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国产纪实电影胶片有哪些

国产纪实电影胶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3-27 21:36:19

① 第一部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具特色风范,是中国电影鼻祖吗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胶片都遗失了,具体就不再考证了,中国的戏曲可以作为电影的一份子,的确是中国的第一部舞台艺术纪录片《定军山》。虽然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其真面目,但还是要向祖国的第一部电影致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真不多,电影讲述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诞生的过程,那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感动。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虽然已经看不了了,但它是中国第一部自己的片子,无声又如何?黑白又如何?那个年代的人为了这部电影也是付出极其大的牺牲的吧。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永远抵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定军山》严格地讲这是一部舞台艺术纪录片,由当时照相馆最好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担当摄影。当时没有什么导演技巧,就是演员在摄像机前面做着动作,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卷拍摄完成为止。镜头地位永不变动,永远是一个远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② 最近迷上了以前的80年代的电影,大家能推荐一下吗

80年代的电影很多,这里主要给您推荐7部经典电影,同时将部分电影的列表列在了最后。

1.《少林寺》

《少林寺》是由张鑫炎执导的一部动作电影。由薛后、卢兆璋编剧,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联袂主演。该片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公映。影片在内地公映后,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纪录。《少林寺》在香港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 历史 最高卖座记录。该片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的票房纪录,1983年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2.《庐山恋》

《庐山恋》1980由黄祖模执导,张瑜、郭凯敏主演的风景抒情故事片。该片在当年放映时轰动一时,这部意义非凡的老电影在庐山葱翠间一放就是三十年,放映场次之多,早已录于吉尼斯史册。这部文革后的第一部爱情作品不仅成为庐山 旅游 永恒的招牌,更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纯情的记忆。据女主角张瑜回忆,“当时影片放映一周左右,票房就达到一个亿(电影票两毛五)。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

3.《405谋杀案》

《405谋杀案》是由沈耀庭执导,仲星火等主演的剧情片。1980年上映。该片1980年上映后,取得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影片当年创下了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卖出了近400个拷贝,创造了票房全国第一。而当时像上海大光明这样的电影院,一张票价才三毛五分钱。

4.《白蛇传》

《白蛇传》1980年由傅超武执导,李炳淑、方小亚等主演。影片为一部京剧艺术片,将脍炙人口的京剧《白蛇传》搬上银幕。1980年《白蛇传》上映,引发了观影热潮,总观众达到7亿人次。

5.《牧马人》

《牧马人》是由谢晋执导的剧情片,由朱时茂、丛珊领衔主演,于1982年上映。该片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影片1982年上映后轰动一时,创下1.3亿人观影奇迹。虽然是82年的老片,现在看来很多情景和对话显的很舞台剧话,比较脱离生活,且主观的意思形态说教痕迹很重,但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写,人和人之间朴素感情的质朴描述,还是后来的走叛逆路线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里看不到的,还是值得看看。

6.《芙蓉镇》

1986年问世的影片《芙蓉镇》在中国影史上占用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电影之一。电影《芙蓉镇》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该片不仅在内地创下亿元票房,还曾以上映15天收获511万港币的成绩创下内地影片在香港的最高票房纪录。

7.《神秘的大佛》

它开创了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由刘晓庆、葛存壮、张顺生、管宗祥等主演,采用了当时的全明星阵容,刚一上映便引起轰动,以0.25元一张的票价赢得过亿票房,是中国 娱乐 片的一次大胆尝试。

部分电影列表如下:

80《庐山恋》《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苗苗》美术片《三个和尚》

81《邻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西安事变》《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伤逝》《子夜》《喜盈门》《沙鸥》《知音》《南昌起义》《阿度Q正传》

82《人到中年》《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牧马人》《逆光》《风雨下钟山》《孔雀公主》《一盘没有下完问的棋》《茶馆》《泉水叮咚》美术片《鹿铃》

