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水电影深度解析
这一部名叫《香水》的影片,豆瓣电影评分达到8.4。电影中的男主名为葛奴乙,他天生没有气味,味觉却十分灵敏。
他不同所有人来往,爱的缺少使他不善交际,天生的天资又使他迷恋各种各样香味,可是一切罪孽从而开始。男主迷上青春女孩的香味,并因而从头至尾杀了十三个女生,只是是想要他们的香味制作香水。
那类淡香水毫无疑问是全球最杰出的,只需一滴,就能让千万人民群众视男主角为神灵。同时,那类香气也勾起了人心灵深处冲动与渴望。
后在电影的最终,男主返回出生地,将香水洒在全身上下,任大家将自己吞食殆尽。这部影片在那时候并没有在国内公映。但凭着粉丝们通过屏幕的束缚,而想象,幻化出的香气和气氛,依然虏获无数国内粉丝们,风采依旧......
Ⅱ 为何大家会喜欢2006年上映由汤姆执导的影片《香水》
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渴望,有邪恶的追求,有贪婪的欲望,但是假发,香水,得体的外衣,马车,手帕掩盖了这些,掩藏在无人的角落。越是物质无限丰富的时候,却越发觉得精神的空虚。这部影片涵括了上诉所有。
1)影片开场是巴黎街市的景象,十八世纪的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鱼摊旁。他矮小、丑陋,身上没有任何气味。除了这一奇怪的缺陷,格雷诺耶还拥有常人不及的嗅觉。他出生后被母亲抛弃在垃圾堆里,幼年时加拉尔夫人把他作价出卖,从此,格雷诺耶以苦力活儿果腹。格雷诺耶向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克展示天赋。巴尔迪克将他买到香水作坊当伙计。格雷诺耶开始为自己试制各种香水外衣,他的香水拯救了作坊并使它显赫一时......
Ⅲ <香水>这部电影怎么样
看过了书,也看过了电影,曾经写过一篇它的影评,给你贴上来,作参考吧~~
曾经在很早以前,看过法国图尔大学的教授阿兰·科尔班写的《致命的气体与花的芳香——气味的历史》。书中,他把法国的历史说成是无法形容的臭气的历史,把十八、十九世纪的巴黎视为欧洲各种污秽的都会。看过了,文字很容易理解,可由于国度的不同始终无法真正明白。直到后来,看了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甚至今天,它被汤姆•提克威搬上银幕。关于一件作品的两种艺术形式,作为观众我无从干涉,但我依然相信,无论是读这本书还是看这个电影,都需要一个灵敏的鼻子。
“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像只扁虱那样易于满足,它安静地停在树上,靠着它在几年前所获得的一小滴血维持生活”格雷诺耶躺在烂肚鱼肠垃圾堆里;躺在育婴所的废墟中;在炭疽热和梅毒性疱疹变异症以及晚期化脓性麻疹里痛苦的挣扎,奄奄一息后依旧是一副沉默和无辜的样子。书中的格雷诺耶生下来就是个先天不足的人,相貌丑陋凶恶,因为丑陋遭人厌恶,他从来都有强烈的复仇意识。他身上没有气味的特质有点像沙米索笔下的那个施莱米尔与魔鬼订约失去了影子以后的样子,的确是个缺陷。
然而电影里面,我倒不觉得格雷诺耶多么丑陋,尤其是他睁大眼睛定定地看着那第一个卖水果的红发女孩的样子,还真有几分魅力。如果换个历史背景,完全脱离原著的局限的话,搞不好还真会萌生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来。然而电影终究要跟着原著走。但书里对于他没有体味的描写,就不容易表达了,总不能照本宣科的弄上几个群众演员,指着他说“你没有气味”吧。只能通过其他人对格雷诺耶恐惧、嫌恶的排异现象来表达,但这种情况太有多样性选择,恐怕没看过原著的人,还以为是他身上太臭才避而远之的呢~。
书里,聚斯金德对于格雷诺耶,虽然也着力鞭挞,用了些讽刺性的词汇,但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更多是同情与激赏。然而对于那些次要人物的刻画,则丝毫没有留下这种同情的痕迹。他笔下,行刑官凶相毕露,其他几个与格雷诺耶有关的次要人物,也或多或少的显得阴森可怕。大概是作家不喜欢这些人物,因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善终。
