的辉煌的~
可能是日本电影的风格你不太喜欢,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追捧者的。。。。
再说了,恐怖片谁能拍过日本??好莱坞不还是乖乖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买版权翻版吗??结果呢??钱砸进去不老少,没一部超过原作的。还有青春片,日本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什么台湾青春片,那是拾人牙慧好不好
+++++++++++++++++++++++++++++++++++++++++++++++++++++++++++++
过去的不代表是不存在的,你说日本电影业是空白,这就是你说错了。
我已经说过了,日本电影界的大师是死得差不多了,但是有过辉煌的时候。你把我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是什么意思?
而且你吧日本曾经有过的辉煌叫做一点点星光,我看我还是没有和你争论的必要了。至于你说你是日饭,你指的是动漫吧~
并且,李安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偏偏你提名的绿巨人是我认为他拍的最差的。
看来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另外小朋友,火气不要太大,老伙是你们的方言吗?还是你想说“老家伙”??我思想是不是停留在20世纪不用别人来揣测,至少我尊重别人过去的辉煌,而不是随随便便用一句“空白”就抹杀了人家的历史
I. 为什么今年引进那么多日本电影细算下来到现在足有十来部,这在往年是绝无仅有的。
特征一:引进的日本电影数量成倍地增长
可以说,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9部日本电影,已经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态势。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电影市场的变化。
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来说,表现疲软的电影市场似乎已经将潜力透支殆尽,2016全年突破600亿票房的目标已经难以实现。此外,截止2015年,中国影院数量已经超过6000家,银幕数量超过3万块,高速发展的电影行业也导致了对内容的巨大需求。
在今年引进的9部日本电影中,除《垫底辣妹》之外的8部电影均是与二次元有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电影行业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以日本电影为代表的细分领域开始获得了市场的关注,更多的二次元相关的电影也自然地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特征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内容
这些被引进的日本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在中国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有制造市场话题讨论的潜力。
目前在中国的电影荧幕上,已经集结了火影忍者、航海王等知名日本动漫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早已被中国的年轻观众所熟知,根本无所谓二次元还是三次元。有消息指出,像《机动战士高达》、《银魂》等名作的剧场版动画,也已经有公司想要引进。
特征三:低成本和低风险并行
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仍然是以好莱坞为主,这些日本电影在被引进的过程中,引进方显得非常的谨慎。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被引进的日本电影,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个“老电影”。《火影忍者博人传》、《垫底辣妹》、《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F》,这些电影其实早就在日本上映并发售了BD/DVD,不少粉丝也早已通过各种盗版资源看完了这些电影。
“老电影”的好处有二。一是早已经过市场的验证,几乎所有引进的电影票房均在20亿日元以上,这个成绩在日本电影市场中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二是因为早已在日本下映,BD/DVD这类实体光盘也销售得差不多了,引进价格其实相当便宜。
有趣的是,正常情况下批片的指标是每年大约30个左右,然而有消息指出,由于今年日本电影的批片申请太多,有关部门正研究是否要给新申请的日本批片放行。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而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变,不仅对中国的二次元们是一个利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
J. 请分析一下为什么日本很少拍投资高的商业大片,而只出文艺片或比较不健康的电影。
日本电影产业底下,缺乏投资商,一般动漫赚钱都投动漫了,只有些小成本添添缝。于是整体出现目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