83《乡音》《廖仲恺》《血,总是热的》《大桥下面》《秋瑾》《十六号病房》《再生之地》《李冰》《毛泽东》《四渡赤水》《不该发生的故事》《候补队员》美术片《鹬蚌相争》

84《红衣少答女》《高山下的花环》《边城》《黄山来的姑娘》《谭嗣同》《黄土地》《雅马哈鱼档》《雷雨》美术片《火童》

85《野山》《日出》《黑炮事件》《绝响》美术片《金猴降妖》

86《孙中山》《芙蓉镇》《血战台儿庄》《山回林中头一个女人》

87《老井》《红高粱》《人鬼情》《井》《孩子王》《山雀儿答》

88《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棋王》《大喘气》《疯狂的代价》美术片《山水情》

89《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庭院深深》《哦,香雪》

光明似箭,白马过隙,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2020年已有四十个年头了!在1980年至1989年,八十年代的中国出产了很多部电影,至今令人忘怀,成为一代人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回顾那个年代的电影!

八十年代的大批国产电影有个共同的特点:深化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传递出那个时代渴望的呼声,有一股让人迸发向上大踏步向前迈步的劲头!

八十年代经典电影有:

80年

《庐山恋》

《天云山传奇》

《巴山夜雨》

《苗苗》

《戴手铐的旅客》

《小字辈》

《等到满山红叶时》

《第二次握手》

《好事多磨》

《海之恋》

《红牡丹》

《红衣少女》

《街上流行红裙子》

《今夜星光灿烂》

《蓝色档案》

《珊瑚上的死光》

《神秘的大佛》

《雾都茫茫》

《胭脂》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玉色蝴蝶》

《自豪吧母亲》

《排球之花》

《山城雪》

《神女峰迷雾》

美术片《三个和尚》

81年

《邻居》

《鹿鸣翠谷》

《剑魂》

《海神》

《路漫漫》

《钟声》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西安事变》

《月亮湾的笑声》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伤逝》

《子夜》

《喜盈门》

《沙鸥》

《知音》

《南昌起义》

《阿Q正传》

《车水马龙》

《杜十娘》

《端盘子的姑娘》

《姑娘的心愿》

《潜网》

《潜影》

《特高课在行动》

《小街》

《笑比哭好》

《钟声》

《R4之迷》

《元帅与士兵》

82年

《人到中年》

《骆驼祥子》

《牧马人》

《逆光》

《笔中情》

《R4之迷》

《陈奂生上城》

《城南旧事》

《布谷催春》

《风雨下钟山》

《孔雀公主》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茶馆》

《泉水叮咚》

《今夜有暴风雪》

《大雁北飞》

《大海在呼唤》

《彩色的夜》1

《彩色的夜》2

《红象》

《枫》

《开枪为他送行》

《孔雀公主》

《妈妈,你在哪里》

《泉水叮咚》

《咱们的牛百岁》

《赵钱孙李》

《张铁匠的罗曼史》

《赤橙黄绿青蓝紫》

《东方剑》

《都市里的村庄》

《喜鹊岭茶歌》

83年

《乡音》

《搭错车》

《飞虎》

《锅碗瓢盆交响曲》

《流泪向红蜡烛》

《何处不风流》

《道是无情胜有情》

《被控告的人》

《包氏父子》

《廖仲恺》

《血,总是热的》

《大桥下面》

《秋瑾》

《十六号病房》

《小小得月楼》

《快乐的单身汉》

《再生之地》

《四渡赤水》

《城南旧事》

《咱们的牛百岁》

《鼓乡春晓》

《孔雀公主》

美术片《鹬蚌相争》

84年

《人生》

《红衣少女》

《高山下的花环》

《阿混新传》

《边城》

《黄山来的姑娘》

《谭嗣同》

《黄土地》

《雅马哈鱼档》

《雷雨》

《邮缘》

《月亮湾的风波》

《寒夜》

《花园街五号》

《今夜有暴风雪》