这一点,汤姆•提克威倒是做的有过之无不及:所有与主人公有关的人,无论的他的母亲——那个浑身肮脏的老渔妇,还是嗅觉失灵的修女,甚至那个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都在格雷诺耶的离去后莫名其妙的死去,是刻意安排还是早有注定?总之,导演对此处的强调,想必也是基于对这个人物的个人喜爱吧。在把格雷诺耶塑造成一个邪恶的圣人的同时,也溶入了汤姆的个人情绪。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聚斯金德和汤姆•提克威都没用什么标新立异的现代手法。作者似乎对于现代派的写作方式毫不理会,仿佛没有读过卡夫卡或者乔伊斯的作品。也完全抛弃了那种内心式独白,更没有什么倒叙的手法。完全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路子。上来就是“十八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于是,大多数人就明白了:这部作品将按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写下去。电影也是如此,可能是为了终于原著又怕故事构架不够牢固的原因,开头用了一点点倒叙,就是格雷诺耶在牢里被宣布要挨十二棍子的情景。但是影片穿插的几个镜头:当罗拉一家搬离南方小镇,格雷诺耶通过鼻子搜寻,于是空间陡然变化,从他站的山头一直延伸到在马上飞驰的罗拉一家,甚至风吹掉罗拉的帽子,她仓促回头的惊鸿一瞥;还有在刑场,受到了格雷诺耶香水味道的感染,围观的民众由开始的愤怒一下子跳跃为陶醉的狂喜,互相抚摸除掉衣衫,格雷诺耶在刑台上,如圣人召唤般的挥动手帕……这种超现实主意镜头让人惊喜之余多了如此宽长的想象空间。
带着对理想的绝望、回到和出生时一样恶臭的贫民区、把香水浇到身上让疯狂被吸引的人们用莫名的热爱吃掉自己,书里的格雷诺耶因为寻找、建立自我的失败,影片的格雷诺耶是因为对爱的渴望和绝望,他的结局虽然因此显得悲壮, 却是那么的浪漫英雄主义。
在德鲁瓦大街上的夜里,依然寂静无声。人民把处决杀人凶手的日子称为“解放日”,然而格雷诺耶带着他灵敏的鼻子和无双的香水,如同一朵伤花,回到了最初始的生他却没养他的小镇,用自己的方式解脱,用自己的养分怒放。
德国的作家,法国的故事,英语的对白……游离在气味的国度里,余香袅袅,伤花怒放。
Ⅳ [电影] 《香水》:电影如何拍出味道
“电影《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其间曾有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苏斯金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胜任此事。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3年后,苏斯金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他选择了曾以《罗拉快跑》获得世界声誉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本片。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要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剧组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多地取景,还动用了约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并动员了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自刘媛《寻香》) 但我最想知道的是,导演汤姆·提克威究竟是如何将一部电影拍出了“味道”,这项大师库布里克也未必能够胜任的工作,他是靠着怎样卓尔不群的魔法才做到的? 第一种“魔法”是画面,也就是制片人伯恩德·艾钦格所说的“意象”,它包括无数具体的形象,肮脏泥泞的街道,被刀劈开的鱼生,成堆的动物内脏、血污,皮革和油脂……视觉是最直接的刺激,它唤醒沉睡的记忆;第二种“魔法”是音乐和声响,大量有层次的环境声响和具有煽动性的交响音乐,共同营造出逼真的现场氛围,肮脏的鱼市,人声鼎沸的市场,幽暗的街道,法国南部花香四溢的田园……声音是很必要的挑逗,它营造空间的带入感;第三种“魔法”是画外音,在这部电影里,画外音的重要性超过了一般电影里画外音的叙事意义,它竭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气氛,并具有显而易见的诱导和启发性,它们指导我们对画面和音响作出跨越感官的联想……画外音是最关键的点拨,能催化强烈的情绪。 准确而美妙的特写镜头,带有催眠作用的交响乐,佐以诱导性的画外音,一起构成了针对观众的强烈暗示,它们共同唤醒人们最敏感的嗅觉记忆,让人对画面场景所表现的味道如临现场,这恐怕正是导演赋予电影以气味的基本手段。 逃脱这种精心营造的视听环境,味道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在这种层层包裹的视听幻觉里,我们确实会产生逼真的错觉,我们似乎真的闻到了那种气味——贵族男女假发上浓重的香粉味儿,皮革工厂那股浓郁的腥臭味儿,少女浓密红发和耳垂下皮肤的迷人气息……那感觉真是奇妙无比。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看影片的第一场戏是如何被赋予气味的,那是主人公格雷诺耶诞生的地方,一个肮脏的鱼市。