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革命形象李玉梅党费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什么
《党的女儿》。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8月拍摄完成的故事片《党的女儿》,以倒叙的方式回到22年前即1936年的瑞金。影片描述了红军长征后,处于白色恐怖下的中央苏区,那里的共产党员是怎样度过血雨腥风的岁月。在195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评选中,以11152张选票名列榜首。
受到好评的同时,观众对影片中叛徒马家辉的处理问题,也有一种极为普遍的意见。因为影片没有交代马家辉的结局,没有让叛徒得到应有的惩罚,一些观众对此不满,来信批评。影片主人公李玉梅的原型之一,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在信中也认为这是影片的“美中不足”。
(1)1958年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党的女儿》取材于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原小说中没有区委书记马家辉叛变的情节。
编剧林杉在创作时,加上了叛徒马家辉,强化了革命的艰巨和残酷。初稿中,叛徒马家辉被游击队抓住后扔到河里处死了,而在定稿时,把这段删去了。
这个改动在当时曾备受非议。林杉不想把革命写得太容易。假若当时叛徒都很快得到惩处,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叛徒,不必再流那么多血,革命早就成功了,因此,林杉最初将剧本定名为《疾风劲草》。1957年3月,剧本的第三稿完成,改名《党的女儿》。
影片倒叙部分的结尾,该死的叛徒没有死,被叛徒再次出卖的李玉梅被捕牺牲,这样的结局在当时并不被接受。
“文革”时,批判影片“竭力宣扬革命战争的残酷,宣扬活命哲学,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把革命斗争写得凄凄惨惨,似乎参加革命只有死路一条,否则,只有叛变革命,做可耻的叛徒”。
2.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是什么
这部电影是《红孩子》。
《红孩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片,由苏里执导,陈克然、宁和、王和永等出演,于1958年上映。
艺术形式
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是作品视觉艺术来,通过使用移动图像的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美女,或大气模拟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膜的运动图像被用创建拍摄具有实际场景运动画面相机,通过拍摄使用传统的图纸或微缩模型动画技术,借助于CGI和计算机动画,或通过一些或所有这些技术的组合,和其他视觉效果。
3. 抗美援朝电影有哪些
1、《长空比翼》
抗美援朝时期,农民出身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张虎,从航校毕业后来到前线,顺利地通过了试飞。师长和大队长都很满意他的试飞成绩,确定他给大队长当僚机,但张虎却不愿当僚机,认为只有当长机直接打下飞机,才算真本事。
他首次参加空战,就不听大队长的命令,单机出击,结果被敌机咬住,不能脱身。为使其脱险,大队长的飞机负了伤。
《铁道卫士》是由方荧执导的战争片,印质明、宋雪娟等参加演出。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公安科长高健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成敌人特务,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
4. 电影小兵张嘎什么时候拍的
开机时间2003年8月19日
《小兵张嘎》,改编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说。是由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中亚广告有限公司出品。 [1] 由徐耿执导,徐兵编剧,谢孟伟,杜雨,张一山,王莎莎、钱哆多联袂主演的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
讲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小兵张嘎》于2004年7月27日在央视八套全国首播。该剧于2019年6月10日在西瓜视频独播
5.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第一部电影是红孩子。
红孩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片,由苏里执导,陈克然、宁和、王和永等出演,于195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电影红孩子剧情简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主力红军长征,根据地又面临白匪的反扑,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苏维埃政权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偷偷联络小伙伴背着大人找红军,后被李公公找回,并批评他们不该瞒着大人私自找队伍。
不久白军靖卫团长黄静波率部杀回李家坳,对当初瓜分他家财产的赤卫队家属进行大屠杀,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自发组成少年游击队,他们巧夺枪支,伺机消灭敌人。
一次李主席不幸被捕,关押在敌营的柴房里,孩子们机智混入靖卫团,摸掉敌岗哨,成功地营救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战斗中冬伢子献出了年幼的生命,孩子们在严酷的环境下不屈地战斗着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本片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6. 小康人家的中国电影(1958年)
片名:小康人家
导演:徐韬
编剧:李凖
摄影:邱以仁
录音:陆仲伯
美术:姚铭忠
作曲:王云阶
化妆:姚永福
剪辑:黄财章
导演助理:赵焕章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陈传熙
上映:1958年
颜色:黑白
片长: 3680米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类型:剧情片 刘春妞是劳动生产上的一名积极分子。出嫁的时候,她爹买了两把锄头给女儿陪嫁。在新婚的晚上,春妞分给她的丈夫小安一把。这件新鲜事引起了人们各种不同的评论。