《黄山来的姑娘》

《五女拜寿》

《一个和八个》

《智斗美女蛇》

《北国红豆》

美术片《火童》

85年

《野山》

《日出》

《黑炮事件》

《绝响》

《青春祭》

《少年犯》

美术片《金猴降妖》

86年

《孙中山》

《芙蓉镇》

《血战台儿庄》

《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87年

《老井》

《红高粱》

《人鬼情》

《井》

《孩子王》

《山雀儿》

《末代皇帝》

《二子开店》

《少爷的磨难》

《大清炮队》

88年

《晚钟》

《欢乐英雄》

《阴阳界》

《棋王》

《大喘气》

《疯狂的代阶》

《原野》注:8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霹雳贝贝》

《棋王》

《 春桃》

美术片《山水情》

89年

《开国大典》

《百色起义》

《庭院深深》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妈妈,再爱我一次》

《黄英姑》

《雪狼》

《哦,香雪》

《关东女侠》

《孩子王》

《女子别动队》

《五台山奇情》

………………………………………………………………………

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兴旺作出了不少奉献!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历史 的特写。相信今天电影人站在新时代的风口,笑看风起云涌,投入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人民的心声,不负众望。继续发力重塑和赢得中国电影未来的辉煌成就…!

80年代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都还没有出生,但是却对很多80的电影记忆犹新。先给大家介绍几部国内的电影。

大渡河这本片子不说情节,只说拍摄方面,真是将胶片电影的优势体现到极致.80年初的大渡河畔,天兰兰,水急而清,泛起白色浪花沿峡谷滚滚而下.远处白云朵朵飘在高耸的山峰边,被绿色的山坡衬得份外醒目.红军战士个个浓眉大眼,一身军服虽然破旧,在那么美的景色里,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英气逼人,加上鲜红的帽徽,威风凛凛的钢枪一拿,就是现在看都觉得舒服.

过来30年再看此片,魅力不减。片中的打斗场面可谓精彩纷呈,其中成洪金宝、成龙、元彪三人灵巧的身手、无间的配合让人印象深刻, 搞笑 的戏剧场面堪称经典过来。

成龙大哥经典的电影不少,快餐车就是其中一部。全片内容虽然平平无奇,但仍然拍得爽朗热闹。首先人物搭配很好,洪金宝还没那么胖,成龙动作那么青春帅气,元彪笑容那么青涩,女主角聪明漂亮又机灵。片中每场打斗都干脆利落,一招一式都很有力量,真是要身手有身手要演技有演技,加上西班牙欧式古堡背景,处处透露出浪漫气息,幽默武打与浪漫风情融合到一起别有一番风趣。

80年代大卡司大阵容,成龙元彪洪金宝当时的嘉禾铁三角,加上吴耀汉冯淬帆曾志伟等一大批老牌笑星,这个组合无论是在新时代还是当时都是空前的。本片故事描述国际刑警鸡骨草成龙与助手奉命追查罪犯三哥,被东京犯罪组织领袖松本插手,并将助手独脚金元彪掠走。大力丸只好求上司曹警官为他寻找五个好友鹈鹕菜洪金宝、罗汉果曾志伟、大生地吴耀汉、花旗参秦祥林、犀牛皮冯淬帆相助,由女警司霸王花胡慧中陪同直飞东京。

林岭东80年代风云三部曲的异色之作,通篇带有绝望色彩以及极度剖析 社会 现实的写实风格。这该是香港最早讲述黑 社会 入侵校园的主题电影了,暴力血腥渲染下的残酷青春,最后在刘松仁的一刀、林正英的数枪之下,极度的愤怒才得到释放。张耀扬这部片的表现不错,把潇洒哥的狡猾狠毒与奸恶演绎得令人心寒。

小弟是林正英铁粉,林正英,香港影坛的传奇人物,僵尸片的开山祖师,曾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和欢笑。下面小弟就浅显滴回顾一下林正英师傅的经典作品。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刘观伟导演的《僵尸先生》。

