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谁知道电影《可可西里》中人被流沙吞噬的镜头是怎么拍的
这场戏是剧组真的在戈壁滩上挖了一个两米的沙坑,里面灌满了泥浆,演员亓亮的整个身体都泡在里面,用自身的力量往下沉。由于压力很大,亓亮几乎当场窒息,沉下去的一瞬间,如果陆川喊停的时间再晚一些,亓亮真的可能会在可可西里的沙坑里出事。
Ⅱ 怎么评价电影《可可西里》
评价电影《可可西里》
一、正面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 。
《可可西里》的最大遗憾在于它未能将洗练的纪实风格贯彻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尸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观的津津乐道,损害了影片的客观和冷静。首尾两次天葬的浓墨重彩,使得影片尽量价值中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镜头在藏羚羊尸骸上的反复流连,更有制造奇观、滥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时间来细致描述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然后又用34秒的远景空镜头加以致敬。不论编导的本意是否要为影片制造出足够的残酷意味,但这种带着不节制情感的过度介入会对影片的纪实风格造成伤害,并且减弱影片本该具有的人道主义力量 。
Ⅲ 求一段关于电影《可可西里》里面几个长镜头的评价,从性质,手法等各个方面来描述下,字数越多越好。
长镜头是针对画面而言的,但是长镜头所包含的信息价值则是由两方面构成的:画面元素和声音元素。对于电视媒介尤其是纪录片来说,画面语言是第一位的,但声音也常常会抢夺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好声音对长镜头信息价值所起的作用。
场景一:远处,河岸旁,一群不知身份的人,极有可能是盗猎者。
场景二:巡山队员全体冲入河水中,追捕可能是盗猎者的人群。
通过长镜头保留了时空的完整性,真实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追逐场面,给人以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
场景三+场景四:数以百计的藏羚羊骨陈于荒漠戈壁之上+数以百计的藏羚羊皮陈于荒漠戈壁之上。
这两个长镜头的运用相当出色,可以相信任何看过这种场景的人都无不为这种丧尽天良的捕杀行为触目惊心进而难以平静。也正是需要这种大气的场景才能唤起人们已经麻木的情感。这两个长镜头以毫无保留毫不矫饰的朴实表现了盗猎者那种极致的赶尽杀绝的嚣张气焰。让人瞬间充溢一种极致的愤恨。也只有这个镜头才能如此恰如其分的表现。镜头背后的我们看到是同时充溢在日泰心里的那种誓死抓住盗猎者的决心。观众产生了共鸣,无疑是长镜头渲染情绪的作用。
场景五:日泰率领的巡山队员乘坐的吉普奔驰在广漠的荒原之上。导演运用了十分简单的跟拍手法,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极其有分量的反映出了日泰心中的那种和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的威慑的那种执著的坚定。镜头所呈现的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吉普拉着那无人边疆的黄沙,拉出两道沉重的黄色的飞沙轨迹。让人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沉重。当我看到车子在疾驰的场景,自然的想起了另一部伟大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在《闪灵》中,库布里克在开篇时运用的大量的长镜头来渲染整个影片的恐怖基调。一辆家用轿车在陡峭的山崖公路上行驶,周围是壮阔的大峡谷风光。所不同的是库布里克用的是俯拍的拍摄手法。但大致内容是相似的:车子在广漠壮丽的自然景观下疾驰,潜移默化中奠定了这必将是一场亡命之旅开始的悲情基调。但是讽刺的是同样在仿佛梦幻的美景之下,一群走向深渊的人的路途的长镜头纪实。
场景六:刘栋望着遥远的城镇,有人烟的城镇。
无疑,这在整个影片中可以算作是比较柔和的镜头了。因为那不是在可可西里这个无人区的取景。这里有人迹,又作息的人们,有对白超过8个字的人们,还有娱乐场所什么的。正是从反面说明搜山队员的那种如同可可西里一样风光的广袤的情怀――残酷的生存环境,没有任何借口的选择,没有任何迟疑的决心。没有任何的矫饰的对白。一切运用的很好,残酷的没有一点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