王小安的母亲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会为自己打算的人,样样事情她都喜欢说自己“全知道”,因此,人们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全知道”。王象和“全知道”老两口有个苹果园,种了八棵苹果树,是这个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全知道”最注意经营的副业,是入社的时候留下来的私产。家里有了苹果园,就要付出劳动力,王小安和刘春妞喜欢到社里干活,不喜欢在家里给自己家干活,这使“全知道,对这个新媳妇很不满意。
一天,春妞发现自己家里藏了好几千斤粮食,问婆婆为什么不把富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知道”捂着春妞的嘴说:“你这个新媳妇怎么是个敲锣打鼓的?”春妞一时感到茫然,她开始对这个家庭感到有些不对头。
春妞来到婆家,积极带头搞好生产,被评为积极分子,出席了县里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县委要求代表们回到社里后,好好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
春妞回到家里后,和小安商量动员爹妈卖掉余粮。而小安的父亲王象和母亲“全知道”思想保守。“全知道”不但不愿把余粮卖给国家,还要儿子和媳妇装成缺粮户去争买粮食。小安表现得很软弱,不敢和家庭进行斗争。加上“全知道”在儿子和媳妇之间进行挑拨,惹起这对小夫妇闹了一场别扭。春妞对与公公婆婆的错误行为进行斗争有顾虑,一时拉不下面子。在社长的支持和启发下,春妞决定先把小安争取过来,然后再团结教育公公婆婆。
在社员辩论会上,王象和“全知道”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家里藏有粮食,春妞和小安把家里的粮食扛到大会上,当场揭发公公婆婆自私自利不卖余粮,破坏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行为。王象和“全知道”在人证物证的面前哑口无言了。
王象和“全知道”在社干部和儿子媳妇的启发教育下,终于醒悟过来,看到了社会主义的美景,不仅把全部余粮卖给国家,而且还帮助说服了和他们一样的亲属。 徐韬,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徐保斋,1910年5月生于江苏邳县糖坊村。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结识了同学赵丹、王为一、吴天等人,共同投身进步戏剧活动,曾任美专剧团团长,1932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在工厂,学校组织排演进步戏剧,1935年上海成立业余剧人协会,徐韬担任理事,实验剧团演出部主任。曾执导《娜拉》、 《我们的故乡》、 《回春之曲》等剧目。“七·七”事变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芦沟桥》 。1938年在武汉任抗敌演剧一队队长,1940年组织旅行剧团赴新疆开拓戏剧运动,仅演出《夜光杯》一场戏,就遭军阀盛世才迫害,入狱五年。1945年,在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任导演兼演出部主任,并参加话剧《清明前后》的演出。1946年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执导影片《关不住的春光》,并参与创作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1950年到1953年,徐韬先后导演了《大地重光》和《草原上的人们》。 《草原上的人们》在广阔的背景上,尽情地抒写了牧民的劳动喜悦和保卫胜利成果的战斗精神,精犷豪放和优美抒情融合在一起,影片获文化部1957年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粤剧戏曲片《搜书院》,画面处理优美,演员演技精湛,在东南亚颇有声誉,1957年拍摄《海魂》 ,影片酣畅洗炼,自然凝重,严谨而不乏跌宕,细腻而不失磅礴,在捷克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1958至1963年,他先后拍摄了《小康人家》 、《聪明的人》 、《关汉卿》等多部影片。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惨遭批斗,投钱塘江而死,享年五十六岁,徐韬的创作大部分是反映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贯穿着鲜明的思想性,在艺术上承继了三十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探求民族化和大众化,在风格上深沉凝炼,自然畅达,但又纵横有效,充满生活情趣。 韩非,中国电影演员。本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 《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 《锦上添花》、 《魔术师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夏天,原名夏克平,祖籍江苏。1920出生于上海。幼年的夏天性格开朗,兴趣广泛,中学以后又迷上了戏剧和电影。三十年代的进步影片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渴望成为一名演员。1938年他只身来到重庆。1942年考取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戏剧表演。以后他参加了教育部实验演剧队相继在“哈姆雷特”、“蜕变”等话剧中担任角色,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舞台艺术实践机会。
1944年参加了校友剧团“家”、“清宫外史”等话剧的演出,1945年他来到重庆,先后在“春寒”、“日出”等话剧中担任角色,在表演技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战胜利后,夏天回到上海,参加了“升官图”、“原野”等十几部话剧的演出。
1946年夏天第一次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扮演了一个国民党官僚机关的小官吏——龚科长。得到了好评。此后他又相继在《关不住的春光》、 《丽人行》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
1948年夏天投奔苏北解放区,调到华中文工团任戏剧教员,在“白毛女”中扮演穆仁智。解放后,夏天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十多年来先后在《聂耳》、《林则徐》、《渡江侦察记》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角色。他在这些影片中大多数扮演反面角色。他认为把反面人物演得逼真,同样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夏天后来又从事导演工作,一直为培养新人,繁荣电影事业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