英叔可谓是僵尸片的鼻祖了,僵尸先生让原本不可能比并存的喜剧和恐怖融于一体,打破了传统的恐怖片的固定模式,使剧情紧凑,恐怖却又不乏 搞笑 。其中英叔的道士帽、桃木剑和他的冷幽默已经深入人心了。导致在后来看其他僵尸片的时候都会不由的屏住呼吸,看到他的神符就会觉得安心,可谓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也算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了吧。

还有《英雄本色》、《红高粱》、《奇迹》、《黄河大侠》、《飞龙猛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咱们的牛百岁》、《甜蜜的事业》、《大时代》、《正阳门下》等。

国外电影

80年代最伟大的 娱乐 科幻电影!一部喜剧片能看得我热血沸腾,就差泪飙了!影片虽然没有什么大制作的特技,但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剧情都很到位,布朗博士的形象令人难忘。三部曲的时间是长了一点,但内容是贯穿的,可以一气呵成的看下去。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另类的励志片,宣扬的主题是,没有人的未来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就是任何时候看都能让人臣服.不管是对于早于我出生的年代的电影,还是对于此类题材我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观看这部电影的。该片讲述了考古学教授印第安纳·琼斯受美国军方所托,去埃及找寻“约柜”,并与纳粹德国的爪牙斗智斗力的故事。

这部剧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个铁血硬汉史泰龙。发达的肌肉,矫健的身手,伴随着汗水舞动的伤疤,
粗豪的嗓音,没有笑容的表情,还有那造型新颖别致的蓝博刀,奇怪诡异的从林陷阱机关。告诉观众的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的英雄本色。而我的心跳起伏变化与看大画幅时没多大差别. 的确,这就是蓝博永恒的魅力。

还有《开膛手杰克》、《死亡约会》、《稻草人》、《罗丹的情人》、《梦幻之地》、《霹雳贝贝》、《吾爱吾父》等。

你好 我是坏石头影视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提问

80年代比较经典好看的电影推荐如下:

《英雄本色1》豆瓣评分8.7

《英雄本色1》该片于1989年上映主要讲述了:豪(狄龙饰)与Mark(周润发饰)情如手足,一次伪钞交易中,豪在台湾遭手下成出卖被捕,父亲被杀;Mark为豪报仇时中枪变成子,从此在帮会地位一落千丈。Mark一心等豪出狱再闯天下,但豪决意退隐,可惜不为当差的弟杰(张国荣饰)谅解。帮会新贵阿成作贼心虚,决把豪赶尽杀绝。Mark偷走帮会的伪钞铜版,向成宣战,危急关头豪现身相助;杰一心要捉拿豪,反被Mark的手足情义感动,加入战团

《僵尸先生1》豆瓣评分8.1

《僵尸先生》是由寰亚影视发行(香港)有限公司发行的一部灵幻僵尸片,是灵幻僵尸片的巅峰之作,由洪金宝制作并监制,刘观伟执导,黄炳耀、司徒卓汉合作编剧,林正英、许冠英、钱小豪、李赛凤、王小凤、元华、楼南光、午马、陈友、田启文、刘秋生等人主演 [1] 。