泥泞、拥挤、混乱的市场上,人头攒动,依次映入眼帘的镜头是:一个男人抱起装满死鱼的潮湿木箱转身走向人群,他和一个抱面包的妇女擦肩而过,然后经过一堆瘫软的黏糊糊的鱿鱼,一个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的瘸腿乞丐,几个在腌制熏鱼的小摊前撕扯的男人……最后,他停在一个比集市上任何一个鱼摊都干净不了多少的小摊前,用力将箱子里的鱼倾倒在案上,那里有大约上百只巴掌长的小梭鱼(已经被抛开肚腹,露出暗淡的粉色内脏),它们和几条带斑纹的刀鱼混和在一起,旁边是堆积如山的鱼内脏和水槽里四溢的污浊血水,一个看上去脸色苍白、头发被汗水粘在一起的女人,正用一把小巧的尖刀把那些被抛开肚子的小鱼的内脏多弄出一些来。利用这个只有几十秒钟的场景,导演向我们描绘了早期巴黎一个满是泥泞、腥臭、血污的鱼市,画外音一直在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恶臭。 如果说鱼市这场戏的气味塑造主要突出了臭,那么主人公格雷诺耶成年后第一次走入巴黎大街的那场戏,就已经很难给当时在场的气味综合定义了。镜头里,出现的是一个万花筒似的世界,在一条狭长的挤满了各种人和物品的街道上,除了主人公格雷诺耶不断抽动的兴奋的鼻子,所有出现在镜头里的东西都有其独特的气味:抱着狗乘坐马车的贵妇在轻轻挥动手里的扇子,路边摊的小贩在用铁皮桶给客人倒酒,几个年轻人在路边的长椅上用刀子翘开牡蛎,一个侍从在二楼阳台上为主人的假发扑香粉,店铺里堆满来自异域的香料和谷物,两只手在飞快地擦着一只褐色皮鞋,新烤的面包、烹调好的田螺、切开的奶酪,炒熟的栗子、被翻动的发黄的书籍……这些极具刺激性的画面,至少有一个(甚至所有)能唤醒你对其特殊味道的深刻记忆。在这个重要生活场景里,导演主要制造的是来自各种食物相互混淆的香味,它们营造的依然是一个充满味道的大环境,而接下来,影片才开始介入到香水的味道。 香水的味道,如果继续通过“用具象的物来唤醒记忆”这种方式,显然已经捉襟见肘,于是在各种分门别类的调味瓶之外,影片更使用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人物的表演(准确地说是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来完善这种塑造。这时,制造香味的任务主要通过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来烘托。另外,因为香水味道的特殊性(相比死鱼、鞋油诸等,一种特定香水的味道毕竟还是太抽象了,观众难以唤醒记忆获得参照),影片不得不引入一个华丽的特效镜头:达斯汀·霍夫曼闻香水时,旋转360度的镜头里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和一个献上轻吻的女人。这里的花园、女人和迷人的光线,都是情节推动气味高度视觉化的重要依据,其效果相当直观,但实际上它所传达的气味,恐怕远不如李子姑娘的那个部分来得传神——格雷诺耶跟踪卖李子的少女,特别是在背后轻嗅对方光洁的脖颈,几乎是影片唯一一次获取了人的味道,这大概是因为每个男人都多少拥有一次贴近女人身体的深刻记忆吧。 准确塑造香水的气味是影片在美学上的一大难点,但最难的其实是如何定义每个女人的独特气味,这个任务确实太艰巨了,我们有理由对汤姆·提克威宽容对待。但影片没能捕捉到女人的味道(李子姑娘可能除外),不能不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遗憾。当然,对女人气味的捕捉,导演其实也作过艰苦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他采用的方法是强化一种视觉道具,比如李子姑娘的部分就用腊蜜李子,篮子里熟睡的李子,被刀一剖两半的李子,通过这种种“移情”,观众至少对这个女人的气味留下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或者说,她味道被符号化了,被“标记”了。后来的道具还比如女主人公的红发和大场面的群交场景等等,它们都是对女人气味的补充说明和形象强化(补偿),当然效果并不非常理想。 影片越到后半部宿命感越强,但情节也越显乏力,“气味”亦越显稀薄,这可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最后的高潮部分,对气味的神奇描绘已基本让位给情节的高度戏剧化处理,这大概也是正部影片后半部相比前半部魅力锐减的根源所在?最后,关于嗅觉的美学价值,和菜头先生的这段话说得很妙,这里不妨拿来作为本文的结束——“气味是通向人类记忆之门,陈封已久的往事可能在某天被一种细微的味道所唤醒,而和听觉和视觉相比,嗅觉也显得更加微妙私秘。听觉和视觉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而嗅觉完全属于你个人,代表着黑暗,亲密和无距。
Ⅳ 电影香水深度解析
