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战争的电影 关于战争的电影介绍
1、《举起手来》,一部用喜剧的手法诠释抗日战争的电影,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里的日本人非常滑稽,喜剧上,它是成功的,但对剖析过于浅薄,有一点低级趣味。这局电影虽然过于夸张,甚至透露出一点抗日神剧早期的影子,好在其中的抗日情怀和民族精神还是值得一看的。
2、《五月八月》,由杜国威执导,2002年上映于香港,从家庭和孩子的角度讲述抗日战争这段残酷的历史。五月八月是两个生在战争年代的孩子,拥有着笼罩在黑色恐怖下的童年。这部影片没有战争的大场面,却实实在在的是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民族噩梦。历史是沉重的,但沉重依然避免不了被遗忘。电影结尾,无数的孩子走向河边,在孩子心里,被日本人杀害的亲人,变成了天上的雨,最终流进了大河。这些镜头残酷到看过很多年想起来,依然感觉到一丝森然,满身战栗。
3、《鬼子来了》,姜文作品,很有内涵的抗日电影。在许多主流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我们很难深刻的理解战争,很难深刻地理解战争中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人类学著作《菊与刀》探讨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标题“菊”与“刀”是最好的概括,一方面优雅,一方面残酷。而姜文的《鬼子来了》不仅讲述抗日战争,也探讨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差异,探讨了日军残暴的本质。电影用荒诞的讲故事方法配合姜文独特的镜头表达,传递了一种悲愤的民族力量。
4、《红海行动》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中国近些年最专业的战争电影,在题材、情节、枪械上基本都做到了无懈可击,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观众和电影的距离,即让观众身临其境,又能让电影中的英雄回归普通人,让观众在体验感官刺激的同时,了解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真实形象。
⑵ 《狙击手》讲了个什么故事想要传递什么
引言: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使张艺谋首部进军春节档的影片,首次票房破四亿,这部影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想要传递什么内容?
三、总结
电影狙击手影片正在全国热映中,元宵佳节致人月两团圆,让我们走进影院,以和平年代的万家灯火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在千家万户共团圆的佳节时刻,更应该铭记志愿军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看过电影的观众,更是对如今来之不易的团圆深有感触,有人守护团圆,才有万家团圆,有人以身许国才有山河无恙。
⑶ 《现代启示录》讲的个什么意思呀
剧情简介: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 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
他在越南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还不时地向美军进行疯狂的近乎妄语的广播宣传。
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并把他带回来或者是杀了他。带着这个命令,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越南。
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
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
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
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
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马丁·辛、马龙·白兰度、罗伯特·杜瓦主演。影片于1979年8月15日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除掉库尔兹上校。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冒险乘小艇深入柬埔寨。
创作背景:
早在拍摄1969年的《雨人》时,时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乔治·卢卡斯就鼓动约翰·米利厄斯写出一部越战电影,后者想到改编约瑟夫·康德拉的小说《黑暗之心》,只是他无意执导,而是希望卢卡斯担纲。
不过,导演拉罗尔·巴尔兰德曾称他在1967年就产生了拍摄《现代启示录》的想法,当时米利厄斯还没开始动笔,他和制作人乔尔·兰登达成协议,可二人最终没能得到康德拉小说的改编权。
科波拉支付给米利厄斯15000美元编写剧本。米利厄斯的剧本初稿完成于1969年,原定片名为“迷幻战士”。
虽说影片剧本改编自《黑暗之心》,却明显与原著大相径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当时他曾在一艘蒸汽轮船上任船长。
米利厄斯希望将康德拉的小说当作一种寓言,因为小说情节过于简单,根本无法完全遵从。在构思人物时,他还借鉴了身边的第一手素材。
网络-现代启示录
⑷ 电影《敦刻尔克》主要讲了什么,海陆空战争有什么历史背景
作为反响一直很不错的战争题材影片,《敦刻尔克》一经播出,就以高卖座率和高口碑呈现了双赢之势。其实,这部电影比较特别,影片里并没有常规战就争片中的特定情节,它将重点放在战争所带来的感觉,以及处于战争中人的感受。整体来看,《敦刻尔克》设置悬念很足,值得观众赏析!