③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
第1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
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多部外国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一个美国电影放映商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电影。1904年,电影放映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向宫廷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放映过程中由于摩电机突然炸裂,慈禧认为此物不吉祥,清宫内从此不准放电影。然而,此事并未阻止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最早在中国放电影的是外国人,最早在中国拍电影的也是外国人。自电影传入中国到辛亥革命,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不少外国摄影记者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1904年,在发生于中国满洲旅顺口的日俄战争期间,也有外国摄影记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国长期从事拍片活动的是意大利人阿历克·劳罗,他于1907年来到中国经营电影放映,后来从事拍片活动,拍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强行剪辫》、《上海风景》等短片。
尽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确凿的证据,但大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活动开始于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记录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军山》。稍后,谭鑫培表演《长板坡》等剧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据说,直到1909年遭到火灾之前,丰泰照相馆的拍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这些影片选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国人较早摄制的新闻片是《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前者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几次重大战役,而且不久即再现于银幕,深受欢迎;后者记录了上海各界为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而进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场面,于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与故事片《难夫难妻》(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时映出,被称为“空前绝后的活动影戏”,连映数天。这两部影片是中国人借助外国影片公司的设备拍摄的,中国电纪录电影的发展有还待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开始关注电影,于1918年设立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分为5类: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新剧片,其中前4类均可归入新闻纪录片的范畴。风景片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北京名胜》介绍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新闻片如《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报道了新闻事件,教育片如《女子体育观》、《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严肃的内容,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记录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剧片段。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动持续到1927年。
1919年,几位民族资本家集资兴办了专营电影的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饭桶》,该公司拍摄的均为纪录片,包括戏曲片、新闻片、风景片。戏曲片《四杰村》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后不仅在国内放映而且运往美国放映。此后,它还拍摄了新闻片《周扶九大出丧》、《张季直先生的风采》、《圣约翰与南洋球赛》、《南京的警政》,风景片《矮子坟》(南通古迹)、《南京风景》。这些影片均摄于1921年,总体来说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它拍摄于1923年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受到广泛欢迎,该公司在拍完此片后宣告停业。
电影与资本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就没有电影,资本的状况决定着电影的状况。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制作主体是民族资本家,由于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薄弱,摄制影片的数量有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1905年到1921年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仅30多部。“纪录片”这个用语是后世对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笼统称谓,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被称为“影戏”,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现“新闻影片”的说法,“纪录影片”的说法大约出现于30年代初期(较早见于1931年出版的梁实秋主编的《实用英汉词典》)。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被当作“新奇的玩意”对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统人士和统治者的关注
*
第2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2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中国电影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混乱、艰难甚至畸形的,但对30年代民族电影的繁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个时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进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来华拍片改变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格局,对国外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状况的介绍和讨论促使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新闻纪录电影,人类学纪录片初现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资本投资的影片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20年代,约有20多家公司拍过100多部新闻纪录片。与以前相比,不仅影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许多影片已不只是对旅途风光或新奇景观的扫描,还将镜头对准重大社会事件,使新闻纪录电影摆脱了卑微地位,获得了上层人士的关注。这个时期,拍摄新闻纪录片最多的几家影片公司分别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对20年代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贡献最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创始人黎民伟可谓中国纪录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创建和主持人我镜剧社期间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由于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与当时大多数把电影当作娱乐或赚钱工具的电影商人不同,黎民伟认为电影不仅能供人娱乐,而且能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明确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并在当时中国电影业远离中国革命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表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担任摄影师拍摄了有关的新闻片。此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孙中山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等。孙中山去世之后,他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1925)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后来,他将以往拍摄的影片汇编成大型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并于1941年重新编辑了此片的有声版,名为《勋业千秋》。黎民伟在20年代拍摄的其他新闻纪录片还有:《世界妇女节》(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国葬礼》(1924)、《广东全省运动会》(1925)。
由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了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如长城画片公司的《孙中山陵墓奠基记》(1926),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记》(1927)、《总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战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军北伐记》(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军战史》(1927),上海影戏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总理奉安纪念》(1929)。
与从前相比,20年代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北伐战争,还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闻片《五卅沪潮》、《上海五卅市民大会》、《满天红时事展》,以及反映当时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如复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济南惨案》(1928)、《张作霖惨案》(1928)。有些影片记录了知名人士的活动,如《孙传芳》、《卢香亭》、《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当年拍摄了多部新闻纪录片,如《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徐国梁出殡》、《江苏童子军联合会》、《万国商团会操》。
早期来华拍电影的外国人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中期两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先后来到中国拍摄了两部新闻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编导)反映了苏联自制飞机考察队首次从莫斯科途经蒙古到中国的飞行,《上海纪事》(1927,雅科夫·布里奥赫编导)表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上海的生活和斗争。
20年代,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初现端倪。据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是首次来到中国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外国人,他从1927年开始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对中国西北部进行了8年的考察活动,拍摄了大量活动影像资料。瑞典考古学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来到中国,利用电影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见所闻,对塞外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1945)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获得了初步发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问世使新闻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趋于完善。国民党政府越来越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作用,不仅加强对民营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营影片公司。进入30年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新闻纪录片的重大影响,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机构,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由派人到中国拍摄新闻纪录片发展到在中国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图控制中国的电影业。这个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机构也派人来到中国拍片,这些影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
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许多影片公司都认识到了拍摄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意义,纷纷派出摄制组奔赴战场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中小公司也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这些影片均拍摄于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战》和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两部内容丰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沪战争结束后,一些影片公司和个人赶赴北方战场,继续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反映东北战场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史》(1932)和辽吉黑后援会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记》(1933);反映热河战场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战史》(1934)、慧冲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泪史》(1934)以及张汉忱的《榆关大血战》(1934)和《长城血战史》(1934);反映绥远战场的有西北影业公司的《绥蒙前线》(1937)、新华影业公司的《绥远前线新闻》(1937)。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以及一家半官营性质的影片公司,即国民党的地方行政长官阎锡山设在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拍摄了《风雪太行》和《华北是我们的》两部抗战纪录片)。