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上映于2006年,由汤姆·提克威执导并改编自帕特里克·聚德金斯的同名小说。影片以嗅觉的指引、以对香水的找寻为叙事线索,讲述了十八世纪,出生在腐败恶臭的鱼市里的格雷诺耶从小命运多舛,但他却拥有超乎常人的嗅觉天赋,一次偶然的邂逅他爱上一位少女的体香,并不小心失手杀死了少女,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他设法进入香水铺工作,梦想习得保存世间所有气味的方法,从香水铺到格拉斯他对气味的偏执导致他最终走上黑暗的道路。
关于本片,网上有很多关于电影艺术与人性的解读,然而我们最常看见的版本大多是透过格雷诺耶这一人物形象,为观众揭示的却是一个现代社会中归属感和爱的缺乏导致的一系列悲剧。但是,反过来站在男主的角度,这部影片的很多细节却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影片中配角均是这不堪世界的缩影
电影开头,弥漫恶臭和腐败不堪的鱼市,男主的母亲第五次在鱼摊生产并丢弃了男主而被鱼市众人所发现,男主母亲慌乱逃跑,而后被众人送上绞刑架。
一开始,电影仿佛想要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个污秽不堪的沼泽更是一个无情的世界。不明是非的路人、神情慌乱而麻木的妇人,我们似乎感受到电影里近乎荒诞的现实,污秽的鱼市滋生的不仅仅腐败还有可悲的人性。
妇人死后,婴儿被送进人满为患的孤儿院里,原本天真纯洁的孩子看着弱小的婴儿却顿起杀心……
孤儿院长加拉尔夫人虚伪的外表下却是利欲熏心的行尸走肉,皮革铺老板亦非善类。
包括后来买下格雷诺耶并教授他制造香水技艺的巴尔蒂尼亦是利用了他的天赋赚取利益。
正是这自私而冷漠的世界无形间造就了格雷诺耶,他不知道什么爱,更不懂得世间善恶。有人说,格雷诺耶的罪恶归于自己对美好追求的本能欲望。小编则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表面化,实质上肮脏的世界才是格雷诺耶欲望的放大镜。
二、格雷诺耶对气味的偏执表现
影片中,格雷诺耶第一次从皮革铺走出接触到这个世界不同的气息,从此打开了他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但是有一点却至关重要,虽然他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所有的气味,却无法分辨世间善恶美丑,这一点为他后来的极端偏执做足了铺垫。尽管这种嗅觉表现得像动物一般,但是花花世界的气味魅惑却打开了他的心扉,追寻自我的旅程就此开始。
直到他寻找到一种特别的气息,这种气息就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格雷诺耶,终于压抑不住本能对气味的执着,一路尾随找到气味来源的少女时,他困惑了……
失手杀死了那个特别的女孩,他第一次感到慌乱,并不是因为杀人而慌乱,而是随着气味渐渐消失。他不明白什么是爱,更不懂得怜悯与博爱,格雷诺耶像觅食的野兽般寻找这种醉人的气息满足自我的欲望。
直到后来,他从巴尔蒂尼那儿学到了制作香水的技艺,气味本能的驱使下来到了格拉斯,在那里展开了疯狂的杀戮和实验,只为创造出令他难忘的特别气息,此时的他已经逐渐丧失人性,天赋、偏执和疯狂让他变成真正的野兽。
直到被审判的那一刻,格雷诺耶也没有放弃对美好气息的追寻。可以说,这一切疯狂如野兽般的行为终归来自这个冷漠自私充满污秽的世界,并没有人教他如何去爱,而他的偏执和疯狂正是寻找爱的表现,但他却浑然不知。
三、罪恶滔天的格雷诺耶人性的闪光点
虽然格雷诺耶罪大恶极,但在影片的结尾亦是最高潮部分可以看出,他也许才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看过本片的小伙伴都知道,其实格雷诺耶虽然嗅觉超乎常人,但他却是一个没有任何气味的人,影片结尾他创造充满魔力令人心生爱慕的香水无非只是为了自我存在感。
而另一边,他创造的气息则唤醒了他所未知的爱。其实爱才是真正保存这种气息的香水配方,他恍然大悟,一直以来他所追寻的其实竟如此简单。
如果他乐意的话,他手中的香水不仅可以帮他脱罪,而且还能征服整个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最后怀着深深的罪恶感,他随着气息找到他出生时的地方,一整瓶香水倒在他的身上,饥肠辘辘的人们闻香而来结束了这一切……
有人说,这是一部荒诞的悲剧,格雷诺耶是一个从命运多舛走向自我毁灭的角色。其实,纵观全片,所有故事情节和画面都是如此现实和黑暗,甚至没有一丝希望,唯独最后格雷诺耶的自我救赎才仿佛看到了一丝光明。设想一下,假如格雷诺耶出生时没有被丢弃,假如他懂得什么是爱,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格雷诺耶并不是疯狂的杀手,真正疯狂的而是这个冷漠自私残酷的世界。
但是,话又说回来,世界原本就是肮脏与腐具不堪的类象。电影颠覆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为观众揭示赤裸的人性,更揭示疯狂的现实世界,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