在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会被放大化,在镜头下被注视,反复放大。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两个士兵抬头伤兵走过了长长的海滩,在开船之前,通过一条木板挤上了船。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让观众都会有一种凝滞感。而这恰恰就是这部影片所刻画的节奏与旋律,通过画面和音效制造深入观众内心的视听感受。
⑸ 讲述真实经历改编电影《血战钢锯岭》: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
看完《血战钢锯岭》之后,我被电影中的真实场面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作为一个医疗兵,不费一枪一弹,救出75名战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没人愿意相信也没人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这确实是由真人事迹改变的,是有真实背景故事的,看完电影真的让人感动,原本以为善良的儿子在战场上可能再也回不来,没想到他在战场上就了75名战友,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人。
电影像我们展现了男主坚韧不拔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看着电影里男主为了拯救战友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不管你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勇敢努力奋斗下去,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战争残酷,但我们只要有一颗热血的心,战争再残酷,世界还是充满希望。我们要想男主那样坚强,有坚定毅力做完每一件事,并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⑹ 《残团》:由真实历史改编,悲壮与惨烈的国军抗日战争片
《残团》是蔡抒南执导,由范雨林、李梅可等主演。根据长城抗战 历史 事件而改编创作,讲述1933年我国军人如何悲壮的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寇入侵,浴血守土保家的一段悲壮 历史 ,告知世人别去忘记民族抗争中的任何一位英烈。
这是一部很难得描写国军抗日战士的民族情怀与奉献精神的电影,挺接地气且越看精彩,挺感人。在这里你没有看得到党派之争,唯有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很感动这才是民族英雄。影片采用写实的手法,战争环境很真实,一轮炮弹和飞机轰炸过后,硝烟滚滚,断碑,残肢,悲壮的惨景,如人间炼狱一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该剧主要讲述某团因在一次战役中,部队被打残了。而在一次军事会议中没有通知该团团长武战元参加。不服气的武团长拖着一条残腿前来请战。上峰考虑到该团的实际情况,让他去驻守作战沙盘以外的地方-太平谷,摆明是让他的部队休整。经过一番思想动员“只要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土,就必须由我们中国人来守,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战场”。
武团长同意接受任务,认为只要能杀鬼子,甭管在哪儿都行,率部队前往太平谷。由于地图有残缺,他们阴差阳错来到了太平峪。很有军事才华的武团长通过地图和实地勘察后,认为日军正面受阻击后,如果日军绕道进攻北平,太平峪则是战略要地。事实果真如他所料一样,日军绕道迂回进攻北平,由此残团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非常残酷与惨烈最后全团阵亡。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很精彩且感人的抗日电影,是比较接近当时中国军人为了抗战,抵抗侵略而不怕牺牲真实写照。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该片我觉得最大的败笔是:其一、部队跟当地老百姓
相处这一桥段处理不好,国民党在老百姓面前这么怂?就算是把太平峪这个小村庄描写成了世外桃源一样,很少与外界联系。但自古以来,老百姓只要看见扛枪的,都会退让三步。而这个村的村民,却对突然闯进村里的这支扛枪部队,没有半点害怕与畏惧。反而处处逼人太甚,要求部队不吹军号、一帮村妇还围着水井,不让扛枪的兵挑水,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其二,战场的场景拍得很壮烈与热血,具有感观性,非常精彩。但在向日军发起冲锋的时候,国军冲锋居然吹的是八路军冲锋号,细节处理不到位为本片拉低了不少分。
国家的战争,没有谁能置之身外,唯有团结一致,齐心齐力,才能抵御外敌!大战在即,武团长让太平峪的村民远离战场,暂时躲避。以长者二爷为首的村民却认为日军的到来与他们无关,战火已烧到村门口了仍一无所知置之身外。然而经过血的教训后,村民最后展现出拿起了锄头和镰刀当武器,加入了抗日战斗中保家卫国,这是难得的可贵,也是当时很多国人的真实写照。
⑺ 《血战钢锯岭》这部剧的背后的真实故事是怎样的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血战钢锯岭》一部二战的战争片,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从而让我敬佩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日宣战。全国都沉浸在复仇的狂热中。小镇里的年轻人都参军了,年轻人都上了战场,他也想去参军,终于他可以如愿以偿,而入伍之后他却提出“不碰武器”,但是作为一名军人,武器就是生命,他却拒“生命”于门外,可想而知会受到多么大的压力。