“中电”从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变之前,总共出品了53期杂志片《中国新闻》和几本军事教育片。这些影片主要报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活动,其中不少是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片,如《“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中央剿匪宣传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电”暂时改变拍摄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摄《中国新闻》的同时也开始拍摄以抗战为内容的杂志片《抗战实录》,前者主要报道后方动态及国民党政要的活动,后者主要记录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况。八一三事变后,“中电”从南京迁往芜湖,1938年初又迁往重庆,主要拍摄新闻片,如表现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东战场》、《克复台儿庄》、《抗战第九月》、《活跃的西线》。1939年,“中电”拍摄了《胜利的前奏》和两部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片。
“中制”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前身是1935年国民党设在江西的“剿共”军事机构“南昌行营政训处”下辖的电影股,主要拍摄反共新闻纪录片,编辑在《电影新闻》中,抗战前已出品30多号。电影股移至武汉后改称“汉口摄影场”,经过改组扩充之后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时期的“中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成了制作抗战新闻纪录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编辑成《抗战特辑》。在1938年9月武汉失守之前,“中制”从武汉迁至重庆,自1939年起增设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在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报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的场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后,由于蒋介石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摄制遭到种种阻挠,“中制”和“中电”的进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战胜利前夕,罗静予将“中制”抗战以来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带到美国,与美国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合作编辑了纪录片《中国之战》(卡普拉编导的七部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的一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电影界也开始摄制抗战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拍摄的近百部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长超过8000尺。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抗战新闻纪录片是大观影片公司的《广州抗战记》(1937),记述了广州各阶层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战的情形。后来,又出现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保卫华南》,爱群影业公司的《西北江血战》,中国新闻社的《华南烽火》,建华影业公司的《厦门血战记》,华北新闻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战史》,国际影片公司编辑上映的《抗日战绩》、《八路军攻打平型关》,以及香港“青年摄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延安内貌》(又名《西北线上》)。
从1931年至1945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是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共识,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许多机构或个人都拍过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个时期表现其他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风光片(《万里长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体育片(《中外足球比赛》,1931;《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1935),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1933;《斩经堂》,1937),社会新闻片(《杨虎城阅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闻》,1935;《鲁迅先生逝世》,1936),企业纪录片(《中华之丝绸》,1932;《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1935;《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1935),家庭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1934,刘呐鸥编导)。以上所列仅为30年代拍摄的部分影片,进入40年代之后这几类影片的数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五大片种之一,在三四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热心于教育电影的制作,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活动,其中的大多数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教授拍摄。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达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赴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摄的《农人之春》,此片参加了1937年的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且获得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参加国际影赛并获奖。
*
第4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1949)
在中国当代史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主张抗日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解放战争时期,一切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切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电影开始于新闻纪录电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新闻纪录片。
人民纪录电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世人瞩目之地,大批满怀抗日救亡热情的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直到1938年才创办延安电影团。起初,袁牧之主持了电影团的创作活动,他在人力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工作。虽然此片未能完成,但从当时的拍摄情况和编导的总体构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影片。
在吴印咸主持工作期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新闻素材《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精神总动员大会》、《聂荣臻司令员检阅自卫队》、《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敌后报纸〈新长城报〉》、《敌后织布厂》、《唐县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另一部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反映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和生产的情况。此后,电影团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9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等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片和素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了新闻片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延安电影团进行拍摄活动的前后,多位外国记者来到陕北,拍摄了表现延安生活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拍过一些新闻电影素材,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还击》(1938),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1938)也拍摄了延安的场面。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1938)期间,由于未能实现去延安拍摄的愿望,便将一台摄影机和数千英尺胶片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赠送给延安电影团。
1945年,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活动也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新四军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纪录片《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在拍片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为战士和群众服务。新四军的电影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活动的规模还很小,但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宝贵的。
人民纪录电影成长于解放战争的洗礼中。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人民纪录电影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由于延安电影团的所有人员已前往东北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全部人员是重新配备的,他们在尝试制作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之后,很快转入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拍摄了新闻素材《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之后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继续为人民电影事业输送新鲜血。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发展到983人。建国前后,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电影厂时都从东影抽调干部,故东影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东影在成立之初确定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从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东北各地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英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纪录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编入17辑杂志片《民主东北》(其中的13辑全部为新闻纪录片),第17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面记录了东北解放的过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收复国土的战役中,东影和北影向全国派出的摄影队有70多个(另一说法为101个),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有些摄影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摄锦州外围的义县战斗和攻克锦州的巷战中以及11月拍摄沈阳西区李普屯的战斗中,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先后壮烈牺牲。
1949年春,钱筱璋带领东影新闻片组的40余人于4月初进关,参加了建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此后,东影和华北电影队的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转移到了北影。华北电影队是1946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简称,被誉为驰骋在冀中平原的“大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1号。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有了固定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3号。随着北影的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历史任务,多数人员参加了北影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热潮,从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制作完成了5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战报》),1部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简报》1至4号。其中,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战、解放宁沪杭、国民党海军起义、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进军等内容,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舆论的高度赞扬。1949年8月,随着“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召开,人民新闻纪录电影即将进入新时代。

④ 中国有哪些胶片电视剧

我知道的 是
剧名: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国家:中国
地区:中国大陆
集数:24集
类型:言情 剧情 偶像
导演:沈严
监制:陈道明
编剧:沈严
主演:佟大为 江一燕 朱雨辰 冯鹏 陈道明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剧情简介
中国第一部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故事以佟大为饰演的年轻记者李然为主角,李然是一个面对爱情存在极度矛盾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遭遇了几段爱情故事,每一段爱情故事虽然浪漫非凡,但也很残酷,周蒙,刘漪,杜晓彬,这三个女人来来去……

还有一个电影 古装胶片电影《青春的心》
兄弟连 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
与其说是电视剧,还不如说是“电影连续剧”更为恰当。
因为《兄弟连》的拍摄载体已经用到了“胶片”。
而其他的电视剧则是用的beta机,或者数码摄像机拍摄成的。
还有个现象。
好的电影导演(就说中国的张艺谋,陈凯歌,贾章柯,王小帅……)楼主见过这些人拍过电视剧嘛?
一个20集的电视剧。大概拍摄周期要3个月。(单机拍摄)。
一部长度为1小时30分钟的胶片(即电影)大概周期也要三个月。
加之衡量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的标准通常以“胶片”的获奖状况挂钩。

胶片是没有像素之说的,也就是说它完全还原了镜头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而数码设备都存在着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设备,归根到底,画面还是有一个第一个点组成的。同时,胶片在色彩的表现上,数码设备很难媲美。
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胶片冲印的效果必须要能满足电影院的大屏幕,数码在这方面很难与胶片相比;再次,胶片对摄像师和洗印厂的技术要求都相当高,并且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能够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是对摄像师和洗印厂专业技术的肯定,当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对他们专业水准的直接证明.
再一个胶片的价格昂贵,一部最普通的长片,一般单胶片就要花上百万,数码设备价格也不菲,但一般摄制组都是租用设备,成本明显节省。
但最后说一点,只要在院线上映的(除了数字影院)必须得用胶片,也就是说,即便是用高清数字机拍摄的,放映时也要转录到胶片上,不然银幕是无法放映出来的。

我都看过的哦 蛮好看的 尤其是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个好好看 我都看的感动死了 呵呵 哭了好多次 希望你也会喜欢看滴 嘿嘿

⑤ 热映电影《无问西东》有哪些重要看点

电影《无问西东》看点众多,错过了遗憾。

这部电影的拍摄,最初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现在看了,在此电影后,“校庆纪念电影”将被重新定义。

我一开始对这部电影是不抱什么期待的——跨时代、大叙事、正能量、又有着政治指导力量,豆瓣上有太多这类型的电影连评分都不敢开的。但看完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深深沉浸,并给认识的清华毕业的人发了微信——

你们清华大学这把牛了,凭借此部电影不仅可以深刻纪念百年校庆,还能把其它艺术类电影类院校远远摔在身后,为自己立本心、为生民立命,《无问西东》是部终将被历史证明的,闪闪发光的电影。

作为纪念电影,《无问西东》不仅仅描写清华校友、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更是教世人如何正心、立学,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本心?电影开场提到的那个问题,几个小时后还在我脑中久久回荡“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闪闪发光的佳作。如果错过,你又被时间落下一大截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4条故事线。

第一条线:知识分子寻找人生意义:迷失、自我否定、修正、重新出发,并最终获得“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大境界。

吴岭澜在考入清华大学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清华园中迷失了方向,经历过沧桑变化,在不断否定、修正自己的过程中,他找回自己的本心。他是第一代清华学子,西南联大时期,已经是教授。

(黄晓明《无问西东》剧照)

有人说:“教主如果不邪魅一笑,我还是愿意给他机会的”。而这部电影,大概也会成为黄晓明的演技翻身之作,他演出了理工科高材生的那种纯真、可爱,也演出了穷人孩子早当家的那种坚强倔强。

虽然也有笑容,但没有了那份邪魅以后,立马立体而干净利落。

“无问西东”这个片名取自清华大学的校歌,上下句歌词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这部电影让校庆纪念电影成为了一种新事物。

非常值得看。

阅读全文

与国产纪实电影胶片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喜欢你电影票图片 浏览:712
音乐启蒙小电影 浏览:869
电影天堂死神剧场版 浏览:77
一念天堂电影讲的什么 浏览:105
龙蛇争霸电影西瓜 浏览:385
如何用PS做一种科幻电影海报 浏览:340
盗走达芬奇电影天堂 浏览:288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英语 浏览:680
电影泰囧图片 浏览:869
抖音电影票没中怎么办 浏览:660
电影剧情女子怀孕像西瓜炸了 浏览:969
柳云龙电影系列 浏览:752
完整播放电影八佰 浏览:665
古惑仔电影完整版正片国语 浏览:167
美国完整战争电影 浏览:932
如何要请男友看电影 浏览:782
成功的电影图片 浏览:889
板栗电影网2019最新电影 浏览:321
史泰龙电影全集经典片段 浏览:42
迷你世界怎么做便签电影 浏览: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